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商、周、春秋战国时期考点
艺术类考研中国工艺美术史章节1考点:彩陶纹:彩绘陶是战国时期较为杰出的一种陶器。它不同于原始社会的彩陶,彩陶是在陶胎上画花后再进行烧制;而彩绘陶则是在烧成了的陶器上画花,因而花纹易于脱落。它始于春秋时期,到战国得到发展,直延续到两汉时代。
编辑于2022-05-23 11:58:57艺术类考研中国工艺美术史章节10-11考点:明代的工艺美术具有质朴敦厚的特色。于精微繁密处见率真洗炼,于端方简洁中现细腻妩媚。后人常用“粗大明”概括其风格,粗是指的豪放挺健,自然浑厚,区别于柔弱靡丽的病态大是指的大气、简约,既精求又不拘于工,不炫已技,落落大方,无工匠之气,尤明式家具为典型代表,很值得学习。
艺术类考研中国工艺美术史章节9考点:背景:所有工艺都是为了服务统治阶级——司、局,游牧文明-重武 粗旷 多彩,气吞山河之势;陶瓷:纹样:花卉植物、松竹梅、鱼藻、鸳鸯荷花、山石、海浪、龙凤、云纹、几何。
艺术类考研中国工艺美术史章节7考点:唐代家具:唐代的家具品种和样式正经历着自古以来人们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的过渡阶段。唐代后期出现了桌椅,虽然没有广泛的流行,但是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艺术类考研中国工艺美术史章节10-11考点:明代的工艺美术具有质朴敦厚的特色。于精微繁密处见率真洗炼,于端方简洁中现细腻妩媚。后人常用“粗大明”概括其风格,粗是指的豪放挺健,自然浑厚,区别于柔弱靡丽的病态大是指的大气、简约,既精求又不拘于工,不炫已技,落落大方,无工匠之气,尤明式家具为典型代表,很值得学习。
艺术类考研中国工艺美术史章节9考点:背景:所有工艺都是为了服务统治阶级——司、局,游牧文明-重武 粗旷 多彩,气吞山河之势;陶瓷:纹样:花卉植物、松竹梅、鱼藻、鸳鸯荷花、山石、海浪、龙凤、云纹、几何。
艺术类考研中国工艺美术史章节7考点:唐代家具:唐代的家具品种和样式正经历着自古以来人们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的过渡阶段。唐代后期出现了桌椅,虽然没有广泛的流行,但是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商、周、春秋战国时期考点
背景
商:奴隶制-娱乐纵酒-酒文化发达-酒器组合
周:尚德礼乐制度-秩序-规律纹样;等级制度-器物庄重;禁酒-食器组合
春秋:兼并战争,礼崩乐坏,封建社会起步-百家争鸣,风格多样化;钟鸣鼎食组合
青铜器
概念、制作
朝代发展
商 酒器组合
食器:鼎 一言九鼎、鬲、甗(蒸人头)
酒器:斝、角、尊、觚、簋、卣、觥、爵
周 水器、食器、乐器、兵器
水器:匜、盘
食器、鼎
春秋 钟鸣鼎食组合
商饕餮纹
周 无地纹 几何形纹样
春秋战国 蟠螭纹
商 司母戊大方鼎 四羊方尊
周 大盂鼎 毛公鼎 虢季子白盘
春秋战国 栾书否 莲鹤方壶 宴乐水陆攻占壶
春秋战国铜镜-和汉、唐、宋比较
春秋战国-考工记
补充
暗陶纹
彩绘陶和彩陶区别
焊接
刻划
加分句子
正是因为技术、文化、制度、人事多种因素,青铜器独居时代创作核心,其设计渗透了人最虔诚的信仰和最强烈的感情,这也是成就青铜艺术灿烂,辉煌的基本条件。
实用功能是他不可或缺的方面,按照器物的性质和用途,不同类型的青铜器,按照使用原则进行设计。这些精巧的设计无不体现出工匠在青铜器使用功能设计上的精巧构思。
中国青铜器是我们祖先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巨大贡献,其使用规模、铸造工艺、造型艺术及品种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是继陶器、玉器、黑陶之后,在生产领域的又一大创造。
装饰进步,往往寄托于技术的精进。
