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古代档案史
这是关于中国古代档案专业发展的思维导图,以及各个朝代的档案收集,保管,管理制度的情况。
编辑于2022-04-28 13:47:55中国古代档案史
商朝
档案
甲骨档案
体式
叙辞
命辞
占辞
验辞
内容
占卜刻辞(卜辞)
卜事刻辞
记事刻辞
表谱刻辞
甲骨四(五)堂
王国维(观堂)
罗振玉(雪堂)
董作宾(彦堂)
郭沫若(鼎堂)
饶宗颐(进堂)
金文档案
简册档案
档案机构
宗庙
档案人员
巫、史、贞人、乍册等官员
档案保管地点
宗庙
档案著作
第一部甲骨著录:《铁云藏龟》
第一部专著:《契文举例》
档案管理
考古出土:集中保管
窖藏情况:集中保管
集中归档
初步整理方法
有专门经管人员
西周时期
档案
甲骨档案
金文档案: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大克鼎、毛公鼎、散氏子盘)
版图档案:记载王朝山川领土和人口
盟约档案:盟书和约剂的统称
谱牒档案:周王室和贵族的世系记载
档案名称的变化:中、受中、治中
档案机构
太史寮
档案人员
卿事寮(保管本职内形成的各种档案)
太史寮(起草文书保管典籍)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史官记注制度)
档案保管地点
天府、图室、盟府(金匮石室)
档案管理
登于天府(天府是西周王朝保管重要档案的场所)
制作副本(副本制度)
藏于金匮(金属封缄的匣子)
档案著作
赵明诚、李清照《金石录》
春秋战国时期
档案
律法档案
计书:战国时期赋税档案
盟书:维系王和诸侯国关系的档案(玉版档案)
券:反映借贷关系的凭证
铁文档案、铜节、简牍
档案的发展变化:除旧布新
孔府档案:国内目前保存最丰富的私家档案
《尚书》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档案文件的汇编
档案机构
宗庙
档案人员
史官
档案保管地点
宗庙
秦朝
档案
户籍档案:里耶秦简(保存在丞相府和御史大夫府)
与图档案:保存在丞相府和御史大夫府/柱下史保管
石刻档案
公牍刻石
记事刻石
四大碑林
文书体制:避讳制度、印玺制度、抬头制度
档案机构
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九卿:中央政府各部门事务的办事机构
郡、县:郡府下设主簿(曹掾史)统领郡府文书档案工作
档案人员
中央:尚书令
地方:主簿、曹掾史、乡、里、里正
档案保管地点
殿中禁室
法律档案保管及利用
法令皆副(多套制、副本制度)【云梦睡虎地秦简】
殿中禁室保存
三法官建置(殿中、御史、丞相)
利用: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两汉时期
档案
汉简
发掘最早:春秋战国时期
现存最早:秦代汉简
居延汉简:近代四大发现之一(敦煌经卷、明清大内档案、甲骨卜辞)
缣帛档案:书写在丝织品上的书史记事的文字
铁劵档案:记录功臣们的功绩
骨签档案:记录了全国各地的主管工业的官员和中央政府的进贡的情况
档案的刊布
档案刊布:中国古代官府用来传知朝政的文书档案抄本和政治情报,以明政令
邸报:刊载了政务活动和皇帝起居形成的文书,档案,使各地文武官员得以了解国家 政务和京师情况
档案编纂史书
司马迁《史记》
班固《汉书》
档案机构
中央档案机构和人员
丞相府:长史、曹属、主簿
