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沟通
这是一篇关于沟通的思维导图
编辑于2022-03-07 15:14:55沟通
护士与病人的关系
性质
护患关系是一种治疗性的人际关系(亦称专业性人际关系)
护患关系是专业性的互动关系
护患关系的基本模式
主动-被动型模式
这是一种传统的护患关系模式
在护理活动过程中,护理人员处于主动、主导的地位,而病人则处于完全被动的、接受的从属地位
所有的护理活动,只要护十认为有必要,不需经患者同意就可实施。这一模式主要存在于患者难以表达自己意见的情况下
指导-合作型模式
在护理活动过程中,护患双方都具有主动性,由护理人员决定护理方案、护理措施,而病人则尊重护理人员的决定,并主动配合,提供自己与疾病有关的信息,对方案提出意见与建议
这一模式主要适用于病人病情较重,但神智清醒的情况下
此情况下,病人希望得到护理人员的指导,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共同参与型模式
这一模式在护理活动过程中,护患双方具有大致同等的主动性和权利,共同参与护理措施的决策和实施
病人不是被动接受护理,而是积极主动配合,参与护理;护士尊重病人权利,与病人协商共同制定护理计划
此模式主要适用于患慢性病和受过良好教育的病人
护患关系的分期
第一期(初始期)
从病人与护士开始接触时就开始了
此期的主要任务是护患之间建立信任关系,并确定病人的需要。信任关系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护士通过观察、询问、评估病人,收集资料,发现病人的健康问题,制定护理计划
病人根据护士的言行逐渐建立对护士的信任
第二期(工作期)
此期护患之间在信任的基础上开始合作,主要任务是护理人员通过实施护理措施来帮助病人解决健康问题,满足病人需要,达到护理目标
在护理过程中,应鼓励病人参与,充分发挥病人的主观能动性,减少其对护理的依赖
第三期(结束期)
在达到护理目标后,护患关系就进入结束阶段,此期的主要任务是圆满地结束护患关系
护士应了解病人对目前健康状况的接受程度,制定病人保持和促进健康的教育计划,了解护患双方对护患关系的评价,并征求病人意见,以便今后工作中进一步改进
护士与病人的沟通
沟通的概念
沟通是信息遵循一系列共同的规则相互传递的过程。沟通是形成人际关系的手段
沟通的基本要素
沟通的背景或情景
指沟通发生的场所或环境,包括物理场所也包括沟通的时间和沟通参与者的个人特征
信息发出者
指发出信息的主体,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组织
信息
是沟通得以进行的最基本的要素,指能够传递并被接受者所接受的观点、思想、情感等,包括语言和非语言行为
信息传递途径
指信息传递的手段或媒介,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
信息接收者
是接收信息的主体,信息接收者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和沟通技巧等均可影响信息的理解和表达
反馈
指沟通双方彼此的回应
沟通的基本层次
一般性沟通
又称陈词滥调式的沟通,是沟通双方参与的程度最差,彼此分享真实感觉最少的沟通,双方往往只是表达一些表面式的社交性话题
事务性沟通
是一种不掺加个人意见、判断,不涉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客观性沟通
分享性沟通
这一层次的沟通比陈述事实的沟通高一层次。病人对护士表达自己的想法,表示护患之间已建立起信任感
情感性沟通
在沟通双方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才会发生
共鸣性沟通
这是沟通的最高层次,指沟通双方对语言和非语言性行为的理解一致,达到分享彼此感觉的最高境界
沟通的基本类型
语言性沟通
是指沟通者通过语言或文字的形式与接受者进行信息的传递与交流
非语言性沟通
概念
是指不使用语言或文字进行的沟通,而是通过躯体姿势和运动、面部表情、空间、声音和触觉等来进行信息的沟通
目的
主要目的是表达情绪和情感、调节互动、验证语言信息、维护自我形象和表示人际关系的状态
特点
情景性
整体性
可信性
形式
体语
指通过人体运动表达的信息
空间效应
亲密区
指沟通双方距离小于50cm,当护士在进行查体、治疗、安慰、爱抚时,与患者之间的距离
个人区
指沟通双方距离在50~100cm之间,人们与亲友交谈、护士与病人进行交谈时主要使用此区距离
社会区
指沟通双方距离在1.1~4m之间,在工作单位和社会活动时常用
公众区
指沟通双方距离在4m以上,一般用于正式公开讲话中
反应时间
反应时间的长短可反映对沟通的关注程度,及时的反应可鼓励沟通的进行
影响有效沟通的因素
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的个人因素
包括生理因素、情绪状态、知识水平、社会背景、个性特征、外观形象等
信息因素
包括信息本身是否清楚、完整、符合逻辑、是否相互矛盾等
环境因素
包括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
不适当的沟通方式
常见的有突然改变话题、急于陈述自己的观点、匆忙下结论或表达个人的判断、虚假或不适当的安慰、针对性不强的解释、引用事实不当等
常用的沟通技巧
倾听
倾听时,护士要做到注意力集中,全神贯注,避免分心
耐心,不随意打断病人的谈话
耐心,不随意打断病人的谈话
除关注病人的语言信息外还要关注病人的非语言信息,以了解病人真正要表达的意思
护士应注意做到与病人经常保持眼神的交流,进行适当的提问以及采用适当的非语言信息时常给病人以响应
反应
信息接收者(护士)将部分或全部的沟通内容包括语言性及非语言性的)反述给发出者(病人),使其能对自己的谈话和表现进行评估
进行反应时应注意,鼓励病人显露其情绪和情感,并恰当地运用移情,帮助建立信任的护患关系
提问
提问方式
提问的方式可分为明确性提问、激励性提问、征求意见性提问、证实性提问等类型
问题类型
开放式问题
开放式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是让病人自由做答,因此可获得较多的信息,但需要时间较长
封闭式问题
封闭式问题答案是限定的,只要做简单的选择即可,省时、效率高,但不利于病人表露自己的感情和提供额外的信息
提问主要事项
护士应注意组织好提问的内容,围绕谈话中心,避免跑题
所用语言应能为病人理解,避免应用术语
应注意提问的时机、语气、语调和句式,避免诱导式的提问和不愉快的提问
重复
指将病人关键的话重复一遍;或保持病人原意不变,将病人的话用自己的语言给予复述
恰当的重复可增强病人对护士的信任
澄清和阐明
澄清是将病人模棱两可、含糊不清或不够完整的谈话弄清楚,以增强沟通的准确性
阐明是对病人所表达的问题进行解释的过程,目的是为病人提供一个新的观点
沉默
适当地运用沉默可以给病人思考的时间,让病人感到护士在认真倾听,同时也给了护士观察病人和调试自己的时间
急于打破沉默会阻碍有效的沟通
触摸
是一种非语言性沟通技巧,适当的触摸可加强沟通
护士可通过适当的触摸表达对病人的关心、理解和支持,也是护士与视觉或听觉有障碍的病人进行有效沟通的重要方法
但应注意针对不同年龄、性别、种族、文化背景等的对象采取适当的、个性化的触摸,以免产生消极后果
指沟通双方对他们沟通中的空间和距离的理解与运用。个体沟通时的空间与距离会影响个体的自我暴露
良好的沟通技巧是达到有效沟通的重要保障,有效沟通是指信息接收者所接收的信息与发出者所要表达的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