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
慢性胃炎
病因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最主要的病因)
饮食和环境因素
自身免疫
其他因素:长期浓茶、烈酒咖啡、食用过热,过冷的食物、服用大量非甾体类抗炎药(阿司匹林)
临床表现
绝大部分无任何症状,部分病人有上腹痛或不适、食欲不振、饱胀、嗳气、反酸、恶心和呕吐等非特异性消化不良表现
护理措施
疼痛:腹痛 与胃粘膜炎症病变有关
急性发作时应卧床休息,病情缓解时进行适当的锻炼,以增加机体抵抗力
用热水袋热敷胃部,以缓解疼痛感
用药护理
胶体铋剂:餐前服用,服用过程中齿、舌变黑,可用吸管,部分病人出现大便变黑,停药后自行消失。
抗菌药物:阿莫西林服用前询问有无青霉素过敏史。甲硝唑可引起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应在餐后半小时服用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畏食、消化吸收不良等有关
鼓励病人少食多餐,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原则,避免摄入刺激性食物
消化性溃疡
病因
幽门杆菌感染:确认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
非甾体类抗炎药: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是引起消化性溃疡的另一常见原因
胃酸和胃蛋白酶:胃酸在其中起决定作用,是溃疡形成的直接原因
其他因素:吸烟、遗传等
临床表现
症状
腹痛
胃溃疡的疼痛多在餐后1小时内出现,经1~2小时逐渐缓解,至下餐进食后再次疼痛
十二指肠溃疡的疼痛表现为空腹痛即餐后2~4小时或午夜痛,进食或服用抗酸剂后可缓解
反酸、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消化不良症状
并发症
出血(最常见)
上消化道出血=溃疡史+呕血黑便
穿孔
穿孔=溃疡史+腹膜刺激征
幽门梗阻
幽门梗阻=溃疡史+腹胀+呕吐隔夜食物
癌变
胃溃疡VS十二指肠溃疡
胃溃疡
常见部位 :胃角、胃窦、胃小弯
胃酸分泌:正常或降低
发病年龄:中老年
发病机制:主要是防御/修复因素减弱
疼痛特点:餐后一小时疼痛—餐前缓解—进餐后1小时再痛
十二指肠溃疡
常见部位:十二指肠球部
胃酸分泌:增多
发病机制:侵袭因素增强
发病年龄:青壮年
疼痛特点:餐前痛—进餐后缓解—餐后2~4小时再痛—进餐后缓解
辅助检查
胃镜和胃粘膜活组织检查
是确诊消化性溃疡的首选检查方法
X线钡餐检查
幽门螺杆菌检测
粪便隐血试验
处理要点
降低胃酸的药物
H2受体拮抗剂和质子泵抑制剂
H2受体拮抗剂使壁细胞分泌胃酸减少(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
质子泵抑制剂使壁细胞分泌胃酸的关键酶H+-K+-ATP酶失去活性从而抑制胃酸分泌(奥美拉唑)
保护胃粘膜药物
硫糖铝和枸橼酸铋钾
根除幽门螺杆治疗
目前推荐以PPI或胶体铋剂为基础加上两种抗生素的三联治疗方案
护理措施
疼痛:腹痛
帮助病人认识和去除病因:向病人解释疼痛的原因和机制,减少加重或诱发疼痛的因素
指导缓解疼痛的方法:疼痛时进食碱性食物或热敷针灸止痛等
休息与活动:症状较严重者,嘱其卧床休息几天。症状较轻者,应鼓励其适当运动,以分散注意力
用药护理
抗酸药
服用片剂使用嚼服,乳剂给药前应充分摇匀,抗酸药应避免与奶制品同时服用,酸性的食物也不宜与抗酸药同服
H2受体拮抗剂
药物应在餐中或餐后即可服用。若需同时抗酸药,则两药应间隔1小时以上
质子泵抑制剂
奥美拉唑可引起头晕,应嘱病人用药期间避免开车等需高度集中精神的工作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进餐方式
指导病人有规律进餐,以少食多餐为宜,进食时注意细嚼慢咽,避免急食
食物选择
选择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
营养监测
肝硬化
病因
病毒性肝炎
最常见,主要为乙型、丙型、丁型肝炎病毒感染
