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航天2022更新
超全中国航天发展史梳理,记录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神舟系列载人飞船、天宫空间站、嫦娥探月工程等,内容详细、图文并茂,值得收藏。 2021年 初步总结; 2022年 更新近况、补充内容等。
编辑于2022-05-18 18:47:32这是一篇关于中国航天事业2025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卫星,运载火箭,中国航天员队伍,其他,宗旨,行星探测任务天问系列,天宫空间站(中国空间站、中国国家级太空实验室),嫦娥探月工程,神舟系列载人飞船。
超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梳理,记录、梳理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神舟系列载人飞船、天宫空间站、嫦娥探月工程等信息,内容详细、图文井茂,值得收藏,每年更新。 V.2021年版:总结脉络; V.2022年版:更新近况、补充内容等; V.2023年版:更新近况、调整逻辑、补充内容。
父母体检项目V1.0 内容源自网络,,整理了影响体检结果、常见高发癌症、60岁以上、读体检报告、留存体检报告的内容,且仅供参考,请遵医嘱。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中国航天事业2025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卫星,运载火箭,中国航天员队伍,其他,宗旨,行星探测任务天问系列,天宫空间站(中国空间站、中国国家级太空实验室),嫦娥探月工程,神舟系列载人飞船。
超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梳理,记录、梳理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神舟系列载人飞船、天宫空间站、嫦娥探月工程等信息,内容详细、图文井茂,值得收藏,每年更新。 V.2021年版:总结脉络; V.2022年版:更新近况、补充内容等; V.2023年版:更新近况、调整逻辑、补充内容。
父母体检项目V1.0 内容源自网络,,整理了影响体检结果、常见高发癌症、60岁以上、读体检报告、留存体检报告的内容,且仅供参考,请遵医嘱。
中国航天2022
宗旨
中国发展航天事业的宗旨是:探索外太空,扩展对地球和宇宙的认识;和平利用外太空,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造福全人类;满足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国家安全和社会进步等方面的需求,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维护国家权益,增强综合国力。中国发展航天事业贯彻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即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起始于1956年
1970年4月24日
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是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5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东方红一号”卫星
1992年9月21日
中国政府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并确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
2020年7月31日启用
长征三号甲、乙、丙
西昌
导航、定位、授时
定位精度:分米、厘米
测速精度:0.2米/秒
授时精度:10纳秒
系统组成:空间段、地面段、用户段 增强系统:地基增强系统与星基增强系统
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导航、授时服务
“三步走”发展战略
2000年底
建设北斗一号系统
1994-2003
向中国提供服务
卫星4颗
当前已退役
2012年年底
建设北斗二号系统
2004-2012
向亚太地区提供服务
卫星20颗
当前15颗卫星连续稳定运行
2020年底
建设北斗三号系统
2009-2018
向全球提供服务
2019
在轨卫星共39颗
向全球提供RNSS服务
2020.6.23
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升空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
总计共五十五颗导航卫星
西昌
2020.7.31
***宣布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
后续发展
2022
长江干线北斗卫星地基增强系统工程已建成投入使用
2035
完善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综合时空体系,进一步提升时空信息服务能力
神舟系列载人飞船
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
酒泉
神舟一号
1999-11-20
无人飞船
神舟二号
2001-01-10
无人飞船
神舟三号
2002-03-25
搭载模拟人
神舟四号
2002-12-30
搭载模拟人
神舟五号
2003-10-15
杨利伟
2003-10-16
返回舱在内蒙古主着陆场安全着陆
在轨1天
神舟六号
2005-10-12
费俊龙、聂海胜
2005-10-17
返回舱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着陆
在轨5天
神舟七号
2008-09-25
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
中国人首次太空行走
2008-09-28
返回舱在内蒙古主着陆场安全着陆
在轨3天
神舟八号
2011-11-01
搭载模拟人
神舟九号
2012-06-16
景海鹏、刘旺、刘洋
2012-06-29
返回舱在内蒙古主着陆场安全着陆
在轨13天
神舟十号
2013-06-11
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
2013-06-26
返回舱在内蒙古主着陆场安全着陆
在轨15天
神舟十一号
2016-10-17
景海鹏、陈冬
2016-11-18
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
