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古代文学史全系列完整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思维导图,详细介绍了先秦文学、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文学等内容,需要的自取。
编辑于2022-01-19 18:29:06中国 古代文学史
总绪论
文学本位、史学思维、文化学视角
文学史与文学史学
文学本位
史学思维
文化学视角
文学史著作的当代性
文学史史料学
历史演变
文学演进的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
文学发展的不平衡
俗与雅
各种文体的渗透与交融
复古与革新
文与道
分期
三古、七段
文化发展变化的九个方面 (横截面)
创作主体的发展变化
作品思想内容的发展变化
文学体裁的发展变化
文学语言的发展变化
艺术表现的发展变化
文学流派的 发展变化
文学思潮的发展变化
文学传媒的发展变化
接受对象的发展变化
发展变化的基本特征 (纵向发展顺序)
先秦:混融辉煌的文学源头
秦汉:辞赋蔚兴,传记文学的成立和诗体的整合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自觉、批评理论的兴起和文学 审美的提升
隋唐五代:诗的黄金时代
宋代:诗词文并行,以词取胜
辽西夏金元时代:通俗文学兴盛,戏曲最盛
明代:小说兴盛、新旧文学思潮
清前中期:集历代文体之大成的文学景观
晚清:旧文学的新变与新文学的呐喊
上古期
中古期
近古期
双视角
基本特征
历史悠久、文类繁多而代由所胜
诗歌最为富丽堂皇
戏曲、小说具有言志抒情 的教化功能
儒家为主导的与时俱进的人文精神
中和蕴藉的审美特征
世界交流和影响
文学史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方法
唯物史观是文学史研究的指南
文学史是文学的历史
文学史的任务
文学史撰述的多样性
先秦文学
绪论
中国文学的源头
传说时期的文学
早期文字与书面文学的产生
诗乐舞紧密结合
先秦文学的作者和形态
由巫到史
贵族文学的兴起
士阶层的出现及其文学活动
文献的综合性特征
成熟的文学作品的出现
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
先秦文化和先秦文学的发展轨迹
原始文化与夏商文学
礼乐文化与西周春秋文学
百家争鸣与战国文学
楚地文化与楚辞
先秦时期的文学思想
文学的目的和功用
尚质的文学倾向
“兴观群怨”的 文学主张
自然朴素的文学追求
先秦文学的特点和地位
说、刻、画一体
文、史、哲一体
开源和奠基:基本形态、文学特征、主流精神
上古神话
神话的产生、流传和保存
神话的概念、产生和功能
出土资料和文献精神
《 山海经》的神话学价值
神话形象和故事主题和意义
主题与形象
创世神话:盘古创世,女娲造人
再生神话:女娲补天
始祖神话
英雄神话:射日、治水(人与自然)
洪水神话:鲧禹治水
战争神话:炎黄(南北)汇合,皇帝蚩尤之战
发明创造神话:后羿弓箭、神农尝百草、 燧人氏钻木取火、仓颉造字、后稷、有巢氏
意义
主动意识和抗争精神
厚生爱民意识:神之使命责任与作为
忧患意识:大洪水、后羿射日
反抗精神:精卫填海、刑天
前仆后继、生生不息的传承精神:愚公移山、鲧禹治水
上古神话的精神、艺术、 思维特征及流变影响
思维特征/艺术特征
以己观物、以己感物
具体、形象的思维
自然力人格化: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
情感体验
隐喻和象征
流变与影响
神话历史化
神话发展为仙话
神话作为文学的素材
神话原型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诗经》
结集与流传(编订和体制)
编订
风、雅、颂
用诗和传诗
内容和情感
内容
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
农事
燕飨
怨刺
战争徭役
婚姻爱情
情感
《诗经》中的现实精神
艺术特征
赋、比、兴
句式和章法
风、雅、颂的不同语言风格
