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地球的宇宙环境、圈层结构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思维导图
编辑于2022-01-26 14:46:53地球的宇宙环境、圈层结构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的内部圈层结构
地壳
固体外壳;各圈层中厚度最小,其中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
地幔
上地幔,下地幔
固态,上地幔存在一个软流层,物质处于熔融状态;温度、压力、密度增大
地核
外核:呈熔融状态
内核:呈固体,温度很高,密度、压力很大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影响太阳辐射分布的因素及分布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纬度:纬度越低,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太阳辐射越多
昼长: 白昼越长,日照时数越长,太阳辐射越强
地势:地势越高,大气层越薄,透明度越高,日照时长越长
天气: 晴天大气削弱作用弱,日照时长长,太阳辐射强
中国太阳年辐射量空间分布及成因图示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左边知识点有总结
航天基地的区位分析
发射基地选址的条件
纬度因素
纬度低,自转线速度大,可以节省燃料和成本
气象条件
晴天多,阴雨天少,风速小,湿度低,利于发射和跟踪
地势因素
地势越高,地球自转线速度越大
地形因素
地形平坦开阔,有利于跟踪观测
交通条件
交通便利,有利于大型航天装备的运输
海陆位置
大陆内部气象条件好,隐蔽性强,人烟稀少,安全性强;海上安全性高
安全因素
出于国防安全考虑,有的建在山区、沙漠地区,有的建在地广人稀处
航天器发射的选择
时间
一般选择在晴朗无云的夜晚,便于定位和跟踪观测
我国发射时间选在北半球冬季,一是便于航天测控网对飞船的监控、管理、回收;二是我国有多艘''远航号''监测船在南半球纬度较高的海域,选择北半球冬季是为了避开南半球恶劣的海况
方向
一般与地球运动方向一致,向东发射可充分利用自转线速度,节约能源
回收基地选址条件
地形平坦,视野开阔,便于搜救
人烟稀少,利于疏散人群,保证安全
气候干旱多晴朗天气,能见度高
地质条件好
无大河、湖泊,少森林的地区,我国的航天回收场地选址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部
我国主要航天发射基地
A甘肃酒泉、B山西太原、C贵州西昌、D海南文昌
AB:多晴朗天气,海拔较高,大气稀薄,利于观测,A地广人稀,B交通便利,人才科技发达;C位于内陆,人烟稀少,山区较封闭,较安全;D交通便利,海运方便运输大吨位火箭,纬度低,节省成本,可以多方位发射,直接面向大海,安全系数高,原有基础条件好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外部圈层
生物圈
地球表面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占有大气圈底部,水圈全部,岩石圈上部
水圈
由地球表面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大气圈
对流层
地面是直接热源,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上部冷下部热,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水汽杂质集中,对流显著,天气复杂多变
平流层
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上热下冷大气平稳,以平流运动为主
水汽杂质少,大气稳定,天气晴朗单一
高层大气
大气密度非常小
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地壳,莫霍面,地幔,古登堡面,地核
岩石圈
由坚硬岩石构成,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划分依据
地震波在不同物质中传播速度的变化
横波:传播速度较慢,能通过固体
纵波:传播速度较快,能通过固液气体
不连续面及波速变化
莫霍面:地壳和地幔之间
古登堡面: 地幔和地核之间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大气层的结构
A光球层,B色球层,C日冕层
太阳活动主要类型
A的黑子,B的耀斑,周期11年
对地球的影响
气候变化与黑子活动有一定对应关系
耀斑爆发的电磁波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高能带电粒子流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耀斑);带电粒子轰击两级高层大气,出现极光现象(太阳风)
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也与太阳活动有关,如水旱灾害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
以电磁波向宇宙空间发射能量
太阳辐射的波长分布
对地球的影响
为地球提供光和热,能量大部分来自太阳动植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维持地表的温度,为大气活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影响着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全球太阳辐射量的分布规律
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地球在宇宙中
地球
特殊性
有生命存在
(外部)安全的宇宙环境,稳定的太阳光照,(自身)适宜的温度,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液态水的存在
普通性
八颗行星
天王星、海王星:远日行星
木星、土星:巨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类地行星
运动特征
同向性
绕日自西向东
共面性
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
结构特征
与水星,火星和金星有许多相同之处
宇宙的两大特征
运动性
宇宙中天体都在不停高速运动
物质性
由星云,恒星,行星,卫星,流星体,彗星等天体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