慢性酒精中毒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药物或化学毒物
胆汁淤积
遗传和代谢性疾病
肝静脉回流障碍
免疫紊乱
吸血虫病
隐源性肝硬化
临床表现
代偿期肝硬化
以乏力、食欲不振、低热为主要临床表现,可伴有腹胀、恶心、厌油腻、上腹隐痛及腹泻等
失代偿期肝硬化
疲倦、乏力、精神不振、面色灰暗黝黑(肝性面容)、皮肤巩膜黄染、皮肤干枯粗糙、水肿、舌炎、口角炎
消化道系统症状:食欲减退为最常见的症状
出血倾向和贫血:脾功能亢进和毛细血管脆性增加,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常出现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紫癜
内分泌失调
雌激素增多、雄激素和糖皮质激素减少:男性病人常有性功能障碍、不育、男性乳房发育。女性病人月经失调、闭经,部分病人出现蜘蛛痣(主要分布在面颈部、上胸部、肩背和上肢等。也可出现肝掌。
门静脉高压的临床表现
脾大
侧支循环的建立和开发
食管下段和胃底静脉曲张
破裂时出现呕血和黑便
腹壁静脉曲张
痔核的形成
破裂时引起便血
腹水:是肝硬化功能失代偿期最为显著的临床表现
门静脉压力增加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肝淋巴液生成过多
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
并发症
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并发症
感染
肝性脑病:是晚期肝硬化的最严重并发症
原发性肝癌
肝肾综合征
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肝肺综合征
表现为低氧血症和呼吸困难
门静脉血栓形成
表现为腹胀、剧烈腹痛、呕血、便血、休克、脾脏迅速增大、腹水加速形成
辅助检查
化验检查
血常规: 代偿期多正常,失代偿期有不同程度的贫血
尿液检查:代偿期正常,失代偿期可有蛋白尿、血尿和管型尿
肝功能检查
免疫功能检查: 血清lgG显著增高
腹水检查
绝缘子
影像学检查
内镜检查
上消化道内镜检查
腹腔镜检查
肝活组织检查
处理要点
腹水治疗
限制钠和水的摄入
限钠可加速腹水的消退
利尿剂
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治疗腹水的方法,首选螺内酯
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
难治性腹水的治疗
大量放腹水加输注白蛋白
腹水浓缩回缩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
门静脉高压症的手术治疗
各种分流、断流术和脾切除术
护理措施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饮食原则
高热量、高蛋白质、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严禁饮酒,适当摄入脂肪
蛋白质:应选择植物蛋白,血氨升高应限制或禁食蛋白质
维生素:新鲜蔬菜和水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
限制钠和水的摄入
有腹水者应限制钠的摄入,进水量限制在每天1000ML左右
避免损伤曲张静脉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者应食菜泥、肉末、软食,进食时细嚼慢咽
营养支持
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静脉补充营养
营养状况监测
体液过多
体位
平卧有利于增加肝、肾血流量,改善肝细胞的营养,故应多卧床休息。大量腹水者可取半卧位,有利于呼吸运动
避免腹内压骤增: 大量腹水时,应避免使腹内压突然剧增的因素。例如:剧烈咳嗽、打喷嚏、用力排便
限制钠和水的摄入
用药护理
使用利尿剂应特别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利尿剂不易过快
腹腔穿刺放腹水
术前说明注意事项,测量体重,腹围、生命征
术中及术后监测生命体征,观察有无不适应