文学地位和影响
抒情诗传统
风雅与文学革新
比兴的垂范
殷商西周的书面散文
甲骨文和铜器铭文
巫卜、记事与书面作品 的出现
西周铜器铭文
《周易》中的“封爻辞
封爻辞中的历史和生活
封爻辞的象征、意象和谣谚
《尚书》中的殷商之文
汇编及存篇
《尚书》内容的认识价值
《尚书》的记言与叙事
《左传》与春秋战国 历史散文(叙事)
《左传》的叙事和记言
成书
叙事特征
记言文
《国语》《琐语》 《穆天子传》《晏子春秋》
《国语》的文学成就
《战国策》
成书过程
纵横家思想
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辩丽横肆的语言艺术
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为史传文学直接祖述
散文创作的楷模
奠定了小说的叙事传统
《孟子》《庄子》与春秋战国 诸子散文(说理)
先秦说理散文体制的逐步成熟
语录体和韵散结合
对话体和寓言体
独立成篇的专题论文
《老子》《孙子》《论语》《墨子》
《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孟子和《孟子》一书
缜密纯熟的论辩技巧
气势浩然的文风
《庄子》哲学思想 的诗意表现
庄子和《庄子》一书
寓言为主的创作手法
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想象和虚构
形象恢诡的论辩
富有诗意的语言
《荀子》《韩非子》
严谨详密的论证
犀利峭刻的议论
植根现实的寓言
先秦说理散文的历史回响
确立了说理文的体制和形象化的说理方式
影响后世的创作风格
提供了丰富的文学语言形式
屈原与楚辞赋
屈原的生平与楚辞的产生
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
多种文化的交融
楚文化的美学特点
楚国的政治形势
屈原的生平及创作
屈原的生平和思想
“楚辞”的含义
楚辞的编纂和屈原作品的真伪
《离骚》
解题
忠君与爱国
美政理想与身世之惑
高洁坚贞的人格形象
香草美人:象征和意境
形式和语言
《九歌》《招魂》《天问》
《九歌》的巫祭文化背景
缠绵哀婉的风格
对唱的形式与戏曲的因素
《天问》和《招魂》
《九章》及其他
《九章》的记事、抒情与写景》
屈原的文学地位及影响
屈原人格力量的垂范
楚辞艺术形式的影响
宋玉辞赋及其他楚辞作家
秦汉文学
绪论
秦汉时期的文学生态
开阔宏大的时代精神
进取精神与长生观念、
乐舞、绘画艺术的发达
作家群体及作家心态
作家群体及作家心态
大一统政治下的不遇之感
儒道互补与作家心灵的安顿
经学对汉代作家及其创作的影响
汉代作家与经学
经学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秦汉文学的特征与嬗变的过程
秦汉文学的特征
秦汉文学的嬗变过程
秦与西汉散文
秦代散文《吕氏春秋》与李斯
李斯的散文
辞采繁富的《谏逐客书》
体制独特 的刻石文
《吕氏春秋》
成书过程及体例
平实畅达的文风
丰富多彩的寓言
西汉前期散文
贾谊的散文
晁错的散文
枚乘、邹阳的谏书
贾谊的政论文
从陆贾到贾谊
《过秦论》的战国策士遗风
从贾谊到晁错
《淮南子》及其他散文
《淮南子》的铺张扬厉和浪漫风格
董仲舒、刘向的策对叙录
西汉的专题叙事散文集
西汉中期散文
董仲舒的奏议文
刘安与《淮南子》
《盐铁论》的文学色彩
西汉后期散文
刘向的奏议文及《新序》《说苑》等
杨恽的《报孙会书》
扬雄的《法言》《剧秦美新》
西汉辞赋
兴起与轨迹
骚体赋
散体赋
贾谊《吊屈原赋》及骚体赋创作 “九体”
贾谊与汉初骚体赋《吊屈原赋》
大赋与骚体赋的相辅相成
依傍屈原的系列九体之作
《招隐士》与《长门赋》
枚乘的《七发》 “七体”
梁园文人群体
枚乘独步
《七发》奠定汉大赋体制
“七体”作品的陆续出现
汉武帝时期的赋作
概况
枚皋与东方朔
司马相如与 《子虚赋》《上林赋》 (天子游猎赋)
文学中心由地方向中央转移
《子虚赋》、《上林赋》创作的帝国形象、一统观念、和时代精神
浪漫的巨丽之美
其他辞赋创作与游猎赋的承袭
设辞类作品的出现
宣帝朝有关辞赋价值的讨论
咏物赋王褒的《洞箫赋》中的生命感应观念
以悲为美的风尚
扬雄四赋
扬雄四赋的创作
理性精神与人文意蕴
讽谏意图与实际效果的疏离
