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文学理论第六章
这是一篇关于文学理论第六章的思维导图。文学思潮是指透过文学作品而呈现在情感态度、审美原则、创作思想及社会观念等方面有着共同倾向的文学潮流。
编辑于2022-01-25 14:52:06文学的风格、流派与思潮
文学风格
指文学作品中呈现出来的作家创作个性
创作个性是作家的气质、人格、人生观、审美趣味、艺术才华、语言敏感等个体素质在艺术表现中形成的独特性
创作个性在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中具有核心作用
文学风格的特征
文学风格,又称为风格,作为文学中体现作家创作个性的东西
独创性
是指风格体现出作家独一无二的艺术个性和创造性
风格与“人”的根本性关联: “风格就是人本身"——18世纪,法国文学家布封
独创性是文学风格的最根本和突出的特征→ →风格的独创性是衡量作家创作个性及其文学价值最重要的尺度之一
稳定性
是指作家的风格从形成时起会在一定时间里保持基本稳定和延续
这是由于人的性格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创作个性往往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鲁迅在白色恐怖下频繁变更笔名,仍能被分辨出他的独特风格
风格的稳定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多样性
指由不同作家的不同风格形成的总体上的风格差异性和丰富性
风格多样性背后的深层内涵
文学风格的多样性,往往是一个时代文学发展与繁荣的重要标志
诗歌的“盛唐气象" (时代的繁荣带来了文学风格多样性)
唐朝: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文学风格的多样性也可能会体现在一些探索不止的优秀作家身上优秀的作家、诗人总是自觉地探索多样的风格 (优秀作家自身的不懈探索同样体现出文学风格的多样性特征)
以杜甫的诗为例, “少而锐,壮而肆,老而严,非妙于文章不足以致此 " (宋 吴可)
杜甫的多样性风格中主导性风格——抑扬顿挫 →风格的稳定性
文学风格的形成
主要取决于两方面的构成要素
作家的主体要素
是指作家在生活和创作实践中所作成的相对稳定的个人气旅、审美趣味、艺术才作、写作习惯等
文学作品的客体要索
指文学作品的体裁、情节、结构、表达方式、修辞技巧等形式要素及题材、主题等内容要素
风格存在于主体要素和客体要素高度交融所形成的整体风貌中
构成风格的主体要素与客体要素,是通过动态创作过程统一在一起的
首先,风格的生成始于作家感知世界方式的独特性
诸种内在主体因素使作家在感知现实世界时形成某种具有个性特点的心理定向,这种心理定向组成了作家感知世界的主导色调,成为作家确立风格的内在动力
其次,风格的确立关键在于作家自觉地去寻找一种与其创作个性相匹配的言语基调
风格正是在通过对言语创造性(区别于日常语言)的改变所形成的深层结构中具体实现的
最后,风格的成熟
源于作家的认识力度
当作家的独特感受与特定的语感结合起来时,一种创造性地认识、把握世界的独特方式就形成作品风格与作者把握世界的深度和广度密切相关
正确认识文学的风格,有助于增进对于文学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既提高文学品味,又推动文学的创新和发展
其功能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
风格的创造功能
作家角度,以激发起艺术创造的内驱力
读者角度,文学作品的独特风格是引起读者审美兴趣的重要因素
独特风格的成型乃是一个作家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风格的历史功能
风格由自发间自觉、由单一到多样化的发展,不但促进文学创作不断走向成熟,且标志着文学发展的历史趋向
文学风格的分类
文学风格的分类,古今之间有一定的变化
在古代,文学风格分类主要依据直觉
第一种为二分法
较早出现的分类方式
曹丕“气之清浊有体”
刘勰”气有刚秀"
姚鼐“阳刚"与“阴柔”之说
不但我国古代如此,西方也是如此
西方美学重要范畴“崇高”与“美”或“壮美”与“优美”
第二种,八分法
依据:刘勰《文心雕龙·体性》篇提出“八体"(八种风格)
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
第三种九分法
宋 严羽《沧浪诗话》把诗之品分,九神:高、古、深、远、长、雄浑、飘逸、悲壮和凄婉 然后又概括为“优游不迫"和“沉著痛快”两类 (多分法与二分法的结合)
现代文学风格的分类
更多注重分类的逻辑严密性
陈望道沿用术语“体性”,把风格分为四组八种
第一组由内容和形式的比例.分为简约和繁丰
第二组由气象的刚强和柔和,分为刚健和柔婉
第三组由作品中辞藻的多少,分为平淡和绚烂
第四组由检点功夫的多少,介为谨严和疏放
风格不一定是这两端上的东西,兼有两组、三组以上的体性也不少
文学流派
是指一定时期里有着相近艺术追求和思想倾向的作家汇聚而成的文学群体
作家个人风格与文学流派风格,文学发展中两个相互联系的实体,流派风格体现了文学风格个体住与群体性的高度统一
文学流派的形成
形成原因
相近的社会身份和阶层
北宋的“九僧诗派”:希昼、保暹、文兆、行肇、简长、惟凤、宇昭、怀古、惠崇
