导图社区 皮肤性病学导论
包括皮肤性病学的定义 皮肤性病学的范畴 世界皮肤性病学发展的简史 中国皮肤性病学发展的简史 世界皮肤性病学的现状 中国皮肤性病学的现状 皮肤性病学的学科特点 关于皮肤性病学的学习路径
编辑于2021-12-10 17:55:401 导论
1. 皮肤性病学的定义
皮肤性病学是 涉及面广、系统性强的临床二级学科,既具有相对独立的专业知识体系,又涵盖其他各临床学科,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 皮肤性病学的范畴
皮肤病学 是研究皮肤及其相关疾病的科学,其内容包括皮肤、皮下组织及皮肤附属器相关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等
性病学 性病学是研究性传播疾病的科学,其内容包括各种性传播疾病的致病微生物、发病机制、 传播途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等。
3. 世界皮肤性病学发展的简史
18世纪中叶以前
皮肤病诊治工作一般由外科医师承担,有关皮肤病学的知识也被包含在外科学教科书中;由于传染性疾病是临床内科学的主要疾病,而传染性疾病最早出现、最多见、最直观的症状多在皮肤,迫使内科医师学习发生于皮肤的症状和体征, 这一现象一 直延续到20世纪上半叶,使皮肤病学逐渐成为内科学的一个独立分支。
在19世纪,对梅毒螺旋体、 天花病毒、鼠疫杆菌和结核杆菌等病原体感染的研究是内科学中一个最为重要的分支,而皮损是临床医师诊断这些疾病的“窗口 ”。 进入20世纪,由于免疫学的发展,使病原学诊断越来越准确,皮肤病学和传染病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由于多数性传播疾病的初期表现或主要受累器官是皮肤,因 此性病学也被纳入皮肤病学的范畴。
在19世纪
对梅毒螺旋体、 天花病毒、鼠疫杆菌和结核杆菌等病原体感染的研究是内科学中一个最为重要的分支,而皮损是临床医师诊断这些疾病的“窗口 ”。
20世纪
为什么皮肤病学和传染病学成为了独立的学科? 由于免疫学的发展,使病原学诊断越来越准确,皮肤病学和传染病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为什么性病学也被纳入皮肤病学的范畴? 由于多数性传播疾病的初期表现或主要受累器官是皮肤,因此,,,
20世纪中前叶发展缓慢
主要进展是对皮肤病和性病的临床与病理特征进行描述、总结、分类及发现新疾病和新治疗方法。 皮肤性病学的诊断除根据临床表现外,主要凭借组织病理学、微生物学及相应的感染免疫技术与方法; 治疗手段主要是外用以薄荷、樟脑、水杨酸、酒精类药物控制炎症缓解症状,浅度X线照射治疗肿瘤性与增生性皮肤病,以及紫外线治疗炎症性皮肤病。
20世纪中叶后叶
自身免疫理论与诊断技术的出现推动了自身免疫性皮肤病的诊疗; 糖皮质激素的问世,抗生素、抗真菌、抗组胺药的诞生和发展大大推动了皮肤病治疗学的发展。 但是相对于影像学、内腔镜和免疫诊断技术的广泛应用,皮肤科的发展特别是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相对迟缓,落后于其他临床学科。
4. 中国皮肤性病学发展的简史
公元前14世纪,,,,对皮肤病学的研究范畴进行了初步界定
甲骨文中就已有“疥”和“疙”字出现,并有癣、疣等病名
《周礼•天官》中记载“凡邦之有疾病者,疙疡者造焉,则使医分而治之”
春秋战国
对皮肤病的认识逐渐增多,并上升到理论高度
汉代
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中较完备地记载了淋病的症状
唐代
孙思邈所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小儿皮肤病学的先驱
明代
韩懋所著《杨梅疮论治方》是我国最早的梅毒领域专著
5. 世界皮肤性病学的现状
进入21世纪,随着遗传学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天然免疫理论的出现,皮肤病学再次成为医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 许多单基因遗传性皮肤病的致病基因被发现,其致病通路被确定;高发病率的多基因遗传性皮肤病的易感基因被锁定,对其作用的研究正在深入;表观遗传学和对RNA 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对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化,还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疾病的诊断、预后和指导治疗。 以银屑病为代表的炎症性皮肤病是皮肤科发病率高、危害性大的疾病,它有许多与感染免疫、肿瘤免疫、 移植免疫、自身免疫和变态反应相似的免疫学改变,但由于这类疾病始终未能确定其特异的抗原和特异的抗体及细胞毒性T细胞,所以无法归入以上任何一类疾病。天然免疫理论的出现对这类炎症性疾病的发病机制有了系统认识,在推动皮肤病学不断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相关疾病的研究和认识。 随着近半个世纪以来激光技术在皮肤科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医学美容学的发展方兴未艾,正在成为皮肤病学的一部分
