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专升本生理学-8尿的生成与排出
这是一篇关于专升本生理学-8尿的生成与排出的思维导图
编辑于2022-03-02 15:26:47尿的生成与排出
排泄途径
①呼吸器官
可排出CO2、少量水分和挥发性物质等
②消化器官
唾液腺可排出少量的铅和汞,大肠可排泄胆色素和无机盐等
③皮肤
以出汗形式排出水、NaCl、KCl、尿素和乳酸等
④肾脏(主要)
以尿液的方式排出大部分代谢终产物和过剩的物质等
第一节 肾脏的结构和血液循环特点
一、肾脏的结构特点
肾单位是肾脏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集合管不属于肾单位
肾单位
皮质肾单位(85%)
生成尿液
近髓肾单位(15%)
维持髓质高渗+尿液浓缩稀释
球旁器 (近球小体)
球旁细胞(颗粒细胞):是入球小动脉中膜内的肌上皮样细胞
合成分泌肾素
致密斑:是远曲小管起始部的特化上皮
感受小管液中NaCl浓度变化,调节肾素释放
球外系膜细胞:吞噬、收缩、传导信号
二、肾血液循环
(一)特点
1.流量大
安静时两肾血流量约为1200ml/min,相当于心输出量的20%~25%
肾皮质血流量大,髓质血流量少
2.差异大
(1)肾小球毛细血管网:血压较高
利于肾小球滤过
(2)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血压较低,血浆胶体渗透压高
利于肾小管重吸收
(二)肾血流量的调节
1.自身调节
当肾动脉灌流压在80~180mmHg内变动时,肾血流量保持相对恒定
生理情况
2.神经调节
肾的神经以交感神经为主
剧烈运动时:交感神经兴奋,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
3.体液调节
NA、AD、Ang、VP等可引起血管收缩,使肾血流量↓
PGI2、PGE2、NO、缓激肽可使肾血管舒张,肾血流量↑
紧急情况
第二节 尿生成的过程
一、肾小球的滤过
概述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浆中的水和小分子溶质透过滤过膜进入肾小囊腔形成原尿的过程
原尿中无蛋白质,其他溶质含量以及晶体渗透压、pH等都与血浆基本相同,原尿就是血浆的超滤液
肾小球滤过率(GFR):单位时间(每分钟)两肾生成的原尿量
正常成人125ml/min,则原尿量为180L/d
滤过分数(FF):肾小球滤过率与每分钟肾血浆流量的比值。正常肾血浆流量约为660ml/min,滤过分数为19%
表明:当血液流经肾脏,约1/5血浆经滤过进入肾小囊腔形成原尿
(一)滤过膜
组成
内层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有窗孔,阻止血细胞通过
中间基膜层:有网孔,只允许水和部分溶质通过,是滤过主要屏障
外层肾小囊脏层上皮细胞:足突之间形成裂孔膜,阻止蛋白质通过
各层膜带负电 形成电学屏障
(二)有效滤过压(EFP)
滤过的直接动力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有效滤过压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变化。有效滤过压等于0即达到滤过平衡
(三)影响肾小球滤过率的因素
1.滤过膜的面积和通透性
2.有效滤过压
(1)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当动脉血压在80~180mmHg时,通过自身调节,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相对稳定,GFR不变
当动脉血压降到<80mmHg,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降低,EFP降低,GFR减小
(2)血浆胶体渗透压
若静脉输入大量生理盐水或疾病,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则EFP升高、GFR增加、尿量增加
(3)肾小囊内压
若肾盂或输尿管结石、肿瘤压迫等使尿路梗阻时,肾小囊内压升高,EFP降低,GFR减小
3.肾血浆流量(RPF):改变滤过平衡点。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肾血浆流量与GFR呈正变关系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与分泌
原尿进入肾小管后称为小管液(每日达180L)
小管液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后,形成了终尿(1.5L)
(一)几种物质的重吸收与分泌
1.Na+重吸收 (99%)
近端小管重吸收(65-70%) Na-H交换、Na-Glu/AA同向转运体
髓袢降支细段 (对Na+不通透)
髓袢升支粗段 (Na-K-2Cl同向转运) 呋塞米、依他尼酸作用点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Na-H交换、Na-K交换) 受醛固酮调节
2.K+的转运
