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建安七子常考考点》
这是一张《建安七子常考考点》思维导图,“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七子中除了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外,其余六家虽然各自经历不同,但都亲身受过汉末离乱之苦,后来投奔曹操,故而他们的诗与曹氏父子有许多共同之处。这里面面关于孔融考点忒多,不仅仅他和曹操不和,还得意嘴巴比较会怼人!
本系列在整理当白话文遇见古诗系列,以白话与古文相对应的形式为主,从两个维度展示相应的优美词句,既能让读者从白话与古文中领略不同语言风格的美与韵味,让读者徜徉在文学的天堂中;又能结合思辨角度更好地理解每一句古今皆宜的优美词句。同时,作者还尽力找出每句古语的作者和出处,这一点比书本内容又升华了。
按照惯例,每年年底都会召开两个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这两个会议,在公基常识中还是有比较大的概率成为考点,同时也是主观题材料的方向。随着两会的召开,这些内容和两会中的具体政策得到有效的反馈和印证。此思维导图旨在综合了公考中的各种考点,比如客观题和面试主观题都有所涉及,是备考的很好指引和帮助!
这是一张关于《河南特岗时政复习秘籍》,资料、数据和分析基于历年真题而来,是不是干货,思维导图一目了然!笔者曾经上岸过兰考的特岗教师。希望此思维导图能帮助时政领域迷茫的小伙伴!有了此”术“,后续根据此思维导图整理“道”!祝大家特岗考试顺利,感谢关注!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章节概要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
建安七子: “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七子中除了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外,其余六家虽然各自经历不同,但都亲身受过汉末离乱之苦,后来投奔曹操,地位发生了变化,获得了安定、富贵的生活。他们多视曹操为知己,想依赖他干一番事业。故而他们的诗与曹氏父子有许多共同之处。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邺(今河北临漳县西)中,又号“邺中七子”。
1.孔融
孔融(153年-208年),字文举。鲁国)人。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学渊源,为孔子的二十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孔融能诗善文,曹丕称其文“扬(扬雄)、班(班固)俦也。”散文锋利简洁,代表作是《荐祢衡表》,其六言诗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现实。
孔融为人恃才负气,不仅屡屡反对曹操的决定,而且多次在公开场合使曹操难堪。加之他忠于汉室,上奏主张增强汉室实权,严重激怒了曹操,因此在建安十三年被曹操所杀,株连全家。“”
《世说新语·言语》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是出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第二》的故事,本文记叙了孔融幼时的一件趣事,生动地表现了孔融的智慧、机敏与博学——“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2.陈琳
陈琳(?-217年),字孔璋,广陵射阳人。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职务司空军师祭酒,代表作《为袁绍檄豫州文》《饮马长城窟行》《武军赋》。
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战爆发,陈琳作《为袁绍檄豫州文》,痛斥了曹操。曹操当时正苦于头风,病发在床,因卧读陈琳檄文,竟惊出一身冷汗,翕然而起,头风顿愈。
袁绍去世后,陈琳跟随袁尚。 建安九年(204年),袁尚遣阴夔及陈琳乞降,曹操不许,急攻邺城,袁尚败走。邺城破,陈琳被曹操俘获。 袁尚败后,陈琳归附曹操。曹操让他担任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军国书檄多为陈琳和阮瑀所作。 曹操深爱其才,对于陈琳的作品,有时曹操竟不能为之增减一字。
3.王粲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七子”之一。王粲善属文,其诗赋为建安七子之冠。王粲不仅名列七子,而且是其中成就较大的一个,与曹植并称“曹王”。
王粲善属文,其诗赋为建安七子之冠,又与曹植并称“曹王”。著《英雄记》,《三国志》记王粲著诗、赋、论、议近60篇 ,《隋书·经籍志》著录有文集十一卷。明人张溥辑有《王侍中集》。
4.徐干
徐干(170年-217年),字伟长,汉末文学家、哲学家,诗人。“建安七子”之一。以诗、辞赋、政论著称。代表作品:《中论》《答刘桢》《玄猿赋》。其著作《中论》对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和文化学者影响深远。
5.阮瑀
阮瑀(约165年-212年),字元瑜,陈留尉氏人,汉魏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名作有《为曹公作书与孙权》。诗有《驾出北郭门行》,描写孤儿受后母虐待的苦难遭遇,比较生动形象。
6.应玚
应 [yīng]玚 [yáng](177-217年),字德琏,东汉汝南南顿人。东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擅长作赋,有文赋数十篇,代表性诗作《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曹丕任五官中郎将时,玚为将军府文学,著文赋数十篇。诗歌亦见长。
7.刘桢
刘桢(186―217),字公干,东汉末年东平宁阳人,东汉名士。其祖父刘梁,官至尚书令,其人博学有才,警悟辩捷,以文学见贵。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于诗歌、特别是五言诗创作方面,在当时负有盛名,后人以其与曹植并举,称为“曹刘”。
刷题巩固
1、建安七子,是建安年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以下关于建安七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建安七子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人
B.建安七子深受汉末战乱之苦,投奔曹操后才过上了安定的生活,因此他们的文学作品与曹氏父子有许多共同之处,政见也与曹氏相同
C.建安七子都曾经在魏都邺城居住过,因此又称为“邺中七子”
D.建安时期,以建安七子为领袖,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文人集团,他们共同发展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建安风骨”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