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包括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编辑于2022-07-21 14:59:47【历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救亡图存,包括辛亥革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作为社会形态(或者社会性质),是马克思主义的概念,概念的核心内容是经济 [5] 。意指在形式上保留有封建社会国家机关及主权所有,同时在经济、政治、文化上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国家控制与压迫的社会。随着其它资本主义国家控制力度的加强,一部分国家会完全丧失国家主权,成为彻底的殖民地国家;另一部分国家则进行反抗,取得独立地位。大部分国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是不平等条约造成的直接影响。
按时间整理中国近代史,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1839年虎门销烟,1840年~1842年鸦片战争,1851年~1964年太平天国运动,1856年~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内容点总结。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历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救亡图存,包括辛亥革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作为社会形态(或者社会性质),是马克思主义的概念,概念的核心内容是经济 [5] 。意指在形式上保留有封建社会国家机关及主权所有,同时在经济、政治、文化上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国家控制与压迫的社会。随着其它资本主义国家控制力度的加强,一部分国家会完全丧失国家主权,成为彻底的殖民地国家;另一部分国家则进行反抗,取得独立地位。大部分国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是不平等条约造成的直接影响。
按时间整理中国近代史,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1839年虎门销烟,1840年~1842年鸦片战争,1851年~1964年太平天国运动,1856年~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内容点总结。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背景:约公元前2070年,启建立夏朝
建立:禹死启继,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
特点
①王位传承方式: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王位父子相传或兄终弟及。②王权神秘色彩:统治者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国家大事都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
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背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西周
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内容
分封对象
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分封内容
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土地和人民
诸侯义务
服从周天子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诸侯权力
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等级关系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影响/评价
积极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西周成为一个延续百年的强国
消极影响:诸侯享有较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强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特点: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内容
(1)嫡长子继承制:王位和各种爵位由嫡长子继承。(2)大宗和小宗关系: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3)周王的地位: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作用
(1)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2)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
诸侯争霸
背景:西周灭亡,东周天子大权旁落,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
表现:各诸侯国为控制更多的土地和人民,相互间进行战争
秦朝统一
条件
主观:各诸侯国进行改革和变法,力图通过兼并战争来统一天下;人民渴望统一
客观: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
经过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
至高无上的皇权
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皇帝制度
确立: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
特征:以皇位世袭显示权力不可转移;以皇权至上显示地位不可僭越
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
为了加强统治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最高统治者是皇帝,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
地方推行郡县制度。(县制起源于商鞅变法,一直沿用到今天)
开创了此后我国地方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上: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经济上:(1)统一货币(统一使用圆开方孔铜钱)。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对经济的交流 (2) 统一度量衡.便利了经济的发展。
3.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4.军事上:反击匈奴,北筑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南凿灵渠,开发南疆。
5.秦统一后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度。
秦始皇的贡献
6.思想上:焚书坑儒。
秦的暴政
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严苛的法律、刑法残酷、秦二世更加残暴
社会经济严重破坏,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和苦难,激起人民的反抗
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在新兼并的地区设郡县。秦统一后,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特点: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作用/影响: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把全国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
影响
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 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加强对人民的压榨,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阶级矛盾激化
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央集权的发展
汉代
武帝:在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唐朝
(1)唐朝中期,在地方设置节度使,节度使在政治上享有较大自主权。(2)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北宋
①军事上: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并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②行政上: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作用: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元朝
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
影响: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②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君主专制的演进
汉朝
①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②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
影响:相权削弱,皇权加强
魏晋南北朝
逐步形成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三省体制
隋唐
中央机构:三省六部制
①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②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影响:①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②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为后代所沿袭
北宋
①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②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影响: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元朝
①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 ②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影响: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汉朝察举制
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影响: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影响: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出任高官
隋朝至清朝科举制
①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②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③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作用:①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宰相制度的废除
原因
(1)历史:元朝丞相权势过重,内乱屡生。朱元璋认为这种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2)现实:明初丞相胡惟庸权倾朝野,挑战皇权
经过
1380年,明太祖诛杀胡惟庸。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影响: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内阁的出现
背景:废除丞相后,全国重大政务都由明太祖决断,他深感力不从心
过程
(1)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这些侍从顾问帮助处理政务,一切大事仍由明太祖亲自主持 (2)明成祖在位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决策,“内阁”出现 (3)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大学士拥有票拟权 (4)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评价: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它是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军机处的设立
清朝初年
(1)设内阁、置六部,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2)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康熙时期
设南书房,参与机要事务,替皇帝起草谕旨。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
雍正时期
设军机处办理西北军务。跪受笔录,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