景物描写的主题趋靠和多维铺陈
骚体功能的扩展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的生平与《史记》创作
家乡景观与童年生活
家学渊源与转益多师
博览群书与漫游交往
从立言不朽到发愤著书
《史记》的思想内涵与”实录“精神
艺术成就
叙事艺术
沟连天人、贯通古今的结构框架
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叙事脉络
因果关系的探索展示
对复杂事件和宏大场面的驾驭
人物刻画
闾巷之人的入传
人物个性与共性的展现
复杂人格的多维透视与旁见侧出的笔法
风格特征
宏廓画面与深邃意蕴
浓郁的悲剧气氛
强烈的传奇色彩
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传记文学的开端
先秦文学传统的继承融会
人文精神的弘扬
后代散文、小说、戏剧与《史记》的渊源关系
汉代乐府诗
乐府和乐府诗
乐府与太乐
乐府的兴废
乐府诗的搜集和分类
丰富多彩的人生画面、情怀表达
苦与乐的深刻揭示
爱与恨的坦率表白
乐生恶死愿望的充分展现
娴熟巧妙的叙事手法
生活镜头的选取
故事情节的完整曲折
人物形象各具特色
叙事详略得当
寓言诗的创作
异曲新声与诗体演变(诗歌传统与影响)
楚声与三言、七言体
北狄、西域乐于杂言体
从四言到五言
东汉辞赋
东汉辞赋的沿袭与京都赋主题
京都赋的缘起
《两都赋》提出的一系列问题
劝百讽一结构模式的突破
空间方位调遣的别具匠心
《二京赋》与《两都赋》的异同
瑰颖独标的《鲁令光殿赋》
班固的辞赋观及其辞赋创作
张衡的京都赋与新抒情赋
东汉其他辞赋、述行赋
抒发历史沧桑感的述行赋
衰世、乱世和治世之叹
空间位移、时间顺序和感情脉络的契合
抒情小赋的 出现
汉末小赋的批判精神和感伤情调
《汉书》及东汉其他散文
《汉书》的成就与体例
《汉书》中的人物传记及其内涵
文学价值与影响
东汉其他史传散文
东汉论说散文
桓谭对历史现实的考量评论
《新论》的对比和比喻
《论衡》的选材
王充的论辩方式
《潜夫论》的批判精神和文风特征
东汉碑文和游记
汉代文人诗
楚声与西汉文人诗
班固诗与张衡诗:质朴而典丽
秦嘉诗:文人五言诗的成熟
五言诗的形成与东汉文人诗
诗坛新风的出现
怀才不遇的感慨
对比鲜明的批判
全身远害的忧患意识
衰世文学
《古诗十九首》
游子思妇的万般情怀
人生哲理的揭示
痛苦的体验和独特的感受
起兴发端艺术
审美境界和语言技巧
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论
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
文学自觉的标志
从人物品评到文学品评
从文体辨析到总集的编纂
文学理论体系的建立
新的文学思潮
动乱中文人的命运与文人的风尚
乱世与乱世文学
文人多遭杀戮的命运
药与酒:生死主题、求仙主题、隐逸主题
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下的文学创作
士族与庶族的对立
寒士的不平
文学家族
宗族与伦理
玄学对文学的渗透
摆脱两汉经学的束缚
自然与真
言意与形神
魏晋风流:颖悟旷达真率之美
从玄言到理趣
佛教与佛经翻译对文学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与佛经的大量翻译
文人与佛教
佛教对文学的影响:想象世界的丰富
故事性的加强、四声的发现、词汇的扩大、文学观念的多样化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建安、正始文学
两晋文学
南北朝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国文学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曹操与曹丕
学习汉乐府结出的硕果
曹操的文坛领袖地位
曹丕与七言诗
曹植
政治悲剧与诗歌才华 的展现
骨气奇高、辞采华茂
五言诗的发展
后世诗人的认同
王粲、刘桢及蔡琰
“七子之冠冕”王粲
仗气爱奇的刘桢
陈琳、阮瑀等
蔡琰与《悲愤诗》
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
