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生物化学思维导图——24.生物氧化(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作用)
快下载收藏!第3版王镜岩生物化学思维导图所有章节已完结,均为本人考研时所做,适用于生物、食品等方向考研生,同适用于各位生化期末考生!
编辑于2022-07-20 20:27:51生物氧化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作用
生物氧化
有机分子在细胞内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ATP的过程
电子传递和氧化呼吸链
电子传递过程
需氧细胞内糖、脂肪、氨基酸等通过各自的分解途径,所形成的还原型辅酶,包括NADH和FADH2通过电子传递途径被重新氧化;
还原型辅酶以质子形式脱下,其电子沿着一系列电子载体转移,最后转移到分子氧,形成的离子型氧和和质子结合生成水;
电子传递伴有H+的结合与释放,使H+定向转移,通过H+懂定向转移维持质子的跨膜电势,从而推动ATP的合成
亚细胞定位
原核细胞
质膜
真核细胞
线粒体内膜
电子传递链P121 图24-3
整条途径
NADH——FMN——Fe-S FADH2——FMN——Fe-S
CoQ——Cytb——2Fe-2S——Cytc1——Cytc——Cytaa3——O
NADH-Q还原酶(复合体I)
辅基:FMN、Fe-S
辅酶:CoQ
传递顺序:NADH——FMN——Fe-S——CoQ
铁硫聚簇类型
Fe-S
Fe与半胱氨酸4个-SH配对
2Fe-2S
每个Fe与2个-SH与2个无机S原子配对
4Fe-4S
每个Fe与1个-SH和4个中的3个无机S原子配对
琥珀酸-Q还原酶(复合体II)
辅基:FAD、铁硫聚簇
辅酶:CoQ
传递顺序:FAD——铁硫聚簇——CoQ
辅酶Q/泛醌/CoQ
疏水的醌化物,脂溶性辅酶;具结合态(结合到膜上)和游离态(能在线粒体内膜内部扩散迅速)
结构
具有以异戊二烯为单位构成的长碳氢链,哺乳动物中常见Q10,非哺乳动物中Q6~8;其作用为使CoQ成为非极性化合物,能够在线粒体中自由扩散
形态
氧化型CoQ/醌型、半醌中间型(Q·-)、还原型CoQ
作用
将电子从复合体I和复合体II转移到复合体III
细胞色素还原酶(复合体III)
又称细胞色素bc1复合体,或简称bc1
辅基:Cytb562(bH/bk)、Cytb566(bL/bT)、Cytc1、2Fe-2S
Cytb游离存在,Cytc与蛋白质共价结合
传递顺序:Cytb——2Fe-2S——Cytc1——Cytc
Q循环(见下文细胞色素c)
细胞色素
是一类含有血红素辅基的电子传递蛋白的总称,因含有血红素而呈现红色或褐色;几乎存在于所有生物体中,只有极少数的专性厌氧微生物没有这类蛋白质
还原型细胞色素具有明显的可见光谱吸收现象,具有 α、β、γ3条吸收峰氧化型细胞色素无吸收峰
α峰的吸收波长随着细胞色素种类的不同各有特异变化,这是区别细胞色素种类的重要指标
根据吸收光谱分类
a、b、c三类
b类细胞色素的血红素是铁-原卟琳IX;c类细胞色素血红素与b的区别为以硫咪键蛋白质的cys的-SH相连
细胞色素c
唯一能溶于水的细胞色素
成熟细胞色素c的形成
无血红素的细胞色素c从线粒体外膜通道进入线粒体内膜的间隙后,在细胞色素合成酶的作用下,将血红素与细胞色素c蛋白分子结合使其发生构象变化,不能穿过线粒体外膜
