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大众传播模式论-基本模式
对《大众传播模式论》第二章节的模式图及其评注的总结。
编辑于2022-02-08 20:44:43大众传播模式论-基本模式
1940 香农-韦弗“数学模式”
内容
缺点
直线性、缺乏反馈
改进
德福勒
1953 纽科姆ABX模式
平衡模式
图示
内容
A与B之间对X的意向上的差异将刺激传播的发生,而这种传播的效果将趋向于恢复平衡
限定条件
人之间要存在强烈的吸引力
物体至少要对参与者中的一方具有重要性
物体X对传播双方来说都是恰当的
支持的观点
传播强化现存的观点、态度和行为倾向
反对的观点
趋向意见一致不是传播唯一的原因和效果
互向模式
图示
内容
一个动态环境产生的结果将取决于各方的相互关系
1954 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图示
意义
这一模式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直线性/单向传播模式
优点
在描述人际传播时特别有用
缺点
不适合没有反馈或反馈较少的传播,如大众传播
这个模式传达了一种相等的感觉,然而,传播往往是不平衡的
1954 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
图示
意义
说明了一般传播模式走向大众传播模式的趋势
把大众传播看作社会的一个部分的趋向
1956 格伯纳总模式
图示
意义
这个模式说明人类传播过程可以被看作主观的、有选择性的、多变的和不可预测的
应用
描述人和机械的混合传播
其动态特征使它在不同层次上都十分有用
1957 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
图示
图例示意
A
“鼓吹者”,有意图的传播者
C
B的需要的代理人,无意图
B
受众
X'
传播者为进入信息渠道而作出的选择
X“
媒介组织为向受众传递而加工过的信息
fBA
从B流向A 的反馈。例:对某一政党的投票或对某一产品的购买
fBC
受众成员向传播组织表达的反馈,这种反馈指导着C以后的选择和传递
fCA
是从传播者流向鼓吹者的反馈。这种反馈可能会鼓励或改变甚至抵制A试图进行有意的传播
应用
为研究大众传播者或媒介组织提出问题
为进行时间序列的纵向比较或不同政治体制间的横向比较提供框架
缺陷
现实中三个主要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很少平衡,不满足这一模式的假设
夸大了大众传播过程的一体化程度
过分强调了传播者对社会的独立性
1959 赖利夫妇:大众传播的社会学观点
图示
意义
以新的方法看传播效果
帮助人们把大众传播的概念与现有的社会学理论联系起来
1963 马莱茨克模式
图示
意义
可作为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大众传播过程的相关因素的一份清单
1967 丹斯螺旋形模式
图示
意义
提示:传播的性质是动态的
优点
这个模式中的“传播者”概念比其他许多模式中的更为积极
1984 拉斯韦尔 “5W”模式
内容
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什么效果
用途
分析政治宣传
优点
方便的综合性方法
缺点
早期传播模式的典型特点:把传播看作劝服性过程
假设任何讯息都有效果,助长了过高估计传播效果的倾向
忽略了“反馈”要素
改进
布雷多克“7W”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