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城市规划基础
这是一篇关于城市规划基础的思维导图
编辑于2022-01-25 11:43:49城市规划基础
城市概念
包含:人口数量、产业结构、社会行政三层意义的聚集地
特征:
一定地域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
人类物资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产物
是一个社会化、多功能、有机的整体;一个复杂动态的综合体
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
我国古代城市思想最早形成时期
周代
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多元化时期
东周
《周礼.考工记》
以老子、管子为代表的自然观“因天材、就地利” 《管子》打破单一的周制布局
丰富了城市规划理念-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
阖闾城(苏州)
《商君书》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和交通布局角度,对城市发展及城市管理制度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古代最具影响的典型城市-唐长安、元大都、明清北京
中国古代城市
西汉长安

特点:布局不规则,没有贯穿全城的对称轴线
三国曹魏邺城

以宫城为中心的规划思想,功能分区明确,结构严谨,道路等级明确,城市交通干道轴线与城门对齐
隋唐长安

中轴对称,东西两市,规整的方格路网
里坊制,设置坊墙
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宋东京(汴梁)

商业大街、开放的街巷制
平面不方正规则
有集中的市,主要转变成商业街,瓦子出现
破除里坊制
防御技术进步,建立消防瞭望亭
元大都

以宫城为中心,功能分区明确、布局严谨,道路、街坊、市肆以南北中轴线对称布置,体现了皇权至上和封建等级制度
三套方城(宫城、皇城、外城)
宫城居中,轴线对称,左祖右社,前朝后市
明清北京城

在元大都基础上,北部收缩2.5KM,南部扩展0.5KM,凸出8KM的中轴线,皇城南北形成商肆
外国古代城市
古希腊波希丹姆模式
城市布局模式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核心
代表城市
米列都城

普列耶城
古罗马营寨城
平面为长方形或者方形,中间十字街道通向东南西北四个城门,交叉点附近建神庙或者露天剧场,形成中心广场
规划受军事控制目的影响
代表:北非的提姆加达

古罗马维特鲁威《建筑十书》
中世纪欧洲城市
具有防御作业的城堡
不规则的阶段和广场
教堂占据了城市的中心
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
古典风格、构图严谨的广场和街道
圣彼得大教堂广场(伯尼尼)

圣马可广场
巴黎改建
轴线放射的街道,宏伟壮观的宫殿花园、公共广场
城市规划学科新发展
1996年,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在北京召开,展望21世纪建筑学的方向
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通过《人类环境宣言》提出”只有一个地球“
2014~2020国家新型城镇化
意义

特点
1.综合性的工作
2.法制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
具有地方性
长期性.经常性的工作
实践性
城市规划遵循原则
为发展生产力
从实际出发、符合国情
合理使用土地,节约用地
环境建设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举
城市规划的层面及工作内容
城乡规划

城镇体系规划

城市规划

镇规划
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修建性+控制性)
乡规划
村庄规划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5年

控制性详细规划

作用

内容

控制方式

成果要求

修建性详细规划
作用

内容

成果要求

城市规模

以人口规模来表示

城市人口
含义

变化表现

估算方法
劳动平衡法
职工带眷系数法
近现代城市规划学科
空想社会主义和田园城市
托马斯.摩尔的乌托邦
康帕内拉的太阳城
罗伯特.欧文的新协和村
傅里叶的“法朗吉”
英(霍华德)1898年《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提出:城市应与乡村相结合
田园城市的概念: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

实质:城市和乡村的结合体
特点:圆形,中央为花园,六条主干道从中心向外辐射
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彻斯特(温恩+帕克)
卫星城镇理论
1915年,泰勒提出“卫星城”概念
定义: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位,又是某个大城市的派生物
三个阶段
1.卧城
仅供居住
不成功
2.半独立的卫星城
有一定的工业和服务设施,部分人就地工作
不彻底的
代表:赫尔辛基(老沙里宁)
3.完全独立的卫星城
二战后产生,职能健全的独立城市
代表:
第一代:哈落
第三代:米尔顿.凯恩斯
1933《雅典宪章》
1922,柯布西耶《明日城市》,提出巴黎改造方案
建筑向高层发展
提高市中心的密度,改善交通,提供充足的绿地
1931年,柯布西耶《光辉城市》
大量高层建筑+人车人离的交通
20世纪50年代印度昌迪加尔规划(800*1200)

1933年《雅典宪章》
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制定了《城市规划大纲》
城市要与周边受影响区域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城市功能
城市规划的核心是要解决城市的功能分区
城市不同的地段采用不同的人口密度
指出工业、道路存在的问题
城市发展中应保留名胜古迹和历史建筑
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制定规划方案,建立各功能分区的终极状态下的“平衡状态”
1978《马丘比丘宪章》

对《雅典宪章》进行修正
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将其视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
城市是一个动态系统
强调规划与公众参与
邻里单位

20世纪30年代
C.A佩里
设置小学使幼儿上学不必穿马路,以此来计算人口和用地规模
有机疏散

1943年,沙里宁《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
城市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机体,城市规划是动态的
“无序的集中变为有序的疏散”
“交通对城市的影响就像血液对人体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