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古代文学史总绪论
袁行霈版《中国文学史》总绪论:三古七段是人们处理中国文学史分期问题的一种新的视角,朝代分期是另一种视角,将二者结合起来,处理中国文学史的分期问题,可以使之互相补充、相得益彰。因此,三古七段说更全面的表述是:三古七段双视角。
编辑于2022-07-30 16:24:36总绪论
一、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学视角
文学史与文学史学
(1)中国古代的史学家和文学家早已注意到文学的发展与变迁,并作了许多论述。
这些论述散见于史书、目录学著作、诗文评、文学总集或选集的作家小传中
在一些序跋、题记及其他文章中也有所涉及。
(2)司马迀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不但为屈原、贾谊这两位文学家立传
而且笔墨涉及宋玉、唐勒、景差等屈原之后贾谊之前的辞赋家,己经算是有了文学发展过程的初步描述。
(3)此后各朝各代的文学家对文学发展的过程都有涉及,
进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后,文学史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文学史的内容
解释:文学史是文学的历史,文学史著作要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上描述文学本身演进的历程。
(1)把文学当成文学来研究,文学史著作应立足于文学本位,重视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并具有艺术感染力的特点及其审美价值。
(2)围绕文学创作来阐述文学的发展历程。
文学史研究的最外围是文学创作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
第二个层面是文学创作的主体即作家,包括作家的生平、思想、心态等。
第三个层面是文学作品,这是文学史的核心内容。
(3)与文学创作密切相关的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鉴赏。
文学理论是指导文学创作的,
文学批评和文学鉴赏是文学创作完成以后在读者中的反应
文学的发展史是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鉴赏共同推进的历史。
文学史学:即是研究文学史的学科
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史属于史学的范畴。
文学史著作既然是“史”,就要寻绎“史”的规律,而不满足于事实的罗列,也要注意文学史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从广阔的文化学的角度考察文学。
文学史的存在是客观的,描述文学史时应当力求接近文学史的实际。
二、中国文学的演进
.文学演进的外部因素
外部因素指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民族矛盾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的影响
例如,春秋战国之际社会经济政治的大变革带来文化上的百家争鸣,与之相适应,文学也出现了繁荣局面。
.文学演进的内部因素
(1)文学发展的不平衡
①文体发展的不平衡
各种文体都有一个从萌生到形成再到成熟的过程
一方面,各种文体形成和成熟的时代不同,有先有后;
另一方面,各种文体从萌生到形成再到成熟,其过程的长短也不同。
②朝代的不平衡
各个朝代文学的总体成就是不一样的,
有的朝代相对繁荣些,有的朝代相对平庸些。
而且各个朝代各有其相对发达的文体,这并不是说这些朝代的其他文体不值得注意。
③地域的不平衡
一是在不同的朝代,各地文学的发展有盛衰的变化,呈现此盛彼衰、此衰彼盛的状况;
二是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体孕育生长,从而使一些文体带有不同的地方特色。
(2)一些相反相成的因素的互动作用
①俗与雅之间相互的影响、转变和推动。俗雅之间的互动,使文学的长河陆续得到新鲜活水的补充和激荡,而保持着它的长清。
②各种文体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各种文体都有其独特的体制与功能,这构成了文体之间的界限。而一种文体与其他文体相互渗透与交融,吸取其他文体的艺术特点以求得新变,这也是中国文学演进的一条重要途径。
③复古与革新之间的交替与碰撞。这是文学体裁内部的运动,主要表现在诗文的领域里。
④文与道的离合。
这主要是指文学与儒家伦理道德、儒家政治理想的关系。
自从汉代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以后,文学和儒家思想的关系一直制约着文学本身的演进。
此外,道家思想、佛学思想以及反映市民要求的思想又先后不同程度地渗透进来,对文学施以不同方向的外力,影响着文学的发展。
三、中国文学史的分期
1.三古七段
中国文学史可以分成上古期、中古期、近古期。三古之内,又可以细分为七段:
(1)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秦汉
(2)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
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3)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
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
2.文学本身发展变化的九个方面
(1)创作主体的发展变化;
(2)作品思想内容的发展变化;
(3)文学体裁的发展变化;
(4)文学语言的发展变化;
(5)艺术表现的发展变化;
(6)文学流派的发展变化;
(7)文学思潮的发展变化;
(8)文学传媒的发展变化;
(9)接受对象的发展变化。
3.三古七段划分的着眼点
三古七段是综合考察了文学本身九个方面的因素,并参照社会条件而作出的划分。
(1)上古期(先秦、秦汉)
①总体特征
a.中国文学各种体裁的孕育期;
b.中国文学思想基础的孕育期;
c.以儒道两家为主的中国文学思潮的形成期;
d.士大夫作为创作主体和接受对象,以及文字作为传播的主要媒介的格局的奠定期。
②阶段特征
a.先秦文学
第一,文学的创作主体经历了由群体到个体的演变。史从巫中分化出来,专门从事人事的记录;
第二,先秦文学的形态,一方面是文史哲不分,另一方面是诗乐舞结合。
b.秦汉文学
