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十二章、艺术鉴赏
该思维导图是艺术类考研笔记;《艺术学概论》北大彭吉象版;清晰思维导图;可下载直接背诵;进主页查看。
编辑于2022-02-17 17:35:40第十二章、艺术鉴赏
艺术鉴赏的一般规律
艺术鉴赏的重要意义
艺术鉴赏
定义:指读者、听众凭借艺术作品展开的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鉴赏的本身便是一种审美的再创造。
接受美学
1. 接受美学首先确立了读者的中心地位,认为读者再阅读活动中具有重要地位 一方面,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客体,是读者、观众和听众进行鉴赏活动的对象。另一方面,在艺术鉴赏中,组我欸鉴赏主体的读者、观众和听众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进行着审美创造活动。
2. 其次,接受美学强调了审美经验的中心地位,姚斯从艺术创作、艺术接受和艺术交流三个维度全面阐释审美经验的内在结构,将接受方式分为垂直接受(历史发展角度)和水平接受(同时代人对文学作品的接受状况)等
期待视野
定义: 所谓期待视野,是指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的各种经验,素养,审美趣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水平和欣赏要求,再具体阅读活动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
两个注意点
1||| 指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新作品之间,应当有一个适度的审美距离,一方面作品应当使读者出乎意料之外,超出他原有的期待视野,使读者感到振奋,因为新的体验大大丰富和拓展了新的期待视野。另一方面作品不能太过超前,不能让读者的期待事业处于绝对的陌生状态,这又会使读者感到寡然无味、难以接受,这也是一些极端先锋派作品曲高和寡的原因。
2||| 是指期待视野的不同,使不同读者对于作品的需求与好恶不同。
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总述
艺术鉴赏作为一种审美再创造的活动,必然对艺术鉴赏主体提出了相应的条件和要求,需要鉴赏者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人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后天培养的。
① 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大量优秀作品的实践,尤其是大量地、经常地鉴赏优秀的艺术作品,更是直接有助于人们艺术修养与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
②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熟悉和掌握艺术的基本知识和规律。艺术修养包括对一般艺术理论和艺术史的初步了解,也包括对各个艺术门类和体裁的艺术特征、美学特性和艺术语言的熟悉和了解。
③ 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文化知识水平对艺术鉴赏也有很大的影响,广泛的历史、文化知识十分重要。如果不了解商周时期早期奴隶制度形成的原因和历史,那么将无法理解青铜器上"饕餮“形象,更无法从中领悟到体现着的一种历史之美
④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相应的生活经验与生活阅历。鉴赏主体总是再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去感受、体验和理解艺术作品的。鉴赏者的生活经验越丰富、越深刻,越有助于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欣赏。反之,鉴赏者再生活经历中从未直接或间接经历过的内容,再欣赏艺术作品时就往往难以接受或体会不深。
⑤美育与艺术教育再培养和提高艺术鉴赏能力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美育与艺术教育作为一个独立或专门的领域,就是要通过培养与提高人们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审美的理解力,从而使得人们形成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
艺术鉴赏中的心理现象
总述
艺术鉴赏作为人类一种高级、复杂的审美再创造活动,同艺术创作异常复杂的心理因素一样,艺术鉴赏中同样蕴藏着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在似乎矛盾的现象中存在着一致性、在似乎偶然的现象中存在着必然性。
多样性与一致性的统一
1||| 艺术鉴赏中的多样性。多样性是客观存在的,它反映出人们精神生活需要的多样性。艺术之所以包括文学、戏剧、电影、音乐、舞蹈、美术等许多不同的门类,正是为了满足人们在艺术鉴赏方面的多样性要求。
