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做时间的朋友2
罗振宇2023跨年演讲,“做时间的朋友”
编辑于2023-01-08 11:38:34 湖南时间的朋友2 2023跨年演讲
故事11.《话剧与常识》
简介
话剧导演易立明把北京一个4000多平方米废弃的电影院,改成一个剧院
传统的话剧产业,在易立明手里发生了一次很有价值的演化。
他说
商业演化的一个基本规律,把更丰富的东西,以更便宜的价格,用更方便的方式,交到用户手中
商业演化,最重要的变量就是这三个要素。你看这三个要素,哪个跟高、大、上、广、阔、远都不必然相关,哪个都是可以从手头做起、就地做起的。
启发
如果我们打算在一个行业深耕下去,我们不仅要在大家看得见的地方下手,还要尝试去大家看不见的地方下手。
故事12.《故乡与魔法》
简介
因为苹果,蓝思科技带动浏阳几十万人的就业
他说
曾航说:你意识到没有?中国就像一口大火锅,里面的元素越丰富,味道就越好,创造性就越足。里面没有任何一样东西是真正多余的。
新能源是一套极其复杂的系统,就像魔法。每一个成果都会解决掉一些问题,而每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又会带来新的问题。
启发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
故事13.《快餐店与星辰大海》
简介
快餐品牌南城香疫情期间逆式增长,打法很简单:就是做社区餐饮,服务“附近”。
创始人汪国玉说:“附近的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就尽可能满足他们什么。”
南城香做的是细水长流的全时段社区生意,同样一份店铺租金,一天可以卖五顿饭。
你任何时候到南城香去,都会发现有吃的:上班族清早匆匆赶路,可以带走茶叶蛋和豆浆;中午懒得开火的退休大爷,可以点一碗好吃又便宜的安格斯肥牛饭;孩子下午放学回家以后,可以买一杯奶茶、一对鸡翅垫垫肚子;晚上下了班不想做饭,一碗虾仁大馄饨暖心暖胃;深夜朋友聚会,可以去吃电炉烤串。
启示
忽略附近,其实是忽略了一种非常重要的资源。附近也有星辰大海。
故事14.《绿道与眼前人》
简介
清华新雅书院的院长梅赐琪每周都会和学会一起跑步,共进午餐
他说
跟学生跑步也好、吃饭也好、面批也好,都是为了实现这个“全过程深度浸润”。全过程,就是一个也不能少,一刻也不能停;深度,就是不能流于表面、皮毛;深度浸润,就是要用人和人之间的真实关系,多角度地润物无声、春风拂面。
学校是什么?“创建学校的目的,是将历史上人类的精神内涵转化为当下生机勃勃的精神,由此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启发
不仅是教育家,所有要经营星辰大海的人,其实入手点不在远方,而是每一个眼前的、具体的人。
故事15.《投资家与小草》
简介
港交所的前行政总裁李小加的“滴灌通”专门扶持小店
滴灌通,要的不是什么参天大树的未来,要的就是小草们的今天、明天、后天、每天生长的一部分。只要算得过账来,就能投资。
启发
数字化水平越高的地方,就越容易聚合资源。在资源越丰沛的地方,你当然就越能做成自己的事。
故事16.《奶茶店与女主播》
简介
一个一年流水小1000万的老板,他平时过的该是什么样的日子?
这家奶茶店的老板,每天至少要在店里站12个小时。人手不够的时候,该切水果切水果,该打包的帮打包。
北京电视台原来的节目主持人王芳一年要干200多场图书带货直播,每场都是4个多小时,有时晚上还要加播其他商品。
他说
我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数字化勤奋”。
你就想想,今年在数字化平台上做事儿的那些大名人,罗永浩、俞敏洪、张兰,他们哪还是那种传统大老板的样子?谁不是工作时间超长、工作强度超大的“数字化勤奋者”?