相近的文学观念和主张
相近的题材
宫体诗派、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
一战后,美国 “迷惘的一代”其取材范围大多与战争有关 如海明威、菲茨杰拉德
相近的艺术风格和相应的文体
豪放派与婉约派
相近的艺术方法和技巧
三一律
古典主义戏剧的标志
三一律:时间、地点、情节
不是亚里士多德《诗学》提出的,是从中提炼出来的 是17c布瓦洛《诗艺》中提出的
而白描等艺术方法,往往为现实主义文学流派所常用 对理想意象苦心孤诣地寻觅和营造,是意象派的特征 对无意识心理和自由联想的展示,则是意识流小说的看家本领
自觉结成的文学社团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公安派、桐城派、竟陵派等都与地域相关
桐城派:姚鼐
竟陵派:谭元春
公安派三袁:袁宗道、袁中道、袁宏道
现代文学史上的“京派”与“海派”也是如此现代文学流派更是以结社形式为主,如创造社、文学研究会、新月社等
大众传媒和现代教育
文学研究会与《小说月报》
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4日在北京正式成立
发起人主要有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钩、许地山、王统照、耿济之、郭绍虞、周作人、孙伏园、朱希祖、翟世英、蒋百里等
坚实的机关刊物:《小说月报》
文学流派的形成还与时代和民族等状况有关
文学流派的多样性
文学流派的影响
文学流派影响一个时代文学的发展与走势
唐代诗歌的繁盛及其时代变化,相当程度上与文学流派的影响有紧密联系
在初唐,围绕唐太宗的大臣们喜爱齐梁文风,形成对宫体诗派的承沿
盛唐,出现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前者以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等人为代表,后者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拿人为代表
中唐时期, 白居易提倡“新乐府运动”,受到志同道合的诗友元稹、张籍、王建的支持,形成了面向现实、带有讽喻倾向的新乐府派流派风格明显 而韩孟诗派,以韩愈、孟郊、贾岛为代表,则呈现出另一种风格——奇险冷僻
晚唐,又分别出现了华艳纤巧的诗歌流派和写实主义的流派
在西方,意象派或意象主义是20世纪初出现的现代主义诗歌流派之一
庞德,1909年前后在英国伦敦倡导成立,后被引人美国诗坛 它主张诗人以鲜明、含蓄和高度凝练的意象生动及形象去展现事物,将诗人的瞬息间的思想感情融化在诗行中,反对以议论或感叹人诗
意象派对美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影响巨大,并为英美现代主义诗歌的发展揭开了新的一页
表现主义
20世纪初至30年代盛行于欧美的文学艺术流派的表现主义,起初出现于美术界,后来在音乐、文学、戏剧以及电影等领域得到发展
不同文学流派的相互竞争推动文学的发展
在同时代,观点或倾向不同的文学流派之间既可能相互对立,也可能相互竞赛,这往往成为促进文学发展的一种动力
在宋代,婉约派和豪放派 柳永属于婉约一派,但很受市民阶层欢迎”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苏轼的词作,则一扫华艳绮靡的词风,视野开阔,风格豪迈,个性鲜明,意趣横生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作为两个不同的文学流派,在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方向上是一致的,但其文学创作却颇多不同
文学研究会强调文学“为人生”,关注社会,关注底层,面向大众,偏重现实主义地描绘和剖析社会现实
创造社则偏重自我表现,直抒胸隐,坦露自我,对现实社会中的丑恶现象大胆诅咒和强烈抗议,浪漫主义倾向明显
不同的流派带来不同的流派风格,也带来文学风格上的争奇斗艳,此间的竞争有利于文学的发展
在中国现代诗歌领域,就有诸多诗派
以郭沫若为代表的创造诗派,有狂飙突进的抒情风格
以汪静之、应修人为代表的湖畔诗派,表露出一种青春期的天真
以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诗派,倾向唯美
李金发、穆木天等人的象征诗派,偏好朦胧晦涩
蒲风、杨骚等人的无产者诗派,具有平民化和鼓动诗的特点
戴望舒、卞之琳等人为代表的现代派,多以现代诗形和词藻为特色
胡风等人为代表的七月派,富有战斗精神和散文化倾向
冯至为代表的校园诗派,展现吸纳中西文化后的沉潜
在西方, 20世纪初欧美现代主义流派蜂起
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意象派、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等
代表性作家有雷里、里尔克、叶芝、卡夫卡(变形计)、奥尼尔、伍尔芙、乔伊斯(尤利西斯)、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布勒东、阿拉贡、阿波利奈尔等
文学思潮
指透过文学作品而呈现的在情感态度、审美原则、创作思想及社会观念等方面有着共同倾向的文学潮流
