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八章 外科感染病人的护理
这是一篇关于第八章 外科感染病人的护理的思维导图
编辑于2021-12-23 22:14:17第八章 外科感染病人的护理
第一节 概述
感染:是指病原体入侵机体引起的局部或全身炎症反应
临床表现1.局部表现 急性炎症局部有红、 肿、热、痛和功能障 碍的典型表现。体表或较 表浅化脓性感染均有较明显的局部疼痛和触痛,皮肤肿胀、发红、温度升高,还可出现肿块、硬结或脓肿。体表脓肿形成后,触之有波动感。深部脓肿穿刺可抽出脓液。慢性感染可出现局部肿胀或硬结,但疼痛多不明显。 2.全身表现随感染轻重而表现不一。 感染轻者可无全身症状,感染重者常有发热、呼吸心跳加快、头痛乏力、全身不适、食欲减退等表现。严重感染导致脓毒症时可出现神志不清、尿少、乳酸血症等器官灌注不足的表现,甚至出现感染性休克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等。 3.器官系统功能障碍感染侵及某一 器官时,该器官或系统出现功能异常,可出现相应表现。如泌尿系统感染时有尿频、尿急、尿痛;胆道感染或肝脓肿时,出现腹痛和;急性阑尾炎时常有恶心呕吐等。 特殊表现特 异性感染者可出现特殊的临床表现,如破伤风有肌强直性痉挛,气性坏疽和其他产气菌感染局部出现皮下捻发音等。
辅助检查1.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测定是最常用的检查,白细胞计数>12X 109/L或<4X109/或出现未成熟的白细胞,提示感染严重;病程较长的重症病人可有红细胞计数和血红重日减少。血尿、痰、分泌物、渗出物、脓液或穿刺液作涂片,细菌培养及药物敏威试验,可明确致病菌种类。 2.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用于探测肝、胆、胰、肾、阑尾、乳腺等的病变及胸腔、腹腔、关节腔内有无积液。X线检查适用于检测胸腹部或骨关节病变,如肺部感染、胸腔积液或积脓等。CT和MRI有助于诊断实质性器官的病变,如肝脓肿等。
第二节 浅部组织的化脓性感染
疖是指单个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化脓性感染
痈是指相邻近的多个毛囊及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也可有多个痈融合而成
第三节 手部急性化脓性感染
第四节 全身性外科感染
全身性感染:是指效病菌侵入人体血液循环,并在体内生长繁殖或产生毒素而引起的严重的全身性感染中毒症状。全身性外科感染主要包括脓毒症(spsi)和菌血症(aterema, 脓毒症是指囚致病菌因素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体温循环平吸、神志有明豆的改变者细菌侵入血液循环血培养检出病原菌者, 称为菌血症
第五节 特异性感染
破伤风:(tetanus )是由破伤风梭菌侵入人体伤口并生长繁殖、产生毒素所引起的一种以肌肉强直性收缩和阵发性痉挛为特征的急性特异性感染。常继发于各种创伤后,亦可发生于不洁条件下分娩的产妇和新生儿。
临床表现:1.潜伏期通常为7~8日, 最短24小时,最长可达数月。潜伏期越短,预后越差。新生儿破伤风常在断脐后7日左右发病,故俗称“七日风”。 2.前驱期表现为乏力、 头量、头痛、咀嚼无力、张口不便、烦躁不安、打呵欠,局部肌肉发紧、酸痛、反射亢进等。以口不便为主要特征。 3.发作期典型症状是 在肌肉紧张性收缩(肌强直、发硬 )的基础上,呈阵发性强烈痉挛,通常最先受影响的肌群是咀嚼肌,出现咀嚼不便、张口困难,甚至牙关紧闭;病情进步加重, 依次影响面肌、颈项肌、背腹肌、四肢肌、膈肌和肋间肌。发作时,病人口吐白沫、大汗淋漓、呼吸急促、口唇发绀、流涎、牙关紧闭、磨牙、头颈频频后仰,手足抽搐不止。每次发作持续数秒或数分钟不等,间歇时间长短不一。 发作时病人意识清楚,十分痛苦。强烈肌痉挛可致肌肉断裂,甚至骨折。膀胱括约肌痉挛可引起尿猪留。持续呼吸肌群和膈肌痉挛可致呼吸骤停,甚至窒息。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的室息,心力衰竭或肺部感染。 病程一般为3~4周,自第2周起症状缓解,肌紧张和反射亢进可持续一-段时间。
处理原则:1.消除毒素来源 2.中和游离毒素 3.控制和解除肌痉挛 4.防止并发症
一般护理:隔离消毒:破伤风梭菌具有传染性,应严格执行接触隔离制度。护士接触病人应穿隔离衣、戴帽子、口罩、手套等,身体有伤口者不能参与护理。所有器械、敷料专用,使用后予以灭菌处理,用后的敷料须焚烧。病人用过的碗、筷、药杯等用0.19% ~ 0.2%过氧乙酸溶液浸泡后,再煮沸消毒30分钟。病人换下的被服包好送环氧乙烷室灭菌后,再送洗衣房清洗、消毒。病人排泄物需消毒后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