太尉府:长史
尚书台:接收文武大臣上奏文书的总机关
御史府:御史中丞主管兰台档案
地方档案机构和人员
郡县行政部门、军事部门
主簿、长史、掾史、佐史
档案人员
中央:主簿、长史、掾史、令史
地方:主簿、长史、掾史、佐史
档案保管地点
中央
石渠阁(收藏秦朝档案)
兰台(设在御史大夫府内/主官:御史中丞、兰台令史)
地方
东观:东汉时期王家档案库
宗庙:功臣们功勋记录(铁劵)
魏晋南北朝
档案
纸质档案:最早纸质档案《平复帖》
谱牒档案
记载一家一族世系的史籍(谱牒档案盛行)/作用
起源很早,夏朝就有较为完整的记载,商代表谱刻辞更为详尽(谱牒的正式起源)
文书体式
文书行文程式
文书结构程式
文书表达方式
编史修志、私家修史盛行(盛行原因)
档案机构
中书省
尚书台
门下省
档案人员
中央:尚书郎、书令史、主簿、中书舍人
地方:治中从事、诸部从事、主簿
档案保管地点
东观
兰台
宗庙
尚书处、秘书府
隋唐
档案
记注档案
起居注:古代记载帝王言行的册籍
时政记:皇帝和宰相的议政记录
赋役档案
手实:户主登录的本户人口、年龄以及受田数的户籍
计账:地方机关根据户籍(手实)造报的第二年的赋役预算
与图档案:控制和掌握地方情况的统治工具《海内华夷图》
甲历档案:我国封建社会中期在官员铨选、任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专门档案(官员人事档案)
敦煌经卷
档案管理制度
档案归档制度
档案统计制度
档案鉴定销毁制度
档案移交制度
文书档案监督检查制度(勾检制度)
勾检官吏
中央:尚书都史
地方;录事参军事、主簿
特点
按制度稽查
勾检官吏普遍存在
勾检方法是本官府内部与上下级勾检相结合
作用:保证了唐朝国家机关的有效率的运行
档案机构
中央
中书省:草拟文书(中书舍人)
门下省:审核文书(侍中、侍郎)
尚书省:执行文书(尚书令)
翰林院:起草诏令(翰林学士)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部(设置部事)
地方
道:参谋、掌书记
州:录事参军事、参军事
县:设主簿、录事
档案人员
中央
中书舍人、起居舍人。右补阙/给事中、起居郎、门下录事/翰林学士/部事
地方
参谋、掌书记、参军事、主簿、录事
档案保管地点
甲库:保管甲历档案的专门库房
宋朝
档案
赋役档案
律法档案
档案的利用
编纂档案文件的机构增多
利用档案编纂史书地范围变得更加广泛
司马光《资治通鉴》
史馆的出现
档案机构
中央
四房
主事房:掌管文书的收发登记
点检房:中书舍人统领,负责点检各房的文书档案工作
催驱房:掌管督促、催办文书等事务
制敕库房:掌管收受保管制书、诏令并兼管架阁库事务
五案
上案:掌册礼及朝会所行事
下案:掌受付文书
制诰案:掌书录制词,即起草诏令
谏官案:掌受诸司关报文书
记注案:掌皇帝日常言行,起居的记录
中书省:出令机关,下设八房分办省务(中书舍人)
档案机构
通进司(给事中):中央政府处理文书档案的总机构
银台司:与通进司类似,负责文书的纠正违失,并督促文书的处理
章奏房:掌收受天下章奏案牍,然后送交通进司
封驳房:掌文书的审议、封驳
发敕司:收到文书登记后予以颁发
进奏院:各地在京城所设的专门负责承转地方与中央的之间的文书及其他事务的机构
五案
上案:掌册礼及朝会所行事
下案:掌受付文书
封驳案:负责文书的审议、封驳
谏官案:掌受诸司关报文书
记注案:掌皇帝日常言行,起居的记录
门下省:负责对中书出令的审议和封驳
六部
各部都设案办公
