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文学理论 序章
这是一篇关于文学理论 序章的思维导图
编辑于2022-01-25 14:49:04文学理论
概念
是研究文学的规律和特性的学科
研究对象
文学
文学理论是研究文学的规律和特性的学科
文学是以文学活动的形式存在的
文学活动是一个由社会生适、作家、作品和读者等多种要素构成的多环节活动。社会生活是文学的源泉
它的变化总是对文学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而文学又以自身的多环节活动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的变化信息
作家根据其生活素材而创作出文学作品,经过读者和批评者的阅读和接受后,文学活动的整个过程才完成
文学创造
主体
作家
基本体裁
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
接受者、鉴赏者、再创造者
读者和批评者
文学理论不是要孤立地研究文学作品、作家创作过程或读者的接受活动,而是要分析上述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的各个要素、环节及其相互联系,考察文学活动中出现的各种思潮、流派等诸多问题,进而揭示文学活动的规律和特性
更重要的是,文学理论不只是局限于个别文学现象的研究,而是要从文学现象中抽象出带在普遍性的规律和特性来
文学理论运用特定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个别文学现象,但在此过程中,不是仅仅满足于研究它本身,而是从中抽取在其他许多个别文学现象中也能找到的共通性质,并加以概括和总结,上升为理论认识
性质
研究文学的普遍规律和特性的理论型学科
|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本身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文学理论主要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的方式去研究这种方式决定了文学理论主要具有理论型学科的性质
文学理论同文学活动一样,都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形式,即是社会存在或社会经济基础状况在社会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形式之一只不过两者各自的反映方式有所不同:与文学主要用感性方式反映不同,文学理论主要是用理性方式加以反映
特征
文学理论具有实践性、科学性和人文性等多种特征
文学理论的实践性
文学理论是依据一定的思想立场和观念从文学活动的实践中总结和提炼出来的,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主要体现为它既来自以文学创作和文学接受为主的文学活动实践,又回到这种实践中经受经验
文学理论并不是固定的、静止的和僵化的,而总是生机勃勃的,开放创新的,随着文学活动的实践发展而发展
文学理论正确与否,是否符合文学发展的规律,关键要看其是否根植于文学活动的实践并经受了这个实践的检验
在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的实践性应体现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科学总结历代文学活动的实践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学活动的实践经验,吸收古今中外的各种文学理论成果,并坚持在新时代文学活动实践中检验、丰富和发展,特别是直接面对和积极回应来自当代文艺实践的新挑战
文学理论的科学性
文学理论揭示的是文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和特性,故具有科学性
文学理论的科学性,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分析和科学总结 文学活动的实践,透过复杂繁多的文学现象而把握其内在本质,从中提炼出科学规律性认识
文学理论的科学性不同于自然科学所要求的实验化、数量化和性精确化,它是从既有文学活动的事实出发,通过观察、感悟和研究,借助概念、判断、推理等概括过程,揭示文学活动的规律和特性,从而建立相应的知识系统
文学理论是否具有科学性,必须接受文学活动实践的检验 只有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文学理论,才能发挥科学的指导作用
文学理论的科学性还要求其知识系统与时俱进,在解释文学活动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中不断更新和发展
文学理论的人文性
文学理论还要对文学的人文性予以研究和评价,体现人文学的特征
文学的人文性是指文学活动具有指向人的精神或灵魂状况的特性
要致力于关怀人类的精神或灵魂的当前状况及其归宿问题
在当代,文学理论人文性的最重要体现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即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把是否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文化自信和培根铸魂,作为文学价值判断的根本标准
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论文艺
为文学理论确立唯物史观基础
科学地论述文学的社会地位和作用
重视文学艺术的特点
为文学理论提供独特的人学思想
从”美的规律“出发,阐明文学的创作原则和批评标准
列宁论文艺
明确文学发展的根本方向
阐述党对文学事业的领导与创造自由的关系
号召接近工农群众、创造典型形象
对批判继承优秀传统的文化遗产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关系做了辩证回答
树立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典范
毛泽东文艺思想
确立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根本方向
阐明文艺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揭示文艺的社会本质和社会功用
强调文艺作品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统一
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推陈出新“的方针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关于文艺的重要论述
明确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
进一步丰富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内涵
倡导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统一
在批判继承和吸收借鉴的基础上推动文艺创新
加强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文艺的重要论述
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
加强和改进文艺理论和文艺评论工作
切实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
思想资源
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
中国优秀传统文学理论
国外(主要是西方)文学理论中的积极成果
研究方法
从文学理论的思维方式看,
可以有偏于理论思辨的研究,偏于实证的研究,以及理论思辨与实证结合的研究等
从文学理论著述的文体呈现看
有对话体、散文体、韵文体、论文体和著作体等
从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看,
有联系作家人生经历和创作过程等去理解作品的传记研究方法
着重发掘作品与社会现实和历史传统联系的社会历史研究方法
倾力分析作品语言形式的形式研究方法
长于把握文学人物的心理特点及作家创作心理的心理研究方法
学科复叉,文学哲学,文学在社会学……
研究分支
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语言学......