2||| 艺术鉴赏的多样性,原因在于艺术鉴赏的本质是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鉴赏主体总是要根据自己的年龄、文化、职业、环境、兴趣、爱好等多种因素来进行选择。
3||| 艺术鉴赏中又存在着某种一致性。从艺术鉴赏的时代性来看,由于各个时代再社会实践、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等各方面具有自己的特征,从而使得这个时期的艺术风尚产生某种共同性或一致性。
保守性与变异性
所谓鉴赏心理的保守性,就是鉴赏主体审美经验中的定向期待视野,是指人们的鉴赏趣味习惯于按照某种传统的趋势进行,具体表现为鉴赏活动中人们的种种偏好与选择,以及各种不同的欣赏方式与欣赏习惯,常常具有某种趋势。
所谓鉴赏心理的变异性,就是鉴赏主体审美经验的创新期待视野,是指随着时代的前进和社会会生活的变化,以及国际文化交流的发展和大众审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欣赏习惯与审美趣味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
1. 注意
注意是心理过程中最重要的特点,也是审美心理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主义的集中性,是指把主体的全部心理要素集中到所选择的事物之上。鉴赏艺术作品,显然离不开”注意“的心理功能。在艺术鉴赏中,另外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把感知、相信、联想、情感、理解等诸多心里要素指向并集中于某一特定的艺术作品,并保持相当一段时间的注意稳定性。
2. 感知
感觉
感觉是指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所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一切认识活动的基础,也是审美感受的心理基础。
知觉
所谓直觉,则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综合的、整体性的把握。知觉具有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和恒常性等基本特征,它是一种更加积极主动的心理活动。
感觉和知觉合称为感知,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在艺术欣赏中而这常常都是交织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
3. 联想
定义:联想阔以分为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自由联想和控制联想等。
作用
1||| 通过联想,不仅使得艺术形象更加鲜明生动,而且能使感知的形象内容更加丰富深刻,从而使艺术鉴赏活动不只是停留在对艺术作品感性形式的直接感受上,而是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感性形式中蕴含的更为丰富的内在意义。
2||| 音乐鉴赏中,大多都是通过音响感知和情感体验来引起鉴赏主体对相关生活形象和意境的联想。
3||| 艺术鉴赏中的联想必须以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为依据,不能离开作品的内容和情绪。
4. 想象
定义:想象是指人闹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的基本材料是表象,但想象的表象与记忆的表象不同。
重要性
1||| 艺术创作绝对不能离开想象,想象的突出作用就在于创造,鉴赏者必须借助想象才能真正进入欣赏境界,也只有依靠想象才能充实艺术形象。
2||| 想象的活跃程度常与艺术鉴赏的深刻程度成正比,它也是鉴赏主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重要表现之一。对于鉴赏主体来说,生活经验越丰富,艺术素养越良好,文化层次越高,想象的翅膀也就更丰满,所得到的审美享受和审美愉悦更加强烈。
总结
鉴赏者应当不断地在艺术实践与生活实践中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想象力和鉴赏力。
5. 情感
定义:强烈的情感体验,正是审美活动区别于科学活动与道德意识活动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
作用
1||| 艺术鉴赏活动中,情感总是以注意和感知作为基础。
2||| 艺术鉴赏中的情感又与联想和想象密不可分。一方面,联想和想象常常受到鉴赏主体情感的影响,另一方面,这种联想和想象又会进一步强化和深化情感。因此鉴赏中的联想与想象总是以情感作为中介的。
3||| 情感与理解也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人的情感与人对事物的认识、态度有着直接的联系,尤其是对于美感、道德感这一类的高级情感来说,更为的密切。
4||| 情感在审美和艺术心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它与其他心理因素互相渗透和影响,并在其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6. 理解
