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地理常识
地理常识部分,带大家熟记框架,考试得心应手,省去整理时间,事半功倍,希望能帮到大家。
编辑于2022-06-14 13:14:09地理常识
自然地理
天体
八大行星(由内而外)
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星
公转特点
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
自转特点
自西向东
金星除外: 金星是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
太阳
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阳的质量约占太阳系总质量的 99.8%
体积是地球的 130 多万倍
分层
核心
辐射层
对流层
光球层
色球层
日冕层
太阳及太阳活动
太阳能
太阳巨大的能量来源于氢转化为氦的热核反应(核聚变)
太阳活动周期
太阳黑子数及其他现象的准周期变化,大约 11年为一个周期
太阳黑子
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
世界上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是中国公元前 140 年前后(西汉)成书的《淮南子》中记载的:“日中有踆(cūn)乌。”
耀斑
太阳风
影响
影响地球空间环境,破坏臭氧层
促成彗星彗尾的形成
两极的高层大气受到太阳风的轰击后会发出光芒,形成极光
干扰卫星通讯,影响卫星运行
极光
产生的条件
大气、磁场、太阳风,三者缺一不可
极光发生在电离层
天文单位
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为 1.5 亿千米,被定义为一个天文单位
光年
光年是天文学中常用的长度单位,光在真空中一年所走的距离叫光年
对地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表现在黑子与三个纬度带的降水量有一定的相关性
(2)对电离层的影响,表现在耀斑爆发影响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或中断
(3)产生磁暴现象,使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日食
成因
太阳、月球、地球运行到同一直线上,月球挡住了太阳光。月球在太阳和地球的中间
时间
只发生在朔,即农历初一,但并不是每次朔都会发生
类型
日偏食、日全食、日环食
过程
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圆。日食从西边开始,我国西部居民先看到
观测
观测日食时不能直视太阳,否则可能会造成失明
最早的日食记录见于中国《尚书》。夏、商、周断代工程利用了中国古籍中丰富的日食记录
月球
月球
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
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人类探索宇宙星际航行第一站
自转
自转周期为 27 天多
一个昼夜几乎相当于地球上一个月
昼夜温差比地球大
绕地球公转
造成月圆月缺
没有空气
月球体积小,其引力不足以吸引住太空中的气体,所以月球表面没有空气
声音不能传播
引力
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
表面布满环形山
由陨石撞击形成
能源
氦 3,够人类用 1 万年
没有磁场
潮汐
海水在月球和太阳(主要是月球)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
钱塘江大潮
天下第一潮
北宋潘阆《观潮》中名句: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月食
太阳、地球、月球恰好在同一直线上,地球在中间,月球被地球的影子遮掩而发生
时间
月食只可能发生在农历十五前后,即“望日”
类型
月偏食、月全食和半影月食
地球直径是月球的 4 倍,因此不能形成环食
前 2283 年美索不达米亚的月食记录是世界最早的月食记录,其次是中国前 1136 年的月食记录
东汉时,张衡从日、月、地球所处的不同位置,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
地球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扁球体
地球的平均半径为 6371 千米,赤道半径 6378 千米,赤道周长为 4 万千米
内部构造
地球内部由内到外分为三层:地核、地幔和地壳
板块运动
亚欧板块
非洲板块
美洲板块
太平洋板块
印度洋板块
南极洲板块
板块交界处是地壳活跃的地带
地球自转
绕地轴自西向东转动
从北极点看呈逆时针旋转
从南极点看呈顺时针旋转
自转
自转一周的时间是 23 小时 56 分 4 秒
坐地日行八万里
意义
东西半球发生昼夜更替,同一纬度的不同地点出现时差
时区、时差与日期变更
时区
分 24 个时区,每个时区各占经度 15°。零时区是以本初子午线为中央经线的时区,由零时区向东、西各分 12 区,东、西 12 区是半时区,共同使用 180°经线的地方时
中国跨五个时区,统一使用北京时间。北京位于东八区(120°E)
时差
相邻两个时区时差 1 小时。凡向西走,每过一个时区,减一小时;反之,加一小时
中美标准时差为 12 小时。美国在西半球,时间比中国晚
日更线
“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是折线,不与经线重合
从东向西越过日更线时,日期要加一天;反之,减一天
地球公转
自西向东围绕太阳转动
一种周期性的椭圆周运动
二十四节气
春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
西汉时问世的《淮南子.天文训》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反映季节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反映太阳高度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
常考
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太阳高度角最大,一年中影子最短,白昼时间最长