术毕缚紧腹带,以免腹内压骤然下降,记录抽出腹水的量、性质和颜色
原发性肝癌
临床表现
肝区疼痛:最常见
消化道症状:常有食欲减退、消化不良、恶心、呕吐
全身症状:乏力、进行性消瘦、发热、营养不良
转移灶症状:转移肺可引起咳嗽和咯血,胸膜转移可引起胸痛和血性胸水
体征
肝大:进行性肝大为最常见的特征体征之一
黄疸:一般多在晚期出现,多为阻塞性黄疸
肝硬化征象:肝癌伴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者可有脾大、静脉侧支循环形成及腹水等表现
并发症
肝性脑病:常为末期最严重并发症
上消化道出血
肝癌结节破裂出血
继发感染
辅助检查
癌肿标志物检测
甲胎蛋白AFP
广泛应用于肝癌的普查、诊断、判断治疗效果和预测复发
诊断标准
AFP大于500ug\L,持续4周以上
AFP由低浓度逐渐升高不降
AFP在200ug/L以上的中等水平持续8周以上
影像学检查
超声显像
B超检查是目前肝癌筛查的首选检查方法。AFP结合B超检查是早期诊断肝癌的主要方法
CT检查:CT是肝癌诊断的重要手段
MRI检查:能清楚的显示肝细胞癌内部结构特征
肝血管造影
肝组织检查
肝动脉栓塞化疗病人的护理
术前护理
做好各种术前检查,查看碘过敏试验及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检查心电图、出凝血实验、血常规、肝功能
行术前准备,如禁食、皮试、备皮,在左上肢穿刺静脉留置针
术前1天给予易消化饮食,术前6个小时禁食、禁水
调节好室内温度,铺好麻醉床,备好心电图
术中护理
治疗过程中随时询问病人主观感受
监测病人生命体征,血氧分压等呼吸循环指标,及时将异常情况汇报医生
注射化疗药物后出现恶心、呕吐,帮病人头偏向一侧,指导病人做深呼吸,胃肠道反应严重者遵医嘱给予止吐药物
术后护理
观察并记录生命体征多数病人于术后4~8小时体温升高,持续一周左右,是机体对坏死肿瘤组织重吸收的反应
术后禁食2~3天,进食初期摄入流质并少量多餐,以减少恶心呕吐
穿刺部位压迫止血15分钟再加压包扎,沙袋压迫6~8小时,保持穿刺侧肢体伸直24小时并观察穿刺部位有无血肿或渗血
注意观察肢体远端脉搏,皮肤颜色,温度和功能,防止包扎过紧
栓塞术后1周后,常因肝缺血影响肝糖原储存和蛋白质的合成,遵医嘱静脉输注清蛋白,适量补充葡萄糖液,记录出入量
注意观察病人有无肝性脑病前驱症状
肝性脑病
诱发因素
上消化道出血、高蛋白饮食、大量排钾利尿和放腹水、催眠镇静药和麻醉药、便秘、感染、尿毒症、低血糖、外科手术
临床表现
一期(前驱期)
焦虑、欣快激动、淡漠、睡眠倒错、健忘,可有扑翼样震颤
二期(昏迷前期)
睡眠、行为异常、言语不清、书写障碍及定向力障碍。有腱反射、肌张力增高、巴氏征阳性,扑翼样震颤仍存在
三期(昏睡期)
昏睡,但可以唤醒,醒时尚可应答,但常有神志不清和幻觉,扑翼样震颤仍可引出
四期(昏迷期)
昏迷,不能唤醒,扑翼样震颤不能引出
辅助检查
血氨:正常人腹静脉血氨为6~35umol/L,慢性肝性脑病多有血氨增高,急性肝性脑病血氨正常
脑电图检查
心理智能测验
影像学检查
处理要点
及时识别及去除肝性脑病的诱因
及时控制感染和上消化道出血并清除积血
避免快速和大量排钾利尿和放腹水
注意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减少肠内氮源性毒物的生成与吸收
灌肠或导泻:可选用生理盐水或弱酸性溶液灌肠(不能使用肥皂水)
抑制肠道细菌生长:使用抑制肠道产尿素酶细菌的口服抗生素,例如新霉素、甲硝唑等
乳果糖或乳梨醇
益生菌制剂
促进体内氨的代谢
调节神经递质
人工肝
肝移植
护理措施
意识障碍 与血氨增高,干扰脑细胞能量代谢和神经传导有关
病情观察:密切注意肝性脑病的早起征象,定期复查血氨、肝、肾功能
去除和避免诱发因素
清除肠道内积血,减少氨的吸收
避免快速利尿和大量放腹水,以防止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大量蛋白质丢失及低钾血症,从而重病情
避免应用催眠镇静药,麻醉药等
防止及控制感染,失代偿期肝硬化病人容易并发感染,特别是有大量腹水或曲张静脉出血者
保持排便通畅,防止便秘
生活护理:尽量安排专人护理,病人以卧床休息为主,以利于肝细胞再生,减轻肝脏负担
心理护理:针对病人不同的心理问题,给予耐心的解释和劝导,解除其顾虑及不安情绪,取得信任及合作
用药护理
长期服用新霉素的病人,少数可出现听力或肾损伤,故服用新霉素不宜超过一个月