定义:艺术鉴赏心理中的理解因素,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广泛渗透在感知、情感、想象 等心理活动中,共同构成完整的审美心理过程。因此,审美心理中的理解因素,不同于通常的逻辑思维,而是往往表现为似乎是不经思索直接达到对于艺术作品的理解。
重要性
理解是艺术鉴赏审美心理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是因为,艺术作品不仅具有感性的形式和生动的形象,而且还有内在的寓意和深刻的意蕴,并且常常具有朦胧性和多义性的特点。
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
艺术鉴赏中的审美直觉
审美直觉
定义:所谓审美直觉,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或艺术鉴赏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或艺术形象具有一种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与领悟的能力。审美直觉使人刹那间暂时忘却一切,聚精会神地观赏它,全部身心沉浸在审美愉悦之中。
特点
直观性
这种直观性就是我们欣赏艺术作品必须亲身去感受,听音乐必须亲自去听,看电影必须亲自去看,读小说必须亲自去读,在感性直观的艺术鉴赏活动中,才能得到艺术的享受和审美的愉悦。任何优秀的艺术作品,光靠别人转述或表达都不会产生真正的美感,只有亲身去看、去听才能感受到艺术魅力。
直接性
这种直接性常常表现为一种不假思索地直接把握或领悟,这种把握或领悟又常常是在一瞬间完成,无需通过逻辑判断或理性思维。
特殊现象
通感
所谓通感,是指在艺术创作与鉴赏活动中。各种感觉相互渗透或挪移,从而大大大丰富和扩展了审美感受。审美活动中存在这许多这方面的例子。人的审美直觉能力并不是天生具有的,而是后天教育训练和艺术实践的结果。
艺术鉴赏中的审美体验
审美体验
定义:艺术鉴赏中的审美体验,作为整个审美活动过程的中心环节,是指鉴赏主体在审美直觉的基础上,达到艺术审美活动的高潮阶段,调动再创造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激起丰富的情感,设身处地地生活到艺术作品之中,获得心灵的审美愉悦,把外在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转化为鉴赏者自身的生命活动。
心理因素与情感因素
艺术鉴赏中的审美体验包含这许多心理因素再其中积极地活动。它必须以注意和感知为基础,在审美直觉的基础上方能进行。
审美体验中,想象和联想最为活跃。这是由于艺术作品的形象,仅仅是提供了艺术鉴赏的条件,要把它变为鉴赏者内心的艺术形象。酒必须通过审美的联想和想象,进行新的、再创造的活动,才能变成鉴赏者自身的东西。
审美体验中,情感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艺术鉴赏的整个过程都带有浓郁的感情色彩,知识再审美体验中,情感色彩更加强烈。在审美直觉阶段,鉴赏主体的心理活动还处于相对被动的状态,主要是对作品整体进行注意和感知,是对作品的感性只管形式产生一种直觉反映。鉴赏主体的审美想象越丰富,审美理解越透彻,那么他的审美情感就会越强烈、越深刻。
总结
审美体验实际上就是在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联想和想象达到一种深刻的情感体验。
艺术鉴赏中的审美升华
审美升华
定义:审美升华是指鉴赏主体在审美直觉和审美体验的基础上达到一种精神的自由境界,通过艺术鉴赏的审美再创造活动,在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中直观自身,实现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意义
审美直觉阶段主要是客体作用于主体,体现为一种感性直观的审美感受,获得的是一种感官层次的悦耳悦目的审美愉快,审美体验阶段则主要是主体反作用于客体,体现为一种积极的审美再创造活动,获得的是一种情感层次的悦心悦意的审美愉快。审美升华阶段则是再前面两个阶段的基础上,达到一个更高的阶段。通过审美再创造活动,实现主体与客体的浑然合一,发生共鸣与顿悟,使鉴赏主体的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得到升华,获得的是一种精神人格层次上的审美愉快,完成了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的超越。
审美升华的过程
定义:在艺术鉴赏活动中,人们的审美感受又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表面到深层、由感性到理性、由外观到内蕴逐渐发展深化的。在艺术鉴赏时,审美直觉阶段和审美体验阶段常常集中在欣赏作品的艺术语言和艺术形象,只有到了审美升华阶段,才更加集中于欣赏作品内在的艺术意蕴,使艺术鉴赏的感性直观达到理性升华
顿悟
是审美升华阶段时常发生的现象。在鉴赏艺术作品最深层次的意蕴时,我们往往不能通过直觉或体验直接感受到,由于艺术意蕴大多是将无穷之意蕴含在有尽之言中,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要把握这种“言外之意”就必须通过顿悟和理性的直觉,这时候的直觉是渗透着理解因素的更高级的直觉,可以通过艺术作品的外在形象,直接把握作品内在、深刻的艺术意蕴。