政治理想的高扬
人生短暂的慨叹
强烈的个性表现
浓郁的悲剧色彩
阮籍、嵇康与正始诗歌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阮籍《咏怀》:政治抒情组诗的出现
苦闷与旷达渊永的滋味与隐约曲折的风格
嵇康与应璩的诗
两晋文学
陆机、潘岳与太康诗风
政治漩涡中诗人们的浮沉
逞才成为创作的目标
繁缛:太康诗风的特征
左思、张协与刘琨
咏史诗的渊源于特征
寒士的不平与抗争
典以怨的诗风与建安风骨的再现
张协兄弟的诗
刘琨的诗
郭璞的游仙诗
游仙诗溯源
乖远玄宗与坎壈咏怀
文采富艳寄托高远
王羲之与兰亭唱和
《兰亭集序》与兰亭诗
兰亭诗的主题及审美价值
文人雅集、诗酒唱和及其对后代的影响
孙绰、许询与玄言诗
东晋文人的心态
玄释合流
心隐与适意:因循自然与玄理的阐发
陶渊明
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思想性格
以辞彭泽令为界的前期与后期
仕于隐的选择
贫与富的交战
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
魏晋风流的代表
田园诗及其他
陶诗题材的分类
中国文学的新题材:田园诗
咏怀诗与咏史诗对前人的继承与发展
行役诗中表现的苦闷
赠答诗中表现的深情
陶诗艺术及其渊源
自然:陶诗的总体艺术特征
日常生活的诗化
情景事理的混融
平淡中见警策
朴素中见绮丽
陶诗的艺术渊源
散文与辞赋
《五柳先生传》中的自我形象
《归去来兮辞》与文学中的回归主题
《桃花源记》的理想模式
符号意义
诗人陶渊明的被发现
士大夫的精神家园
不为五斗米折腰
酒与菊
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
南朝文学
南朝民歌与吴楚风情
吴歌与西曲
水乡景物与市井气息
女性的吟唱
清丽缠绵的情调
修辞特点
《西州曲》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谢灵运所开启的新风 与山水诗的兴盛
从山水中寻找人生的哲理与趣味
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
从写意到摹象
从启示性到写实性
谢灵运的山水诗及其地位
山水诗在南朝的兴盛
鲍照及其创新
寒士的呼声
俊逸、凌厉、险俗的风格
对七言诗的贡献
永明体与齐梁诗坛
沈约、谢朓与永明体
永明体的兴起
声律:诗歌创作中新的追求
沈约的诗歌些朓的诗歌
阴锵、何逊等
齐梁诗人集团
门阀制度下的家族文学
士族优势的衰落与皇权中心的形成
以宫廷为中心的诗人集团的形成
诗人集团的三个中心:南齐竟陵王萧子良、梁代萧衍萧统、萧纲
诗人集团的活动方式及其对创作的影响
从市井到宫廷
南朝民歌从市井进入宫廷
流行音乐的变化对诗风的影响
宫体诗:对女性的审美观照
女性生活、容貌、体态、服饰与器物的描写
爱情心理的刻画、辞藻与声色
感官的刺激
北朝文学
北朝民歌与北朝各民族的风习
北方景色与以鲜卑为主的各民族风习
社会题材的多方面表现
直率朴素、刚健豪放
《木兰诗》
北朝文化与文学
北魏孝文帝与北朝文坛的复苏
仿古与趋新:西魏、北周文坛概况
南北文风的交融
政治对峙与文化多元
南北文风交融的途径
庾信文章老更成(南朝文风的北渐)
前期诗艺的养成
乡关之思的内容与表现
承前启后的地位
小说
小说的起源 与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兴盛
关于”小说“
小说的起源
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兴盛
志怪与志人
志怪与志人
志怪小说兴盛的背景
志怪小说的内容
志人小说兴盛的背景
志人小说的内容
魏晋南北朝小说的特色
《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的编纂
《世说新语》与名士风流
《世说新语》的文学成就
辞赋、骈文、散文
别开生面的魏晋文坛
”以气质为体“与”以情纬文“
曹操的教令
曹丕兄弟的书札
《登楼赋》与抒情小赋的繁盛
论辩文的勃兴
南朝美文的衍化
世重文翰
元嘉三大家
范晔史论
《文心雕龙》的骈文艺术
齐梁新变之风
诗体赋与写景文
