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魏晋南北朝文学
中国文学史第三版第二卷思维导图,包括:建安风骨、正始之音、两晋诗坛(上承建安,正始。下启南朝)、陶渊明、南北朝民歌、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永明体与齐梁诗坛。
编辑于2022-06-20 20:23:39魏晋南北朝文学
建安风骨
建安文学:指曹操,曹丕,曹植,曹睿时代的文学创作。包括汉献帝,魏文帝,魏明帝时期的文学。
建安风骨: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建安风骨指建安时期,作品内在的生气和感染力以及语言表达上的简练刚健的特点。 刘师培把“建安风骨”总结为四个方面,即清峻、通脱、骋词、华靡。 [刚健质朴(有力,清新,明朗)、鲜明爽朗。]建安文学有高扬童发、积极进取的精神。
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慷慨悲凉的精神,蕴合积极的人生观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𨺲,应玚,刘祯
王粲:“七子之冠冕”前期作品写汉末战乱,羁旅之情,壮志难酬。 后期写随曹操出征《从军行》。
王粲诗感情深沉,慷慨悲壮。《登楼赋》 “王粲登楼” 。
曹操 字孟德 阿瞒(气韵沉雄,慷慨悲壮) 魏武帝
现存二十余首,都是以四言为主的乐府诗。
1.反应汉末战乱,人民苦难《蒿里行》
2.政治主张,一统天下《短歌行》
游仙诗,人生无常,大业难成《陌上桑》
曹丕 字子恒 (便娟婉约,能移人情) 魏文帝
宴游诗
抒情言志
征人思妇,离别相思
《燕歌行》: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
《典论》: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专门性的论著(建安七子的由来)
曹植 字子健(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陈思王
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融合,作为当时诗坛最杰出的代表。
前期歌唱理想和抱负,反应战乱,情调悲凉。《白马篇》
后期表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悲愤。
自己与朋友被迫害的愤懑《野田黄雀行》
以思妇,弃妇托寓身世《七哀》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述志诗《杂诗》
游仙诗《远游篇》
正始之音
正始文学
正始是魏废帝曹芬的年号(240-249),习惯上所说的“正始文学” 包括正始以后直到西晋立国(265)这一段时间的文学创作。
诗歌转变
①、减少反映民生疾苦,抒发壮志豪情 增加抒写个人忧愤的诗
②、由建安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深永,寄托遥深
阮籍,嵇康与正始诗歌
①、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②、风格隐约曲折。“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 ③、“阮旨遥深”:隐蔽的象征性语言
①、嵇康: 现存五十余首诗。《与山巨涛绝交书》 ②、“嵇志清峻”
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
两晋诗坛 (上承建安,正始。下启南朝)
陆机、潘岳与太康诗风
太康诗风:太康是西晋武帝的年号,太康诗风指以陆机,潘岳为代表 的西晋诗风,以繁缛为特点。 繁缛:繁,指描写繁复,详尽,不避繁琐。缛,指色彩华丽
陆机、潘岳:“陆潘”西晋文学的主流。 “陆才如海,潘才如江”——“潘江入海”
左思、张协与刘琨
左思(字太冲): ①、“尽锐于《三都》,拔萃于《咏史》” ②、《咏史》八首奠定其文学地位 ③、借古讽今,寒士不平。对世族的蔑视与抗争 ④、左思风力:左思再现了建安风骨,刚健质朴的语言, 表示对士族门阀制度的强烈不满,呈现出激情与力度。 ⑤、洛阳纸贵
郭璞的游仙诗
游仙诗:以游览仙境为题材的诗,其源头可追述到战国的屈原 以“游仙”为篇名始于曹植。 南朝梁代萧统《文选》将“游仙”单独列为一个诗歌种类, 主要收录晋代郭璞的诗,至此,游仙诗成为诗体的一个得以确定。
郭璞: ①、“坎凛咏怀” ②、士宦失意,壮志难酬的寄托 ③、刘勰:“足冠中兴”、“中兴第一”
王羲之,孙绰,许询与玄言诗
玄言诗:兴盛于东晋。 “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陶渊明
人生道路与思想性格
①、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 ②、四起四落 祭酒→参军→彭泽令 ③、萧统搜集整理其作品,编《陶渊明集》 今存诗121首, 3赋,9文、赞,述等12篇。 ④、受儒家、老庄、玄学、佛教影响。 ⑤、崇尚自然。