近端小管重吸收 (65%-70%)
髓升粗段重吸收 (25%-30%)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可重吸收也可分泌)
方式:Na+-K+交换 与Na+-H+交换竞争抑制
低钾碱中毒、高钾酸中毒
3.HCO3-重吸收 (几乎全部)
近端小管 (80%)
形式:以CO2形式重吸收,优先于Cl-
方式:Na-H交换,排酸保碱
特点:需要碳酸酐酶(CA)
乙酰唑胺作用点 (碳酸酐酶抑制剂)
4.H+的分泌
近端小管(主要) Na-H交换
远端小管和集合管 闰细胞H+泵分泌
意义:排酸保碱
5.NH3的分泌
来源:谷氨酰胺脱氨基
形式:由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分泌,以NH4+进入小管液,同时回收HCO3-
6.水的重吸收 (99%)
近端小管 (65%必需重吸收)
髓袢(15%) 髓升支不通透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受抗利尿激素调节
7.葡萄糖 (100%重吸收)
1)部位与方式:仅在近端小管,继发性主动转运
2)当血糖达到(180mg/100ml)时,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此时血浆葡萄糖的浓度就是肾糖阈
8.Cl-重吸收
大部分被动重吸收
髓袢升支粗段:主动重吸收
第三节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一、尿液浓缩和稀释
关键:肾髓质渗透压梯度的形成及血中抗利尿激素的浓度
二、肾髓质渗透梯度的形成
概述
尿素和NaCl是形成髓质渗透压梯度的主要溶质
肾髓质渗透梯度的形成基础:髓袢的逆流倍增作用
髓质高渗区的保持:依赖于直小血管的逆流交换
(一)外髓部高渗梯度的形成机制
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的主动重吸收,但对水不通透
(二)内髓部高渗梯度的形成机制
1.尿素及其循环
2.髓袢降支细段对水通透,但对NaCl不通透
第四节 尿生成的调节
一、肾自身调节
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
小管液中溶质浓度
渗透性利尿: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导致尿量↑
糖尿病多尿、甘露醇利尿
球-管平衡:近端小管的重吸收率始终占肾小球滤过率的65%~70%
二、神经调节
肾脏主要受交感神经支配
交感神经兴奋时,尿量↓
三、体液调节
抗利尿激素(ADH)
来源: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
机理:增加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通透性
刺激释放:血浆晶体渗透压↑(最主要)、循环血量↓、动脉血压↓
结果:水重吸收↑、尿量↓、血压↑
醛固酮
来源:肾上腺皮质的球状带
机理:增加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重吸收和K+分泌
刺激释放:血钾↑、RAAS、血钠↓
结果:保Na+、排K+,使水、Cl-重吸收↑
心房钠尿肽(ANP)
来源:心房肌细胞
作用:舒张血管,促进肾脏排Na+、排水
第五节 清除率
一、清除率(C)
概念:肾在单位时间(1分钟)内能将多少毫升血浆中所含的某物质完全清除出去,这个被完全清除了某物质的血浆毫升数就是该物质的清除率
意义:表示肾在单位时间内清除某种物质的能力
[清除率=滤过量-重吸收量+分泌量]
参考使用
二、测定清除率的意义
(一)测定肾小球滤过率
菊粉:可经自由滤过,不被重吸收或分泌,则其清除率为125ml/min
(二)测定肾血浆流量
碘锐特和对氨基马尿酸(PAH)常用
肾血浆流量为660ml/min
(三)推测肾小管的功能
若清除率<GFR(如尿素),说明有重吸收或重吸收大于分泌
若清除率>GFR,说明有分泌或分泌大于重吸收
第六节 尿的排放
一、尿液
(一)尿量
正常:1000~2000ml/d,平均1500ml/d
若>2500ml/d,为多尿
若在100~500ml/d,为少尿
若<100ml/d,为无尿
尿毒症:肾脏失去正常功能,机体出现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等
(二)理化特性
淡黄色,密度1.015~1.025,pH值5.0~7.0
尿液中
水分95%~97%
溶质3%~5%
电解质:Na+、Cl−及K+含量最多
非蛋白含氮化合物:尿素、肌酐、对氨基马尿酸、尿胆素
二、尿的排放
膀胱中尿液达(400~500ml)时,会引起排尿反射
(一)膀胱和尿道的神经支配
1.盆神经:兴奋时,可使膀胱逼尿肌收缩,尿道内括约肌舒张,促进排尿
2.腹下神经:兴奋时,可使逼尿肌松弛,尿道内括约肌收缩,抑制排尿
3.阴部神经:兴奋时,可使尿道外括约肌收缩,阻止排尿,受意识支配
(二)排尿反射
初级中枢在骶段脊髓
受高位中枢,尤其是大脑皮质的控制
(三)排尿异常
1.尿频:膀胱炎症或膀胱结石刺激
2.尿潴留:支配膀胱的传出神经(盆神经)或骶段脊髓受损
3.尿失禁:高位脊髓受损,不能得到高位中枢的控制,发生在脊髓休克恢复后