成角儿之后,还得接着“挨打”。
启发
再大的田产,也得下地干活。
得了再好的收成,也都是劳动所得,种豆得豆,种瓜得瓜。
故事17.《何帆与麻雀战略》
简介
经济学家何帆老师提出了一个词,叫“麻雀战略”。
麻雀走的是一条完全不同的路:它迎难而上,主动进入人的地盘,根据人类生活的变化去调整自己。
到今天,体形庞大的鸟,比如恐鸟、象鸟和大海雀早就灭绝了,小巧玲珑的麻雀却增加到了5.4亿只
启发
经济生态系统已经变了,旧的物种会消失,新的物种会崛起,未来的新物种很可能不是恐龙和鲸鱼这样的庞然大物,而是像麻雀这样能迅速找到新的生态位的聪明物种。
故事18.《小白菜与植物店》
简介
大橙子卖的是“月下发财树”,他在树下放了一个黄色的小圆片,花盆上还写着“月亮与六便士”。
他说
在产品上加一点点小创作,就能完成一次小创新,你说这事是不是挺值得干的?
启发
让产品与文化相结合
故事19.《山与召集人》
简介
长春市的“这有山”
这有山,在一个室内空间里,真的造了一座山。
整座山高达30米,沿着山坡向上,你会发现,有小吃街、话剧院、博物馆、书店、影院、展览、酒店......
同样是长春市市中心的一个商业综合体,别人拿到手只能把它做成Shopping Mall,而吕兴彦要做的是“人造景区”,更准确地说,是“3-24小时都市短期度假目的地”
启示
不管你做的事多新,回头看看,带着自己的问题,找到最适合你的传统。
每一个传统的认领、选择,都意味着你做事的方法、做事的重点和做事的边界,不一样。
而创新就在其中。
看得见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
故事20.《村庄与作品》
启示
人可以站在原地,但我把世界的资源,都拿来完善自己的作品。让整个世界,都为我所用。
当你带着创作的心,再来看这个世界,你会发现,整个世界都不一样了。
简介
黄家伦把贫困村通过旅游和文化包装成作品,顺利脱贫
故事21.《舞蹈与典礼》
“我们选择了舞蹈,而不是奔跑。”
而舞蹈,虽然看起来慢,但它有另一种内在追求,追求过程好看,追求结果创新。
故事22.《导演与群像》
简介
张艺谋
张艺谋筹备2022冬奥会开幕式,
张艺谋在冬奥会筹备期间,一天只睡三小时,一天只吃一顿饭。每天睁开眼睛就投入工作,没有任何娱乐活动。开会也是车轮战,所有的项目组都熬他一个人。
张艺谋,著名导演,一直在干活。这就意味着,他时刻准备着自己的状态。客观上说,他就始终处于重大项目候选人的名单上。张艺谋未必本意如此,但是像冬奥会开幕式这种全球瞩目的项目,不找他又能找谁呢?
他说:一个本领,能干什么,不知道,先练着再说。这一级铺好了,下一级台阶自然浮现。
书城群像
他们是图书管理员,又是智能家居极客,心理疏导员,有的又是室内设计师……
在本职工作之外,他们为什么还要做这些事?
