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学前儿童行为分析的理论
这是一个关于学前儿童行为分析的理论的思维导图
编辑于2022-03-05 15:50:55学前儿童行为分析的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
1. 巴甫洛夫
巴甫洛夫的狗 (行为主义的基础)
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 (后天习得)
狗在吃食物、闻到食物、看到食物,会自发分泌唾液。 所以食物的刺激和唾液的分泌的联系是生理性的,不需要学习的非条件性的
节拍器,铃声,闪光,哨子这些外部的刺激,是狗学会了这些刺激跟食物是 一起的,才会分泌唾液。这是需要学习的条件性的
条件性的反应,不仅体现在生理上,还能体现在心理上。 比如,身体上的疼痛,或者是某个危险出现时,会非条件性地引发害怕、焦虑的情绪。如果在疼痛或危险发生时,一直伴随某个刺激,重复几次后,即使没有疼痛或危险,一旦这个刺激出现,也会条件性地产生害怕、焦虑的情绪。
2. 华生
小艾尔伯特实验 (早期行为主义)
环境决定论 (华生和洛克)
最大优势:人们从自然环境角度理解对人类的极大制约影响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不足之处
过分夸大地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过分夸大环境和教育是行为发展的先决条件
华生断论
“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 ,我可以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的才能、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 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把他们训练成任何一方面的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 或者是商界首领、乞丐或窃贼。”
否认遗传在儿童行为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论角度 幼儿如何养成良好的习惯
父母要努力创设和保持和谐,愉快的家庭氛围
创设优美整洁的家庭环境
幼儿教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有规律的一日生活
社会方面,积极宣扬正能量,让幼儿在耳融目染中健康成长
3. 斯金纳
斯金纳迷箱 (操作行为主义)
学习的实质 “刺激–反应–强化”
承认遗传的存在 仍强调环境决定行为
理解解释:行为发生后的主体行为与相关环境事件之间的指定的函数关系
强化理论
分类
根据强化作用
正强化(积极强化)通过呈现某一想要的或愉快的刺激来增强反应概率
负强化(消极强化)通过减少或取消某一厌恶性或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强反应概率
根据强化时间
间隔强化:通过强化的时距来强化有机体的行为
连续强化:连续强化有机体的某个行为
强化理论对于 学前儿童行为习惯 的培养运用
把握强化时机,强化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
用消退法代替惩罚,消退儿童不良行为习惯
注重个体差异,灵活运用强化
强化理论对于 学前儿童行为习惯 的培养重要性
强化理论是塑造儿童行为习惯的前提
强化理论在儿童行为习惯培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4. 班杜拉
攻击行为习得实验 (社会学习理论)
学习是通过对他人行为 的观察和模仿习得的
榜样作用
榜样学习理论在学前 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成人应以身作则,为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榜样
在游戏中强化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用模仿学习矫正幼儿不良行为习惯
用自我强化原理塑造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精神分析主义理论
1. 弗洛伊德
意识,无意识 潜意识,前意识
超我,自我,本我
超我(完美原则)
超我是个体在生活中,接受社会主义文化道德 规范的教养而逐步形成的
自我(现实原则)
自我顺应现实,并学习如何在现实中获得满足
本我(快乐原则)
本我的需求产生时,个体要求立即满足 而不会顾及现实的限制,构成本我的成分 是人类的基本需求
心理防御机制
由于本我和超我在潜意识领域中的矛盾冲突是不可调和的 当采用理性的方式不能解除由这种冲突而引起的焦虑时 自我常采用非理性的心理防御机制以篡改或歪曲现实 使得本我和超我都得到满足
心理自我防御机制
压抑
一切为社会道德,宗教法律所不能容许的冲动,欲望。在不知不觉中被压制到无意识当中去, 使人自己不能意识到其存在这种机制叫压抑