尿的生成与排出
排泄途径
①呼吸器官
可排出CO2、少量水分和挥发性物质等
②消化器官
唾液腺可排出少量的铅和汞,大肠可排泄胆色素和无机盐等
③皮肤
以出汗形式排出水、NaCl、KCl、尿素和乳酸等
④肾脏(主要)
以尿液的方式排出大部分代谢终产物和过剩的物质等
第一节 肾脏的结构和血液循环特点
一、肾脏的结构特点
肾单位是肾脏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集合管不属于肾单位
肾单位
皮质肾单位(85%)
生成尿液
近髓肾单位(15%)
维持髓质高渗+尿液浓缩稀释
球旁器 (近球小体)
球旁细胞(颗粒细胞):是入球小动脉中膜内的肌上皮样细胞
合成分泌肾素
致密斑:是远曲小管起始部的特化上皮
感受小管液中NaCl浓度变化,调节肾素释放
球外系膜细胞:吞噬、收缩、传导信号
二、肾血液循环
(一)特点
1.流量大
安静时两肾血流量约为1200ml/min,相当于心输出量的20%~25%
肾皮质血流量大,髓质血流量少
2.差异大
(1)肾小球毛细血管网:血压较高
利于肾小球滤过
(2)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血压较低,血浆胶体渗透压高
利于肾小管重吸收
(二)肾血流量的调节
1.自身调节
当肾动脉灌流压在80~180mmHg内变动时,肾血流量保持相对恒定
生理情况
2.神经调节
肾的神经以交感神经为主
剧烈运动时:交感神经兴奋,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减少
3.体液调节
NA、AD、Ang、VP等可引起血管收缩,使肾血流量减少
PGI2、PGE2、NO、缓激肽可使肾血管舒张,肾血流量增加
紧急情况
尿的生成与排出
第二节 尿生成的过程
一、肾小球的滤过
概述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浆中的水和小分子溶质透过滤过膜进入肾小囊腔形成原尿的过程
原尿中无蛋白质,其他溶质含量以及晶体渗透压、pH等都与血浆基本相同,原尿就是血浆的超滤液
肾小球滤过率(GFR):单位时间(每分钟)两肾生成的原尿量
正常成人125ml/min,则原尿量为180L/d
滤过分数(FF):肾小球滤过率与每分钟肾血浆流量的比值。正常肾血浆流量约为660ml/min,滤过分数为19%
表明:当血液流经肾脏,约1/5血浆经滤过进入肾小囊腔形成原尿
(一)滤过膜
组成
内层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有窗孔,阻止血细胞通过
中间基膜层:有网孔,只允许水和部分溶质通过,是滤过主要屏障
外层肾小囊脏层上皮细胞:足突之间形成裂孔膜,阻止蛋白质通过
各层膜带负电 形成电学屏障
(二)有效滤过压(EFP)
滤过的直接动力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有效滤过压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变化。有效滤过压等于0即达到滤过平衡
(三)影响肾小球滤过率的因素
1.滤过膜的面积和通透性
2.有效滤过压
(1)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当动脉血压在80~180mmHg时,通过自身调节,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相对稳定,GFR不变
当动脉血压降到<80mmHg,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降低,EFP降低,GFR减小
(2)血浆胶体渗透压
若静脉输入大量生理盐水或疾病,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则EFP升高、GFR增加、尿量增加
(3)肾小囊内压
若肾盂或输尿管结石、肿瘤压迫等使尿路梗阻时,肾小囊内压升高,EFP降低,GFR减小
3.肾血浆流量(RPF):改变滤过平衡点。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肾血浆流量与GFR呈正变关系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与分泌
原尿进入肾小管后称为小管液(每日达180L)
小管液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后,形成了终尿(1.5L)
(一)几种物质的重吸收与分泌
1.Na+重吸收 (99%)
近端小管(65-70%) Na-H交换 Na-Glu/AA同向转运体
髓袢降支细段 (对Na+不通透)
髓袢升支粗段 (Na-K-2Cl同向转运) 呋塞米、依他尼酸作用点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Na-H交换、Na-K交换) 受醛固酮调节
2.K+的转运
近端小管重吸收 (65%-70%)
髓升粗段重吸收 (25%-30%)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可重吸收也可分泌)