《水经注》与《洛阳伽蓝记》
《水经注》:不以南北为鸿沟
”集六朝地志之大成“
尽自然之趣
《洛阳伽蓝记》:学术与文学上的个性
故都伽蓝的双重象征性
整饬与散行兼美的文风
隋唐五代文学
绪论
开放的文化环境与唐代文学的繁荣
国力的强大与中外文化的交融
士人的人生信仰、文化繁荣对文学的影响
漫游、入幕、读书山林之风、贬谪与唐文学
唐代士人的漫游之风
幕府生活与文学
唐人读书山林的风气
贬谪生活对文学的影响
佛、道两家对唐文学的影响
唐代儒释道的融合
佛教对文学的影响
道家、道教对文学的影响
唐代文学的风貌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唐代文学的繁荣
唐诗的发展轨迹
唐代散文的文体文风革新
唐赋的发展
新文体的出现与繁荣
唐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 (隋及初唐文学)
隋代文学
统一国家的建立
南北文学的合流
“文化工程”的实施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群史的修撰
《五经正义》
类书的编纂
初唐诗坛
贞观诗风及上官体
王绩与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开“高情壮风”之调
杜审言、沈佺期、宋之问与五言律诗的定型
陈子昂与唐诗风骨
陈子昂的《感遇诗》
陈子昂诗歌复古倾向的得与失
陈子昂诗歌的昂扬情调
陈子昂的诗歌主张与唐诗风骨的关系
张若虚与唐诗兴象
张若虚、刘希夷所创造的诗歌意境美
张若虚、刘希夷对盛唐诗兴象玲珑之美的影响
盛唐诗坛及盛唐诗人群体
王维等创造静逸明秀之美的诗人
张九龄的贡献
王维的诗
孟浩然的诗
以王、孟为中心的其他诗人
王昌龄、崔颢等创造清刚劲健之美的诗人 (王翰、王昌龄、李颀、崔颢、祖咏等人的创作)
高适、岑参、王之涣等创造慷慨奇伟之美的诗人
李白
生平、思想与人格
乐府与歌行
古风
古题乐府的创新与个性特色
行云流水的抒情方式
李白歌行的价值
绝句
明快的语言所表达的无尽情思
清新俊逸的爽朗风神
乐府民歌对李白绝句的影响
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
主观色彩
想象特色
意象类型与词语色调
李白的地位与影响
杜甫
社会动乱与诗人杜甫
自天宝中期开始的社会衰败与安史之乱
元结和《箧中集》作家
杜甫坎坷的一生
诗歌题材的大转变
杜诗的诗史性质
叙事技巧在杜甫手中达到高度成熟
杜甫的律诗
拓宽了律诗的表现范围和表现手法
以律诗写组诗
混融的境界与出神入化的技巧
杜诗的艺术风格
沉郁顿挫
萧散自然杜诗风格与杜甫处境、心境的关系
杜诗的地位与影响
集六朝、盛唐诗歌之大成
对后代诗人的影响
中唐诗坛与大历诗风
士人心态的转变与 大历诗歌的冷落寂寞情调
韦应物部分诗歌的盛唐余韵和 他的清雅闲淡诗风
刘长卿与大历十才子诗中的 冷落寂寞情调
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
词语色彩
意象类型分析
顾况与李益
顾况诗歌的俗与奇
李益的边塞诗
韩孟诗派与刘禹锡、 柳宗元等诗人
韩孟诗派及其诗歌主张
形成
“不平则鸣”与“笔补造化”
崇尚雄奇怪异之美
韩愈、孟郊等人诗歌的意象类型与技巧创新
怪奇之美
诗歌的散文化倾向
李贺诗歌的艺术表现与怪奇特征
李贺的苦闷情怀
凄艳诡激的诗风与意象营构
刘禹锡、柳宗元等人的诗歌风貌
刘、柳的政治遭遇与心理激愤
刘诗的雄直劲健和 民歌情调冷峭简淡的柳诗及其他
白居易、元稹、与元白诗派
重写实、尚通俗的诗歌思潮与 张籍、王建、元稹的诗歌创作
杜甫写实倾向的承传与时代风尚及民歌的影响
张籍、王建的通俗化诗风与写实表现
元稹的诗歌创作
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及其讽喻诗
白居易的生平及其诗歌主张
讽喻诗与《新乐府》创作的得与失
《长恨歌》《琵琶行》与元、白唱和诗
《长恨歌》《琵琶行》的艺术成就
中唐诗人的交往之风和唱和诗高潮
白居易的闲适诗
闲适诗的内容和情调
对后代的影响
古文思潮与唐文的成就 散文文体文风改革
政治改革与文体文风改革
中唐士人的中兴愿望
儒学思潮和政治改革
文体与文风改革
倡导古文的理论主张与杂文学观念的复归