只有在压抑的作用下,其他机制才会发生
压抑的正面作用
一个成熟有修养的人是懂得运用压抑的人
压抑的负面作用
被压抑的欲望或情绪并未消失,一旦有机会就活跃起来
过分压抑,比如强迫症患者
否认
有意识或无意识拒绝承认那些使人感到焦虑或痛苦的事件,似乎其从未发生过
指把已经发生的不愉快的事情加以否认,认为它根本没有发生过。其目的是以拒绝 承认痛苦事实来躲避心理紧张和不安
是一种最简单最原始的自我心理防御机制
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护自己,给自己多一些时间来思考并作出决定, 但被否定的问题并没有解决,从长远来看是不可取的
投射
把一些超我所不能容的东西愿望与动机归于他人,断言他人有此动力
退行
当遇到挫折和应激时,心理活动退回到较早年龄阶段的水平,以原始的,幼稚的 方法应付当前的情景
合理化
酸葡萄心理
把得不到的东西说成是不好的
甜柠檬心理
即当得不到葡萄只有柠檬时,就说柠檬是甜的
推诿
将个人的缺点或失败推诿于其他理由,找人担待其过错
三者均是掩盖错误或失败, 以保持内心的安宁
固着
心理未完全成熟,停滞在某一性心理发展水平 (如一成人害怕负起工作和家庭的责任,心理发展水平仍如青少年)
置换
因某事物而引起的强烈情绪和冲动不能直接发泄到这个对象上去,就转而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了 (如找个替罪羊发一通火)
反向形成
把无意识之中不能被接受的欲望和冲动转化为意识中的相反的行为
反向是当个体受挫时,采取一种与原意相反的态度或行为的心理防御机制 其目的在于避免或减轻自尊心受损
作用得当,可能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过分使用,则会使自我意识扭曲,动机与行为脱节,导致心理异常
抵消
以从事某种象征性的活动来抵消,抵制一个人的真实感情 (儿童以责骂桌子碰疼了自己的手的方式抵消由疼痛引起的不快)
升华
把为社会,超我所不能接受,不能容许的冲动的能量转化为建设性的活动能量
升华作用能使原有的动机冲突得到宣泄,消除焦虑情绪,保持心理安宁与平衡, 同时又创造了积极的社会价值,利己利人 (如将攻击性的欲望转化为竞技场上的拼搏)
儿童人格发展理论
口唇期(0~1岁)
敏感区:口,舌,唇
行为特点: 接触事物多从嘴开始,吮吸产生快感,吸吮,吞咽,咀嚼,咬
肛门期(1~3)
肛门
以排泄和玩粪便为乐
前生殖器期(3~6)
生殖器
俄狄浦斯情结
潜伏期(6~11)
无特定区域
性发展停滞或退化,相当平静的时期
青春期(12~18)
生殖器
从父母或成人中摆脱,产生性冲动,手淫,性交, 父母那里摆脱出来,减少同父母、家庭的联系,逐渐发展出成人的异性恋, 人格向着成熟的方向发展
2. 埃里克森
埃里克森的 人格发展理论
婴儿期(0~18个月左右)
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冲突
儿童早期(18个月~3岁)
自主和羞怯,怀疑
学前期(3~6岁)
主动感和内疚感
学龄期(6~12岁)
勤奋感和自卑感
青年期(12~18岁)
角色对同一角色混乱
成年早期(18~25岁)
亲密和孤独
成年期(25~65岁)
繁殖和停滞
成熟期(65~)
自我整合和失望
人本主义理论
1. 马斯洛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自我实现的需要
审美需要
认知理解需要
尊重的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2. 罗杰斯
关心人的尊重和价值,注重发挥人的潜能
坚持认为人性本善,是可以信赖的,具有建设性的
提出自我概念
建构主义理论
1. 皮亚杰
建构主义发展观
同化,顺应,平衡
认知发展阶段论
感知运动阶段(0~2)
前运算阶段(3~6)
具体运算阶段(7~11)
形式运算阶段(11~)
品德发展理论
前道德阶段(0~2)
他律道德阶段(3~6)
自律道德阶段(7~12)
公正道德阶段(12~)
2. 维果斯基
文化历史发展
心理发展论
最近发展区
语言内化说
建构主义心理学对 学前儿童行为分析的影响
教师的工作重点在于让儿童理解其他人的感受,尊重他人的权利
教师不能无视学习者既定的知识经验,“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教室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对 学前儿童行为分析的影响
运用积极倾听的技巧,本质在于将儿童正在表达的意思反馈给他们
当发展儿童出现不适宜的行为时,教师可以使用一种“我~”的策略,不需要传达“你~” 即告诉儿童你对他的这种行为作何感想
心理的安全与自由是促进儿童创新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 因此,教师要为儿童创设一个民主,尊重,宽松,接纳,和支持的心理环境
精神分析心理学对 学前儿童行为分析的影响
优化童年期的家庭环境
倡导儿童游戏,疏导负面情绪
行为主义心理学对 学前儿童行为分析的影响
将内在转化为外部动机
超限效应引起不耐烦或逆反
将教育简单异化为驯兽
孩子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