陶诗题材
田园诗
①、景物甜美,生活简朴,悠然自得的心境 ②、真切写出躬耕之甘苦,陶渊明是文学史上第一人
咏怀诗:《饮酒》、《拟古》围绕出仕与归隐
咏史诗
行役诗:宦游期间。 表达对仕宦的厌倦,反复表达对田园的思念和归隐决心
赠答诗
艺术与渊源
自然(平淡朴素)
①、情、景、事、理的浑融 ②、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散文与辞赋
《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 《五柳先生传》(并非陶渊明自传)
南北朝民歌
南朝民歌与吴、楚风情
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宋)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里 主要有吴歌和西曲两类。吴歌326首,西曲142首 “吴声歌曲”
南朝民歌清丽缠绵,更多地反映人民真挚纯洁的爱情生活 《西洲曲》
《子夜歌》、《子夜四时歌》、《华山畿》、《读曲歌》
北朝民歌
①、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乐府诗集·横吹曲辞》的《梁鼓角横吹曲》中 此外在《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也有一小部分。共70首左右 ②、“横吹曲”是用于仪仗、典礼、娱乐,军乐
北朝民歌粗犷豪放,反映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风习 ①、反映北方游牧生活,粗犷豪迈的个性与豪侠尚武的精神 ②、战争 ③、羁旅行役,流亡生活的怀土思乡 ④、爱情与婚姻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南朝是中国诗史上诗风转变的重要时期 南朝文学的风气,以追述新变为突出特点
山水诗
第一次明确提出“山水诗”一词的是唐朝的王昌龄 曹操的《观沧海》才算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概念:以表现自然山水之美和观赏山水时的心境感受为主题的诗歌
谢灵运 (山水诗的鼻祖)
诗风鲜丽清新《入彭蠡湖口》、《登池上楼》
自然:经营安排,琢磨锻炼,力求达于自然
开创了南朝一代新风(新:追求声色)
乐府诗
鲍照
《拟行路难》十八首 愁苦愤懑,反抗门阀
边塞战争
游子思归
统治者的腐败
山水诗(五言)深秀幽奇
贡献:创造了以七言为主的歌行体
诗风俊逸豪放,奇矫凌厉 当时:“险俗”或“险急”
南朝诗歌的面貌 ①、题材:宋齐时代的谢灵运,谢眺的山水诗。鲍照的乐府诗 ②、形式:永明体声律的运用,七言诗的进一步发展 ③、风格:梁陈宫体诗形式主义的倾向,诗风堕落
南朝文学有明显的偏狭性 ①、文学很少反映社会政治状况和普通民众的生活 ②、文学难有雄壮有力的美学风格
基本风格 ①、内容上:主要反映日常生活,山水自然,男女 ②、艺术形式:出现四声的运用 ③:魏晋以来的骈偶化倾向进一步发展 ④、诗文的辞采精丽工巧
永明体与齐梁诗坛
永明体:永明,是南朝齐代齐武帝的年号,齐永明年间因四声的发现,声律论的提出, 沈约,谢眺等人将音律运用到诗歌中,创造出一种讲究音律与对偶,追求词藻美的新诗体 为后代格律诗的出现及其繁荣奠定了基础。但其讲究“八病”为齐代带来弊端(永明体) 不是格律诗。
谢眺
诗清新流丽,圆美流转,情景交融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突破了原有的晦涩和情景割裂 达到了情景交融
齐梁诗坛
三大文学集团
南齐竞陵王萧子良
梁代萧衍,萧统
《文选》全名《昭明文选》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
萧纲
宫体(伤于轻靡)
题画诗的开端,大器晚成(庾信) 《哀江南赋》抒情小赋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散文(水经注/洛阳伽蓝记)
《水经注》郦道元 书中不以南北为鸿沟,以北人的身份成为集大成者 清朗舒朴的文风
《洛阳伽蓝记》杨衔之
魏晋南北朝小说(志人志怪/世说新语)
古代小说的两个系统:文言和白话小说 魏晋南北朝只有文言小说(又称笔记体小说) 缺少艺术虚构
中国文言小说成熟的形态是唐传奇,白话小说是宋元话本
小说起源
神话传说
寓言
史传
志怪 志人:记述人物逸闻趣事 志怪:记述神仙,妖魔鬼怪
地理博物《神异经》东方朔
鬼神怪异《搜神记》干宝
佛法灵异《冤魂志》颜之推
志人
笑话
野史
逸闻轶事:《世说新语》刘义庆
《世说新语》又称《世说》记录东汉到东晋文人名士的言行,逸闻趣事 上卷36门,中卷9门 鲁迅评价:“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 语言风格:简约含蓄,隽永传神,机智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