第一,创作主体的处境有了变化,形成若干作家群体,以歌功颂德或讽喻谲谏为己任;
第二,汉代文学失去了先秦文学的生动活泼与多姿多彩,而形成格式化的、凝重板滞的风格;四言诗僵化,楚辞的形式转化为赋,汉代乐府民歌兴盛,酝酿出五七言体。
(2)中古期(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朝中叶前)
①总体特征
.这时开始了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并在南北朝完成了这个自觉的进程;
.文学语言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由古奥转向浅近;
.这是诗、词、曲三种重要文学体裁的鼎盛期;
.文言小说在魏晋南北朝己初具规模,在唐代臻于成熟,白话短篇小说在宋元两代己经相当繁荣;
.文学传媒出现了印刷出版、讲唱、舞台表演等各种新的形式;
.文学创作的主体和对象,包括了宫廷、士林、乡村、市井等各个方面。
②阶段特征
a.魏晋到唐中叶
是五七言古体诗繁荣发展并达到鼎盛的阶段,也是五七言近体诗兴起、定型并达到鼎盛的阶段。
第一,诗占据着文坛的主导地位;
第二,文向诗靠拢,出现了诗化的骈文;
第三,赋向诗靠拢,出现了骈赋;
第四,“建安风骨”和“盛唐气象”两个诗歌范式先后在这一阶段的头尾确立起来;
第五,以宫廷为中心形成若干文学集团,集团成员间的相互切磋提高了文学的技巧;
第六,玄学和佛学渗入文学,使文学呈现多姿多彩的新面貌。
b .唐中叶天宝末年“安史之乱”爆发到南宋灭亡为止
第一,文:古文运动确定了此后的文学语言和文体模式;
第二,诗:盛唐之后,诗人另辟蹊径,最终发展出了宋诗;
第三,词的兴盛;
第四,唐传奇到宋“说话”的兴盛。
c.元代到明代中叶
叙事文学占据了文坛的主导地位,表现在:
第一,文学的传媒除了写(刻)在纸上的读物外,还包括说唱、扮演等艺术形式;
第二,儒生社会地位的降低,出现了关汉卿、王实甫等一批不同于正统文人的作家;
第三,文学样式以戏曲和散曲为代表,杂剧中心是大都,南戏中心是温州;
第四,元末明初出现的《三国志演义》《水浒传》预示着长篇小说时代的到来。
(3)近古期(明嘉靖后、五四前)
①总体特征
a .文人的市民化和文学创作的商品化;
b .创作主体的个性高扬,反对理学禁欲主义;
c .诗文等传统的文体仍有发展,但难以突破,通俗文体则生机勃勃。
②阶段特征
a .明嘉靖初到鸦片战争
第一,诗文方面有公安派、竟陵派、神韵派、格调派、性灵派、桐城派的主张和创作实践;
第二,词的方面有阳羡词派、浙西词派、常州词派的主张和创作实践;
第三,戏曲方面有以“临川派”和“吴江派”为主的两大群体的论争;
第四,白话长篇小说方面,吴承恩的《西游记》、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曹雪芹的《红楼梦》,是这个阶段的巅峰之作,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中国文言小说的一座高峰。
b .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
第一,救亡图存的意识和求新变于异邦的观念,成为文学的基调;
第二,文学被视为社会改良的工具,在国民中最易产生影响的小说的地位得到充分肯定。
4.双视角
三古七段是人们处理中国文学史分期问题的一种新的视角,朝代分期是另一种视角,将二者结合起来,处理中国文学史的分期问题,可以使之互相补充、相得益彰。因此,三古七段说更全面的表述是:三古七段双视角。
目录
第一编先秦文学
上古神话
诗经
左传等叙事散文
孟庄等说理散文
屈原与《楚辞》
第二编秦汉文学
秦&西汉散文
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
司马迁与《史记》
两汉乐府诗
东汉辞赋
《汉书》&东汉散文
东汉文人诗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两晋诗坛
陶渊明
南北朝民歌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永明体与齐梁诗坛
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
小说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
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
盛唐的诗人群体
李白
杜甫
大历诗风
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
唐传奇与俗讲变文
晚唐诗歌
李商隐
词的初创&晚唐五代词
第五编宋代文学
宋初文学
柳永与北宋前期词人的探索
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苏轼
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周邦彦和北宋后期词人的创造
李清照与南渡词风的新变
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
辛弃疾和南宋中期词人的拓展
姜夔、吴文英及南宋后期词人的深化
南宋的古文和四六
南宋后期和辽金的诗歌
第六编元代文学
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
关汉卿
王石甫的《西厢记》
白朴和马致远
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
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
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
元代散曲
元代诗文
第七编明代文学
三国志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
水浒传与英雄传奇的演化
明代前期诗文
明代中期的文学复古
明代杂剧的流变
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
汤显祖
《西游记》与其他神怪小说
《金瓶梅》与世情小说的勃兴
三言二拍与明代的短篇小说
晚明诗文
明代的散曲与民歌
第八编清代代文学
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
清初戏曲与长生殿、桃花扇
清初白活小说
聊斋志异
儒林外史
红楼梦
清中叶诗文词多元发展的局面
清中叶的小说、戏曲与讲唱文学
第九编 近代文学
龚自珍与近代前期诗文词
近代前期的小说与戏曲
黄遵宪、梁启超与近代后期诗文词
近代后期的小说与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