是处在社会生活中的文学活动的规律特性
文学的性质
指文学本身是具有其它艺术门类及人文社科的内在特性
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
根据唯物史观的观点,文学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在根本上受社会存在、经济基础的制约,同时也会对社会存在、经济基础产生能动作用,从而需要将其置于社会存在的发展中、在与社会经济和政治的辩证关系中加以认识
"观念上层建筑",即属于于社会意式形态
较之于法律的和政治的意识形态,文学艺术则往往以感性审美的方式示于 人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作家在社会生活中依据一定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所进行艺术创造具有认识性、 倾向性和实践性等
文学的认识性
文学的认识性是指文学帮助人们认识自然、社会和精神世界的特性 它通过创造艺术形象,以不同于科学和逻辑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
文学是客观世界在作家主观世界中反映的产物,可以帮助人们认识生活
阐明了文艺源于生活又能帮助人们认识生活的道理。文学可以在社会社会生活中找到依据与根源,是一定是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反映。既然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源泉,那么人们就可以沿流溯源,通过文学艺术去认识生动而丰富的社会生活
也阐明了文艺家深入人民生活的重要性。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很重要的就是要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去,和人民群众相结合。文艺工作者只有不断和新的群众相结合,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才能汲取源源不断的养分
对于文学艺术的认识性特征,人们很早就有了自觉
如孔子称诗“可以观” (《论语·阳货》 ),即认为诗歌可以反映社会的盛衰、观察民风的好坏
表现
文学认识性不仅表现在现实主义的作品中,是对时代真实社会状况比较直接的反映
如中国最古老的诗集《诗经》中的《风》 《雅》 《颂》三个部分,生动再现了周代不同阶层的生活内容和情感体验
杜甫的“三吏” “三别”以“诗史”的形式艺术地再现了“安史之乱”中唐王朝下层社会的惨景
曹雪芹的《红楼梦》,则是人们认识中国古代社会晚期的一部“百科全书”
文学史中很多着重表现人类的幻想、想象和理想的文学作品,同样是社会存在的曲折反映
如屈原的《离骚》虽然通篇充满了神话传说,但实际上是个人现实的政治理想和人格志向的抒发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写的是梦境,表达的却是他对现实政治的不满和傲视权贵的风骨
歌德的《浮士德》通过塑造浮土德这一传说中的人物,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强大意志和进取精神
把文学作品看做是映现一个民族和思想的“镜子”
巴尔扎克
文学作品蕴含着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
他会透过多样而又多变的社会现象,把握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和推动力量,并用合乎艺术规律的方式表达他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观点
1941年曹禺的剧作《北京人》
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整体性掌握
文学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属于马克思所说的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
是对社会生活情状进行真切、丰富、完整的反映
如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通过描绘上层贵族的各种日常生活,把当时俄国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性质表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表现出了与贵族对立的俄国农民的思想和情绪
《复活》
任何细节都可以析解出对社会生活的反映与认识
文学并不是要求文学把社会关系的一切方面都铺展出来,而是要求文学以独特的艺术形象描绘出社会生活的整体关系与情状,帮助人们认识社会历史的真实面貌
文学的倾向性
文学的倾向性是指学在反映特定社会生活时表现或流露出来的价值取向。它是作家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不自觉的显现,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宗教等倾向
政治和思想倾向性是文学倾向性的主要体现
文学的政治和思想倾向性主要与两个因素有关
作家所具有的特定的阶级立场、思想感情和价值取向
社会生活所包含的政治和思想内容
政治和思想倾向是文学的一种较为普遍的属性