估计,我们得不到一个确切的答案。他们都只是在和张艺谋一样,经营一个丰沛的、元气淋漓的当下,而后等待未来的遴选。
启发
经营好自己的现在,等待未来向我飞奔而来。
当一个人每一分钟都在琢磨着怎么做好手头的事,常年如此,那他脚底下的桩就垫得比别人都高,一有事儿你就看得见他,而且,只看得见他。
“我们的职责是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
每一个脚下有根,眼里有光的人都如此。
做好手头的事,等到新年自有答案。
总结
七大部分
第一部分,空间、时间与葡萄酒。在环境不完美的时候,学会一边保持希望,一边说老实话。
第二部分,改行、露营与“职业折旧率”。在做选择的时候,更加关注自己的内核,而不是拥有的标签。
第三部分,微雕、剧场与听诊器。在做事的时候,更关注自己能持续努力、无穷深化的要素。
第四部分,绿道、操场与“保链护土”。在远方和附近之间,更关注眼前人、身边事。
第五部分,麻雀、小店与“数字化勤奋”。在大和小之间,尊敬大树和鸿鹄,关切小草和燕雀。
第六部分,移形、换景与“作品意识”。把一切都看成画布、琴谱和舞台,有胆气把世界据为己有。
第七部分,舞蹈、emo与“内在节奏”。在跑步和舞蹈之间,偏向舒展一点,优美一点。
他说
把自己活成一个动词
活成一个动词,你就可以成为一组行动,你在讲课、在直播、在写作、在调研、在沟通、在选择。
世界上不仅有庙堂当中的知识,还有很多正在发生的知识,它们藏在无数实干家的脑子里。
“我没有失败过。要么赢得胜利,要么学到东西。”
时间的朋友2 2023跨年演讲
故事11.《话剧与常识》
简介
话剧导演易立明把北京一个4000多平方米废弃的电影院,改成一个剧院
传统的话剧产业,在易立明手里发生了一次很有价值的演化。
他说
商业演化的一个基本规律,把更丰富的东西,以更便宜的价格,用更方便的方式,交到用户手中
商业演化,最重要的变量就是这三个要素。你看这三个要素,哪个跟高、大、上、广、阔、远都不必然相关,哪个都是可以从手头做起、就地做起的。
启发
如果我们打算在一个行业深耕下去,我们不仅要在大家看得见的地方下手,还要尝试去大家看不见的地方下手。
故事12.《故乡与魔法》
简介
因为苹果,蓝思科技带动浏阳几十万人的就业
他说
曾航说:你意识到没有?中国就像一口大火锅,里面的元素越丰富,味道就越好,创造性就越足。里面没有任何一样东西是真正多余的。
新能源是一套极其复杂的系统,就像魔法。每一个成果都会解决掉一些问题,而每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又会带来新的问题。
启发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
故事13.《快餐店与星辰大海》
简介
快餐品牌南城香疫情期间逆式增长,打法很简单:就是做社区餐饮,服务“附近”。
创始人汪国玉说:“附近的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就尽可能满足他们什么。”
南城香做的是细水长流的全时段社区生意,同样一份店铺租金,一天可以卖五顿饭。
你任何时候到南城香去,都会发现有吃的:上班族清早匆匆赶路,可以带走茶叶蛋和豆浆;中午懒得开火的退休大爷,可以点一碗好吃又便宜的安格斯肥牛饭;孩子下午放学回家以后,可以买一杯奶茶、一对鸡翅垫垫肚子;晚上下了班不想做饭,一碗虾仁大馄饨暖心暖胃;深夜朋友聚会,可以去吃电炉烤串。
启示
忽略附近,其实是忽略了一种非常重要的资源。附近也有星辰大海。
故事14.《绿道与眼前人》
简介
清华新雅书院的院长梅赐琪每周都会和学会一起跑步,共进午餐
他说
跟学生跑步也好、吃饭也好、面批也好,都是为了实现这个“全过程深度浸润”。全过程,就是一个也不能少,一刻也不能停;深度,就是不能流于表面、皮毛;深度浸润,就是要用人和人之间的真实关系,多角度地润物无声、春风拂面。
学校是什么?“创建学校的目的,是将历史上人类的精神内涵转化为当下生机勃勃的精神,由此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启发
不仅是教育家,所有要经营星辰大海的人,其实入手点不在远方,而是每一个眼前的、具体的人。
故事15.《投资家与小草》
简介
港交所的前行政总裁李小加的“滴灌通”专门扶持小店
滴灌通,要的不是什么参天大树的未来,要的就是小草们的今天、明天、后天、每天生长的一部分。只要算得过账来,就能投资。
启发
数字化水平越高的地方,就越容易聚合资源。在资源越丰沛的地方,你当然就越能做成自己的事。
故事16.《奶茶店与女主播》
简介
一个一年流水小1000万的老板,他平时过的该是什么样的日子?