乳果糖在肠内产气较多,可引起腹胀,腹绞痛,恶心,呕吐,应用时应从小剂量开始
大量输注葡萄糖的过程中,必须警惕低钾血症、心力衰竭
昏迷病人的护理
病人取仰卧位头,偏向一侧,以防舌后坠,阻塞呼吸道
保持呼吸道通畅,深昏迷病人应做气管切开以排痰,保证氧气供给
做好基础护理,保持床褥干燥整洁,定时协助病人翻身按摩,受压部位防止压疮
尿潴留病人给予留置尿管并详细记录尿量,颜色,气味
给病人做肢体的被动运动,防止静脉栓塞形成及肌肉萎缩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肝功能减退、消化吸收障碍有关
给予高热量饮食:保证每天热量供应1200~1600kcal,每天入液总量以不超过2500ml为宜,脂肪可延缓胃的排空
蛋白质的摄入
急性期首日禁蛋白饮食
慢性肝性脑病病人无禁食蛋白质的必要
蛋白质摄入量为11.5g/(kg.d)
植物和奶制品蛋白优于动物蛋白,有利于维持结肠的正常菌群和酸化肠道
不易用维生素B6
急性胰腺炎
病因
胆石症与胆道疾病
胰管阻塞:常见病因是胰管结石
酗酒和暴饮暴食
手术与创伤
内分泌与代谢障碍
感染
临床表现
症状
腹痛:主要表现和首发症状
常在暴饮暴食或酗酒突然发生
疼痛剧烈而持续,呈钝痛、钻痛、绞痛
腹痛常位于中上腹下,腰背部呈带状放射,取弯腰抱膝位可减轻疼痛
恶心、呕吐及腹胀
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重者可混有胆汁甚至血液
低血压或休克
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体征
轻症急性胰腺炎:腹部体征较轻,可有腹胀和肠鸣音减弱,多数上腹有压痛。
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常呈急性重病面容,痛苦表情、脉搏增快、呼吸急促、血压下降,病人腹肌紧张、全腹显著压痛和反跳痛,伴麻痹性肠梗阻时有明显腹胀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辅助检查
白细胞计数:多有白细胞增多及中性粒细胞核左移
淀粉酶测定:血清淀粉酶一般在起病后6~12小时开始升高,48小时开始下降,持续3~4天,血清淀粉酶超过正常值三倍即可诊断本病。尿淀粉酶升高较晚,在发病后12~14小时开始升高,下降缓慢,持续1~2周。
血清脂肪酶测定
C反应蛋白
影像学检查
处理要点
轻症急性胰腺炎
禁食及胃肠减压:目的在于减少胃酸分泌,进而减少胰腺分泌,以减轻腹部疼痛和腹胀
静脉输液补充血容量: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止痛,腹痛剧烈可与哌替啶(禁用吗啡)
重症急性胰腺炎
监护:转入ICU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积极补充液体和电解质,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
营养支持:早期一般采用全胃肠外营养
抗感染治疗:重症病人常规使用抗生素,以预防胰腺坏死并发感染,常用药物有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甲硝锉及头孢菌素类
抑制胰酶活性
护理措施
疼痛:腹痛 与胰腺及其周围组织炎症水肿有关
体位与休息: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腹痛时协助病人取弯腰、前倾坐位或屈膝侧卧位,以缓解疼痛
饮食护理
禁食和胃肠减压:轻症急性胰腺炎经过3~5天禁食和胃肠减压,可给予少量无脂流质
加强营养支持:早期一般给予TPN
鼻空肠管护理
用药护理:腹痛剧烈者,可遵医嘱给予哌替啶等止痛药。禁用吗啡,以防止Oddi括约肌痉挛加重病情
潜在并发症:低血容量性休克
病情观察: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注意有无脉搏细速、呼吸急促、尿量减少等低血容量的表现,观察和记录引流量的性质,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做好动脉血气分析的测定
