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意识和注意
意识和注意
意识与无意识
意识的含义
意识是一种觉知
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
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
意识的种类
非意识过程
无意识
无意识行为
对刺激的无意识
盲视
潜意识
前意识记忆
只有在个体注意被吸引过去以后才能到达意识的记忆
意识的功能
通过限制人们的注意,减少不断涌入的刺激能量
使人们依据知觉组织规律,把连续不断的经验划分为客体和事件
使人们能利用过去记忆对现时输入信息做最佳判断和行为
睡眠与梦
睡眠
睡眠的阶段
清醒状态β波,安静α波
第一阶段
脑电变化:混合频率
持续时间:10分钟
主要特点:浅睡阶段,容易被惊醒
第二阶段
脑电变化:睡眠锭(纺锤波)
持续时间:20分钟
主要特点:较难唤醒
第三阶段
脑电变化:出现△波,有时会出现睡眠锭
持续时间:40分钟
主要特点:肌肉逐渐变得更放松
第四阶段
脑电变化:持续低频高幅的△波
主要特点:深度睡眠阶段,有时发生梦呓、梦游、尿床
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称为慢波睡眠
快速眼动睡眠阶段(REM阶段)
出现清醒状态下高频低幅的脑电波,眼球转动、梦境在这个阶段出现
睡眠阶段的规律
一夜
前四个阶段持续90分钟,进入快速眼动睡眠阶段,第一次快速眼动睡眠持续5-10分钟,之后越来越长,最后长达一个小时,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在黎明时消失
一生
随着年龄的增长快速眼动睡眠时间逐渐缩短
睡眠的功能
功能恢复理论:睡眠使身体和大脑得到休息,恢复其功能
生态学理论:睡眠是为了减少能量消耗和避免受到伤害
梦
梦的解释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梦是潜意识的显现,是被压抑的愿望扭曲的达成,是通向潜意识最可靠的途径
认知心理学:梦负担着一定的认知功能,在睡眠中,认知系统仍对储存的知识进行检索,排序、整合、巩固
生理学:梦是个体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
梦的特点
认知的不确定性、梦境的不协调性和不连续性
注意概述
注意的含义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的功能
选择功能
保持功能
调节和监督功能
注意的种类
根据意志努力的程度分
不随意注意
含义:事先没有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就能维持
引起的原因
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刺激物的新异性,强度、变化
个体状态 :自身状态、需要、情感、兴趣、经验
随意注意
含义: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才能维持的注意
引起的原因
注意的目的与任务
兴趣
活动组织
过去经验
人格
随意后注意
含义:有预定的目的,又无需多大意志努力就能完成
引起的原因
直接兴趣
熟练程度
根据注意的品质分
选择性注意
个体在同时呈现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中选择一种进行注意,而忽略另外的刺激
双耳分听实验
负启动现象、返回抑制现象、注意瞬脱现象反映了选择性注意的抑制机制特点
持续性注意
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客体和活动上
警戒作业
分配性注意
个体在同一时间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
双作业操作
注意的品质
注意广度
含义
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把握的对象的数量
注意广度是7±2个单元组块
影响因素
对象的特点
活动任务
个人经验与组织
注意稳定性
含义
注意稳定性是对选择对象的注意能稳定地保持多长时间的特性
影响因素
人的主观状态
注意对象的特点
注意分散(分心):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的现象
注意起伏(注意动摇):注意在短暂时间内波动起伏
注意分配
含义
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与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的活动的现象
影响因素
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的熟练度或自动化程度
同时进行几种活动的性质和内在的联系
注意转移
含义
注意的转移是由于任务的变化,注意从一种对象转移到另一种对象的现象
影响因素
原有注意的紧张度
新事物的性质
个人固有的神经类型和习惯
注意的生理机制和外部表现
生理机制
朝向反射
脑干网状结构
边缘系统
存在着大量的注意神经元
大脑皮层
产生注意的最高部位
外部表现
注意的认知理论
注意选择的认知理论
过滤器理论(瓶颈理论,单通道理论)
提出者:布罗德本特
理论观点:神经系统加工信息容量有限,信息经过过滤机制,只允许一部分信息通过并进一步加工,其他信息被阻止而消失。“全或无”。
实验来源:双耳分听实验
解释现象: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衰减理论
提出者:特瑞斯曼
理论观点:信息经过过滤器,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而不是完全消失
实验来源:双耳分听实验
解释现象:鸡尾酒会效应
后期选择理论(完善加工理论、反应选择理论、记忆选择理论)
提出者:多伊奇和诺尔曼
理论观点:在进入衰减和过滤之前,所有的信息就已经被加工,对信息的选择是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映阶段
解释现象:“stroop”效应
多阶段选择理论
提出者:约翰斯顿
理论观点:注意在不同的加工阶段都有可能发生,选择发生的阶段依赖于当前任务的要求
注意分配的认知理论
认知资源理论
提出者:卡尼曼
理论观点
把注意看做是一组对刺激进行归类和识别的认知资源,这种资源是有限的
刺激和任务越复杂,占用的资源就越多,当认知资源用完时新的刺激就得不到加工
输入刺激本身不能自动的占用资源,有负责分配资源的机制,可以把认知资源分配到重要事情上
双加工理论
提出者:谢弗林
理论观点
人的认知加工自动化加工和意识控制加工两类
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意识控制加工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参与。
泰森
恭喜您已经满足亿图社区达人认证条件哦,点击链接即可参与亿图社区达人计划哦~https://www.edrawsoft.cn/activity/talent-recruitmen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