文学思潮的形成
文学思潮与时代风云和社会思潮的激荡攸切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文学思潮其实也应包含在时代思潮之中,是时代思潮的一部分
特定历史时空环境中的文艺创作者,以共同或相近的题材及表现手法,创作出一批艺术风格相近的文艺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和个人特色,而且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形成了某种相互共生的思想倾向和潮流,有时甚至是文学运动
文学变迁及文学思潮在社会变革中往往起到了先导作用
文艺复兴的思潮揭开了西方现代社会和文明变迁的序幕
文学思潮的特征
弥漫性
一种新的思潮一经产生,就在更广大的时空内扩散,并产生深刻的影响
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认为,公元前500左右的时期和公元前800至公元200年的精神过程
在世界文学的现代化进程中,文学思潮由发达国家或地区向不发达地区流动的现象明显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和发展也深受西来思潮的影响
兼容性
诸多思潮呈现出多样化、同时又交叉互渗的趋向
象征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乔伊斯的(尤利西斯) )
文学思潮的多样化和交叉互渗,有利于文学的发展
文学思潮的多样性
西方现代文学思潮
浪漫主义——透露强烈的主观性
18世纪末兴起于西欧的一种崇尚想象、自然、象征和神话的文学思潮
代表作家:施莱格尔兄弟、海涅、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拜伦、雪莱、济慈、雨果等
浪漫主义思潮的主要特征
崇尚想象
张扬主体的想象、幻想以及相伴随的情感,表现论鲜明的主体意识,透露出强烈的主观性
主张回到自然
把自然视为一个有机整体,主张回到自然、回到中世纪的田园收歌生活,人不仅是有机体,而且本身也是一件艺术品
常用象征与神话
大量采用象征手段,使平凡、粗俗的现象作为生活整体而进入文学的象征系统中,广泛引入古代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异国情调等
现实主义
19世纪中期兴盛于欧洲的注重客观性、典型性和批判性文学思潮
代表作家是司汤达、巴尔扎克、福楼拜、狄更斯、果戈里、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
主要特征
客观性
不强调主体的想象,而是主张按照客观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加以描写,再现客观事物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以达到艺术反映的内在真实性的要求
典型性
文学形象上,注重创造典型,显示出特征且富于魅力的性格
《红与黑》于连、《高老头》中的高里奥 列夫托尔斯泰《复活》
批判性
从与现实的关系来说,致力于大胆暴露社会问题,体现了强烈的批判性
现代主义
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兴起的多种文学思潮和流派的统称,包括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意象派、意识流、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及荒诞派等
代表作
诗歌
瓦莱里《海滨墓园》、T.S.艾略特《荒原》
小说
伍尔芙《到灯塔去》、乔伊斯《尤利西斯》 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卡夫卡《变形记》 纪德《伪币犯》、穆齐尔《没个性的人》 福克纳《喧吵与骚动》
戏剧
梅特林克《青岛》、奥尼尔《琼斯皇》
主要特征
追求形式和文体上的创新,探索无人间津或隐晦不明的主题,或以支离破碎的话语,追求暗示的效果
着力刻画个体心理现实
如"意识流"“超现实”等
致力于揭示个体生存的“荒诞性”
以其抽象化、不连贯性和剧烈震荡等新型写作模式而显示出较强的先锋性,曲折地传达出对西方社会危机的拯救意图
后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兴起之后又兴起所谓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与消费社会和大众文化密切相关
代表作
有《万有引力之虹 》《第五号屠宰场》《看不见的城市》
后现代主义不仅是现代主义反传统尝试的继续,而且刻意消解西方人所公认的思维方式和经验方式的基础,意在揭示生存的无意义“虚无”
主要特征
平面化
传统的作品意义消失,深度模式被削平
断裂感
割裂传统,去历史化,显示“精神分裂症”式的当下性
零散态
人是非中心化、非身体化的主体
复制性
艺术成为类象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
“小说革命”潮
1902年由梁启超首倡而兴起将小说提升为文学的最高体裁并赋予社会启蒙重任的文学思潮
代表作家
李宝嘉、曾朴等.
