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环境卫生
这是一篇关于环境卫生的思维导图,环境卫生,按国际著名公益组织君友会的解释是指人类身体活动周围的所有环境内,控制一切妨碍或影响健康的因素。
编辑于2022-01-13 16:42:44总论
环境
构成环境的主要因素 P11 1、物理因素 太阳辐射、天然放射线元素产生的 电离辐射、声波以及各种气象条件。 2、化学因素 空气、水、土壤与食物中含有许多 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化学物质。 POPs:P12 3、生物因素 动物、植物与微生物。 4、社会心理因素 包括政治经济制度、文化教育、 军事措施、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和医疗卫生服务等。
POPs:(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P12 定义:持久性有机化合物是指持久存在于环境 中,可借助环境介质进行远距离迁移,通过生物 食物链生物富集放大,对人类健康和环境产生严 重危害的一类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 特点:持久性、挥发性、高毒性、蓄积性
生态系统
1.生物圈 地球上一切生物都是生活在地球表层,这个有 生物体存在的地球表层叫做生物圈(biosphere)。 2.生态系统(ecosystem) 生物群落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 通过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共同构成的生物与环境的结合体。 组成生态系统的四个部分: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非 生命物质。 3.生态平衡(ecological balance) 生态系统各个环节的 质和量相对稳定和相互适应的状态称之为生态平衡。
食 物 链
正面:在生态系统中维持物质能量流动,保持生态平衡
负面:污染物通过食物链生物放大
环境污染物发生生物放大的条件:P14 ① 环境化学物质易为各种生物体吸收 ② 进入生物体的环境化学物质较难分解和排泄 ③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富集和逐渐积累时,尚不 会对该生物造成致命性的损害 ④ 在生物放大过程中是通过食物链进行
生物富集作用(bioconcentration): 环境中某些污染物(尤其是一些难以降解的重金属元素或有毒物质)含量在生物体之间沿着食物链 逐级增高,使生物体内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
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 污染物进入生物体后,将发生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并沿着食物链在各生物体之间传递,在传递的过程中在生物体内的浓度可逐渐增高,使高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浓度高于低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浓度,这种现象叫放大作用。
目前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按照问题的成因不同可把环境问题区分为三类: 第一类:原生环境问题,主要来自自然力作用的各种自然灾害和地方性疾病; 第二类:次生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人类经济和社会活动等人为因素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第三类:社会环境问题,主要是指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或结构的因素而引起的各种社会生活问题
从环境污染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过程来看,环境污染 之所以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人们认为可能与下述一些 问题有关: ①大气污染问题; ②酸雨问题; ③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变化; ④平流圈臭氧层的耗蚀; ⑤水污染与淡水资源危机; ⑥土壤资源破坏与生态恶化; ⑦全球森林危机; ⑧生物多样性资源的锐减 ⑨海洋污染与海洋环境保护; ⑩固体废弃物污染和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越境转移等。
环境污染及对健康的影响
一.环境污染与环境污染物
一.环境污染与环境污染物 由于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构 成发生重大变化,并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破坏 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的、间接的或 潜在的有害影响,这种现象称之为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 严重的环境污染叫公害(public nuisance)。 因严重的环境污染而引起的区域性疾病称之为公 害病(public nuisance disease)。
污染来源 1.生产性污染: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 2.生活性污染:生活三废(粪便、垃圾、污水) 3.交通运输 4.其他污染
污染物的种类 进入环境并能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叫做环境污染 物(pollutant)。主要分三大类: 1.化学性;2.物理性;3.生物性
影响环境污染物浓度的因素 1.污染物的排放量 2.污染物的溶解性、稳定性、挥发性
环境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P19
1.大气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
向下风向转化
向平流层转移
向其他环境介质转移 2.水体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
3.土壤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
生物富集(bioconcentration)和生物放大作用P20 污染物进入生物体后,将发生一系列生物化学 变化,并沿着食物链在各生物体之间传递,某些物质 (尤其是一些难以降解的重金属元素或有毒物质)在 传递的过程中在生物体内的浓度可逐渐增高,这种现 象叫生物富集。 其程度用富集系数来表示,设该物质在环境中的 浓度为Ce,在生物体中的浓度为Cb,Cb/Ce其比值即 为该物质的富集系数。举例:在DDT浓度为 0.00005PPM湖水中生长的藻类物质其DDT含量 为0.04PPM、鱼为2.07PPM、水鸟类为75.5PPM。
二丶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环境污染物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特点P27 1.广泛性 2.多样性 3.复杂性 4.长期性
人体对环境污染作用的反应P26 1.正常调节 2.代偿状态 3.失代偿状态
健康效应谱P26 从预防医学的观点研究环境因素对人体的影响, 可将生理、生化和病理效应看作连续的过程,就称 为健康效应谱
生物学标志物及其分类 P26
(三)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P27
1.急性作用 短时间大量的有害物质进入机体可引起急性中毒.
