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个案工作模式
这是一篇关于个案工作模式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1.心理社会治疗模式、⒉认知行为治疗模式、3.理性情绪治疗模式、4.任务中心模式等。
编辑于2022-05-07 09:54:24个案工作模式
1.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理论假设
对人的成长发展的假设(个人的成长受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因素相互作用)
对服务对象问题的假设(不良的现实生活环境、不成熟或者有缺陷的自我和超我功能、过分严厉的自我防卫机制和超我功能)
对人际沟通的假设(沟通是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条件)
对人的价值的假设(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有待发展和潜力的个体)
治疗技巧
直接治疗技巧(对服务对象)
非反思性直接治疗
支持(通过了解、接纳和同感消除服务对象的不安,给予服务对象肯定和认可)
直接影响(通过直接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意见促使服务对象发生改变)
探索-描述-宣泄(让服务对象解释和描述困扰产生的原因和发展过程,宣泄情绪以减轻内心的冲突)
反思性直接治疗
现实情况反思(帮助服务对象对自己所处的实际状况作出正确的理解和分析)
心理动力反思(协助服务对象正确了解和分析自己的内心)
人格发展反思(帮助服务对象重新认识和评价自己以往经历、调整自己的人格)
间接治疗技巧(对第三者或环境)
特点
研究阶段(注重从人际交往的场景中了解服务对象
诊断阶段(运用综合的诊断方式确定服务对象问题的原因)
心理动态诊断(对服务对象的人格的个部分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评估)
缘由诊断(对服务对象困扰产生、变化的过程进行分析)
分类诊断(对服务对象问题的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的影响因素作判断)
治疗阶段(采用多层面的服务介入方式帮助服务对象)
2.认知行为治疗模式
理论假设
以人的认知和行为作为关注焦点
认知对人的情绪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人的行动能够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情绪
治疗技巧
个案概念化(个别化对待不同服务对象)
合作式的治疗关系(强调治疗关系的合作)
苏格拉底式的提问((通过对话式提问调动服务对象的好奇心和探索能力,揭示其无效的思维、行为方式)
结构化和心理教育(让服务对象设计日程安排,帮助其规划生活安排/运用日程的经验呈现治疗的概念和要点,需借助自助的读物、手册和量表等工具)
认知重塑(加强服务对象的理性认知能力)
特点
1.认知和行为因素的结合;2.采用综合的方式开展个案辅导工作
3.理性情绪治疗模式
理论基础
艾利斯以人本主义为基础创造ABC理论(A事件、B信念、C认知情绪和行为)
治疗技巧
非理性信念的检查技巧
反映感受(服务对象描述自己的情绪、行为及感受)
角色扮演(服务对象扮演特定角色,重新体会当时的情绪行为,了解其背后的非理性信念)
冒险(让服务对象从事自己担心害怕的事,从而呈现情绪行为背后的非理性信念)
识别(根据具体特征分析,了解服务对象情绪行为背后的非理性信念)
非理性信念的辩论技巧
1.辩论(质疑自己非理想信念的不合理处) 2.理性功课(改变语言模式,将必须、应该改为或许、也许) 3.放弃自我评价(放弃用外在的标准评价自己) 4.自我表露(社会工作者表露自己感受的方式 、让服务对象观察和学习理性的生活方式)5.示范 (社会工作者示范让服务对象理解和掌握理性的行为方式)6.替代性选择(借助替代性方法的寻找,帮助服务对象克服喜欢极端化的非理性信念)7.去灾难化(设想最坏结果,直接面对原来担心害怕的事件) 8.想象(想象自己处于困扰处境中,克服不合理情绪行为)
特点
1.明确辅导要求 2.检查非理性信念 3.与非理性信念辩论 4.学会理性生活方式 5.巩固辅导效果
4.任务中心模式
高效服务介入的5个要求
1.介入事件有限 2.介入目标清晰 3.接入服务简要 4,服务效果明显 5.介入过程精密
治疗技巧
有效沟通2个要素:1.有系统(层次分明、循序渐进) 2.有反应(及时回应、鼓励表达)
有效沟通5种功能:1.探究 2.组织 3.意识水平的提升 4.鼓励 5.方向引导
特点
清晰界定问题(1.服务对象知道问题存在 2.承认问题 3.愿意处理问题 4.有能力处理问题)
明确界定服务对象(1.愿意承担和尝试完成任务 2.有自主能力)
合理界定任务(考虑服务对象的问题、解决能力、意愿)
5.危机介入模式
危机介入理论
定义 (普通生活经历的危机、特殊生活经历的危机)
发展阶段:1.危机(发生) 2.解组(自然应对) 3.恢复(调整解决) 4.重组(新平衡)
基本原则
及时处理(及时接案、处理,抓住有利时机)
限定目标(首要目标是以危机的调适和治疗为中心,尽可能降低危害)
输入希望(让服务对象重新找回行动的动力)
提供支持(充分利用服务对象拥有的周围他人资源,如:父母亲的关系、朋友的支持)
恢复自尊(帮助服务对象恢复自信)
培养自主能力(增强自主、面对和克服危机的过程)
特点
1.迅速了解服务对象的主要问题 2.快速作出危险性判断 3.有效稳定服务对象的情绪 4.积极协助服务对象解决当前问题
6.人本治疗模式
以当事人为中心,注重感受和反映服务对象内心变化
理论假设
对人性的基本看法(性本善,有潜能)
自我概念(服务对象对自己的看法、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知觉和评价、对环境的知觉和评价)
心理适应不良和心理适应失调(调试外部对自己的评价,如调试不好会出现心理适应失调)
治疗策略
创造一种有利的辅导环境让服务对象接近自己的真实需要,变成一个能够充分发挥自己潜在能力的人)
特点
注重社会工作者的品格和态度
强调个案辅导关系(有效的辅导关系:1.表里如一 2.不评价 3.同感 4.无条件地接纳 5.无条件的爱 6.保持独立性)
关注个案辅导过程
7.家庭治疗模式
以家庭作为基本的治疗单位,假设家庭的动力和组织方式与个人的问题密切相关,可以通过家庭动力和组织方式的改变来解决个人和家庭的问题
理论假设
家庭系统(家庭由不同的成员组成,成员之间相互影响,形成一个组织化的系统)
家庭结构:1.次系统(夫妻、亲子等更小范围的系统 2.系统之间的边界(次系统间的界限) 3.角色和责任分工 4.权力结构(家庭内的权利运作方式)
病态家庭结构:1.纠缠与疏离(纠缠:子系统之间关系过分密切;疏离:过分疏远) 2.联合对抗(成员间形成同盟与其他成员对抗) 3.三角缠(通过第三方沟通) 4.倒三角(由孩子掌握权利,权利倒置)
家庭生命周期(形成期-发展期-扩展完成期-收缩期-解组期)
治疗技巧
重演(实际表现冲突过程)
集中焦点(让家庭成员的注意力集中在家庭交往方式与问题的关联上,避免家庭成员回避问题)
感觉震撼(利用重复、声调高低和简洁的语词让成员明了谈话内容)
划清界限(帮助成员分清交往的边界线)
打破平衡(协助挑战家庭病态结构、打破病态结构的平衡)
互动方式(让成员了解象相互之间的关联,明白自己是怎样影响其他成员的)
协助建立合理的观察视角(运用专业知识提供意见和解释
似是而非(强化问题使冲突更加明显,使原来模糊不清的错误想法显现出来,从而为成员了解和改变问题提供机会)
强调优点(引导家庭成员关注整个家庭或个人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