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不仅在器样和装饰上有了一定的突破,在美学理论方面也有所发展,出现了多种与工艺有关的学术观点,也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工艺制作设计理论,在工艺美学园地里,露出黎明的曙光。千多年以前,这些早期的有关的工艺的理论和美学观,使我们感到无比的珍贵,是我们工艺美术理论中一份宝贵的遗产。
铜镜:战国时期的铜镜以淮式镜、秦式镜为主,造型一般为圆形或圆形的变体葵花和菱形花,具有薄胎、卷边的特点。铜镜中饰有川字钮,搭配主纹地纹的双层纹,装饰花纹,以四叶纹、山字纹、双菱纹、蟠螭纹为主。
彩陶纹:彩绘陶是战国时期较为杰出的一种陶器。它不同于原始社会的彩陶,彩陶是在陶胎上画花后再进行烧制;而彩绘陶则是在烧成了的陶器上画花,因而花纹易于脱落。它始于春秋时期,到战国得到发展,直延续到两汉时代。
暗陶纹:暗纹陶是指用一种工具在陶坯未干前压出各种花纹的陶器。这种压花线纹深度不大,仅在有光线时可隐约看出,所以称为暗纹,又称为砑花陶。暗纹陶的产生始于春秋时期,到战国得到较大发展。它的兴起,大抵处于商周以来绳纹陶的哀落阶段。暗纹陶流行在中原地区,战国墓都出现有大量暗纹陶,而以河南为中心胎质灰黑多用细泥制成。陶器的品种有壶、鼎、豆、罐、盒、盆等。装饰花纹常见有弦纹、锯齿纹、山形纹、螺旋纹,以及s纹等。
考工记:《考工记》是我国已知第一部记述官营手工业各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 考工记全文 7100 余字,先简述百工定义、制作特点,再分述当时官府、民间手工业重要工种,保留有先秦大量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工艺美术资料,记载了一系列的生产管理和营建制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思想观念。提出的“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可视为重要的制作原则。所谓“天有时”可以认为是时问的概念;“地有气”指的是空间的概念;“材有美”指的是材料的性能;“工有巧”指的是制作条件。要求我们在设计过程中,要顺应自然规律,结合地域文化、自然资源,再通过合适得体都材料表达出来,当然这其中也不能缺乏精进的工艺技术。这不仅在当时是一个红门系统的理论总结,即使在今天仍然可以作为工艺制作的基本法则。顺应时代潮流、结合本土文化、推陈出新,充分利用本土资源,结合自然与人文因素将地域自信展现出来,发挥工匠精神,登峰造极。这个原则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当然也适用于工艺美术。《考工记》的重要首先在于它系统的总结了当时的技术,有令人惊叹的科技意义。从工艺美术、艺术设计的角度,《考工记》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考工记不是孤立的,在春秋战国文献,特别是诸子著作中,出现了相当数量对文艺、手工业及工艺美术的讨论,它们内容丰富,见解精辟,也对后代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莲鹤方壶:春秋青铜器的代表器物,壶高126cm,宽54cm,重64kg,全器从造型到装饰均充满了灵动的生气,通体满饰纠结的龙螭纹,器耳、器足和扉棱皆设计为生动灵异的怪兽,由镂空的莲辦围绕着壶顶,中立一引亢高歌、昂首展翅欲飞的鹤,铜壶通身有鸟纹兽纹、龙纹相互交错,严谨的纹饰布局与主题灵活游动的龙螭结合,形成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艺术风格。莲鹤方壶突破了商周以来的传统,将商代青铜器的神秘威严和西周的理性典雅的风格转变为自由舒展、活泼灵动的新风格。其所展示的新气象,一扫前代装饰工艺肃穆刻板的意境,象征新时代的自由精神,也标志着中国装饰工艺的新开端。