维持有效血容量:迅速建立有效静脉通路输入液体及电解质,禁食病人每天的液体入量需在3000ml以上,以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
上消化道出血
常见病因
上胃肠道疾病
门静脉高压引起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或门静脉高压性胃病
上胃肠道邻近器官或组织的疾病
全身性疾病
临床表现
呕血与黑便
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表现
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
贫血及血象变化
出血24小时内网织红细胞增高,出血停止后逐渐降至正常
氮质血症
发热
多数病人在24小时内出现发热,一般不超过38.5℃,可持续3~5天
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
内镜检查
是上消化道出血定位、定性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
X线钡餐造影检查
处理要点
补充血容量
立即配血,等待配血时先输入平衡液或葡萄糖盐水,尽早输入浓缩红细胞或全血,以尽快恢复和维持血容量及改善周围循环,防止微循环障碍引起的脏器功能衰竭
止血
非曲张静脉上消化道大量出血的止血措施
抑制胃酸分泌:临床常用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
内镜直视下止血
手术治疗
介入治疗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止血措施
药物止血
血管加压素:为常用药物(硝酸甘油)
生长抑制素及其拟物
三(四)腔二囊压迫止血
内镜直视下止血
手术下治疗
护理措施
潜在并发症:血容量不足
体位和与保持呼吸道通畅:大出血时,病人取平卧位并将下肢略抬高,以保证脑部供血。呕吐时头偏向一侧,以防止窒息或误吸
治疗护理:立即建立静脉通路,配合医生迅速准确的实施输血、输液各种止血治疗及用药等抢救措施,并观察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饮食护理:急性大出血伴恶心呕吐者应禁食,少量出血无呕吐者,可进食温凉流质
心理护理
病情监测
监测指标
生命体征:有无心率加快、心律失常、脉搏细弱、血压下降、脉压变小,呼吸困难,必要时进行心电监护
精神和意识状态:有无精神疲惫、烦躁不安、嗜睡
观察皮肤和甲床色泽,肢端温暖或湿冷
准确记录出入量
观察呕吐物和粪便的性质、颜色及量
定期复查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网织红细胞计数、血尿素氮、大便隐血
监测血清电解质和血气分析的变化
周围循环状况的观察
出血量的估计
大便隐血实验阳性提示每天出血量>5~10ml
出现黑便表明每天出血量在50~100ml以上
胃内积血量达250~300ml,可引起呕血
出血量超过1000ml,临床上出现急性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
继续或再次出血的判断
反复呕血,甚至呕吐物由咖啡色转为鲜红色
黑便次数增加多且色泽转为暗红色,伴肠鸣亢进
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经充分补液输血而改善不明显,或好转后又恶化,血压波动,中心静脉压不稳定
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持续下降,网织红细胞计数增高
在补液足够、尿量正常的情况下,血尿素氮持续或再次增高
门静脉高压的病人原有脾大,在出血后常暂时缩小,如不见脾恢复肿大,亦提示出血未止
活动无耐力 与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有关
休息与活动:少量出血者应卧床休息,大量出血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协助病人取舒适体位并定时变换体位,注意保暖
安全的护理:轻症病人可起身稍事活动,可上厕所大小便。重症病人应多巡视,加床栏以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