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民国初年教育改革
实用主义色彩适应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具有时代性与合理性具有灵活性。标志着中国现代学制体系建设的基本完成具体实施中仍存在许多问题。
与他人建立中国教育会,暗中宣传革命、与他人建立革命性质的爱国学社和爱国女学、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确立教育方针,奠定民国教育的基本规模。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资产阶级革命派在 民国政府时期的教育改革
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
制定教育方针
简介
成立教育部
蔡无培任教育总长
在蔡的五育并举思想下建立教育方针
内容
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和军国民教育辅之,以美育来完善
评价
采纳蔡“五育并举"中的四育,不包含世界观教育
方针包含了德智体美四育, 体现了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思想
有助于培养国民“健全人格”
颁布𡈼子癸丑学制
又称1912-1913年学制
是中国仿照本建立的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学制
分为段四级,以“小学一大学”教育为骨干,重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17-18年学制
初等教育
初等小学
4年义务教育
高等小学
3年
不分设男女校
中等教育
共4年,不分级,专门设女子中学
高等教育
设大学,分预科、本科、大学院三个层次
颁布课程标准
1913年《普通教育暂行课程之标准》
废“读经讲经”课,突出近代学科和 资本主义文化在教育中的地位
批判继承传统文化
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平民性、和美感教育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
1922年新学制
实用主义色彩 适应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具有时代性与合理性 具有灵活性。 标志着中国现代学制体系建设的基本完成 具体实施中仍存在许多问题
新文化运动影响下,针对壬子癸丑学制的问题,向美国学习形成新学制又称“ 六三三学制”
过程
各省提出改革体系
起草学制系统草案,向全国征求修改意见
关于新学制的实验
湖南第一师范实行选科制和能力分组制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推行选科制和学分制
江苏省立第一中学实行全面选科制,文理商自由选择
最终颁布施行
壬子癸丑学制问题
学制过长,中学过短
伤照日本和德国痕迹较深,没有从本国实际出发
课程、方法等也存在很多问题
中等教育太偏于普通教育,以升学为主要目标, 过于整齐划一灵活性不够
七项标准
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
发扬平民教育精神
谋个性之发展
注意国民经济力
注意生活教育
使教育易于普及
多留各地伸缩余地
学制体系
以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为依据。进行划分
纵向
幼稚园
小学
初级小学,4年义务教育
高级小学2年
中学
初中3年
高中3年
大学4-6年
大学院
横向
与中学平行的有师范教育和职业教育
附则
重天才教育和特种教育
课程标准
虽正式颁布 不是由具有权威性的 全国教育会联合会议议决刊布
1923年《中小学课程标准纲要》
取消修身课本,增加公民卫生课
将手工改为公用艺术,图画改为形象艺术
初小的卫生,历史,公民,地理合并为社会科
设自然园艺科
子主题将国文改为国语,体操改为体育。
以分钟记时
初级中学
社会、言文、算学、自然、艺术、体育六科
高级中学
普通科
文学、社科、数理
职业科
农、工、商、船
特点
第一次依据我国学龄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划分教育阶段
初等教育阶段缩短小学年限,更加务实合理,利于普及。并确立了幼儿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
中紧教育阶段是改制的核心,是新学制的精碎
延长中学年限,神高中各三年
提高中等教育的程度
克服了旧学制中学只有4年而造成基础教育薄弱的特点
改善了和大学的衔接关系
中学分为初高中两级
增加地方办学的伸缩余地
增加了学生选择余地
中学实行选科制和分科制
为求使学生有较大的发展余地,
适应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需要
高等教育缩短年限,取消预科。
大学不再承担普通教育任务
有利于大学进行专业教育和科学研究
增强职业教育
兼顾升学与就业
小学高级阶段根据各地情形,增设职业准备性教育
中学开设各种职业科,兼顾就业与升学
设师范大学,在大学设师范科
使师范教育种类增多,程度提高,设置灵活
收回 教育权运动
原因
教会教育的扩张,体系完整,相互衔接侵犯中国的教育主权
1922 蔡元培《教育独立议》
主张教育脱离政党与宗教而独立
率先举起反基督教教育的大旗
1923 余家菊《教会教育问题》
率先提出“收回教育权”的口号
1924年 广州学生收回教育权运动
1925年 收回教育权运动在“五卅运动”中达到高潮
结果
北洋政府迫于压力,颁布《外人捐资设立学校请求认可办法》
外国人在中国办学要遵守中国法令
教会学校要由中国人担任校长
学校董事会里中国人要占多数
不得以传布宗教为宗旨
课程要遵照教育部颁发的课程标准
学校名称上要有私立字样
意义
虽然不彻底,但起到了遏制教会教育发展的作用
是教会教育走向本土化和世俗化必不可少的前奏,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