春秋战国 宴乐水陆攻战铜壶:宴乐水陆攻战铜壶国内现存两件,一为传世品现藏于故宫博物院;二为1965 年成都百花潭出土。该铜壶用镶嵌进行装饰画面用带状分割的组织方法,将题材分为三层六组。上面第一层石面表现采桑,妇女们坐在树上米柔叶,枝上挂着篮子。左面描写射击和狩猎。第二层右面有一楼房,楼上的人们在举杯宴饮,楼下在奏乐歌舞编钟一编罄悬挂在长架上。左面数人在弋射。第三层右面是攻防战有的在城上坚守,有的正在用云梯攻城。左面描绘了水战,两只船上的战士那种奋力前倾的划船姿态,表示战斗已进入紧张阶段。河里的鱼鉴在受惊军游。这三层画面,每一层都用三角形的连续卷云纹组成花边,进行分割。构图新颖,场面宏大,形象生动,平面感和绘画性较强,画面处于变化而又统一的构图之中。这是战国铜壶中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几件作品之一。
春秋战国 栾书否:春秋晚期晋国器。通高 50 厘米,口径 16.5 厘米,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此缶是祭祀祖先时盛酒容器。有盖,盖上有四环形钮,直口,平沿,长颈,广肩,鼓腹,平底。器腹置对称四环形耳,器表漆黑光亮,颈和肩部有错金铭文5行40字,内容记载晋大夫栾书伐郑、败楚的功绩。器盖内另有铭文2行8字,是传世最早的错金铭文铜器,对研究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春秋战国青铜器特色: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演变为四方连续纹样,采用模印法,省工便捷达到上下左右网状连接的四方连续装饰效果,装饰题材上逐渐摆脱宗教神秘的气氛,使传统的动物纹进一步抽象变化为几何纹,蟠螭纹是这个时代的主要装饰纹样,蟠是缠绕叠压,螭是无角的小龙,形成蟠曲纠结穿插缠绕的纹样。并出现了一些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题材,如宴乐、射猎、战争等,后期随着工艺技术的反正,也出现了一些刻划和镶嵌的装饰。从艺术风格来看,春秋时期比较疏简,而战国时期则趋于区繁缛,由于百家争鸣学术自由,工艺美术形成了构思巧妙、清新、活泼的多样特色。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不仅在器样和装饰上有了一定的突破,在美学理论方面也有所发展,出现了多种与工艺有关的学术观点,也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工艺制作设计理论,在工艺美学园地里,露出黎明的曙光。千多年以前,这些早期的有关的工艺的理论和美学观,使我们感到无比的珍贵,是我们工艺美术理论中一份宝贵的遗产。
刻划:刻划的装饰,是随铁工具的提高而出现的。因为铁质坚韧,易手到饲。在战国时期,产生了许多著名的刻划装饰的青铜工艺品。如辉县的刻纹宴乐铜鉴,琉璃阁的刻纹铜奁,上海博物馆所藏的刻纹铜杯等。这些刻纹细如毫发,线条流畅,像幅幅精巧的线纹装饰画。
焊接:焊接是将器物的部件或局部在制作过程中用热加正方法使连接在主体上。青铜器的制作,最早是运用浑铸法,即器物用范块组合次铸成。以后又创造了分铸法,即将部件或局部先铸出,然后和主体一次铸成。而焊接则可以在主体铸成后,将部件或局部补接上去。焊接方法的应用,既便利铸制过程,也可以丰富器体的造形,提高了青铜器的艺术效果。
金银错:也称“错金银”,是古代金属细工装饰技法之一,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做法是先用尖锐的铁质工具在器物上刻划出阴纹图样,再在铜器上用金银丝或者金银片镶嵌成各种图案,最后用错石(细砂岩)磨错平滑。使之不易脱落,亮度也得到提升,使物件精巧华丽。金银错工艺始于春秋战国时期,两汉之后仍然沿用,主要使用在青铜器的各种器皿,车马器具以及兵器等实用物件做装饰图案。金银错、失蜡法、焊接等的技术发明足以见得装饰的进步往往寄托于技术的精进。