把历来视为低俗体裁的小说奉为“文学之最上乘",作家直面晚清社会黑暗而没落的现实,创作了大量直接反映当时社会真实状况并呼唤社会变革的文学作品
他们以开启民智为目的,积极倡导白话文写作,并广泛采纳代表现代文明的声光化电等新事物与新名词
“五四"文学潮
1917年前后兴起的崇尚民主与科学启蒙、倡导进化论历史观、推崇白话文写作的文学思潮
代表作家
陈独秀、胡适、鲁迅、郭沫若等
致力于运用白话文向民众宣扬科学与民主理念,对社会面貌及其根源作深刻的历史与文化反思,并对以“鸳鸯蝴蝶派”为代表的传统文学创作理念进行了坚决的批判
左翼文学潮
20世纪30年代逐渐兴起并发生演变的,弘扬无产阶级革命、重视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文学思潮
代表作家
蒋光慈、茅盾、丁玲、周立波、赵树理等
以自觉的无产阶级革命意识作指导,努力描绘中国社会走向革命的必然性,对人民群众的命运和未来生活理想有着积极的关怀和丰富的刻画
新时期文学潮
20世纪70,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陆续出现的文学复苏、勃兴和大发展的若干文学潮流统称
主要包括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先后出现的“伤痕文学" "反思文学" "改革文学""寻根文学”乃至“先锋文学”等诸多潮流
作品大多以奔涌的激情、青春的气息、浪漫的想象或冷峻的现实关怀,力图理解历史变迁,面对现实问题,挖掘民族活力,抒发个人情志、民族忧思和时代关怀
文学流派与文学思潮的关系
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联系
两者都是通过作品和作家而产生影响力,并从文学界延展到社会和历史之中,两者常出现重叠交叉,指称多有混同
区别
文学思潮体现出特定历史时空中的整体性趋向,透露一定的理念支配性,传达出种合目的性或合规律性的东西
文学流派往往只是追踪和厘清创作领域中的特定作家群体,从总体上来说,流源概念强调的是作家的集合
文学接受
是读者对作品阅读、理解和欣赏的活动,是文学活动的重要环节
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只有通过读者的接受,才会变成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审美现实,也才会拥有完整的艺术生命
文学接受的构成和作用
文学接受作为一种实践性的阅读活动,是文学作品的审美具体化过程,是由读者、作品、作者等主要因素构成的复杂的结构关系
文学接受的构成
包括读者与作品的交互性关系,也包括读者与作者的交流
在文学接受过程中,读者构成阅读活动的主体,作品和作者是主体所涉及的具体对象
主体与对象之间的接触,也就是读者与作者、作品之间的关系,构成了文学接受的基本结构
接受美学
又称接受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首倡者是联邦德国的汉斯·罗伯特·姚斯,其《文学史作为文学科学的挑战》是接受美学成为独立学派的宣言
该理论认为美学研究应集中在读者对作品的接受、反应、阅读过程和读者的审美经验以及接受效果在文学的社会功能中的作用等方面
期待视野既受文学体裁决定,又受读者以前读过的这一类作品的经验决定
读者与作品的互动
文学接受活动中,直接参与者是读者,阅读对象是文学作品
作品形成了阅读的客观规范与限制,读者在阅读中逐步实现自己的期待视野与作品的视野的融合,从而实现读者与作品的互动
读者与作品的互动关系体现为作品对阅读的规范和召唤
文学作品的思想情感的深度与性质限制读者的接受,形式与媒介又规定读者的阅读条件 (被导入作品鲜明的价值判断中,形成与其相应的历史语境、情感态度与人生选择)
尽管时空变换,作品的内容和风格始终规范着读者在文学接受过程中对作品的理解和把握
同时,文学作品也非绝对独立的客观存在,而是始终为他者或者读者而存在
文学作品的创造和形成过程本身就隐含着对理想读者的呼吁
优秀的文学作品本身具有一种“召唤结构”,不断提出需要回答的问题,召唤读者积极参与欣赏
没有被接受的文学作品只是潜在的存在,它需要读者通过阅读获得现实性,从客观的物的存在转变为审美的具体存在
文学作品未被读者阅读、欣赏之前,它的价值还处于睡眠状态,还只是存在于物质载体(如书、报、杂志等)中的一个物,与其他物并无不同 只有经过读者的阅读、欣赏,潜在的文学作品的意义才能被唤醒,成为“活”的文学作品
第一、文学作品只有依靠读者的阅读、理解和鉴赏,才能变成“活”的现实的文学作品