2.慢性作用
慢性中毒(chronic poisoning) 污染物低浓度长时间反复对机体作用可引起慢性中毒,尤其是蓄积性高的化学物
3.遗传毒性P28
4.致癌作用(carcinogenesis)
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将环境物与人类癌症关系划分四类:P28
5.生殖毒性和发育毒性P30
6.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抑制免疫功能、引起变态反应
7.干扰内分泌功能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nviromental 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EEDs/EDCs)p31
许多环境化学物具有类似激素作用干扰动物
体内的内分泌功能称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四)环境污染引起的疾病
1.公害病 P31
它是人为活动造成的严重环境污染所引起 引起公害病的环境污染多数是连续性的环境污染 有一定病人数,病人往往分布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公害病的病因是共同的; 公害病可能流行时间长,还可能累及胎儿,危害后代;也可以是急性中毒性疾病 患同一公害病的个体其症状与体征相似 有些公害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
2.职业病
3.传染病
4.食源性疾病
三. 环境污染物对健康损害的影响因素P33
(一)污染物的理化特性 1.化学结构 2.物理性状
(二)剂量或强度
1. 剂量—效应关系(dose-effect relationship),它表示化学物的摄入量(剂量)与生物个体或群体中发生某种量效应强度之间的关系。p33 2.剂量—反应关系(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它表示化学物的剂量与某一生物群体中出现某种强度的生物效应的发生率之间的关系,一般以百分率表示。
环境中不同的化学物有不同类型的剂量—反应关系,主要有两种情况:
①对人体有毒的元素或化合物;对这类物质主要是研究制订其最高容许限量的问题(环境中的最高容许浓度,人体的最高容许负荷量等)。 剂量反应关系曲线:S、抛物线、直线形。 最高容许浓度(maximum allowable concentration,MAC)MAC是指长期接触或摄入有害物后不会对其本身及下一代引起现代医学方法所能发现的任何病理改变或超过生理适应范围的健康状况变化的最高浓度,也就是常用的卫生标准。
②人体必须的元素及化合物:这类物质剂量—反应关系较为复杂。少了不能满足生理需要产生疾病;过多导致中毒。 剂量反应关系曲线:U、V形 毒物的兴奋效应:有些毒物在低剂量时产生兴奋效应,而在高剂量条件下表现为抑制效应,称为毒物的兴奋效应(hormesis). 剂量反应关系曲线:倒U形 空气、水、食物中化学物表示单位: mg/m3、mg/L、mg/kg
(三)作用持续时间
(四)环境因素的联合作用:相加作用、相乘作用、拮抗作用、独立作用P35-36
(五)个体感受性P36 高敏感人群:由于环境污染影响整个人群,其中包括了诸多个体因素不同而对该物质特别敏感的人,即所谓高敏感人群(high susceptibility group)或高危人群(high risk group),这部分人群比其他人群更易于受到环境污染等有害因素的损害。
防治环境污染的措施
(一)组织措施
1.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严格执法
2.卫生监督和卫生管理
(二)规划措施
1.城乡建设和改造规划
2.工业企业规划和布局
(三)技术措施
1.改革工艺、综合利用、化害为利
2.净化处理
3.制定、完善卫生标准
大气卫生
一.空气的特征和卫生学意义
空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外界环境因素之一,它的物理化学性状对人体的健康和疾病有明显的影响。 地球表面包围着很厚的并随地球旋转的空气层,称为大气圈(atmosphere) 。大气圈的厚度约为2000~3000km以上,没有明显的上界。
(一)大气圈和大气垂直结构
按气温的垂直变化特点分层:
1.对流层(troposphere)
1.对流层:高度并不恒定,夏季较冬季厚;赤道 较两极厚;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有强烈的垂 直混合 ;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特点: 占大气质量的3/4。 所有的气象条件都在这层发生。 包括了所有的水蒸气、烟尘和杂质。 空气呈水平或垂直流动。 气温递减或气温逆增。 气温平均递减率ᵧ :0.65℃/100m
2.平流层(stratosphere)
2.平流层:内有臭氧层 特点: 占大气质量的3/4。 所有的气象条件都在这层发生。 包括了所有的水蒸气、烟尘和杂质。 空气呈水平或垂直流动。 气温递减或气温逆增。 气温平均递减率ᵧ :0.65℃/100m
3.中间层(mesosphere)
3.中间层:中层大气中温度随高度递减,电离层的底就在中层内 。
4.热层
4.暖层:温度又随高度升高,分子氧和原子氧吸收 ,处于高度的电离状态
5.外大气层
5.散逸层: 热层上部由于空气稀薄,大气大气粒子很 少互相碰撞,高速运动的空 气质点可能克 服地球引力,向星际空间逃逸, 又称逸散层。
(二)大气组成及其卫生学意义
在一般情况下,空气的各组分几乎是恒定的。氮、氧、氩三种组分占大气总量的99.96%,CO2约为0.03%。水蒸气含量一般在4%以下
温室效应(green house effect)P44 指CO2 等温室气体对大气的热效应。主要 是由于CO2等温室气体对红外线有较高的吸收能 力。 CO2在大气中的浓度农村<城市, 海洋<陆地
(三)大气的物理性状及其卫生学意义
太阳辐射
1、太阳辐射(solar radiation) 是产生各种复杂天气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地球上光和热的源泉。
SPF(Sun Protection Factor) 也称"日光保护因子", 其数值也称为防晒系数或防晒倍数,是评估防晒制 品防御UVB的效果,SPF值的高低从客观上反映了防 晒产品对紫外线防护能力的大小,SPF1表示10-15分 钟的防晒作用;SPF指数就是显示了对UVB的隔离能 力,SPF15能阻挡93%,SPF20能阻挡97%。即: SPF =涂抹防晒品的MED/ 未涂抹防晒品MED MED(minimal erythema dose)(最小红斑剂量)指产生最轻微可见红斑(泛红)所需能量。如:一个人通常在日光下晒15-20分钟皮肤被晒红,而用SPF6的防晒剂后,如果皮肤上的防晒剂不被洗掉或被汗 水涂去,在日光下晒90-120分钟产生相同程度红晕。
气象因素
空气离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