周代青铜器的特色:商代的青铜器装饰式样从单独适合对称变为二方连续,富有韵律和节奏。打破了商代以来以直线为主的装饰特点及对称格式,但又未能完全摆脱直线的雏形,因此形成方中有圆,圆中有方的特点,饕餮纹退居次要地位,主要采用环带和重环纹、废除地纹,总的艺术风格变得简洁质朴干练,带状的连续反复产生一种秩序感,这种格式与当时的《诗经》有相似之处。“一唱三叹”的反复形式,以增强所表达内容的印象,也产生一种韵律感。而铜器的花纹则用反复的连续,来表达其有条不紊的秩序和规律。这种秩序和周代的礼治要求有一种间接的联系。也反映了古代图案艺术的形式法则,表现礼制的思想意识。内部刻有铭文,记录的实用意义大于装饰意义,从周代青铜器的铭文可以看出这时期的制器物目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礼制时代的背景,青铜器作为礼器,藏礼于器,“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展示着他们区分等级秩序的封建伦理道德。此时的青铜器不仅作为对贵族功绩的赏赐也用于祭祀祖先以求余荫庇护;大量文字记录歌颂周王的美德,说明青铜器也用于巩固贵族地位。婚嫁交换、诉讼等用途反映礼的秩序和美好礼仪。
商 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出士于湖南宁乡县,属炭河里遗址。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四羊方尊器身呈方形,方口大沿,颈饰口沿外移颈部高耸,四边装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尊的四角各塑一羊,羊头卷角,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物尊腹部及圈足上,方尊肩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尊四面正中即两羊比邻处,各有一双角龙首探出器表。据考古学者分析,四羊方尊是用两次分铸技术铸造的,先将羊角和龙头单个铸好,然后将其分别配置在外范内,再进行整体浇筑,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筑,一气呵成,鬼斧神工,展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四羊方尊是集线雕、浮雕、圆雕于一器,把平面纹饰与立体雕塑融会贯通,把器皿和动物形状结合起来恰到好处,以异常高超的铸造工艺制成。羊在古代寓意吉祥,四羊方尊以四羊,四龙相对的造型展示了酒礼器中的至尊气象,其造型独特工艺精美,是中国仍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位列十大传世国宝之一。
周 虢季子白盘:“虢季子白盘〞是一件国之重宝,与散氏盘和毛公鼎并成为 "西周三大青铜重器"。器物的体型硕大,在当时的青铜器当中极为少见,重量也堪称当时的青铜器之最。通体饰环带纹,上窄,下宽,两条装饰带,手法细腻,纹饰清楚,每面各有两个兽头铺首,口街绳形圆环,既庄重又富丽。"虢季子白盘”上镌刻着长达110字的铭文,记述着虢季子白在奉命出战立功,周宣王因此把车马、弓矢和斧钺等物赏赐给虢季子白的史实。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史料考究意义。
周 大盂鼎:西周周康王时期著名青铜器。大盂鼎高百厘米,立耳、 鼓腹、二柱足,以饕養纹为主要纹饰,口沿下饰以饕赞纹带,三足上饰以兽面纹并饰以扉棱,下加两道弦纹,使整个造型品得雄伟凝重,威仪万端。是且前所见西周最大的铜鼎。鼎腹内壁有铭文291宇,记载周康王册封贵族盂的史实。具有极高的书法的成就。
周 毛公鼎:出土于陕西,西周晚期著名青铜器少,食器增加,毛公鼎是西周晚期的青铜器由宗教转向世俗生活的代表作品,器物为直耳、半球腹、足为兽蹄形、矮短而庄重有力,鼎的口沿还装饰有环带状的重环,纹带状花纹,纹饰简洁、古雅、朴素,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整个造型浑厚凝重。鼎中的铭文饱满庄重,篆书497字,是现存青铜器铭文中最长的一篇,堪称西周青铜器中铭文之最,被誉为“金文之冠”。其内容叙事完整,记载详实,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历史的重要史料。记达周宜王告诚和赏赐臣下毛公,毛公感会周王,于是铸鼎记事,此鼎为现存铭文最长的青铜器,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充满了无与伦比的庄重美。