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太阳高度角最小,一年中影子最长,白昼时间最短
春分、秋分昼夜等长
白露是北半球昼夜温差最大的时间
反映寒热程度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
反映降水现象
雨水、谷雨、小雪、大雪
反映气温变化
白露、寒露、霜降
反映自然物候
惊蛰、清明
反映作物的成熟、收成情况
小满、芒种
黄赤交角
地轴是地球自转的假想轴,这个轴通过地心,连接南、北两极,与地球轨道面的夹角为 66°34′,地轴目前正对着北极星。通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称赤道面
地球自转产主的惯性离心力使得球形的地球由两极向赤道逐渐膨胀,成为目前的略扁的旋转椭球体形状,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约短 21 公里
意义
太阳辐射在不同纬度分布不均→四季更替,南北半球四季相反
极昼与极夜
极昼和极夜是极圈内特有的自然现象
极昼即“日不落现象”
地球上的气水地
大气
对流层
空气对流明显,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发生云、雾、雨等天气现象
平流层
臭氧层:平流层的一部分,能吸收阳光中对生物有害的短波紫外线,有“地球生命的保护神”之称
大气平稳流动,天气晴朗
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高层大气
空气垂直对流强烈,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空气电离程度强烈,极光出现在中间层
降水
类型
垂直降水
由空中降落到地面上的水汽凝结物,如雨、雪、雹、雨淞
水平降水
大气中水汽直接在地面或地物表面及低空的凝结物,如霜、露、雾、雾淞
雨的类型
对流雨
冷暖气流上下对流运动成云致雨
赤道全年下对流雨,温带出现于夏季午后
锋面雨
锋面活动时,暖湿气流上升,水蒸气遇冷凝结成雨,雨带常随锋面的季节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清明时节雨纷纷”即是锋面雨
地形雨
潮湿气团前进时,遇到高山阻挡,气流被迫缓慢上升,引起绝热降温,水蒸气凝结成雨
发生在迎风坡,如喜马拉雅山脉南坡的雨
台风雨
热带海洋上的风暴带来的降雨
常见于我国广东、福建沿海
陆地地形的种类
丘陵
海拔较低,200 米以上,500 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 200 米,地面较崎岖。如:中国的山东丘陵和东南丘陵。
高原
海拔高度一般在 1000 米以上,地面起伏较小,海拔较高,边缘较陡峻。
青藏高原(世界最高),巴西高原(世界最大)
平原
海拔较低的平坦的广大地区,海拔多在 0—500 米,一般都在沿海地区
地面起伏较小,海拔较低,小于 200 米
亚马孙平原(世界最大),东欧平原
盆地
四周高,中间低。刚果盆地(世界最大)
中国地理
中国位置
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总面积约 960 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
共有 34 个省级行政单位
1、华东地区——山东(鲁)、江苏(苏)、安徽(皖)、浙江(浙)、福建(闽)、 上海(沪) 2、华南地区——广东(粤)、广西(桂)、海南(琼) 3、华中地区——湖北(鄂)、湖南(湘)、河南(豫)、江西(赣) 4、华北地区——北京(京)、天津(津)、河北(冀)、山西(晋)、内蒙古(蒙) 5、西北地区——宁夏(宁)、新疆(新)、青海(青)、陕西(陕/秦)、甘肃(甘/ 陇) 6、西南地区——四川(川)、云南(云/滇)、贵州(贵/黔)、西藏(藏)、重庆(渝) 7、东北地区——辽宁(辽)、吉林(吉)、黑龙江(黑) 8、台港澳地区——包括台湾(台)、香港(港)、澳门(澳)
23 个省
4 个直辖市
北京、天津、上海、重庆
5 个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
2 个特别行政区
香港、澳门
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
14 个陆上邻国
朝俄蒙哈吉塔阿,巴印尼泊和不丹。缅甸老挝接越南,陆上邻国依次连
6 个海上邻国
韩日菲文马印尼,隔海相望不分离
位置
北半球、东半球
(大)北温带、(小)热带、(无)寒带
背靠欧亚大陆、面向太平洋
大陆海岸线 1.8 万公里
疆域
960 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位居世界第三
四至
最东——乌苏里江与黑龙江汇合的中心航道上
最西——帕米尔高原
最北——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
最南——曾母暗沙
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接壤省份
国与外国陆域接壤的省级行政区有 9 个
广西、云南、西藏、甘肃、新疆、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
新疆是接壤最多的省级行政区
内蒙是邻省最多的
领海
领海的范围是从大陆海岸基线向海上延伸 12 海里
内海:渤海和琼州海峡
半岛
自北向南有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雷州半岛
岛屿
主要分布在东海和南海
三大岛
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
四大群岛
舟山群岛、庙岛群岛、澎湖列岛、南海诸岛
浙江省是我国岛屿分布最多的省
三级阶梯
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种地形齐备,山区面积广大,约占全国面积的 2/3;
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三阶梯状分布
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
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
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一级阶梯