恩格斯明确肯定了文学的政治和思想倾向性,他认为,不存在某种毫无倾向性的诗歌
倾向性是文学的一种普遍的本然的性质,而且是理想艺术的重要特征
在阶级社会中,文学的政治和思想倾向性很大程度上表现为阶级性
鲁迅批评了当时所谓“超阶级”的“自由”文学的作家
在社会主义社会,文学的政治和思想倾向性更多地表现在对待人民的态度上
就应当坚持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和增进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坚持以最广大人民为服务对象和表现主体,通过形式多样的艺术创造,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艺术需求,提升他们的文化艺术修养和思想道德境界
文学的政治和思想倾向性必须与文学的真实性相统一
文学具有政治和思想倾向性,但是文学并不能因此变成时代政治的概念化的宣传工具
应该以符合艺术规律的形式体现出来,应该建立在文学真实性基础之上
文学的真实性是指文学要真实、生动具体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本来面目,并艺术地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规律和特性
马克思在致斐迪南·拉萨尔的信中认为,文学作品应该“更加莎士比亚化”,而不能“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
莎士比亚戏剧的伟大和杰出之处在于充分表现了人物的内在丰富性,再现了生活的复杂性;其人文主义倾向性并不是以图式化和概念化的方式呈现的,而是与他对人性的深刻体察和把握、对历史状况的真实感受和认识融会在一起的
比较而言,席勒的《阴谋与爱情》 《强盗》虽然表露出对资产阶级社会鲜明、强烈的爱憎,但在艺术表现上失之直露和主观
倾向性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述,不是刻意为之,而应符合艺术创作规律,自然流露出倾向性
文学的实践性
文学的实践性,是指文学会以自身特有的社会意识形态方式去反映社会实践,并且给予社会实践中的读者以影响
就是指文学反映社会实践而又通过影响读者心灵而能动地作用于其社会实践行为的特性
文学对政治实践的影响
文学与政治都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因此相对于对经济基础的作用而言,文学对政治实践的影响更为直接
在中国文学史上
《诗经》很早就视为考察政治得失的镜鉴。诗三百篇成为表达政治情绪、施行政治教化的重要手段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诗大序》)
白居易和元祺的“新乐府”诗歌自觉地以“补察时政” “泄导人情"为创作目的
清末的“讽刺小说”、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后来的“革命文学”和“抗战文学”、新时期的“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等,都对当时社会政治的发展有所影响
在西方文学史上
法国作家雨果的《巴黎圣母院》 《悲惨世界)等对当时资产阶级法律的残苦暴和不公正展开了激烈的批判
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等反战小说,直接推动了西方“反战运动”的发展。
法国作家萨特把文学对现实政治的这种作用称为“介入”
文学作为一种介入,含蓄地体现其政治实践性
文学对经济和社会变革的影响
文学是在以经济基础的社会生活中发展起来的
《诗大序》里所谓“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怨,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文学也给予经济和社会发展以能动作用
如斯托夫人以19世纪美国南方黑奴生活为题材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深刻揭露了南方农奴制度的罪恶,坚定了美国政府和民众废除这种落后的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决心
文学对人的精神和观念的影响
文学的实践性,它不像政治、法律、道德、宗教等其他意识形态那样以明确的规范性条文和观念来指导和约束人们的现实实践和具体行为,而通常是借助于审美化的文学形象和艺术手段,通过激励和提升人的精神来实现的
文学有利于人的感情的激发、愿望的表达、信心的培养等,不仅能对个人精神生活的养成和心灵世界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能够经由人的主体精神的改变,渐进缓慢却又深入持久地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整体发展
文学是审美的艺术
区分
文学创作的主体
作家
审美活动的主体
自己
是文学区别于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的主要特征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历来重视文学的审美属性,并把文学的美学评判作为文学批评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中华美学精神
中华美学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
