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李渊生平
用思维导图回顾李渊的生平大事迹,大家也可以用脑图方式用在其他人物上,便于整理梳理
编辑于2022-03-11 19:41:32丰臣秀吉的卓越作战能力体现在他的战略眼光、战术灵活、组织能力、领导魅力、创新思维、心理战、应变能力、资源整合等多个方面。这些能力共同构成了他成功统一日本的基础。
灵帝得了重病,下诏拜董卓为并州牧,其下属军队转交给皇甫嵩。董卓接受任命,但是不肯交出军队。
这是一篇关于黄巾起义概况的思维导图,包括:背景、过程、意义。黄巾起义,是东汉晚期的农民战争,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组织的民变之一,开始于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当时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止、边疆战事不断,国势日趋疲弱,又因全国大旱,颗粒不收而赋税不减,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在钜鹿人张角的号令下,纷纷揭竿而起,他们头扎黄巾,高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向官僚地主发动了猛烈攻击,并对东汉朝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丰臣秀吉的卓越作战能力体现在他的战略眼光、战术灵活、组织能力、领导魅力、创新思维、心理战、应变能力、资源整合等多个方面。这些能力共同构成了他成功统一日本的基础。
灵帝得了重病,下诏拜董卓为并州牧,其下属军队转交给皇甫嵩。董卓接受任命,但是不肯交出军队。
这是一篇关于黄巾起义概况的思维导图,包括:背景、过程、意义。黄巾起义,是东汉晚期的农民战争,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组织的民变之一,开始于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当时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止、边疆战事不断,国势日趋疲弱,又因全国大旱,颗粒不收而赋税不减,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在钜鹿人张角的号令下,纷纷揭竿而起,他们头扎黄巾,高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向官僚地主发动了猛烈攻击,并对东汉朝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李渊生平
个人资料
唐高祖李渊(566年12月21日 [4] -635年6月25日 [20] ),字叔德。中国唐朝开国皇帝(618年6月18日-626年9月4日在位),初唐政治家、军事统帅。李渊是十六国时期西凉开国君主李暠的后裔,世代显贵。
祖父:李虎,西魏时期太尉,联合丞相宇文泰及太保李弼、大司马独孤信等同保魏室,是西魏八柱国之一,赐姓大野氏。北周受禅之后,追封李虎为唐国公。唐朝的国号,溯源于此。
父亲:李昞,是北周的御史大夫、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袭封唐国公
母亲:是北周外戚杨坚的妻子独孤伽罗的姐姐
妻子:窦氏,北周文帝宇文泰外孙女,神武郡公窦毅的女儿,母为襄阳公主
儿子:李建成
儿子:李世民
儿子:李元吉
贞观九年(635年),李渊病逝,享年七十岁。
出身世族
北周天和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566年12月21日),李渊出生在长安。李渊七岁时,其父亲李昞去世,李渊袭封为唐国公。
开皇元年(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即隋文帝。隋朝建立后,任命李渊为千牛备身(皇帝的禁卫武官)。
大业九年(613年)春,调任卫尉少卿,掌管宫廷禁卫事,开始由文官转任武职。
大业十一年(615年),突厥侵犯边塞,李渊便下令埋伏攻击,结果打败了突厥。