尚书省
枢密院
枢密使
档案机构
教阅房:负责督促检查军事文书的传递事务
兵籍房:掌官差发禁兵、选补卫军文书
吏房:掌行差将领武臣知州军以上差内侍官文书
三司
盐铁司
度之司
户部司
长官为三司史
档案机构
都磨勘司:掌复核三部帐籍,以验出入之数
开拆司:掌受宣敕及诸州申牒之籍,发放以付三部,兼掌发放、勾凿,催驱、受事
发放司:掌受三司帖牒而之下
勾凿司:掌勾校三部公事簿帐
催驱司:掌督京城诸司库房末帐,京畿仓场库务月账凭由送勾,及三部之讫内外俸禄之事
翰林学士院
翰林学士
地方
路、府、州、军、监、县
新设押司和贴司
档案人员
中央
给事中、中书舍人、枢密使、三司史、翰林学士
地方
录事、司法、户曹、司理、主簿、令史、孔目官
文书工作制度
公文用纸制度 详细了公文的封装、编号制度
重申公文一文一事制度 沿袭了公文邮递制度
完善了公文折叠制度 加强了公文的收发登记和催办制度
补充了公文拟写制度 继承和发展了公文移交制度
严格了公文的签押、用印和判署制度 强化了文书工作中的保密制度
继承了铁黄制度并新创了引黄制度
档案保管地点
北宋时期档案库:龙图阁、天章阁、宝文阁、显谟阁、徽猷阁
南宋时期档案库:敷文阁、焕章阁、华文阁、宝谟阁、宝章阁、显文阁
守档官,守分
架阁库(管勾)【中央】
架阁库管理制度
1.档案集中:逐级上报制,地方→六部 、中央各主管机构→金耀门文书库
2.档案编录 6.鉴定销毁
3.立卷 7.提供利用
4.登记编号 8.档案移交
5.分类整理档案:文种分类法、专案分类法 9.档案保护
元朝
档案
文书档案管理制度
文卷登记和勾销制度
行移公事程现和催办制度
圆佥文书制度
文书立卷制度
公文驿传制度
照刷磨勘制度(文件的定期审核制度)
照刷:查勘文件有无虚错
磨勘:复查在照刷文卷时所指出的错误是否改正
负责机构:各级监察部门(御史台、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
内容:改抹日月、辩验印押、有无模糊伪冒、词讼有无偏屈冤枉
时间:初每季一次,后半年一次
范围:除军事机密及修佛事文书外全部照刷
作用:提高文卷质量、保证档案真实性、防止档案损毁
档案利用
修前代史:《宋史》、《辽史》、《金史》
修本朝史:《元朝秘史》、修实录、国史
编纂政书:《元典章》
档案机构
中央
中书院:全国文书的总汇机构
翰林国史院:制诰起草,有蒙汉之别
内八府宰相:皇帝的秘书人员
地方
承发司:各级官府的文书机构
照磨所:文书档案工作的监察机构
档案人员
中央
内八府宰相
首领官
地方
档案保管地点
架阁库
蒙古架阁库
回回架阁库
档案库管理制度
架阁管理制度
区别文字分别架阁制度
当面交卷制度
明朝
档案
黄册和鱼鳞图册
黄册:记录土地、人丁和赋役的文书
玉林图册:田亩册或丈量册,记录土地所有权的文书
军册:明代为了控制军士和军户以保障军队兵员补充的文书
贴黄:明代的人事文书(官员履历表)
文书工作制度
文书的票拟、批红制度 文件邮递制度
行移勘合制度 禁繁文
文书保密制度 铁黄制度
文书的书写制度 公文用纸和公文字体规定
照刷和磨勘制度
档案利用及现存档案
档案利用
编纂实录、大诰及典章制度
利用档案修史、《元史》
《永乐大典》
现存档案
第一历史档案馆
辽宁省档案馆
档案机构
中央
内阁:总掌起草、缮写、縢抄诏诰、敕书
中书科
诰敕房
制敕房
通政使司:收文机关、参预议决大政(通政使)
六科
司礼监和文书房:太监掌管
地方
省:经历司、照磨所。负责文书收发、登记、催办工作
府:经历、照磨、检校
县:主簿、典史
档案人员