这些民族美学精神其实是文学与音乐、绘画、戏剧、雕塑、舞蹈、书法、影视等艺术门类共同具有的特征
文学作为审美艺术的特征,主要体现情感性、形象性和超越性
文学的情感性
是审美活动最基本的特征
“文学的”为必要的前缀
文学的情感性,是指文学表达情感,以此激发读者共鸣,促进社会情感交流的特性
情感性是文学审美活动的基本特征
美不是某种外在于人的客观自然之物,只能存在于人类各种具体的审美活动之中,是人在审美活动中对审美对象的一种价值判断。这种价值判断,从审美主体方面来看,主要体现为情感评价
审美评价的三个特征
审美是一种非实用而又使人产生情感愉悦的活动
审美是一种非预念而又能引起情感与认知的自由协调运动的过程
审美是一种个体的同时又可以普遍传达和交流的内心情感体验
情感构成了审美活动的心理基础 文学的主要目的是表达情感,以情动人 情感因素在文学中具有主导性质 因此,情感性成为文学作为审美艺术的重要特征
中国古代文论历来也十分重视文学审美中的情感因素
钟嵘《诗品序》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
文学是个人扩发情感的重要途径,也是人类进行社会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
在文学活动中,文学情感性的具体表现形态多样
可以是对美好事物的由衷向往和赞美(狭义的“审美”)
也可以是对丑恶现象的无情暴露和批判(“审丑”)
可以是对崇高力量和精神的礼拜和敬仰(“审崇高")
也可以是对卑下者的鄙夷和唾弃(“审卑下”)。
情理交融是文学审美活动的现实表现
审美活动对应的主要是人类的情感领域,但在实际上,很多美的事物和术不仅与情感有关,而且会涉及认知和道德
审美艺术是人类在一定思想观念指导下的创造活动,其中既表现了创造者的感性直观和情感体验,也融合了创造者的知性认识和理性观念,因此是直观与认识、情感与理性的相互统一
在文学中, 情感与理性的统一应遵循文学创作的特殊规律, 不是简单拼凑和机械相加,而应该达到水乳交融、浑然无间的状态
宋代诗论家严羽《诗辨》,《沧浪诗话校释》
严羽主张“不涉理路,不落言签”,即要求知识和理性不着痕迹地融化在“棺准"之中,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形成一种情理交融的“兴趣”,使作品具有一种似实而虚、言近意远的空灵蕴藉之美
诗中之“理”是现实生适的升华和艺术形象的结晶,既不是作者预设的观意图,也不同于哲理的寄寓和比附
而且,诗中之“理”总是与各种艺术感交织在一起,哲思的领会与情感的体验如影随形,相互推进
这种情理交融而生成的审美特质,在中国传统文论中还有多种不同说法
如“气“神“韵””境”“味”等,在此基础上,人们又做出了更精细的体察和辨析
文学的形象性
文学的形象性,是指文学创造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性
情感性与形象性的区别
文学的情感性侧重于就审美艺术主体而言
文学的形象性则侧重于审美对象来说
形象性是文学艺术之美的重要体现
文学之所以美,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它的形象可感性
人们通过阅读文学作品的语言文字,首先想象和感知到的往往是具体生动的文学形象;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也主要凝结在作家创造的各具生气的文学形象之中
艺术反映现实生活,反映现实生活的真实,必须诉诸直观可感的形象,这也是文学这门艺术的基本要求
文学的这种形象性特征,在与哲学、科学等比较时体现得尤其鲜明。与哲学主要用概念、科学主要用定理和公式抽象地反映客观世界不同,文学主要是用感性具体的艺术形象反映客观与主观世界
鲁迅以冰为喻说明了文学与科学之间的差异,进一步阐释了文学形象具体可感的基本特点
三一律中的“一”: 时间、地点、事件
文学形象是有创造性、有生气、有意蕴的形象
是文学形象构成文学作品结构的第二层次
文学的形象性突出的表现在,它是有创造性、有生气、有意蕴的形象
这一点尤其可以从文学形象与各种日常形体和人工图形的比较中清晰地体现出来
文学形象主要是作家的艺术心灵创造的产物,是具有高度创造性的精神活动的结晶
因此,文学形象比社会生活中的真实形象更集中、更典型,更能体现人类生活和精神的多样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文学的超越性
文学的超越性,指文学通过艺术想象和审美理想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获得心灵自由的特性
优秀的文学无不在其富有想象力的创造中寄寓或投射着人们的社会理想、天生理想和审美理想,而理想总是面向未来的,是对某种当下现实或人生处境的超越
表现
人与自然关系的超越
文学的超越性首先表现通过想象等文学手段实现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精神超越
人本来是自然的一部分,不得不受制于自然的规律,但文学可以使人在审美的瞬间暂时超越自然规律的束缚,达到心灵自由的境界
第一,人在文学中能动地刻画自然并表达自身感受
宋代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第二,人在文学中实现对自然状况的精神超越
文学可以赋予人以想象的翅膀,使人能动地驾驭大自然
陆机《文赋》
同时还可以调动人的幻想,使人在幻想中实现对自然的精神超越
如杜甫的《望岳》
第三,人在文学中同自然结为知己
郦道元《水经注·山水注》中有这样的描述: “山水有灵,亦将惊知于千古矣!"