6. 中国皮肤性病学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皮肤健康的要求从仅限于“无病”逐步扩展到 “美”,从传统皮肤性病学中逐步派生出“医学美容学”;皮肤外科日渐普及,成为皮肤性病学中的独立亚专业。现在,我国皮肤性病学的规模发展很快,实现县级医院都有皮肤性病科,整体实力也得到很大提升。
我国在皮肤性病学领域取得的原创性成就有:
1.皮肤遗传学研究
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多发性家族性毛发上皮瘤、MUHH遗传性少毛症、逆向性瘗疮、红斑肢痛症及PLACK综合征等单基因遗传病的致病基因
对多种皮肤复杂疾病开展了流行病学和易感基因等方向研究,发现了银屑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白瘢风、麻风、特应性皮炎、座疮、天疱疮等多种皮肤复杂疾病的100多个易感基因/位点,揭示了这些疾病的部分遗传机制
张学军团队
首先利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分析复杂疾病易感基因,发现银屑病、白瘢风和麻风易感基因的成果入选“2010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利用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发现汗孔角化症和掌跖角化症致病基因成果入选2012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陆前进团队
将红斑狼疮表观遗传的研究成果应用于疾病诊断,入选2017年度“中国十大医学进展”
2.皮肤免疫学研究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以往对导致皮肤病发生的致病性细胞及其 产物(如细胞因子、自身抗体等)的研究均集中于外周血,我国皮肤性病科医师对定居于皮肤的各种免疫活性细胞研究在国际上独树一帜:
陈洪铎院士团队 在朗格汉斯细胞来源、分布、转换、抗原、功能、 病理和临床调控应用的研究中,做出了创造性的、有实际价值的贡献;
朱学骏团队 发现副肿瘤天疱疮发生机制;
郑捷团队 发现银屑病关键性致病性细胞因子的来源是真皮层的7ST细胞,入选2011年度 《中国科学年鉴》等
3.皮肤真菌病研究
廖万清院士团队 发现九种新的致病真菌及其临床类型,其中胶囊青霉引起的疾病由廖氏命名。
4.皮肤病治疗学研究
我国自主研发了国家1类新药白细胞介素8单抗乳膏用于治疗银屑病, 国家1类新药“海姆泊芬”用于治疗鲜红斑痣等;张福仁团队发现“氨苯砚综合征”的风险基因,使这一致死性药物不良反应有了预防措施。
5.在发现新疾病方面,
近来由我国皮肤性病科医师首次报道的疾病有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特应性皮炎样移植物抗宿主病等。
7. 皮肤性病学的学科特点
内容涉及广泛
专业内容包括皮肤病学、性病学、麻风病学、皮肤外科学、皮肤美容学等
与之相关的基础学科(如病理学、免疫学、药理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 医学微生物学等)的发展也对皮肤性病科临床医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皮肤性病病因复杂
皮肤性病科与其他临床各学科间既有密切联系,又有自身特点,如
重型药疹、系统性红斑狼疮和各种类型血管炎、梅毒等既可有皮肤表现,又常伴多脏器、多系统受累, 几乎与临床各科都相关;
性病诊治则要求掌握一定的妇科与泌尿外科专业知识。“窥一斑而知全豹” 是皮肤性病学的特点,皮肤性病科医师往往仅通过,个特征性皮损就能较准确地诊断或预见皮肤外疾病,特别是肺、肾、脑等器官病变、恶性肿瘤及代谢性疾病。
皮肤性病对患者的5D影响模式
外观影响 (其中心理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
8. 关于皮肤性病学的学习路径
观察皮损的视觉形态(观察积累)
皮肤性病学直观性强因为需要通过感性认识(皮损的视觉形态)获取疾病信息,所以皮肤性 病学的学习更强调实践性。许多皮肤病只能通过观察才能被认识和诊断,而临床诊断能力的形成也必须建立在对大量病例观察的基础上
理论学习
一方面要将“直观”的经验上升为理论,在理论的指导下实践,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实现准确诊断、准确治疗。
另一方面,皮肤性病学是系统医学,只有在掌握了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各科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才能成为皮肤性病科专科医师。皮肤性病学作为一门二级学科,不仅与各临床学科联系密切,也是所有临床学科中与基础医学联系最多的学科。
动手实践
皮肤性病学操作性强动手操作是每一位皮肤性病科医师必须掌握的技能,尤其是皮肤外科亚专业、激光美容亚专业对动手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活检术”或“切除术”。 动手能力已经成为皮肤性病科医师的必备能力。
交叉专业创新
精通基础学科专业知识(如皮肤免疫学、皮肤病理学、皮肤影像学、皮肤遗传学、皮肤病原学、皮肤 生理学、皮肤生化学、皮肤药理学、皮肤护理学等),就可能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建立和强化自己的交叉性专业方向,有助于成长为在某一领域或数个领域有所成就的皮肤性病科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