商 司母戊大方鼎:后母戊大方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王室使用的著名青铜礼器。出士于河南安阳殷墟,现藏于国家博物馆。是我国出士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重达 830公斤。鼎是礼器中生活用器炊煮器,该鼎是商王为祭祀其母而作的礼器,造型厚重典雅,形制凝重结实,以饕餮纹为主,呈现出神秘恐怖主义,体现了狰狞、威严的时代气息。其造型庄重、纹饰精工,具有气势。器厚立耳,折沿,腹部呈长方形,下承四柱足。鼎身四周铸有精巧的饕餮纹,饕餮是神秘恐怖主义的怪兽。繁复的纹样和庞大的体积散发着狰狞、恐怖、神秘的气息,是国家权力的彰显,在祭祀中起到震慑众人的作用。商后母戊鼎的铸造,充分说明商代后期的青铜铸造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可以代表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是研究商代祭祀文化与青铜艺术的实物范本。
失蜡法:也称蜡模法、出蜡法,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一种用于制作精美复杂,纹样的青铜器铸造方法。失蜡法的记载,最早见于 《唐会要》、《洞天清录集》等古籍。失蜡法的具体步骤如下,先用蜡雕刻出精美繁杂的纹饰,然后在其外部敷上一层耐高温的泥巴,经过高温加热后使蜡融化,表面泥巴变硬,形成带有纹饰的泥范。随后在泥范上部开孔,再将铜锡配比的溶液倒入其中,加热铸造成带有精致纹样的青铜器。具有制作简便、花纹精细清晰,表面光滑,层次丰富,精确度相当高的特点。这种方法可以完成极其精细的镂空装饰,令器形增加了变化丰富的视觉要素,使得观赏者得到目不暇接的视觉感受。 代表作品为春秋时期的莲鹤方壶,其遍饰于器身上下的各种精细纹饰,呈现异常瑰丽的装饰效果,体现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气息。失蜡法是我国古代金属铸造和铸件装饰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直到现在仍然为世界上制作精密铸件的一种方法。失蜡法的发明充分体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极大丰富中国文明的宝库,为后世青铜器铸造技术的进步产生不可磨灭的作用。
饕餮纹:餮纹又称兽面纹,商代青铜器上常用的一种纹饰,主要装饰在青铜器腹部的主体部位。是先秦时期青铜器上的主要装饰纹样之一,采用抽象和夸张的手法,造成狰狞恐怖的视觉效果,充分体现着奴隶社会的精神意义。饕餮纹都是以正面形式表现的,眼眶用凸线塑出,上面刻划凹线纹饰,其鼻子往往处于器物的中轴线或棱角线。饕餮纹结构严谨,外貌凶猛而庄重,气氛神秘,充满宗教色彩,给人一种威慑恐怖的感觉。饕餮最早见于 《左传》,是古人融合自然界各种猛兽的特征,同时加以自己的想象而形成的,在祭祀中起震慑威严的作用。青铜器《后母戊鼎》与《四羊方尊》中就有饕餮纹的使用,其纹样一般以动物的面目形象出现,具有虫、鱼、乌、兽等动物的特征,由目纹、鼻纹、眉纹、耳纹、口纹、角纹几个部分组成,面目结构鲜明严谨、狰狞威严、制作精巧,其中面部巨大而夸张,装饰性很强,具有庄严、凝重而神秘的艺术气息。饕餮纹广泛用于商代时期的各类鼎上,鼎是先民用来祭祀的最常见而神秘的礼器,所以饕餮纹具有浓厚的宗教意义,饕餮纹也是青铜器装饰图案中最优秀的纹饰之一,代表青铜器装饰纹样的最高水平。