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二级阶梯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
三级阶梯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
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
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
雪山、湖泊、草地相间分布。水能、地热资源丰富。我国太阳能最丰富的地区。冰川广布。物产:冬虫夏草、酥油茶、牦牛肉、青稞酒
内 蒙 古高原
中国第二大高原
气候干燥,地势平坦,戈壁、沙漠、草原广布。古称“瀚海”
资源:煤、铁、稀土丰富,蓄牧业发达,阴山岩画
黄 土 高原
世 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降水集中,植被稀疏,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易发泥石流灾害、旱涝灾害
典型地貌:塬、梁、峁、川。资源:煤、石
云贵高原
中国第四大高原
气候垂直差异明显。民谚: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多发泥石流灾害、洪劳灾害。
典型地貌:山原、盆地(坝子)、峡谷
喀斯特地貌,石林景观,地下暗河,梯田景观
资源:水力、生物、煤炭、有色金属
四大盆地
塔里木盆地
世 界 第 一 大 内陆盆地
位于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田。光照条件好,热量丰富,盛产优质棉、瓜果
准噶尔盆地
中 国 第 二 大 盆地,“塞北江南”
额尔齐斯河是我国唯一注入北冰洋的外流河
风蚀地貌魔鬼城。蕴藏着丰富的石油、煤,及黄金等矿藏,克拉玛依油田位于盆地西部。降水较多,农牧业发达
柴达木盆地
世 界 地 势 最 高盆地,“聚宝盆”
富含盐、石油、以及铅锌矿等金属矿藏。
四川盆地
紫色盆地
丰富的生物、水力资源和煤、铁、天然气、岩盐以及金属矿藏。盆地西北部为成都平原,有“天府之国”之称
三大平原
东北平原
又叫松辽平原,由三江平原、辽河平原、松嫩平原三部分组成
中国最大的平原。新中国成立后“北大荒”变“北大仓”
著名资源有:黑土地、粮食、石油(大庆油田,辽河油田,吉林油田)
东北平原是我国主要的粮食基地之一,是世界著名的玉米带。是丹顶鹤的繁殖地之一,黑龙江齐齐哈尔扎龙自然保护区有“丹顶鹤之乡”之称。
华北平原
是中国第二大平原。矿产资源丰富,有煤、石油、铁矿等,有丰富的海
矿产资源丰富,有煤、石油、铁矿等,有丰富的海盐
长芦盐场是我国海盐产量最大的盐场
长江中下游平原
河网纵横,湖泊众多,称为“水乡泽国”
丰富的有色金属矿藏,煤、铁等资源较多。盛产稻米、小麦、棉花等
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
决定我国自然环境差异的基本因素
地貌(地形)
气候
气候类型多种多样
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南北方的分界线
秦岭——淮河一线
经过甘、陕、豫、皖、苏等省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北麦南稻,南船北马
水文
海洋
中国海岸线
北起鸭绿江口
南至中越边界北仑河口
海岸地势平坦,多优良港湾,且大多为终年不冻港
四大海洋
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三大海峡
台湾海峡、琼州海峡、渤海海峡
三大海湾
北部湾、辽东湾、杭州湾
三大岛屿
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
河流
中国大小河流总长约 42 万公里,仅次于巴西和俄罗斯,居世界第三
塔里木河为中国最大的内流河
黄河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
发源于西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
流经青、川、甘、宁、内蒙古、晋、陕、豫、鲁等 9 个省、自治区
注入渤海
长江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
正源是沱沱河
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主峰格拉丹东西南侧,全长 6300 千米
干流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 1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注入东海
湖泊
长江中下游和青藏高原是湖泊最多的两个地区
长江中下游主要是淡水区,湖泊有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等
青藏高原主要为咸水湖,有青海湖、奇林湖、纳木湖等
藏北高原的纳木错是中国已知地势最高的湖泊
艾丁湖是地势最低的湖泊
面积最大、水容量最多的是青海湖
深度最深的是长白山天池
山岳
世界地理
七大洲
亚洲
面积最大
东方日出之地
人口最多
欧洲
西方日落之地
非洲
阳光灼热
国家最多
南美洲
北美洲
大洋洲
南方大陆
面积最小
南极洲
地球最南端
平均海拔最高
奥林匹克五环旗
黄环—亚洲
蓝环—欧洲
黑环—非洲
红环—美洲
绿环—大洋洲
四大洋
太平洋
面积最大
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 49.8%
占地球总面积的 35%
印度洋
大西洋
北冰洋
面积最小
分界线与重要海峡
世界之最
最大的平原
亚马孙平原
最大的高原
巴西高原
最高的高原
青藏高原
最大的内海
地中海
最大的咸水湖
里海
最大的淡水湖
苏必利尔湖
最深的淡水湖
贝加尔湖
最大的沙漠
撒哈拉沙漠
最大的岛屿
格棱兰岛
最大的盆地
刚果盆地
最长的内流河
伏尔加河
最深咸水湖(海拔最低)
死海
最高的湖泊(咸水湖)
西藏纳木错
盐度最大
死海
盐度最小
波罗的海
最深的海沟
马里亚纳海沟
最长的裂谷带
东非大裂谷
最大的半岛
阿拉伯半岛
最高的山峰
珠穆朗玛峰
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
多瑙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