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通信原理之差错控制编码
通信原理之差错控制编码的章节总结,包括差错控制、线性分组码、循环码、常用的简单编码、纠错编码的基本原理。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互联网9大思维
组织架构-单商户商城webAPP 思维导图。
域控上线
python思维导图
css
CSS
计算机操作系统思维导图
计算机组成原理
IMX6UL(A7)
考试学情分析系统
差错控制编码
纠错编码的基本原理
基本原理
发送端:附加监督码元,形成约束关系
接收端:按既定约束关系检验信息码元
目的:发现错误,纠正错误
分类
根据信息码元和监督马原之间的函数关系
线性码:监督码元与信息码元之间的函数关系是线性的
非线性码:监督码元与信息码元之间的函数关系是非线性的
根据信息码元和监督码元之间的约束方式
分组码:分组码中的监督码元仅与本组的信息码元有关
卷积码:卷积码中的监督码元与前面若干组的信息码元有关
根据差错控制编码功能
检错码:以检错为目的,不一定能纠错
纠错码:以纠错为目的,一定能检错
若增加编码方法的冗余度,可以提高其纠检错能力
冗余度=监督码元数/信息码元数
分组码:将信息码分组,为每组信息码附加若干监督码的编码,称为分组码。
表示:(n,k)
在二进制情况下,共有2*k个不同的信息组
2*k为许用码组
2*n-2*k为禁用码组
通过差错控制编码来提高通信系统的可靠性, 是以降低有效性为代价换来的
编码效率:R=k/n
n表示码元总位数(码长)
k表示信息码元的数目
n-k表示监督码元数目
对纠错码编码而言,一般希望做到三个尽量
1、检错和纠错能力尽量强 2、编码效率尽量高 3、编码规则尽量简单
码重:分组码中非零码元数目
码距:两个等长码组之间取对应值位不同的数目
在一个码组集合中,任意两两码组之间距离的最小值为该码组集合的最小码距—dmin
最小码距和分组纠检错能力的关系
关系1:若要能在码组内检测不多于e个随机错误,则要求码的最小距离
关系2:若能在码组内纠正不多于t个随机错误,则要求码的最小码距
关系3:若能在码组内纠正t个错码的同时,检测e(e>t)个错误,则要求码的最小码距
常用的简单编码
奇偶监督码
编码规则:在信息码元的后面附加一个监督码元,使得整个码组中“1”的个数是奇数或偶数的分组码
奇数监督码:
偶数监督码:
水平奇偶监督码(一维奇偶监督码)
发送时按列的顺序传输;接收时按行进行奇偶检验
优点:效率高
缺点:无法检测偶数个错码
行列奇偶监督码(二维奇偶监督码)
发送时可以逐行传输,也可以逐列传输
含有LM个信息元;L+M+1个监督元
注意: 1、每行的监督位不能检测出本行中的偶数个错误 2、有可能通过按列方向的监督码检测出来
一般适用于检查随机零星错误
恒比码:每个码组所含“1“的数目相同,”1“的数目和”0“的数目之比保持恒定
检错原理:只要计算接收到的码组中”1“的数目是否对就知道有无错误
主要优点:简单和适于用来传输电传机或者其他键盘设备产生的字母和符号
存在问题:不适于信源是二进制的随机脉冲序列
循环码
任一码组循环位移所得的序列仍在该码组集中
基本原理:如果将一个长为n的循环码中的每个码元看作是一个多项式的系数,用多项式C(x)来表示该长为n的码组
循环码中,除全0码字外,次数最低的码字多项式称为生成多项式,用g(x)表示
特性:
循环码完全由码字长度n及生成多项式所决定
生产矩阵:
编码:将信息元与生成矩阵相乘就可以得到全部码组 C=MG
具体编码步骤:
检错的方法:将接收码组用原生成多项式g(x)去除以余式R(x)是否为零判别码组中有无错码
纠错的方法:
线性分组码
特点 1、线性分组码满足封闭性 2、线性分组码的最小码距等于码字集中非全0码字的最小重量 3、有零码
码字 c =
监督码元与信息码元之间的关系:
(7,3)码的码字表
编码原理(监督码阵)
(由监督码元与信息码元之间的关系改写)
矩阵形式
简记为:Hc*T=0*T或cH*T=0 说明矩阵H与码字的转置乘积必为0, 可以作为判断接收码字是否出错的依据
编码原理(生成矩阵)
差错控制
基本概念:差错控制编码属于信道编码
检错:检测到有错码,在一组接收到的码元中知道有一个或者一些错码,但不知道错码应该如何纠正。
纠错:纠正错误,在一组接收到的码元中不仅知道有一个或者一些错码,而且还能纠正错码。
检错不一定能纠错,但纠错一定能检错
差错及信道分类
随机信道:错码的出现是随机的
突发信道:错码成串集中出现
混合信道:两种错码均存在
常用的差错控制方式
检错重发(ARQ):
具备双向信道
前向纠错(FEC):
需要加入更多差错控制码元
信息反馈:
传输效率低
混合纠错(HEC):
信源编码的目的:为了提高数字信号的有效性及实现模拟数字化而采取的编码
信道编码的目的:为了降低误码率,提高数字通信的可靠性而采取的编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