商代青铜器特色:商代青铜器以单独适合纹样为主,制作中在模壁上另加泥片再进行雕刻,因而产生生浅浮雕的效果,形成主纹和地纹。在主纹上有的还加以刻划线条,使纹样层次更为丰富,也反映了装饰结合制作器型的设计原理,追求以形而设,装饰与造型的有机统一。对称的格式和空间梯度的变化具有韵律和节奏感又富有立体观赏性,表达着人们对审美的不竭追求。纹样以饕餮纹、夔纹为主,是当时生产力低下,人们对自然现象不能解释从而衍生出对宗教、精神化事物对崇拜,具有神秘恐怖、威严庄重的视觉效果。同时奴隶社会,统治者为维持宗法权利,采用酷刑镇压人民,纹样的产生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精神的需要。在此阶段青铜器的造型以及纹样的宗教意义大于审美意义。
青铜器发展演变(三朝比较) 夏代是奴隶社会形成时期,也是青铜时代初期。青铜器种类不多,器形较小,质地单薄,纹饰不发达《青铜兽面纹饰》。商代作为奴隶社会重要发展阶段,也是青铜艺术由成熟走向鼎盛时期。商代前期青铜器造型规整庄重,器壁较薄,纹饰简洁疏朗《饕餮乳钉纹方鼎》;商代后期青铜器铸造工艺精湛,器形丰富,流行饕餮纹、云雷纹等,形制凝重结实,纹饰繁丽雄奇《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西周是奴隶社会鼎盛时期,青铜工艺沿袭商代后期凝重典雅的风格,吸取商亡的教训,实行禁酒令,酒器落末,食器增多,铭文的出现有助于记录当朝的事迹,歌颂周王的美德《武王征商簋》《毛公鼎》《虢季子白盘》。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奴隶制瓦解,礼崩乐坏,青铜冶铸业不再为周王室所垄断,各诸侯国的铸器增多,形成不同地区风格。出现模印法、失蜡法等新的铸造工艺,流行繁缛的蟠螭纹和蟠虺纹《莲鹤方壶》。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奴隶制度逐渐瓦解,青铜器的产生逐渐由王室垄断走向日用化,商品化,世俗化,是从神本文化向人文文化过渡的一个时代。 物质文化进入铁器文化,青铜器以制造精致灵巧的日用器为主。鎏金、镶嵌、金银错等装饰手法广泛应用,青铜器具有富丽堂皇、光彩精美的特点,生活气息浓郁的狩猎、习射、采桑、宴乐等纹饰流行,是奖动耕战政策在青铜艺术上的反映。《采桑宴乐攻占纹壶》。
青铜文化:青铜器是夏商西周最尖端生产技术的代表,不仅是先秦时期最重要的的人造物品,更是凝聚了社会观念、展现人们精神信仰的礼乐器物。因此将历时夏商周三代的以青铜时代为特征的文化称为“青铜文化”。青铜器是通过在红铜中加锡、铅等冶炼成的一种合金。天然铜色呈红色,故称红铜,加入铅锡以后,颜色灰青,故名青铜。在红铜中加入适量的锡,以降低熔点,提高硬度。青铜在冷凝时体积略有膨胀,令铸件气孔较少而表面光洁细腻,这又增加了器物的美感。制作青铜器必须经过炼矿、制范、熔铸等几个过程。制作方法以陶范法(泥模法)为主,春秋晚期出现了以失蜡法为代表的新铸造法。主要分为容器、乐器、兵器、工具等多种器物。早期器型大都直接仿陶、体壁较薄、多平底,对称的造型,又方又圆体现人民开始具有三维的意识。常见纹样有饕餮、龙凤等,商代后期青铜器的器体较厚,装饰花纹也变得精细复杂,出现了多层花纹,一般均用回纹村地,形成主纹和地纹的对比。青铜器起源于商代以前,商周时代繁荣,汉代开始衰落。青铜器不仅作为生活器物,在祭典、戎事、维系宗法等方面也有其独特的效果。青铜器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其造型,纹样,铸造工艺三个方面,无论是鼎、爵、壶、钟均形象古朴典雅,云雷纹,饕餮纹、龙纹回纹都各具时代特点,先秦劳动人民还创造了失蜡法金银错、鎏金等多种铸造技法,流传至今。正是因为技术、文化、制度、人事多种因素,青铜器独居时代创作核心,其设计渗透了人最虔诚的信仰和最强烈的感情,这也是成就青铜艺术灿烂,辉煌的基本条件。
泰森
Hello~亲爱的亿图创作者(^_-) 看到您的的作品很优秀哦,请问有兴趣参与亿图社区达人计划吗?可享受六大权益~点击链接https://www.edrawsoft.cn/activity/talent-recruitment.html,扫码添加社区小管家即可参与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