唐代的骈文
从萧颖士、梁肃、柳冕到 韩愈、柳宗元的古文理论
古文理论的政教目的
杂文学观念对散文发展的深远影响
韩愈、柳宗元散文的艺术成就
自初唐起散体文的缓慢发展过程
韩、柳的开拓
韩愈的论说文、杂文与碑志
柳宗元的杂文与山水游记
晚唐古文的衰落与骈文的起兴
古文的衰落
晚唐小品
李商隐等人的碑文
唐传奇、俗讲变文与敦煌文学
唐传奇及其嬗变
由发轫到高潮再到低潮的发展过程
《李娃传》《莺莺传》《霍小玉传》等作品的基本内容、
唐传奇的表现艺术
作意与虚构性
情节结构、人物描写、修辞
俗讲与变文
俗讲与讲经文
转变与变文
晚唐五代诗坛
杜牧与晚唐怀古咏史诗
社会衰败中士人的心理变化
怀古咏史诗中的悲凉情绪
杜牧的诗歌创作
许浑等人的创作
苦吟诗人
贾岛、姚合等苦吟诗人
徘徊吟哦的心境与殚精竭虑的态度与方法
爱情题材与艳丽诗风
士人的闺阁情怀与诗歌的爱情题材、艳丽诗风
温庭筠、韩偓等诗人
隐士情怀与淡泊诗风
陆龟蒙、皮日休的诗酒唱和与隐士情怀
司空图等人的避世心态与淡泊诗境
乱离之感与时世讽喻
郑谷、韦庄的乱离诗
罗隐的讽世诗
李商隐
生平与诗歌内容
人生遭遇及其灵心善感的气质
李商隐的思想
诗歌内容:晚唐时代生活与时代心理的写照
朦胧多义与对心灵世界的开拓
中唐后期以来的诗歌走向
诗歌情调的幽美
朦胧与亲切可感
诗歌内涵的多义性及其成因
凄艳混融的风格
凄艳混融风格的分析
李商隐诗与齐、梁诗歌以及与李贺、杜甫诗歌的对照
李商隐对诗歌发展的推进
词的兴起与晚唐五代词
燕乐的兴起及词的起源
燕乐的兴起
词的起源
早期民间词
早期文人词
温庭筠及其他花间词人
《花间集》
温庭筠与缛采轻艳的花间词风
情深语秀的韦庄词
李煜及其他南唐词人
冯延巳
李煜
情致缠绵的南唐词风
宋元文学 (辽西夏金)
宋代文学
绪论
社会形态、高度繁荣的文化及其对诗文的影响
忧患意识与爱国主题的弘扬
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
城市的繁荣与词的兴盛
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与历史地位
两宋文学的发展轨迹与典型特征
宋代文学精神与文化建构特征
北宋
北宋初期文学
宋初古文与复古思潮
宋初白体诗人和王禹偁
宋初 的晚唐体诗人
西昆体的盛衰
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
欧阳修的文学思想与文学创作
古文
辞赋
四六
诗歌
苏舜钦
梅尧臣
王安石
古文
诗歌
曾巩
北宋前期词坛
宋初前期词坛概况
柳永
晏殊和欧阳修
张先和其他词人
苏轼及其文学家族
苏轼的人生观、思想和创作道路
苏轼的文学主张和创作
苏轼古文、辞赋、四六
苏轼的诗
苏轼的词及艺术成就
苏轼的意义与影响
“三苏”的文章
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黄庭坚的思想个性
‘黄庭坚体’诗词
黄庭坚雅学苏词俗词学柳
陈师道
学苏学黄、啼号饥寒、各体兼擅、简练朴拙
江西诗派的形成与演变
北宋后期诗词
晁补之和张耒
晁补之自抒胸臆吟咏隐逸
张耒关怀人民平易自然(宋诗发展承前启后)
晏几道、秦观、贺铸、周邦彦
晏几道以小令写恋情
当行本色的秦观
侠骨柔肠的贺铸
法度井然的周邦彦
南宋
南宋前期文学
李清照
“别是一家”的理论主张
轻盈妙丽的望夫词与沉重哀伤的生死恋歌
清新素雅的语言与清婉秀逸的境界
生不幸死亦不幸的朱淑真
张元幹与其他爱国词人
张元幹词的时代感与现实感
岳飞的英雄之词
李纲的咏史词和“南宋四名臣”词
朱敦儒、叶梦得、向子諲
朱敦儒词的自传性质
叶梦得词的压抑感
向子諲的故国追忆
陈与义与南渡初期诗歌
陈与义词的漂泊感与怀旧情结
“简斋体”
南渡初期的诗歌主题
陆游与中兴诗坛
陆游的创作道路和诗歌渊源
陆游的文学主张与诗歌艺术
陆游诗歌的特点与成就
陆游的影响
中兴四大诗人
尤袤
杨万里和“诚斋体”
范成大的使金诗与新型田园诗
辛弃疾
辛弃疾的创作道路
英雄才情将略与“归正人”的人生苦闷怨愤
“刚拙自信”的气质个性和“三仕三已”的人生经历
抒写人生行藏的创作主张和追求雄豪壮大的审美理想
辛词的艺术世界
独一无二的英雄形象
丰富复杂的心灵世界
多姿多彩的乡村图景
辛弃疾的艺术成就
意象的转换
以文为词和用经用史
多样的风格:刚柔相济和亦庄亦谐
