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张玮玉 《粉丝公众》
这是一篇关于张玮玉 《粉丝公众》的思维导图,分析了当下粉丝公众的经济模式,适合下载用于对该课题的研究。
编辑于2021-12-09 12:50:49粉丝公众
公众、粉丝与社交媒体
引言
公众的概念
受众(粉丝)可以转换成公众
本章内容:介绍新传播技术如何推动公众形成新途径的理性讨论
群众/大众/公众 vs. 受众/粉丝
群众、大众、公众的异同
受众(粉丝)与以上三个概念的不同
粉丝转换成公众的逻辑
正义的“公”vs. 非正义的“私”
公众可以追求私利
作为关系概念的公众
对本书的概述 p27
本章通过对新信息技术科技的网络逻辑如何促进公众形成新形式的理论讨论,介绍了本书的核心观点
大众文化与数字科技
文化产品的供给与需求
并不流行的大众文化研究
文化产品的生产、分配和消费作为社会和文化实践所嵌入的含义
将大众文化概念化为反对官方的文化
民间文化:传统和礼仪
普通中国人所过的日常生活是对官方文化的回应、抗拒和逾越
网络大众文化研究中的科技中心论
过去的研究执着于二元或三元结构对立的简单逻辑中
作者主张科技中心论的视角,通过网络化的路径研究网络大众文化,勾勒一个网络从起始到稳定再到终结的轨迹
本章探究了相对缺乏的对于线上粉丝现象研究及其意识形态和结构上的倾向。此外,对技术的强调进一步解释了本书的智识导向 。
后窗看电影:从影迷到从属性公众 p54
中国在线迷影的发展历程
国家限制电影制作→独立电影→盗版→在线社群
构建反话语
官方提倡的电影→招致影迷的不屑与反抗
协商性质量
例:“中国电影是否是一种政治”的争论
后窗为普通影迷们提供了一个话语空间
网络化的从属性公众
同社会和商业性主体合作组织观影活动
与大众媒体的互动
提升话语存在感→从属性公众
形成公众的网络化逻辑这个群体话语有限,仍是从属性公众
十年之后:由从属性公众到常规性公众
网络化个人主义的表现风格
以web2.0为媒介
web2.0技术为从属性公众转变为常规性公众提供便利
常规性的网络化公众
在积极 的社交活动中,社会资本得以积累,因而能够从从属性公众变成常规性公众
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及其对网民行为的影响:如何把一个从属性公众转变为常规性公众的
网上翻译社群:从消费者到生产使用者 p88
粉丝现象与粉丝行动主义
粉丝文化研究的三个阶段
菲斯克 重构那些原本被认为是负面的行为与状态,赋予其积极的意义
詹金斯 粉丝通过参与社群进行身份认同
粉丝研究的范围拓展至不同的受众,针对被粉对象的不同进行考察
粉丝行动主义
詹金斯认为粉丝活动能够改变政治(参与式文化)
将作为粉丝时学到的技术应用于政治视频的制作
粉丝社群也为政治性活动提供了空间和组织架构。
总之,詹金斯认为这些技能、能动性、合作意识以及由技术支撑起的组织架构,合起来也就是参与式文化,是有可能从文化消费转化为政治参与的。
詹金斯的观点在中国语境中能否适用?
从粉丝到线上翻译社群
介绍翻译社群的起因和架构
从个人兴趣到公共利益
在追求个人兴趣的同时增进了公共利益
从参与式的媒体文化到参与式的公共文化
推动性因素(以翻译公开课为例)
翻译内容的吸引力
合作意识
主体感
为什么在中国,参与式媒体文化无法转变成参与式政治文化?