方式:Na+-K+交换 与Na+-H+交换竞争抑制
低钾碱中毒、高钾酸中毒
3.HCO3-重吸收 (几乎全部)
近端小管 (80%)
形式:以CO2形式重吸收,优先于Cl-
方式:Na-H交换,排酸保碱
特点:需要碳酸酐酶(CA)
乙酰唑胺作用点 (碳酸酐酶抑制剂)
4.H+的分泌
近端小管(主要) Na-H交换
远端小管和集合管 闰细胞H+泵分泌
意义:排酸保碱
5.NH3的分泌
来源:谷氨酰胺脱氨基
形式:由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分泌,以NH4+进入小管液,同时回收HCO3-
6.水的重吸收 (99%)
近端小管 (65%必需重吸收)
髓袢(15%) 髓升支不通透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受抗利尿激素调节
7.葡萄糖 (100%重吸收)
1)部位与方式:仅在近端小管,继发性主动转运
2)当血糖达到(180mg/100ml)时,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此时血浆葡萄糖的浓度就是肾糖阈
8.Cl-重吸收
大部分被动重吸收
髓袢升支粗段:主动重吸收
尿的生成与排出
第三节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一、尿液浓缩和稀释
关键取决于:肾髓质渗透压梯度的形成及血中抗利尿激素的浓度
二、肾髓质渗透梯度的形成
概述
尿素和NaCl是形成髓质渗透压梯度的主要溶质
肾髓质渗透梯度的形成基础:髓袢的逆流倍增作用
髓质高渗区的保持:依赖于直小血管的逆流交换
(一)外髓部高渗梯度的形成机制
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的主动重吸收,但对水不通透
(二)内髓部高渗梯度的形成机制
1.尿素及其循环
2.髓袢降支细段对水通透,但对NaCl不通透
第四节 尿生成的调节
一、肾自身调节
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
小管液中溶质浓度
渗透性利尿: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导致尿量↑
糖尿病多尿、甘露醇利尿
球-管平衡:近端小管的重吸收率始终占肾小球滤过率的65%~70%
二、神经调节
肾脏主要受交感神经支配
交感神经兴奋时,尿量↓
三、体液调节
抗利尿激素(ADH)
来源: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
机理:增加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通透性
刺激释放:血浆晶体渗透压↑(最主要)、循环血量↓、动脉血压↓
结果:水重吸收↑、尿量↓、血压↑
醛固酮
来源:肾上腺皮质的球状带
机理:增加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重吸收和K+分泌
刺激释放:RAAS、血钠↓、血钾↑
结果:保Na+、排K+,使水、Cl-重吸收↑
心房钠尿肽(ANP)
来源:心房肌细胞
作用:舒张血管,促进肾脏排Na+、排水
尿的生成与排出
第五节 清除率
一、清除率(C)
概念:肾在单位时间(1分钟)内能将多少毫升血浆中所含的某物质完全清除出去,这个被完全清除了某物质的血浆毫升数就是该物质的清除率
意义:表示肾在单位时间内清除某种物质的能力
[清除率=滤过量-重吸收量+分泌量](参考)
二、测定清除率的意义
(一)测定肾小球滤过率
菊粉:可经自由滤过,不被重吸收或分泌,则其清除率为125ml/min
(二)测定肾血浆流量
碘锐特和对氨基马尿酸(PAH)常用
肾血浆流量为660ml/min
(三)推测肾小管的功能
若清除率<GFR(如尿素),说明有重吸收或重吸收大于分泌
若清除率>GFR,说明有分泌或分泌大于重吸收
第六节 尿的排放
一、尿液
(一)尿量
正常:1000~2000ml/d,平均1500ml/d
若>2500ml/d,为多尿
若在100~500ml/d,为少尿
若<100ml/d,为无尿
尿毒症:肾脏失去正常功能,机体出现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等
(二)理化特性
淡黄色,密度1.015~1.025,pH值5.0~7.0
尿液中
水分95%~97%
溶质3%~5%
电解质:Na+、Cl−及K+含量最多
非蛋白含氮化合物:尿素、肌酐、对氨基马尿酸、尿胆素
二、尿的排放
当膀胱中尿液达一定量(400~500ml)时,会引起排尿反射,将尿排出体外
(一)膀胱和尿道的神经支配
1.盆神经:兴奋时,可使膀胱逼尿肌收缩,尿道内括约肌舒张,促进排尿
2.腹下神经:兴奋时,可使逼尿肌松弛,尿道内括约肌收缩,抑制排尿
3.阴部神经:兴奋时,可使尿道外括约肌收缩,阻止排尿,受意识支配
(二)排尿反射
初级中枢:骶段脊髓
受高位中枢,尤其是大脑皮质的控制
(三)排尿异常
1.尿频:膀胱炎症或膀胱结石刺激
2.尿潴留:支配膀胱的传出神经(盆神经)或骶段脊髓受损
3.尿失禁:高位脊髓受损,不能得到高位中枢的控制,发生在脊髓休克恢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