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光谱
仪器分析光谱主要仪器知识点思维导图
编辑于2022-02-19 22:51:19光谱
原子光谱
原子发射(AES)
产生原理(高能态向低能态跃迁)
原子能级
电子跃迁的选择定则
自吸和自蚀
光源
作用
分类
直流电弧(优缺点/矿石)
交流电弧(合金中低含量元素)
电火花(高含量元素)
ICP
仅适用于液体
三层通氩气的作用
优点和局限
光谱仪(单道、多道、全谱)
干扰
光谱干扰(背景干扰,校准法/等效浓度法)
非光谱干扰(基体效应)
原子吸收(AAS)
原理
谱线变宽(热变宽)
积分吸收、峰值吸收与锐线光源
仪器结构
光源:空心阴极灯
光学系统(双光束)
原子化系统
火焰原子化系统(常用)
火焰的类型与特性
特点与局限
石墨炉原子化法
干扰
物理干扰
化学干扰(释放剂、保护剂、缓冲剂)
电离干扰(消电离剂)
光谱干扰
背景校正
紫外:氘灯
可见:氙灯
塞曼效应
原子荧光(AFS)
氢化物发生法
八种元素
特点
分子光谱
紫外-可见吸收(UV)
A=-lg T
S=M/ε
吸收光谱
最大吸收波长(λmax)
摩尔吸光系数(ε)
有机化合物的吸收光谱
π→π*
摩尔吸光系数大
n→π*
摩尔吸光系数小
电荷转移跃迁
无机化合物的吸收光谱
电荷转移跃迁
配位场跃迁
d→d
f→f
常用术语
生色团/助色团
增色效应/减色效应
R带(n→π*)
K带(π→π*)
B带和E带
影响光谱的因素
共轭效应(红移)
溶剂效应
极性增大,π→π*红移
极性增大,n→π*蓝移
选择非极性或低极性溶剂
光源
可见:钨灯、碘钨灯
紫外:氢灯、氘灯
定量分析
双波长法
示差光度法
15%<T<65%
0.2<A<0.8
分子荧光/磷光
原理
振动弛豫
内转化
系间窜越
荧光和磷光的区别
激发态寿命
T态与S态
具有荧光的物质的特点
具有大的共轭双键体系
具有刚性平面构型
取代基为给电子取代基
给电子取代基:大多数含氮基团、羟基、甲氧基、氟原子
吸电子取代基:醛基、羰基、羧基、硝基
重原子取代基(Cl、Br、I):弱荧强磷
其最低的电子激发单重态为π→π*
π→π*有利于荧光
n→π*有利于磷光
影响分子发光的环境因素
极性增大,荧光光谱向长波移动
重原子溶剂:弱荧强磷
温度升高,发光强度下降
介质黏度提高,发光强度升高
荧光猝灭
动态猝灭(碰撞/主要猝灭类型)
静态猝灭(发生反应)
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