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七下语文:《最苦与最乐》
这篇议论文运用精辟严密的论证、凝练流畅的语言,从最苦与最乐两个方面谈人生的责任,告诫我们:人生在世,必须对家庭、社会、国家以及自己尽到应尽的责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文章思想深刻,格调高雅,既有儒家的进取精神,又有佛家的超凡智慧,表现了作者的远见卓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准高三暑假逆袭秘籍:饱和攻击专攻弱科,30天突破致命短板!这套方法的核心是【压得狠 选得准】:首先锁定12门最拖后腿的主科(如数学/英语),彻底断舍离其他科目,将暑假时间极致聚焦关键要找到真懂高考的指导者,制定针对性突破方案,通过量化目标(如提分50分)、解决深层知识漏洞来实现质变成功后不仅能释放高三复习时间,更能大幅提振信心这正是清北学霸验证过的弱科歼灭战精髓"。
"物理必修课:牛顿三定律精要解析!🌟 从基础到应用,掌握力学核心 内容涵盖: 1 三大定律:惯性定律(F合=0的特例)、F=ma的矢量性与瞬时性、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特点(等大、反向、共线) 2 重点对比:平衡力 vs 作用反作用力(⭐易混难点),惯性系与亚里士多德错误观点 3 应用与题型:受力分析基础、求加速度/力/质量、连接体问题,后续关联曲线运动与功和能章节 适用范围:宏观低速惯性系,附解题步骤归纳(待补充)" 。
【八上物理】第六章带你探索质量与密度的奥秘!密度(ρ)是物质的核心特性,由质量(m)与体积(V)定义(ρ=m/V),与温度密切相关热胀冷缩使密度减小,但水在4℃时密度最大通过天平 量筒实验,掌握测量固体/液体密度的方法,理解密度在材料选择(如轻强或抗压)、鉴别物质中的应用空气对流现象(如暖气循环)也源于冷热空气的密度差!记住常见物质密度值(水1g/cm³、铁79g/cm³),轻松破解物理难题。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红星照耀中国》书籍介绍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七下语文:《最苦与最乐》
目标
1.学习课文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进行透彻说理的写法。
2.领会文章平实而又略带书卷气的语言风格。
3.体悟作者的苦乐观,培养对社会、他人、自己的责任感。
作者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
别号 饮冰室主人 思想家 学者
著作大多收入 《饮冰室合集》
字词
失意:不得志,不如意。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悲天悯mǐn人:对社会的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海阔天空
像大海那样广阔,如蓝天那样空旷,形容开阔,无拘无束
亦比喻言谈漫无边际,没有中心。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任重道远
担子很重,路程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
无入而不自得
语出《礼记·中庸》
意思是,君子无论处在什么境遇都能保持安然自得。
君子有终身之忧
语出《孟子·离娄下》
意思是,君子有终身的忧虑。
主题
这篇议论文
运用
精辟严密的论证
凝练流畅的语言
从最苦与最乐两个方面谈人生的责任
告诫我们
人生在世
必须对家庭、社会、国家以及自己尽到应尽的责任
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文章思想深刻,格调高雅
既有儒家的进取精神
又有佛家的超凡智慧
表现了
作者的远见卓识
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结构
(1-3)论证“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苦痛”
(第4段)论证“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5-6):论证“ 人生应当勇于负责任,而不应当逃避责任"
思考
1.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最苦呢?
正
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
反
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
从而推论出最苦的原因:受良心责备,无处逃躲。
2.在文中找出与责任相关的句子。
①对人的责任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
欠了人的钱没有还
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
得罪了人没有赔礼
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
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于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
②对事的责任
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
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③对自己的责任
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
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
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3.引用孟子和曾子的话有何作用?
引用孟子和曾子的话告诉大家
那些圣贤、豪杰皆是极有责任感的人
正因为他们喜欢把什么都揽在身上
所以会终身都背负重担,但他们却能以此为乐
从而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和权威性。
4.最后一段的引用摆出了与自己观点不同的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作者预设出可能存在的反对说法,并将其提出来讨论
一来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使论证更加严密
再者也可以借此增加文章的深度和广度
5.本文的语言风格凝重却并不呆滞,而是轻捷自如,有一股灵动之气,表现在哪些方面?
这种灵动表现为多种句式、表达方式和论证方法的灵活运用。
就句式而言
有陈述,有设问,有反问,有感叹
有肯定句,有否定句;有主动句,有被动句
有“把”字句,有述宾谓语句
就表达方式而言
有议论,有叙述,有抒情
就论证方法而言
第1段用的是演绎论证中的选言证法
第2段用的是归纳论证
其他许多地方都用了引证法
单就引用而言
文章就用到了古语、俗语和名人名言
而且每次引用的具体表达都不一样
引用“如释重负”时作者说“古语说得好”
引用“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时,作者说“俗语亦说”
引用“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时
作者用了“曾子还说哩”,
一个“哩”字,轻灵之气何其足也!
有时又把引用和论证的话语十分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
6.本文标题是“最苦与最乐”,为什么在论述什么是“最苦”时用了两段,而在论述什么是“最乐”时只用了一段?
如
分论点“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提供的论据是“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原来
作者所谈的快乐是与痛苦分不开的
或者说是建立在痛苦的基础上的
正因为这样
在谈快乐的时候便必须联系到痛苦
既然第一部分已经用了不少笔墨谈痛苦
那么
第二部分谈快乐就无须再多用笔墨
而只要说清快乐与痛苦的关系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