第二、读者在文学接受中尽力理解或还原作家赋子作品的意义 (文学潜在的艺术魅力及其思想感情的深刻性、艺术上的微妙性,也只有靠读者积极的领悟、玩味,才能得以实现)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认为,文学艺术的欣赏相当于“文学作品本身进入此在的活动”,从而使作品获得审美存在的时间性 →高达美
此在的:海德格尔“诗意的栖居”此在→文学作品拥有存在意义
只有通过读者的鉴贯和体味,语言符号构筑的作品内的“美”才能得以显现,潜在作品才转化为现实作品
读者的存在建立了作品与心灵的关系,使得物质性、抽象性语言符号获得情感性、丰富性、具体性
接受活动是读者对作者的具体化,是读者党的期待视野和作品视野的融合——视域融合
第三、文字作品有不确定性,具有含蓄性,留有空白,等待读者去解释与填补
文学作品使用描述性语言,包括大量的气氛的渲染、情调的表现、节奏的变化、色泽的润饰、比喻的运用、象征的描写等,这就必然要留下空白
读者可能把自己在实际生活里所见所闻的印象与人物形象联系起来,来填补作品语言描写留下的空白,形成读者脑海中具体的艺术形象
文学作品存在的不确定性,为读者在接受过程中的再创造与解释提供了空间
读者与作者的交流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篇: “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缀文者" “观文者” :作者与读者
读者的接受离不开作者的创作,接受是读者与作者的情感沟通与心灵契合 包括两个方面
读者与作者之间存在相互联系
以文学语言为中介,而要对词语、句子、语篇的理解
在现代文学接受中,读者与作者作为文学活动中的重要主体,作为具有心灵性和精神性的存在者,皆是有情之人
在现代文学接受中,读者与作者之间的知音关系受到挑战,陌生化的疏离或者间离效果
陌生化的疏离或者间离效果:布莱希特——陌生化理论
在网络文学接受中,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嬗变,情感交往向欲望满足转变,读者与作者的界限模糊,交互性更为便捷、亲密
读者与作者也有区别
面对的对象不同
审美方式不同(情动辞发,披文入情) 重构≠构思
文学接受的作用
由马克思的“生产与消费”视念引导理解文学接受活动
第一、读者的阅读、理解和鉴赏活动,彰显文学作品的现实价值,同时赋予文学作品以新的创造与发现
读者的阅读不仅是被动接受,而且是一个主动参与过程
董仲舒一诗无达诂
清代王夫之阅读《诗经》
作者有自己的用意,但读者各有自身不同的境遇和心理状态,二者相遇之时,必然会产生丰富的理解,从而赋予文学作品新的内容和意义
第二、读者的阅读欣赏是对作品价值的检测与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作品的文学创作与生产
读者的期待视野,建立新的作品的审美价值与文学历史的联系,构建新的作品与己有作品对照关系,从而对新作品进行价值检验和价值判定
作者针对读者的反馈,对自己的创作的影响作出相应的自我评定,并在一定范围内调整创作思想和方法,从而影响其新的创作
第三、文学接受是读者进行文学欣赏、理解,满足自身审美需要的过程,对读者的审美情趣培养、人格塑造、人生引导起着重要作用
文学的阅读欣赏是读者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
“兴、观、群、怨”“熏、浸、刺、提”
文学的阅读、欣赏、理解是美育的具体过程,是发挥文学价值与功能的根本途径
文学接受的过程
文学接受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阅读准备、审美感受、审美评价三个阶段
不是绝对化的顺序,可以颠倒可融合
阅读准备
前提条件:读者的素养、接受动机,构成了文学接受的"前理解",是形成读者的期待视野的基础
读者的素养
读者接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来自生活体验的积累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素质养成
一定的语言能力是文学接受的些础(感受、体会、辨析)
生活体验的积累越丰厚,对文学的理解也就越深刻(读者在文学接受中总是会联系自已经历的生活、思考和情感)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流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文学艺术修养是进行更高层次文学接受的基础和条件