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正式任太原留守、晋阳宫监,成为这一地区最高军政长官。隋炀帝猜忌大臣,擅杀文武将臣。早在李渊任山西、河东抚慰使时,副使夏侯端就劝他早做打算。李渊“深然其言”。
但在对突厥入侵的防御战中遭到失败。炀帝下令拘捕李渊而斩杀王仁恭。李渊让李世民做好随时起兵反抗的准备。过了不久,炀帝又遣使驰驿赦免李渊与王仁恭。李渊认为时机已到,于是“雄断英谟,从此遂定”。 经历这一事故,李渊加速了举兵反隋的活动。
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他招降纳叛,不断扩充自己的实力;并授意长子李建成在河东“潜结英俊”。李世民也在晋阳暗中结交豪杰,招纳逃亡之人,网罗各种人才。
登上帝位
大业十三年(617年)二月,李渊以讨伐刘武周、防备突厥南下为名,派李世民、刘文静、长孙顺德及刘弘基等人到各地募兵,一个月内便召集部众近万人,又暗中派人往蒲州召儿子李建成、李元吉至晋阳,准备起事。
太原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看到李渊招兵买马,怀疑李渊要造反,便密谋除掉他们,向隋炀帝邀功请赏。李渊、李世民先发制人,将二人囚禁 正式起兵。随后,李渊派刘文静出使突厥,亲写书札,对突厥始毕可汗卑辞厚礼,始毕可汗复书,承诺支持李渊起兵
六月,李渊自称大将军,以李建成为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领左三统军等;李世民为敦煌公,右领军大都督,领右三统军等,各置官属。定下入关之计。
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李渊自率甲士三万誓师,由晋阳出发,沿着汾河谷道南下河东。表面上打着“志在尊隋”的旗号,宣布尊立代王杨侑(隋炀帝之孙)为帝。始毕可汗派人送马千匹 ,驻在楼烦的突厥阿史那大奈(即史大奈)也率兵相助。
李渊引军西行, 当时,隋炀帝远在江都(今江苏扬州),关内隋军力量薄弱;中原瓦岗军与王世充激战方酣,均无暇西顾。因此李氏父子进军神速。
大业十三年(617年)十月唐军发起总攻,攻入长安。迎立杨侑为帝,即隋恭帝;改元义宁,遥尊炀帝为太上皇。甲子日,李渊自长乐官入长安。 李氏父子完全控制了关中局势。
义宁二年(618年)三月,隋炀帝在江都之变中被禁军将领杀死。隋恭帝被迫下诏禅位。李渊即皇帝位于长安太极殿,国号为唐,建元武德,定都长安,是为唐高祖。李渊建唐后,以李世民为尚书令。不久,又立李建成为皇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
扫除群雄
李渊称帝时,群雄纷争。唐朝疆土只限于关中和河东一带,尚未完全统治全国。面对这一形势,李唐的战略方针是,首先巩固关中根据地,然后进军关东,逐步统一全国。 [58] 因此,李渊频频派遣李世民、李建成及李元吉等人出征,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
武德元年(618年)六月,李世民大败薛仁杲,将其俘杀,平定了西北广大地区。
武德二年(619年)初,安兴贵、安修仁兄弟引胡人发动兵变,俘获李轨,将其交往长安斩首。自此,河西走廊平定。
正当唐廷经营西北的时候,代北的刘武周于武德二年(619年)大举进攻太原,唐军战败,留守太原的李元吉弃城逃走。刘武周部将宋金刚南下攻取浍州(今山西翼城),兵势直达夏县、蒲坂,关中震骇。李渊“悉发关中兵”,命李世民统领抵御。李世民经过几次激烈的战斗,大败宋金刚。宋金刚和刘武周一起逃往突厥,后被突厥杀死。 唐军完全占领了山西地区,巩固了关中根据地,扫除了进兵关东的障碍。
武德三年(620年)李世民一举消灭了窦、王两大劲敌,加速了统一关东地区的进程。 刘黑闼等多次击败唐军,突厥也派兵相助,声势大振。不到半年,便全部恢复了窦建德原先的地盘。唐兖州总管徐圆朗等也举兵响应。
武德五年(622年)李世民在洺水之战大破刘黑闼,使其逃奔突厥。这次唐军虽然赢得了战争,仍然没有赢得河北的人心。六月,刘黑闼借得突厥兵再起,侵犯山东。唐军征讨不利,河北诸州重新叛乱。十一月,李渊派李元吉出征。但李元吉逗留不前,李渊命李建成赶赴前线,督军作战,至次年(623年)二月大破刘黑闼。刘黑闼败走后被俘斩,徐圆朗闻知其死讯亦出逃被杀,河北重新平定。 武德七年(624年),河北起义军首领高开道为其部将张金树所杀,张金树以地降唐
