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现代文学30年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
现代文学发展的第一个十年中发生的文学革命及产生的重要流派:外国文学思潮广泛涌入、新文学社团蜂起;满足时代需求、造就现代读者和新的文学传播方式。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章节概要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
第一个十年(1917年-1927年)
文学思潮与运动(一)
文学革命
背景
新文化运动企求现代化思想启蒙
1917年前后
1915.9 《新青年》(民主、科学)
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
广泛引进、吸收运用西方文化
目的
反对文言、提倡白话
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发动过程
主张提出
1917.1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1917.2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响应
钱玄同
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
傅斯年
1918
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概括宗旨
周作人《人的文学》
陈独秀、李大钊《每周评论》
傅斯年、罗家伦《新潮》
批判
旧文学(黑幕派、鸳鸯蝴蝶派、旧戏曲)
团圆主义的文学观念和模式
引发的论争
林纾、蔡元培之争
学衡派
甲寅派
收获与意义
白话文的全面推广
外国文学思潮广泛涌入、新文学社团蜂起
受到启示
作品翻译热潮
借鉴+中国化
文学理论建设取得初步成果
证明文学革命的必然性与合理性
胡适
“白话文学”论
“历史的文学观念”论
语言形式问题
加紧评介西方的文学思潮理论(横)
重估中国文学传统(纵)
实验主义、个性主义、写实主义
周作人
“人的文学”
“平民文学”
反思和质疑
《自己的园地》
现代散文文体 ---美文
其他人
创作取得实绩
1918.5鲁迅《狂人日记》
郁达夫《沉沦》
郭沫若《女神》
文学观念、内容和形式的变化
追求表现人生、反映时代
现代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
白话写作、多样化文学样式
评价
满足时代需求、造就现代读者和新的文学传播方式
简单化、片面化
重要流派
文学研究会
1921.1 北京
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等
《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等
宗旨
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为人生而艺术/现实主义
特点
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
刻意表现新旧冲突
倾向于现实主义
+自然主义
重视、强调实地观察和如实描写
创造社
1921.6 日本东京
郭沫若、郁达夫、田汉等
《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
以1925年“五卅”为界
前期
为艺术而艺术
文学表现“时代的使命”
侧重自我表现
浓厚抒情色彩
后期
革命文学
倾向于欧洲启蒙主义与浪漫主义
+“新浪漫主义”
新月社
1923 北京
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
1928上海 《新月》月刊
“新月诗派”
1926.4 徐志摩在《晨报》副刊上开辟《诗镌》
自由主义
前期提倡新格律诗
因此又称“新格律诗派”
语丝社
1924.11
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
《语丝》周刊
“语丝派”
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
“语丝体”
着重社会批评与文化批评、任意而谈的随笔文体
莽原社、未名社
浅草社
1922
《浅草》季刊、《文艺旬刊》
其骨干成员1925年另外组成沉钟社
《沉钟》周刊
致力于介绍外国文学
特别是德国浪漫主义文学
知识青年苦闷生活+忧郁情感
湖畔诗社
1922.4诗歌合集《湖畔》
潮流与趋向 现实主义主潮、多元并存
3个阶段
初期
1917.1-1919“五四运动”
重要作家+文体发展
“五四”到1926“三一八惨案”
“三一八惨案”到1927年“四一二事变”
创造潮流
服膺于思想启蒙
作品具有启蒙色彩
影响文体发展
受到现实冲击
感伤情调的流行
个性化的追求
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