在轨30天
神舟十二号
2021-06-17
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
乘组两次出舱
2021-09-17
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
在太空飞行了3个月
神州十三号
2021-10-16
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
乘组两次出舱
2022-04-16
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
在太空飞行了183天
天宫空间站
天宫一号
历程
2011年9月29日
改进型长征二号F/T1火箭
酒泉
2016年3月16日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正式终止数据服务
2018年4月2日
“受控”坠落,残骸落入南太平洋中部区域
高度约350千米的近圆轨道
舱室
实验舱和资源舱
对接
2011年11月3日
神舟八号飞船
首次空间飞行器自动交会对接
2012年6月18日
神舟九号飞船
实现中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
2013年6月13日
神舟十号飞船
天宫二号
历程
2016年9月15日
长征二号F/T2运载火箭
酒泉
2016年10月23日
释放伴随卫星
2019年7月16日
终止数据服务
2019年7月19日
受控离轨并再入大气层,落入南太平洋预定安全海域
远地点350千米的初始轨道
舱室
实验舱和资源舱
对接
2016年10月19日
神舟十一号
神十一航天员入驻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2017年4月22日
天舟一号
2017年9月12日
天舟一号
天宫空间站
2022年将全面建成,首次实现6名航天员同时在轨
轨道高度为400~450公里,倾角42~43度,设计寿命为10年,长期驻留3人
舱室
天和核心舱
2021年4月29日
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
文昌
有五个对接口
空间实验舱Ⅰ问天
空间实验舱Ⅱ梦天
货运飞船天舟
天舟一号
2017年4月20日
长征七号遥二运载火箭
文昌
标志着我国即将开启空间站时代
天舟二号
2021年5月29日
长征七号遥三运载火箭
文昌
天舟三号
2021年9月20日
长征七号遥四运载火箭
文昌
天舟四号
2022年5月10日
长征七号遥五运载火箭
文昌
未来光学舱计划
对接
神舟飞船
2016年10月19日
神舟十一号飞船
2021年6月17日
神舟十二号飞船
2021年10月16日
神舟十三号飞船
嫦娥探月工程
无人月球探测
载人登月
建立月球基地
探月工程一期
嫦娥一号卫星
2007年10月24日
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
西昌
月球南北极的三个环形坑命名为“毕昇”“蔡伦”“张钰哲”
探月工程二期
嫦娥二号先导星
2010年10月1日
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
西昌
嫦娥三号探测器
2013年12月2日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
西昌
“玉兔号”月球车
嫦娥三号着陆器和玉兔号月球车
广寒宫
将嫦娥三号探测器着陆点周边区域命名为“广寒宫”,附近三个撞击坑分别命名为“紫微”、“天市”、“太微”。
嫦娥四号是嫦娥三号的备份星
2018年12月8日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
西昌
鹊桥 (嫦娥四号中继星)
2018年5月21日
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
西昌
中国首颗、也是世界首颗地球轨道外专用中继通信卫星
把在月面背面着陆的嫦娥四号探测器发出的科学数据第一时间传回地球
人类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的探测器
玉兔二号
玉兔二号和嫦娥四号着陆器
天河基地
着陆点周边区域
周围的三个环形坑叫做“织女”“河鼓”“天津”,再远处的一座山峰叫做“泰山”。
探月工程三期
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
2020年11月24日
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
文昌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返回
行星探测任务天问系列
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
天问一号任务火星车祝融号
祝融号和着陆平台自拍照
2020年7月23日
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
文昌
2021年5月15日07时18分,天问一号着陆器顺利降落在火星乌托邦平原
一是首次实现地火转移轨道探测器发射; 二是首次实现行星际飞行; 三是首次实现地外行星软着陆; 四是首次实现地外行星表面巡视探测; 五是首次实现4亿公里距离的测控通信; 六是首次获取第一手的火星科学数据。
鸿雁全球卫星星座通信系统
发射“鸿雁”全球卫星通信星座首颗星
2018年12月29日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
酒泉
由300颗低轨道小卫星及全球数据业务处理中心组成
具有全天候、全时段及在复杂地形条件下的实时双向通信能力,可为用户提供全球实时数据通信和综合信息服务
提高北斗导航卫星定位精度
“悟空”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
空间望远镜
2015年12月17日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
酒泉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
2016年8月16日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
酒泉
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
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实现量子通信
其他
科学卫星:实践系列
美国火星探测器
勇气号
机遇号
联合国卫星导航委员会已认定的供应商
美国GPS
俄罗斯GLONASS
欧盟GALILEO
不太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