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计算机网络第一章思维导图
这是一篇关于计算机网络第一章思维导图,包括:概念、组成、功能、分类、TCP/IP模型与OSI参考模型的比较、体系结构与参考模型、性能旨标、标准化工作及相关组织。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互联网9大思维
组织架构-单商户商城webAPP 思维导图。
域控上线
python思维导图
css
CSS
计算机操作系统思维导图
计算机组成原理
IMX6UL(A7)
考试学情分析系统
计算机网络
概念
计算机网络是一个将分散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系统,用过通信设备与线路连接起来,由功能完善的软件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
组成
组成上
硬件
软件
协议
工作方式上
边缘部分
核心部分
功能组成上
通信子网
资源子网
功能
1、数据通信
2、资源共享
3、分布式处理
4、提高可靠性
5、负载均衡
分类
按分布范围分类
广域网/远程网
城域网
局域网
个人区域网
按传输技术分类
广播式网络
点对点网络
广域网
局域网基本采用广播式通信技术,广域网中的无线、卫星通信网络也采用;是否采用分组存储转发与路由选择机制是点对点式网络与广播式网络的重要区别。
按拓扑结构分类
总线形网络
星形网络
环形网络
网状结构
主要指通信子网的拓扑结构
按使用者分类
公用网
专用网
按交换技术分类
电路交换网络(如传统电话网络)
建立连接
传输数据
断开连接
报文交换网络(存储-转发网络)
优点:可以较为充分的利用线路容量
缺点:增大资源开销,增加了缓冲时延
分组交换网络(包交换网络)
优点:同报文交换网络,缓冲易于管理,更适合应用
缺点:传送数据的总开销较多
TCP/IP模型与OSI参考模型的比较
相同点
都采取分层的体系结构
都是基于独立的协议栈的概念
都可以解决异构网络的互联
不同点
OSI精确的定义了三个主要概念:服务、协议和接口;TCP/IP却没有明确区分
OSI参考模型没有偏向于任何特定协议,通用性良好;TCP/IP正好相反
由于多种异构网的互联问题,TCP/IP将网际协议作为一个单独的重要层次;OSI参考模型最初只考虑到用一种标准的公用数据网络将各种不同的系统互联
在网络层上 ISO/OSI参考模型 采用无连接+面向连接 TCP/IP模型 采用无连接 在传输层上 ISO/OSI参考模型 采用面向连接 TCP/IP模型 采用无连接+面向连接
体系结构与参考模型
OSI参考模型
应用层
任务
所有能和用户交互产生网络流量的程序
表示层
主要处理在两个通信系统中交换信息的表示方式
数据格式变换
数据加密解密
数据压缩和恢复
会话层
建立、管理及终止进程间的会话
使用校验点恢复通信、实现数据同步
向表示层实体/用户进程提供建立连接并在连接上有序的传输数据
传输层
可靠传输/不可靠传输
差错控制
流量控制
复用分用
负责主机中两个进程的通信,传输单位是报文段或用户数据报
网络层
路由选择/最佳路径
拥塞控制
主要任务是把分组从源端传到目的端,为分组交换网上的不同主机提供通信服务,传输单位是数据报
数据链路层
成帧
访问(接入点)控制/控制对信道的访问
将网络层传来的IP数据报组装成帧,传输单位是帧
物理层
定义接口特性
定义传输模式(单工、半双工、双工)
定义传输速率
比特同步
比特编码
透明的传输比特流,传输单位是比特
TCP/IP参考模型
网际层
网络接口层
五层参考模型
支持各种网络应用
进程-进程的数据传输 报文段
源主机到目的主机的数据分组路由与转发 数据报
把网络层传下来的数据报组装成帧 帧
比特传输 比特
性能指标
带宽
单位时间内从网络中的某一点到另一点所能通过的“最高数据率”(网络设备所支持的最高速度) 单位 比特/秒 (b/s)
时延
发送时延
发送时延=分组长度/信道宽度
传播时延
传播时延=信道长度/电磁波在信道上的传播速度
处理时延
排队时延
时延=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排队时延
时延带宽积
时延带宽积=传播时延*信道带宽
往返时延/RTT
吞吐量
速率
标准化工作及相关组织
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国际电信联盟 ITU
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 IE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