张孝祥、陆游等辛派词人
学苏而自成一家的张孝祥
有众家之长而未能造其极的陆游
“以文为词”的陈亮
为江湖游侠传神写照的刘过
南宋后期文学
别立一宗的姜夔
耿介清高的江湖雅士
恋情的雅化和语言的刚化
别有寄托的咏物词
幽冷悲凉的词境与虚处传神的手法
因词制曲的自度曲和韵味隽永的小序
姜夔的羽翼史达祖和高观国
争奇求异的吴文英
非仕非隐的人生
亦梦亦幻的境界
突变性的人章法结构
密丽深幽的语言风格
其他词人
词风清丽的周密
工于咏物的王沂孙
备写身世之感的张炎
兼容两派之长的蒋捷
辛派后劲刘克庄、陈人杰、刘辰翁和文天祥
古文和四六
永嘉四灵诗派和江湖诗派
宋末诗人群体:英雄与遗民
宋代“说话”与宋元话本
说话四家与话本
小说话本
辽西夏金元文学
绪论
元代的社会和文学(多元格局)
叙事文学的兴盛
抒情文学
元代文学的审美情趣
辽西夏诗文与金代诗词
辽代诗歌
西夏诗文
元好问与金代诗歌
金代词作
元代文学
话本小说与说唱艺术
说唱艺术与诸宫调
元代前期杂剧
元代诗词散文
关汉卿的杂剧创作
王实甫与《西厢记》
白朴和马致远
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
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
元代后期杂剧
元代散曲
南戏的兴起、文体与《琵琶记》
明清文学
明代文学
绪论
商业经济的繁荣与城市文化形态的形成
王学左派的兴起及其对文学的作用
俗文学的发展及其对文学创作的推动
众多的文学群体及文学的论争
明前中期诗文
明初诗文
成化至正德年间的诗文
嘉靖、隆庆年间的诗文
八股文的定型与繁荣
明代文言小说
“三灯丛话”及其他
中篇传奇小说及笔记小说
《三国志演义》
成书、作者与版本
在理想和迷惘中重塑历史
波澜壮阔、气势恢宏 的历史画卷
创作特征
文化内涵
《三国志演义》的影响
《水浒传》与英雄传奇的演化
成书过程与作者
官逼民反与替天行道
结构和主旨
用白话塑造传奇英雄的群像
《水浒传》的影响
明代戏曲
明代杂剧演变的历史进程
明代传奇的历史进程
吴江派与“汤沈之争”
汤显祖
生平与人生观
《牡丹亭》
临川四梦中的另外三部
汤显祖的影响
《西游记》
《西游记》题材演化及作者
(内涵)寓有人生哲理的“游戏之作”
神幻世界的奇幻美与诙谐性(审美特征)
《西游记》的影响
其他神怪小说与《封神演义》
《金瓶梅》
成书年代、作者与版本
封建末世的世俗人情画
由一家而写及天下国家
从暴露社会的矛盾走向剖视扭曲的人性
《金瓶梅》的悲剧性
关于性描写的问题
白话长篇小说发展的里程碑
“寓意于时俗”
从歌颂到暴露
人物性格的立体化
网状结构
妙在家常口头语
《金瓶梅》确立了世情小说的审美特征
晚明诗文
李贽
以袁宏道为代表的公安派
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
晚明小品文
明末文坛——八股文的新变
明代话本小说
话本小说在明代的兴盛
“三言”的作品时代与创作特色
“二拍”所展现的人生场景
明代词曲与民歌
明词
杨慎、陈霆、王世贞、云间词派陈子龙
明代散曲
相对沉寂的明初散曲创作
弘治正德年间散曲的重新兴盛
嘉靖以后散曲创作的繁荣
明代民歌
明代民歌创作的兴盛
民歌流行的原因
《山歌》与《挂枝儿》
清代文学
绪论
文化专制下的学术与文学
清代文人思潮与文学
清代文学的历史特征
清初诗文的繁荣
遗民诗人对明代诗风的因革
古文三大家
钱谦益与虞山诗派
吴伟业与“梅村体”叙事诗
词的中兴和纳兰性德
王士禛、查慎行与康熙词坛
学者之文与文人之文
清初戏曲与《长生殿》《桃花扇》
清初戏曲
《长生殿》
《桃花扇》
清初白话小说
小说名著续书与《水浒后传》
《醒世姻缘传》
李渔的短篇拟话本小说
才子佳人小说
《聊斋志异》与文言小说再兴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的成书
大半生在科举中挣扎
塾师生涯
徘徊于雅俗文化之间
创作与成书
《聊斋志异》创作的基本特征
三种方式的创作
主题意识的增强
志怪传奇化为审美方式
神道观的悖论
狐鬼世界的建构
一书兼二体
用传奇法以志怪
神怪、梦幻的艺术
形式化
狐鬼花妖的人情化与意象性
狐鬼故事的社会人生意蕴
科举失意的悲愤
现实缺失的精神补偿
观照世情与思考人生
狐鬼世界的内涵
创作的抒情表意性