名词解释
共鸣
是指在艺术鉴赏过程中,鉴赏主体在审美直觉和审美体验的基础上,深深地被艺术作品所感动、所吸引,达到忘我的境界,由此达到鉴赏主体与艺术形象之间契合一致。共鸣是鉴赏过程中情感、想象等多种心里功能达到最强烈程度的表现,同时也离不开对作品意蕴的深入的感受和理解。
名词解释
总结
总之,艺术鉴赏活动是一个完整的审美过程。也是一个动态的审美过程,可以区分为审美直觉、审美体验和审美升华三个阶段。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从而使整个艺术鉴赏活动成为一个完整的、复杂的、动态的审美过程。
艺术鉴赏与艺术批评
艺术批评
定义:艺术批评的概念上一种理性的科学探究活动,它从一定的立场和观点出发,在对作品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挖掘作品的深层意蕴;重建作品内部因素,以及作品与社会文化、意识形态、艺术史之间的联系,并在联系中分析、阐释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等问题。简而言之,艺术批评是一种对艺术作品以及各种艺术活动、艺术现象进行分析、判断、评价的科学活动。艺术批评建立在艺术鉴赏的基础上,是艺术鉴赏的深化。
名词解释
作用
1||| 第一个作用是帮助人们更好地鉴赏艺术作品,提高鉴赏能力和鉴赏水平。艺术作品具有艺术语言、艺术形象和艺术意蕴等层次,又存在着内容与形式、感性与理性、再现与表现的统一,因此,艺术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不是那么容易把握到的,所以需要艺术批评来发现和评价 优秀的艺术作品,指导和帮助群众进行艺术鉴赏。例如电影评价,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的电影报刊《大众电影》发行量达到数百万份,群众的影评活动在全国广泛展开,极大的提高了观众的电影审美水平。
2||| 第二个作用是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评价,形成对艺术创作的反馈。艺术创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生产,艺术家需要广大读者、观众、听众和批评家的帮助,才能深刻地认识自己,不断地提高自己。例如曹雪芹的《红楼梦》就是不断地听取意见修改,才使得对脂砚斋的点评增色不少。艺术批评是促进艺术创作发展和提高的重要方式。优秀的艺术批评还能够集中反映时代的需要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充分发挥艺术生产中的信息反馈和调节作用,推动艺术创作沿着正确的道路健康发展。
3||| 第三个作用是丰富和发展艺术理论,推动艺术科学的繁荣发展。
4||| 第四个作用是艺术批评的主要任务是对艺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另一方面,艺术批评也总是通过分析新作品,评论新座驾,发现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从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艺术理论和艺术史的研究成果,使艺术理论和艺术史研究从现实的艺术实践中不断获得新的资料和素材。
特征
二重性特点
一方面,艺术批评具有科学性。艺术批评家需要在艺术鉴赏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哲学、美学和艺术学理论,对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进行分析与研究,并且做出判断与评价,为人们提供具有理论性和系统性的知识。艺术鉴赏偏重于感性,艺术批评偏重于理性;艺术鉴赏更多带有个人主观性的特点,艺术批评则需要符合客观规律性。
另一方面艺术批评具有艺术性。艺术批评作为一门特殊的科学,与其他的科学不同,它既需要冷静的头脑,也需要强烈的感情,即离不开理性的分析,更离不开艺术的感受。艺术批评必须以艺术鉴赏中的具体感受为出发点,因而优秀的批评家应该具有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情感体验,才能真正的认识和把握作品的成败得失。
艺术批评二重性的特点,还决定了艺术批评既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又具有客观的共同标准。艺术批评的标准应当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思想性是指艺术作品所具有的思想意义和所达到的思想水平,它是艺术作品内在的灵魂。艺术性是指艺术作品在艺术构思、艺术语言、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所达到的水平,特别是从整体上达到完美的艺术境界,具有独创的艺术风格。
总结:
艺术批评作为艺术鉴赏的深化和发展,在艺术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