李白写道: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
孟浩然写道: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宿建德江》)
辛弃疾写道: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 《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
对人与社会现实关系的超越
文学的超越性还表现为在艺术世界里对人与社会现实关系的超越
与人在现实生活中总是受到社会关系的支配不同,文学审美使人在想象中摆脱现实社会关系的束缚,实现一定程度的精神超越
屈原在现实政治斗争中,因谗人离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充满痛苦悲怨,但他在《离骚》的艺术想象中象征性地描绘出一个高洁人格形象,表达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人生理想,实现了对群小当道、美丑不分的澜浊之世的精神超越
巴金在创作小说《家》时就经历了一个从苦难到新生的精神涅黎过程。这篇小说取材于作者长期生活过的封建大家庭。表达对旧家庭、旧制度的控诉,更为了表达对新生活、新理想的追求,巴金写出了《家》这部充满强烈恨和热烈同情的作品
人们常常在文学中寻找理想、追求理想
高尔基
对人自我的超越
文学审美是心灵的自由活动
在文学审美中,审美主体的各种心理要素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形成一种自由协调的精神活动,从而产生心灵的愉悦。这种审美体验会使人的感觉异常敏锐,表象纷至沓来,想象层出不穷,情感激起飞扬,心智豁然贯通,整个心灵得到舒展和解放
钟嵘评论阮籍的《咏怀》 ——陶性灵,发忧思
文学审美活动具有的精神超越性,可以潜移默化地促进人的感性与理性、能力与志趣、道德精神与审美情趣的多方面协调发展,有利于使文学成为陶冶人们道德情操、抒发人类美好理想、丰富人们艺术享受、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领域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这是文学区别于其它艺术种类的重要标志
文学与经济基础的区别在于它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其他社意识形态的区别在于它是一种审美艺术,而与其他种类艺术的区别则在于它是一种语言艺术
作为文学的媒介,语言深刻、全面地影响着文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使文学呈现出有别于其他艺术的间接性 、精神性和蕴藉性
文学的间接性
文学的间接性,又可称为非直观性,是指文学不能像绘画、舞蹈、戏剧、影视艺术等其他艺术门类那样直接模拟呈现现实世界的物象、声音、行动与事件等,必须通过语言符号而在头脑里展开想象和联想,从而间接地加以呈现
绘画、舞蹈等艺术是以形象符号塑造艺术形象的,可以直接作用于作者和接受者的感官。文学则是以一种抽象符号即语言文字来表现艺术形象。在创作和接受中,人们需要将语言符号表现的事物转化为一系列内心形象,通过内在的感官来感受这些形象,形成相应的心理表象和情感体验
文学语言在表现形象上的间接性,使文学艺术形象具有较多的不确定性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影视、戏剧等大众艺术形式能够创造出比文学形象更加直观、明确的艺术形象,更大程度地满足不同文化层次的人们审美感官的需要,以及形成更大量受众的同时观赏、交流和共鸣效应
文学形象的间接性也可以为读者插上纵情想象或幻想的翅膀,留下更加自由的创造空间
文学的精神性
文学的精神性,是指文学具有通过语言符号传达人类精神的丰富性和深刻性的特性
诗(文学)在部分损失了感性直观的同时,却更加接近人类的心灵和精神世界,用语言这种最自由的表现手段将精神的深刻和丰富呈现出来
文学的精神性充分体现在文学作品的心理描写之中
造型艺术可以通过对神情和形体的描绘表现人物的心灵,但是没有文学对心理的描写直接;音乐可以运用旋律和节奏直接表现心灵的情感状态,但是很难达到文学刻画心灵的细致具体
路遥《平凡的世界》
在文学创作中,作家往往灵活运用各种修辞方法,通过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等,同时借助幻想、梦境、变形等手段,赋予文学形象十分丰富复杂而又深刻微妙的精神内涵
文学的蕴藉性
文学的蕴藉性是指文学具有在富有艺术意味的语言符号运用中含而不露地表达深长意味的特性
在有限的语言符号中含蓄而不直露地表达主观情志与生命之思,而且其表达的意味或者说文本的内在蕴涵往往又是具有复义性、多样性的,难以用直白明晰的语词加以概括,甚至还给人含混难解的印象
中国古代文论和创作都很重视文学的蕴藉性
刘勰《文心雕龙·隐秀》
将文学的这一特性称为“隐”。认为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韵味无穷而含义丰富的蕴藉性
宋代的严羽 《沧浪诗话·诗辨》
“言有尽而意无穷”
对文学的蕴藉性,国外学者也有大量论述
英国批评家威廉·燕卜孙曾以“朦胧” 解释蕴藉现象
文学语言的蕴藉性赋予文学作品耐人寻味的魅力。只有认识和把握文学的蕴藉性特征,跳出语言符号的直接性现实指涉和明确性概念所指,在对文学语言的领悟和赏析中幻化言内之象、品味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方能真正进入文学审美的境界,享受到文学审美的滋味与乐趣 →唐代 司空图 《与李生论诗书》 →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 唐代 → 妙悟 → 禅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