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五:选择专业不考虑孩子兴趣和性格
√正解 选择符合考生特性的专业,扬长避短,才能促进其学有所成。
误区⑥:照搬往年录取分数来填报志愿
√正解 高考录取分数线存在波动。要多分析几年的录取情况,还可关注分数线与批次线的差值、分数线对应的考生“位次”等。
误区⑦:平行志愿没有风险
√正解 “投档后又被退档”是最大的风险。被退档的理由有:高考分数在所有被投档到该学校考生中偏低;填报专业志愿太高,且不服从专业调剂。
误区⑧:过分依赖就业率选择专业
√正解 每个考生的实际情况千变万化,且对自己的职业要求不一样,不能用就业率对未来的发展做定性。
误区①:一门心思奔名校
√正解 这种填志愿方式欠缺考虑,风险较大。“名牌”大学并非所有专业都是优势专业,普通高校一些专业也有特色,具有很强的实力。
误区②:全填热门专业
√正解 热门专业分数高,竞争激烈,成绩不太突出容易落榜;热门专业人才济济,考生在以后的就业选择中难占优势
误区③:只凭学习(专业)名称来选择
√正解 有些专业虽然名称相同,但存在一些差异。看专业时一定要了解其内涵,如主干课程是什么?有无硕士、博士点,在国内同类专业中居于什么位置,就业前景等。
误区④:认为服从调剂会吃亏
√正解 要统筹考虑。服从调剂可增加被录取机会,但要做好被不喜欢专业录取的思想准备。如不服从专业调剂,则会失去进入该学校的机会。
38所高校通过了新增专业审批,其中北京交通大学新增智能运输工程专业,哈尔滨工程大学新增智慧海洋技术专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新增智慧林业和智慧水利专业,这些专业都是在全国高校中首次设置
2022高考招生新增31个本科专业
有你感兴趣的吗?
最底层的感官兴趣易发现,用三个关键词基本能找出,即好奇、兴奋、好玩
由感官兴趣成为学习兴趣,要进一步发掘事务背后的真相和原理
由学习兴趣成为职业兴趣则需投入大量时间精力,把兴趣固化成一种技能
判断专业是否符合自己的
兴趣、爱好,能力优势,个性特点,职业生涯动机等
可根据兴趣金字塔思考专业兴趣和专业、职业的平衡点
#填志愿# 2022高考科学报考指南
手把手教你
如何选大学、选专业
职业目标明确,优先选择专业
对未来职业发展有一定规划,很清楚将来想做什么,能聚集想报考的专业
√ 可选“专业”
“选择专业一定意义上就是选择未来的职业”
职业目标不明,优先选择院校
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规划比较模糊,职业期待比较泛泛,对专业学习还没深入探索
√ 可选“院校”
“读大学的意义除了专业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对一个人精神气质的打磨”
不同分数段,也有不同考量
● 高分段考生:可根据分数段选择最佳学校和专业
● 中等分数段:如有明确职业目标可尽量选择综合实
力较强的院校
● 较低分数段:如从就业角度考虑,可以选专业为主
培养模式
● 注意是传统人才模式:按专业既定的培养目标设置相关专业课程,还是大类招生、试点班、实验班等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就业方向
● 名专业学习内容往往与职业工作内容有差别,选择专业时应充分了解拟选专业的就业方向、具体工作情况等
就业流向
● 一般有签协议就业、国内深造、留学深造、自由职业、自主创业等形式,可通过往年数据对将来的规划做个参考
专业名称
● 勿以“名”定论,不要仅从专业名称字面意思猜测专业内涵
● 有些专业名称相似,但学习内容、培养方向及未来就业等方面差别很大
培养目标
● 名称相同的专业在不同的院校培养目标可能会有差异
课程设置
● 计从一个专业的主干课程可基本了解该专业的朋友方向,即要学习哪些内容,有哪些应用,有何能力要求等
师资力量
●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对一个专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关注院校所在地 ,判断是否“水土相宜”
● 不同大学,意味着不同生活环境
● 同一专业在不同城市受重视程度、可利用资源、就业前景
等可能不同
需考虑 生活习惯、气候条件、地域发展需求、人才侧重等
关注院校所属类型,了解培养方向
● 每个学校都有优势专业领域项目和资源
需考虑 重点培养领域、学科实力、师资水平、科研实力等
考虑毕业打算,明确志愿选择动机
● 计划直接就业:结合行业与岗位,寻找应用技术较强的专
业院校
● 计划继续深造:挑选研究型、学术性的院校
需考虑 培养体系、专业设置、学术实力、国际交流水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