专门的文学教育,大量的文学阅读经验,乃至亲身从事过文学创作活动的经历等,对文学接受活动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故先博观"
博观:阅读和实践→才有悉心品鉴文字之“气力”
因此,提高文字艺术修养,增强对文学的感性经验和理性认识,是进行更高层次文学的基础
这种素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积累和完成
亲身实践(有创作的实践经验)
知识学习(对艺术的特征、规律等理论知识的修养)
鉴赏技艺的系统训练(对某类艺术具有较强的鉴赏、欣赏能力和经验等)
创作动机 →主体\对象:作者 接受动机 →主体\对象:读者
接受动机
指推动读者阅读并接受文学作品的心理需求,可以分为审美动机、娱乐动机、求知动机、受教动机、借鉴动机和批评动机等
审美动机是文学阅读的根本动机,是读者通过文学阅读获得审美享受和艺术感悟的需要
在大众阅读中,娱乐动机往往是初始动机,通过文学阅读,接受主体在得到娱乐、消遣的同时也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审美享受
试图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生活、社会、宗教、科学、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构成求知动机
出于获得某种人生启迪、精神鼓舞或道德教育等目的进入文学活动,形成受教动机
为学习作家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和技巧而阅读,构成借鉴动机
批评家试图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获得对文学规律更深刻的认识,对文学作品做出理性的分析和演绎,则构成批评动机
出于某种欲望的替代性满足、从众心理等会构成不同的接受动机(该种接受动机在大众文学接受中较为突出)
这些动机往往交叉出现、相互转化
《红楼梦》,读者阅读开始可能会以审美动机进入作品,随着情节的推进、作者的语言,审美动机与求知动机、借鉴动机等交织在一起
枚乘《七发》: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审美感受
读者拥有一定文学接受能力的读者,在接受动机驱使下开始文学阅读过程在其间抚卷流连,体味人生悲欢,领悟生命真谛
审美感受是读者的期待视野与作品的视野的动态性融合,这一过程是复杂的 ”每一阅读瞬间都是延伸与记忆的辩证运动,并且与过去(正在不断消褪的)视野一道构成或唤起一个未来视野”
面对作品,读者不仅在解读语言文字的意义,更是在重构作家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即通过审美理解和创造性想象
读者在重构饱含审美情感的艺术形象时,实质上已进入文学接受活动的审美感受过程
审美感受与审美体验
文学阅读过程始终伴随着读者的审美体验
在文学接受过程中,读者的日常生活经验在与作品的互动之中被唤醒,继而发生共鸣,此时,口常普通的生活经验便会获得一种超越的力量(艺术的力量),具有某种难以名状的韵味(美),由此普通的日常生活经验成功地转化为独特而又深刻的审美体验
作品触发个人感受,激发联想、想象和移情,从而丰富了领悟,再细细品味(审美体验)
《红楼梦》中林黛玉欣赏《牡丹亭》
文学审美感受的独特性
文学不同于雕塑等空间视觉性艺术,它提供的对象并不直接诉诸视觉和听觉,而需要读者在理解语言文字符号的基础上,以自身的理解去发现并填充空白,重构浸染着自己个性特征的文学形象
文学媒介(语言文字符号)的独特性给予了文学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更大的创造性和自由性,从而体现了文学接受本身的独特价值
审美评价
在阅读文学作品、重构文学形象并进行审美感受和体验的基础上,读者会进一步思索其思想艺意义,追问作品的艺术和审美特征,并对其审美价值作出判断这就是文学接受活动的审美评价阶段
审美评价的特征
文学接受的第二阶段的感受、体验以感性心理为主,而第三阶段的审美评价则理性因素更多审美评价在审美感受的基础上,凭借一定的尺度或标准,对文学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审美价值等作出比较理性的判断和评价(并不脱离具体的审美感受)
