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传统文化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性质:“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实质:不同阶级的斗争。
人生价值观的思维导图: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各种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社会存在,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关于历史必修一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的思维导图,包含希腊文明的摇篮:地理环境的优越性、工商业发达,海外贸易频繁、小国寡民的城邦出现。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英语词性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性质:“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实质:不同阶级的斗争
孔子
思想核心:仁
主张克己复礼,实行德政,主张有教无类
评价: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孟子
“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主张“性本善”
荀子
强调对君的制约
主张“性本恶”
老子
道家创始人
主张“无为而治”
辩证法思想(精华)
韩非子
法家学派集大成者
主张以法治国
提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影响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形成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奠定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基础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
直接目的:实现政治大一统的需要
实质:思想文化专制
评价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积极
①加强中央集权
②为儒学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起了关键作用
消极
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专制作风不可取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①加强君权
②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具有民本思想
①唯心主义应批判
②带有神学迷信色彩
三纲五常
①有利于稳定秩序
②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
①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2000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大一统
①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② 加强君权,巩固统一,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具有民本思想
③遏制了思想学术的自由发展,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导致迷信泛滥
宋明理学
背景
政治:两宋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
社会环境:宋代重文轻武和科举制的完善
儒学受到挑战的原因:
佛教盛行,道家在民间的广为传播
佛学自身的缺陷(缺乏思辨性,理论性)
社会动荡,百姓寻求精神寄托
儒学有所发展的表现
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
在少数民族(北方)广为流传
由汉族正统思想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主流思想(地位)
儒学有所发展的原因
少数民族的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
程朱理学
程颢程颐
主张先有理后有物
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朱熹
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陆王心学
基本内涵: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行
影响:标志着重建儒学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陆九渊
提出心为宇宙万物的本源
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王阳明
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实质
以儒家纲常伦理维护专制统治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封建制度盛极而衰,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
经济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土地兼并严重,赋税沉重
思想
程朱理学仍占统治地位
西学东渐开阔了人们的视野,要求挣脱思想束缚
新兴市民阶层日益强大
李贽
反正统
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
反权威
指出孔子不是天生的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
尊人欲
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抨击封建社会男尊女卑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倡人性)
有力地冲击了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
现实意义
应赞扬李贽敢于突破权威,敢于批判,敢于怀疑,勇于思考的意识与精神
黄宗羲
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
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认为农工商皆本
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
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顾炎武
思想观点
提倡知识分子经世致用
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主张天下兴亡
写成巨著《天下郡国利病书》
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
为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提供了思想源泉
王夫之
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其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
认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
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辩证法思想)
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