作用
在复合体III和复合体IV之间传递电子
Q循环(细胞色素c对复合体III传递的电子的接收方式)
第一阶段
QH2一个电子传递给2Fe-2S——Cytc1——Cytc,另一个电子转变为Q·-,传递给CytbL——CytbH——Q——Q·-
第二阶段
另一分子QH2经过上述相同途径传递一个电子给Cytc,另一电子形成Q·-;该Q·-与第一阶段形成的Q·-结合形成新的QH2
总结
2个QH2参与电子传递,使2个Cytc还原,经过全过程有产生1个QH2,这有利于电子的有效利用
细胞色素氧化酶(复合体IV)
子主题 2
辅基:Cyta、Cyta3、CuA、CuB
传递顺序:CuA——Cyta——CuB——Cyta3——O
中途形成了过氧中间物,高铁中间物p127
电子传递抑制剂
鱼藤酮、安密妥
NADH——CoQ
抗霉素A
QH2——Cytc1
氰化物(CN-)、叠氮化物(N3-)、一氧化碳
Cytaa3——O2
氧化磷酸化作用
电子传递和形成ATP的偶联机制称为氧化磷酸化作用
氧化磷酸化作用机制
ATP合成3部位
复合体I,III,IV
能量偶联假说
化学偶联假说
认为电子传递过程中产生活泼的高能共价化合物,它随后的裂解驱动氧化磷酸化作用
构象偶联假说
电子传递使得线粒体内膜蛋白组分发生构象变化,形成一种高能形式,可通过ATP的合成恢复它原来的构象
化学渗透假说*
认为电子传递释放的自由能和ATP的合成是与跨线粒体内膜的质子梯度相偶联的
实验证据p131
质子转移的机制
氧化-还原回路机制
质子泵机制
ATP合成机制
FoF1-ATP合酶(复合体V,但要与电子传递的4个复合体区分)
亚线粒体结构实验
线粒体中ATP合酶本朝向嵴的内侧,内膜也朝向嵴的内侧(p134 图24-22),亚线粒体泡内膜朝向外侧并且ATP合酶也朝向外侧
尿素和胰蛋白酶处理亚线粒体泡,F1脱落,Fo犹在,还具有电子传递功能,但失去合成ATP功能;将F1加回到只有Fo的囊泡中,氧化磷酸化作用恢复
结构p134 图24-21
Fo单元
作用:质子通道
跨线粒体内膜上疏水蛋白质,由4条肽链组成
F1单元
作用:催化ATP合成
5种不同的多肽链合成,α3ß3γδε ;催化部位在ß亚基,δ亚基连接F1和Fo
柄
包含两种蛋白质
寡霉素敏感性付与蛋白
偶合因子6(F6)
释放与ATP合酶紧密结合的ATP的机制
3个ß亚基具有3个状态
“O”状态(开放状态)“L”状态(结合松弛,无催化能力)“T”状态(结合紧密,有催化活性)
每个亚基通过三个状态之间的转变释放合成的ATP
ATP合酶抑制剂(氧化磷酸化抑制剂)
寡霉素
DCCD(二环己基碳二亚胺)
抑制质子通过Fo
氧化磷酸化与电子传递的解偶联和抑制
特殊试剂的解偶联作用
解偶联剂(质子载体试剂)
2,4-二硝基苯酚DNP
FCCP(二氟甲氧基苯腙碳基氰化物)
将质子运回线粒体基质
氧化磷酸化抑制剂
寡霉素
直接干扰ATP上生成过程
离子载体抑制剂
氨霉素(结合K+)
短杆菌肽(结合K+、Na+等)
将其它阳离子运送到线粒体基质
激素控制褐色脂肪线粒体氧化磷酸化解偶联机制使产生热量
细胞溶胶中的NADH(糖酵解产生的2NADH)的再氧化
生物合成途径细胞溶胶中NADH在丙酮酸转化为乙醇/乳酸过程中被氧化;
产能途径p139-140
甘油-3-磷酸穿梭途径(30ATP)
图24-28
苹果酸-天冬氨酸途径(32ATP)
图2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