一般读者的审美评价
首先,每一个读者总是能够基于文学教育与阅读经验建立起来的审美标准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
其次,普通读者的评价往往是随机的、感想式的、零碎的,也是最直现、最真切的,对作家和批评家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批评家的审美评价
批评家所作的评论是审美评价的高级形态,往往是对一般读者审美评价的进一步提升
达达主义
主要特征包括:追求清醒的非理性状态、决绝的约定俗成的艺术标准、幻灭感、愤世嫉俗、追求无意、偶然和随兴而做的境界等
达达主义者认为“达达”并不是一种艺术,而是一种“反艺术” 达达主义运动影响了后来的一些文艺流派,包括超现实主义和激浪派
批评家充分调动自己的审美感受、文学鉴赏力和充沛的文学才华,运用理性的思维与明确的表达,发表独特的审美评价
批评家往往能对文学创作方法、技巧和思想深度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比一股读者理解得更为独创,提炼得更为准确,概括得更为集中,对普通读者得阅读具有更强的指导作用
实际的文学按受活动并非是一个单纯遵循阅读准备、审美感受、审美评价三阶段顺序进行的活动,往往是相互交织、难分先后
文学接受的创造性与文学经典
文学接受与二度创造
文学接受是一种创造性活动
二度创造是它的重要特点
二度创造的定义
是指读者在阅读作品过程中在心理层面展开的再创造活动,是对文学作品的再认识以及在作品基础之上的新发现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接受有一部分需要读者去想象和创造读者在阅读文学的
愉悦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这种想象性创造
以往的文学接受更多在于“还原”作者的意图,即认为文学接受活动主要对作家意图的理解
二度创造则更强调读者在整个文学接受过程中的能动作用,对作家作品的意义进行再发现,对艺术形象进行再创造文学的创造性既包括作家的创造性,也包括读者的创造性,其至出现“创造性背叛”
二度创造的内容和形式
二度创造的两方面内容
重构文学形象
不确定性带来了文学形象的巨大阐释空间,为审美想象力的发挥提供了可能,使得文学接受活动更具创造性和自由性
读者进行阅读接受之时,会在头脑中再造出打上个人印记的文学形象世界
开掘深层的意蕴世界
在重构文学形象的基础之上,读者结合自身对生命的感悟、对世界的体认等,对自己二度创造的文学形象进行深度体验、领悟,从中生发出超越了具体的人物、情节、故事的人生感悟
二度创造活动的形式
主要有个体感悟、人际交流、生活追求以及学习借鉴等
读者产生个体感悟,与人交流,自觉或不自觉加以借鉴(生活中,艺术创造中)
以诗歌为例,语词的含混与意义不确定性,留给读者大量空间去具体地重构和挖掘不同读者凭者彼此不同的人生经历、想象力、文化素养、思想倾向等去阅读时,其重构的形象和挖掘的意蕴则绝不可能完全一致
读者的二度创造尽管受到作品本身的客观规范和制约,却仍有其再创造的空间
想象的作用
丰富了艺术形象
加强了他对形象所包含的意义的体会
二度创造与文学活动的完成
开放与持续的文学接受活动
一次具体的文学活动经历了从作家首度创造到读者二度创造的动态过程,便基本完成
“完成”是相对的,就一次具体的接受活动而言更宏观地看,一次接受的完成其实又是另一次接受的起点
(1)表现为时间上的持续与文学意蕴的拓展和深化——从文学史角度看
(2)读者群的扩大,不同历史时期的读者通过对作品的解读、交流和对话,使作品的潜在意义和价值由此得到进一步的延展
读者群的大小或可作为衡量一部文学作品审美价值高低的一个参照标尺
二度创造的历史继承和发展
读者的二度创造过程也是某部具体作品意义不断累积的过程,因为对某部文学作品的接受效果实质上都在一定程度上既受到前人理解的影响、又会对后人理解产生新影响
中国优秀文艺在历代读者的接受过程中,既有继承性,又呈现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创造性和时代性
从这一角度看文学接受,与整个文学史的构成皆有关
姚斯:“文学史是一个审美接受和审美生产的过程")(文学的审美接受史本身就构成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个体的读者而言,对一部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往往不是一次就完成了的,而是要经过历代读者的多次的阅读和不断的再创造