中央:中书舍人、通政使、给事中、序班、译字
地方:经历、检校、照磨
档案保管地点
中央档案库
大本堂:中央历史档案库、是太子批阅奏章、处理政务(元朝档案典籍)
后湖黄册库:保管全国的各地赋役档案档案——黄册的专门库房
皇史宬:保存清明两朝中央档案(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最完整的仿金匮石室的档案库)
文渊库阁楼:收藏明内阁形成的王朝中枢机要档案的机构
古今通集库:明代皇帝御用的库房(东阁),太监掌管,收藏铁劵档案和一部分图书
地方档案库
架阁库
案牍所
造册所
清朝前期
前清
档案
诏敕文书
上奏文书
官府行移文书
清前期档案管理制度
一案一卷制度
按照文书时序分类整理的方法
编目登记制度
档案的汇抄制度
档案的清查和缮修制度
加强文书档案的管理
文书档案副本制度
档案文件移交、保管制度
文件的稽察汇奏制度
上缴朱批奏折制度
军机处档案内容及管理
档案的利用
档案的汇编与公布
则例
实录馆
《清会典》
《方略》
档案修史
例开之馆
长开之馆
特开之馆
编修志书
全盛时期
《大清统一志》
章学成的档案学思想
对档案起源的认识
认为档案起源于文字、国家之后
对档案的作用的认识
对维护统治的作用
对学术研究的作用
对编史修志的作用
对档案管理的认识
档案收集:派专人搜集、及时上报
档案分类整理:按机构进行分类,再按时间顺序进行整理
档案保存:将档案放在水火不侵的地方
建立档案的撸副制度
档案机构
文馆:翻译汉字书籍(内三院)
内国史院:负责撰拟诏令、记注皇帝起居、并纂修各朝实录
内秘书院:负责起草对外国书及敕谕并录各衙门奏疏、词状
内弘文院:掌注释古今政事得失、颁布制度
六部:
都察院
理藩院
三院八衙门()皇太极时期
内阁、军机处
内阁
内阁:为皇帝办理文书、草拟谕旨。票拟官员奏事的本章
典籍厅:内阁秘书部门
南厅:办理阁务收发办理内阁与衙门来往文书,掌关防和下级官员的考绩和吏役事务
北厅:拟办内阁向皇帝陈奏事件。大典事务并负责收藏红本表章及各项图籍
满本房:掌校阅题本的满文部分
汉本房:掌收发通本、翻写贴黄
蒙古房:翻译蒙、回、藏各部文字
满票签处:掌校阅文本章,撰拟和缮写满文票签
汉票签处:掌校阅文本章,撰拟和缮写汉文票签
诰敕房:校阅审查和收发各种诰敕册命文书
稽察房:为皇帝催办、检查、汇报各部院衙门执行上谕的情况
批本处:掌呈递本章和题本的批红事务
收发红本处:专管红本收发
军机处职责
辅助皇帝处理奏折,撰拟谕旨
审办大狱案件
负责重要文武官员的任免
考察熟悉兵马钱粮等
考察大典礼旧案和考证历史事件
稽察各部院衙门汇奏事件
直接为皇帝办文宣谕的机关
通政使司
奏事处
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
中书科
官府文移的稽察机构
六科
十五道
中央档案机构
地方档案机构
省
道
府
县
档案人员
中央
军机大臣、内阁官员、奏事官(书礼)
地方
道员、主簿、典吏(幕友)
档案保管地点
副本库:收藏题本副本的档案库
内阁大库:清朝中央档案库
皇史宬
清朝后期
档案
外文文书档案
财会档案
统计档案
近代学校档案
电报档案
照片档案
影片档案
档案机构
司务厅、清档房、机要科、汉文科、文案处、画图房、舆图房
承宣厅·、总务厅、制诰局
档案人员
汉文科主任
档案保管地点
清档房
司务厅
登闻检院(谏议大夫)
登闻鼓院(司谏、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