政府的政治审查和版权管理
从消费者到生产使用者的身份转变
在中国网上翻译社群身上体现的粉丝行动主义,是如何在“生产消费者”这一身份的构建中形成,又受到了何种挑战
《纸牌屋》:从娱乐到政治 p107
跨文化电视节目的政治经济学
电视节目发展历史
跨文化电视节目粉丝现象的网络空间
BBS→百度贴吧→微博→QQ
从电视剧中看政治
贴吧讨论剧情,讨论的内容部分涉及政治
在网络社会中作为中国人的身份认同
跨文化媒体内容的“外来性”成为中国观众观赏愉悦性的来源,同时又与角色划清界限
本章重点阐释外国媒体内容和中国粉丝对其的解读在一个公共领域的形成过程中,公众获取的身份认同必须从与被粉对象(如一部美国政论剧)的关系,用来支持其形成的技术力量(如在线论坛),多种多样的商业权力和日新月异的政治权力中得到理解。
豆瓣网与人人网:作为网络结点的被粉对象
集体行动和SNS
关系导向型用户只会与强联系人建立联系
中国的SNS
豆瓣网和人人网的介绍
研究方法
网络结构
结构图
浏览网站及相关文件,通过爬虫获取的数据生成结构图
案例分析
网络行为
聚集行为的动态变化
问卷调查
问卷设计
研究结果
私人与公众的边界
会员身份的标准
人人网要求真实信息;豆瓣更宽松
获得私人信息的协议(控制谁可以访问个人主页)
人人自主控制权强于豆瓣
用户对周围环境的控制力(对使用的功能和元素进行自定义设置)
人人网允许用户拥有更强的环境掌控力
人人网的用户对私人和公共的界线的掌控力比豆瓣强
社会网络的特点
社会网络理论的意义在于指出社会网络的特征影响着人们对集体行动的参与
豆瓣网的弱联系网络为推动创新和争议性的集体行动提供了更多机会
网络的逻辑,集体行动,和中国的公民社会
兴趣导向型社交网络对集体行动有重要的意义
兴趣导向型社交网络的私人交互有利于保持跨越型弱联系
基于兴趣的集体行动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总结:通过兴趣导向型结点形成连接,通过连接形成公众(新社会构成原理→跨越型弱联系)
本章探究了了兴趣导向型 SNS 豆瓣网和关系导向型 SNS 人人网在其结构性特征方面的差异,他们的结构性差异造就了不同的社会网络和不同的社交行为
微博公众:作为网络节点的名人
当代中国的名人文化
"名人-粉丝"新型社会关系
中国的微博
名人效应
话题
名人作为网络节点如何聚集和塑造该话题下的微博公众
研究方法
议题:雾霾
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
社会网络分析
内容分析
分析结果
网络逻辑、议题公众和名人
粉丝公众→(名人)→议题公众
以名人用户为中心的网络,不同类别的名人联结结构有所区别
以名人作为节点的关系导向型网络结构
粉丝公众:网络社会中的社会形成
媒介化公众,网络化公众与粉丝公众
两个公众
媒介化公众
媒体塑造公众
网络化公众
被网络化科技重组的公众
三个理论
社会网络理论
社会是网络,信息科技是连结手段
网络社会
由网络连结的社会,信息科技是基础
行动者网络理论
解释社会现实的认识论立场
追踪行动元及其逻辑
粉丝公众
由粉丝个体组成的传播网络的不断自我选择和自我组织
新型信息传播科技的媒介化,或说新媒体赋予的建立网络的能力,是粉丝公众形成的关键
粉丝公众的形态,有赖于通作联系与他们持续的表演获取的可见度
议题公众,情感公众与粉丝公众
议题公众
公众的规模、构成与组织会根据不同的议题而改变
情感公众
公众的社会形态是由情感造成的
粉丝公众
可见性
共同表演
想象的受众
活跃粉丝、共同表演者
被动、潜水
路人
风格
个性化、混杂、去区别化
美学
真实性
本土性
流行文化、政治与权力:论粉丝公众
民主化
不是粉丝公众的政治目的
生存→承认
后马克思主义
免费的、非物质性劳动
后殖民主义
殖民者与被殖民者的双向影响
后现代主义
粉丝公众是多种社会形态的一种
总结:权力是一种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