历代读者不仅接力式地共同完善了对具体的文学作品的创造性阅读,而且其阅读经验的积淀又形成读者相对稳定的审美文化心理
审美文化心理 → 具有无限延伸的可能性 →二度创作的空间和可能性也是无限的
文学接受的差异性与共通性
差异性与共通性的表现
文学接受活动中的不同读者或同一读者在不同的时间和心境下对同一作品的阅读都会产生不同的阅读效果,有时这种差异还相当大,这一现象正是文学接受过程的差异性
造成差异的因素
不同的阅读语境
文学语言自身具有模糊多义特性
读者阅读的个体差异
不同读者对同一作品的接受又往往存在着稳定的,超越时代、地域和民族差异的一致性,这种审美现象即所谓的接受活动的共通性 文学接受的共通性大致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对文学语言的把握具有共通性
对文学形象的把握具有共通性
对文学的意蕴诠释和评价具有共通性
共通性与差异性的关系
对立统一的关系
共通性表现
一方面文学作品的媒介符号的确定性,每一读者面对的作品是一致的,而作品对一切阅读有着最终的规定和制约作用
另一方面,在一定的共同范围(如同一时代、同一国家、同一民族、同一文化传统、相同或相近的审美时尚和趣味等)内,读者的接受必定存在着相当程度的共通性乃至共同性
从整个文学接受来说,共通性是有条件存在的,差异性的存在是绝对的
但两者是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的
差异性建立在共通性的基础之上,共通性则现实地存在于差异性之中
共通性保证了文学阅读的有效性和交流的可能性
差异性则是文学生命延展的动力和表现,是读者阅读准备同作品自身所展现的形式、内涵与价值的凝聚与融合
文学接受与文学经典
文学接受是文学接受活动的重要对象,从总体上讲,经典其实也是在读者千百年的文学接受过程中生成的
一部文学作品能否成为经典,不仅取决于其内容和表达形式对读者的适应和满足程度,而且取决于一代又一代读者对其理解、论释、通择以及再认识、再选择的程度
何为文学经典
一般认为,文学经典是指在文学史上具有独创性,蕴含社会与历史意义,凝聚着很高的审美价值,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典范作品,是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传世之作
文学经典是文学创作的借鉴对象,也是文学批评的重要参照标准,更是文学接受的宝贵资源
文学“经典”的意识早已有之
《文选》(萧统 南北朝 文学体裁)《河岳英灵集》等作品选集的遴选过程实际上就是树立那个时代的“经典”的尝试
不同时代的经典标准不同,对于经典的选择和评价也不同 ——动态评价
文学作品的优胜劣法
文学经典的出现,是读者大众意志的反映,是人民创造的历史选择的结果
一部作品的优劣高下,彰显于世还是湮没无闻,根本上还是靠历代普通读者、专业批评家的阅读和文学史家的遴选
文学批评家和文学史家对推出文学经典所起的作用最为直接
文学经典的独创性意义依靠熟悉文学史的专业读者通过比较、发掘才可以显现(创新意义的挖掘、传播范围小的作品),同时,文学史家遴选文学作品进入文学史,并使之以教材形式纳入教育体系(文学教育传承性)
人民群众是文学最普通的阅读者,是文学的鉴赏家和批判者,他们的选择是文学经典最终确立的决定性的因素
从较长的时间股来审视,普通读者在两个方面最终影响着文学经典的命运
(1)专业读者所推荐的经典如果长时间得不到普通读者的响应和认同,其经典地位就会逐步丧失
(2)普通读者集体认同并赋予其较长久生命力的作,往往会反馈、影响和最终决定专业读者对经典的选择
意识形态对文学经典的形成也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不能仅具有意识形态合法性而丧失审美性
“伪经典”现象,在特定历史时期出于非文学原因将某部作品人为拔高,使之一度获得本应只有真正的文学经典才可能获得的影响和地位
经典对于文学接受的影响
集中表现为对读者心理结构的塑造、改进、丰富和完善,使读者的灵魂经受洗礼,去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和心灵的美
文学经典的形成依靠创造性的文学接受活动,而文学经典一经形成也会对新的文学接受产生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