还在攻克长安时,唐军一举平定了荆湖地区。 攻取江陵后,“岭南悉平”。 割据淮南的军阀杜伏威早在于武德二年(619年)归附于唐。中原既定,杜伏威奉诏入朝,留辅公祏据守。 武德六年(623年),辅公祏举兵反唐,称帝于丹阳。李渊命李孝恭率诸将水陆并进,以征讨辅公祏。至武德七年(624年)三月,辅公祏败死,江南全部平定。 至此,唐廷基本上削平了隋末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基本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宫闱惊变
随着李世民威望的提高,他与李建成之间便产生了皇位继承权的斗争。在这个斗争中,齐王李元吉支持李建成。 同时,李渊的优柔寡断,也使朝中政令相互冲突,加速了诸子的兵戎相见。
还在武德二年(619年),太子李建成到李世民削平关东以后,二人的矛盾就更深了。河北刘黑闼再度起兵时,太子中允王珪、洗马魏徵就提醒李建成说:“秦王勋业克隆,威震四海,人心所向,殿下何以自安?”因而建议他去讨伐刘黑闼,以图“立功”,并趁势“因结山东英俊”。李建成为树立自己的威望,实践了这一建议。为了加强军事势力,他私下招募骁勇二千余人,屯守东官左右长林门,号称“长林兵”。
李渊即位后多内宠,“小王且二十人”,他们的母亲争相结交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等人,以求自保。而李建成、李元吉也极力拉拢后官妃嫔,史称其“曲意事诸妃嫔,谄谀赂遗,无所不至,以求媚于上”,使之吹捧自己,短毁李世民。
与此同时,在李世民的周围,早就团聚一批才能出众的文官武将,还有蓄养在外的勇士八百余人。武德六年(623年)以后,李世民深感“不为兄弟所容,实有功高不赏之惧”,兄弟间的矛盾更加尖锐了。
武德七年(624年)六月,李渊前往仁智官避暑,居守的李建成派人送铠甲到庆州,两人来到豳州的时候,告发庆州都督杨文干叛乱。同时,宁州人杜风举也到仁智宫进行告发。李渊大怒,召李建成至仁智宫究问,又令司农卿宇文颖到庆州传召杨文干。结果宇文颖到庆州后,反而帮助杨文干发动叛乱。李渊闻讯后,担心此事牵连太子,可能有众多响应者,于是派李世民前往讨伐杨文干,并许诺事成后立他为太子,废李建成为蜀王。但等到李世民平乱后,李渊却在李元吉与诸妃的请求及封德彝的游说下改变主意,仍令建成回京居守,“惟责以兄弟不睦”,归罪于东宫和秦王府的幕僚王珪、韦挺和杜淹,加以流放而已
武德九年(626年),李建成夜召李世民饮酒,李世民心痛吐血。李渊无可奈何,因此对李世民说:“看你们兄弟,终究是不和,一同待在京邑,一定产生忿争。”他建议李世民回到陕东道大行台所在的洛阳,“自陕以东,悉宜主之”,并可以建天子旌旗,效仿西汉梁孝王刘武的故事。李建成、李元吉认为放走李世民,于己不利,暗中阻挠,一面派人上书谏止,一面派人对李渊陈说利害,使他放弃此议。这时李建成加紧活动,翦除李世民的羽翼,或进行收买,形势显得非常紧迫。因此秦王府幕僚“日夜劝世民诛建成、元吉”,李世民犹豫未决。恰在此时突厥入寇,李建成举荐李元吉督诸军北征,并带走了秦王府的主要将领与精锐士卒。在东宫担任率更丞的王晊又向李世民告密,说李建成将乘为李元吉饯行时暗害李世民。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李世民与幕僚房玄龄等密商发动政变。他向李渊密奏李建成、李元吉“淫乱”后宫,并说:“臣于兄弟无丝毫所负,今欲杀臣,似为(王)世充、(窦)建德报仇。臣今枉死,永违君亲,魂归地下,实亦耻见诸贼!”李渊听后大惊,告诉他说:“明日当勘问,汝宜早参。
六月四日(7月2日),李世民在长安宫城玄武门附近伏兵,乘李建成、李元吉入朝时将二人射杀(随后又杀李建成、李元吉诸子,并将他们从宗籍中除名),史称“玄武门之变”。当时,李渊正泛舟海池,秦王府大将尉迟敬德戎服入见,李渊大惊,问道:“今日是谁作乱?你到这里来要做什么?”尉迟敬德回答:“秦王因太子、齐王作乱,举兵将其诛杀,唯恐惊动陛下,特派臣来宿卫。”当时裴寂、陈叔达、萧瑀等人随侍左右,李渊对裴寂等说:“没想到今日竟见到此事,现在应该怎么办?”萧瑀、陈叔达劝李渊将国事交付李世民,以能换得无事。李渊只好表示同意,并下达“诸军并受秦王处分”的手令,这才平息了这场事变。六月七日,李渊立李世民为皇太子,并下诏说:“自今以后军国事务,无论大小悉数委任太子处决,然后奏闻皇帝。” [58] 八月九日,李渊正式禅位于李世民,退位称太上皇。李世民登基,是为唐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