科举失意的心态
落寞生活中的梦幻
刺贪刺虐
现实伦理与精神超越
崇高与庸俗并存
文言短篇的艺术创新
多种小说模式
情节的丰美
小说诗化的倾向
叙述语言平易简洁
人物语言多样
《聊斋志异》的余响
文言小说的再兴
顺随与抗衡
《子不语》等
《阅微草堂笔记》
《聊斋志异》在国外
《儒林外史》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的创作
科第兴盛的家族
科举失意与觉醒
取材于现实士林
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
命意在批判科举
科举扭曲的社会和文人
科举派生的“名士”
理想文士的探求
杜少卿(正面)形象的人文内涵
“真儒”与实学思想
金陵市井奇人与理想人格
《儒林外史》的叙事艺术
长篇结构笔法的新形式
叙事艺术的新特点
讽刺艺术的新成就
《红楼梦》
曹雪芹的家世与《红楼梦》的创作
“生于繁华、终于沦落”的一生
版本
高鹗和程伟元
贾宝玉和《红楼梦》的悲剧世界
宝黛钗爱情婚姻悲剧和大观园的毁灭
封建大家族没落的悲剧
贾宝玉和人生悲剧
《红楼梦》的人物塑造
真实的人
人各一面的底蕴
性格表现的多面性
美丑的互渗
对照与互补
《红楼梦》的叙事艺术
写实与诗化的融合
浑然一体的网状结构
叙事视角的变换
个性化的文学语言
《红楼梦》的影响
续书蜂拥而出
反复改编
对创作的深远影响
红学
清中叶文学的多元格局
古典诗坛的多元格局与分流
多元格局
袁枚与性灵诗潮
盛世中的哀唱:郑燮、黄景仁
词——浙派词的嬗变和常州词派的兴起 酝酿变化的清中叶词坛
浙派词的嬗变
常州词派的兴起的背景
《词选》和张惠言比兴寄托的词风
文——桐城派与骈文的复兴
桐城派 的出现
义法说和雅洁的审美标准
方、刘、姚三祖
桐城派以外的散文
李兆洛《骈体文抄》
骈文复兴及其文化背景
骈文八家与汪中
小说、戏曲、与讲唱文学的多样化局面
《镜花缘》和其他长篇小说
长篇小说的多样化
李汝珍《镜花缘》
寄寓理想、讽刺现实、炫鬻才艺
案头化的文人戏曲创作
传奇、杂剧创作的最后阶段
蒋士铨等剧作家
《雷峰塔传奇》等
地方戏的勃兴和京剧的诞生
“花部”与“雅部”之争
皮簧腔与京剧
地方戏的优秀剧目
讲唱文学的盛行
源流、演变和发展
弹词与《再生缘》
鼓词和子弟书
近代文学(晚清)
绪论
近代文学发展的文化环境
“欧风美雨”的时代潮
新式学堂的涌现
踏出国门
翻译事业的发达
现代化传媒的发展
作家主题的转型与新旧分野
作家知识结构的变化与转型
思想分野与文学流派的复杂关系
政治与艺术发展的不平衡
文学观念与作品形态的变化
翻译文学的发展
文学观念的变化
作品形态的新变
吸收西方文学技法与民族形式问题
文化下移和文体革命
社会思想启蒙与文化的下移
散文文体的历史性变革与白话文运动
近代后期文学的发展及其与新文学的接轨
近代文学流程
近代文学的过渡性质
近代文学的 分期
近代前期文学的变化及其特征
近代后期文学的 发展及其与新文学的接轨
龚自珍诗文
龚自珍的思想与创作道路
龚自珍的散文
龚自珍的诗词
反帝爱国诗潮
魏源、林则徐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时期的诗
宋诗派的兴起与 桐城派的承变 (近代前期—诗文词)
宋诗派的形成与主要倾向
郑珍诗的艺术开拓
桐城派的新趋向
姚门弟子梅曾亮的散文
曾国藩的湘乡派与曾门弟子的海外游记
新体散文的萌芽
周济与常州词派
传统词坛名家蒋春霖
邓延桢等人的爱国词作
古典小说的畸变
侠义公案小说
儿女英雄小说
狭邪小说
光绪、宣武、民国初年的诗文 (黄遵宪梁启超与近代后期诗文词)
诗界革命的发生与展开
诗歌界革新巨子——黄遵宪
梁启超的“新文体”与散文变革
思想界的陈涉
资产阶级文学革命的提倡者、鼓吹者
别具魅力的新文体散文
新体散文的历史意义及影响
近代后期散文:散文概观、康有为政论文、 谭嗣同、严复与林纾、章炳麟的革命檄文
近代后期诗歌
革命派的诗
康有为浪漫主义歌唱
丘逢甲的爱国歌声
女侠秋瑾
南社及其代表作家柳亚子
同光体的诗歌主张与创作
湖湘派与晚唐派
晚清的词
近代后期词的创作倾向
“清季四大词人”
异军突起 的文廷式
“小说界革命”与晚清戏曲
藏、蒙古、柯尔克孜族的三大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