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战国时期的教育著作
根据《中国教育史》这本书进行整理梳理知识框架,制作不易,多提建议,不喜勿喷
编辑于2022-03-09 17:30:16第三章第八节 战国时期的教育著作
《大学》
简介
儒家学者论述大学教育的论文
思孟学派的代表作品
内容
三纲领
教育目的&做人目标 表达儒家以教化为手段的仁政、德治思想
明明德
做人第一步
把人天生的善性发扬光大
亲民
高一步的目标
由己及人,个人的善转化为他人到民众的善
止于至善
终极目标
每个人要在其不同身份时做到尽善尽美
八条目
格物、致知
学习起点、知识来源
诚意、正心
诚意:人的意念动机纯正 正心:拜托情绪对人认识和道德活动的影响
行为发生前的心理活动
修身
明明德到亲民的转折点
是人的一种综合修养过程 是人品质的全面养成
齐家,治国,平天下
个人完善的最高境界
齐家:完善起吗的人际关系 治国是齐家的扩大和深化 平天下又是治国的扩大
特点
具有强烈的伦理性和人文色彩
具有较强的逻辑性
有简单到丰富,由小到大,由近及远
《中庸》
简介
阐述儒家的人生哲学和修养问题
性与教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人生来就有善的本性,人应当对此加以保存和发扬;人的善性真正保存和发扬有待于教育的作用
天所赋予的叫做性,循性而行叫做道,修治此道叫做教
中庸
最高道德准则
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在政治和道德实践中,杜绝一切过激行为,以恰到好处为处事原则
自诚明&自明诚
自诚明,谓之性
向内自省
发掘人的内在天性,进而达到对外界世界的认识
自明诚,谓之教
向外求知
通过向外部世界的求知,以达到人的内在本性的发扬
二者要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学问思辨行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知识获取过程的基本环节和顺序
《学记》
简介
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儒家教育和教学活动的理论总结
教育作用于教育目的
化民成俗
兴办学校,推行教育,作育人才,以教化人民群众遵守社会秩序,养成良风美俗
将教育与政治高度结合起来,使教育成为政治的手段
人的发展问题是服从于政治与社会的发展的
教育与人的关系只是一个中介
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
古代年级制的萌芽
学制
家有塾,党有庠,术有需,国有学
学年
两段
小成
大成
五级
九年
视学与考试
一年视离经辨志
三年视敬业乐群
五年视博习亲师
七年视论学取友
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
大成
教、教学原则
预时逊摩
预防性原则
禁之未发之谓预
及时施教原则
当其可之谓时
循序渐进原则
不凌节而施之谓孙
学习观摩原则
相观而善之谓摩
长善救失原则
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帮助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启发诱导原则
道而弗牵——引导但不牵着学生走
强而弗抑——督促但不压抑
开而弗达————打开思路,但不提供现成答案
藏息相辅原则
课内课外活动相互促进,同步进行
教学方法
讲解法
问答法
练习法
教学方法论教师
尊师重道
教学相长
对教师要求
学识
懂得教育成败的原理可以为师
善于因材施教,根据教学目标的难易程度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