这家奶茶店的老板,每天至少要在店里站12个小时。人手不够的时候,该切水果切水果,该打包的帮打包。
北京电视台原来的节目主持人王芳一年要干200多场图书带货直播,每场都是4个多小时,有时晚上还要加播其他商品。
他说
我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数字化勤奋”。
你就想想,今年在数字化平台上做事儿的那些大名人,罗永浩、俞敏洪、张兰,他们哪还是那种传统大老板的样子?谁不是工作时间超长、工作强度超大的“数字化勤奋者”?
成角儿之后,还得接着“挨打”。
启发
再大的田产,也得下地干活。
得了再好的收成,也都是劳动所得,种豆得豆,种瓜得瓜。
故事17.《何帆与麻雀战略》
简介
经济学家何帆老师提出了一个词,叫“麻雀战略”。
麻雀走的是一条完全不同的路:它迎难而上,主动进入人的地盘,根据人类生活的变化去调整自己。
到今天,体形庞大的鸟,比如恐鸟、象鸟和大海雀早就灭绝了,小巧玲珑的麻雀却增加到了5.4亿只
启发
经济生态系统已经变了,旧的物种会消失,新的物种会崛起,未来的新物种很可能不是恐龙和鲸鱼这样的庞然大物,而是像麻雀这样能迅速找到新的生态位的聪明物种。
故事18.《小白菜与植物店》
简介
大橙子卖的是“月下发财树”,他在树下放了一个黄色的小圆片,花盆上还写着“月亮与六便士”。
他说
在产品上加一点点小创作,就能完成一次小创新,你说这事是不是挺值得干的?
启发
让产品与文化相结合
故事19.《山与召集人》
简介
长春市的“这有山”
这有山,在一个室内空间里,真的造了一座山。
整座山高达30米,沿着山坡向上,你会发现,有小吃街、话剧院、博物馆、书店、影院、展览、酒店......
同样是长春市市中心的一个商业综合体,别人拿到手只能把它做成Shopping Mall,而吕兴彦要做的是“人造景区”,更准确地说,是“3-24小时都市短期度假目的地”
启示
不管你做的事多新,回头看看,带着自己的问题,找到最适合你的传统。
每一个传统的认领、选择,都意味着你做事的方法、做事的重点和做事的边界,不一样。
而创新就在其中。
看得见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
故事20.《村庄与作品》
启示
人可以站在原地,但我把世界的资源,都拿来完善自己的作品。让整个世界,都为我所用。
当你带着创作的心,再来看这个世界,你会发现,整个世界都不一样了。
简介
黄家伦把贫困村通过旅游和文化包装成作品,顺利脱贫
故事21.《舞蹈与典礼》
“我们选择了舞蹈,而不是奔跑。”
而舞蹈,虽然看起来慢,但它有另一种内在追求,追求过程好看,追求结果创新。
故事22.《导演与群像》
简介
张艺谋
张艺谋筹备2022冬奥会开幕式,
张艺谋在冬奥会筹备期间,一天只睡三小时,一天只吃一顿饭。每天睁开眼睛就投入工作,没有任何娱乐活动。开会也是车轮战,所有的项目组都熬他一个人。
张艺谋,著名导演,一直在干活。这就意味着,他时刻准备着自己的状态。客观上说,他就始终处于重大项目候选人的名单上。张艺谋未必本意如此,但是像冬奥会开幕式这种全球瞩目的项目,不找他又能找谁呢?
他说:一个本领,能干什么,不知道,先练着再说。这一级铺好了,下一级台阶自然浮现。
书城群像
他们是图书管理员,又是智能家居极客,心理疏导员,有的又是室内设计师……
在本职工作之外,他们为什么还要做这些事?
估计,我们得不到一个确切的答案。他们都只是在和张艺谋一样,经营一个丰沛的、元气淋漓的当下,而后等待未来的遴选。
启发
经营好自己的现在,等待未来向我飞奔而来。
当一个人每一分钟都在琢磨着怎么做好手头的事,常年如此,那他脚底下的桩就垫得比别人都高,一有事儿你就看得见他,而且,只看得见他。
“我们的职责是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
每一个脚下有根,眼里有光的人都如此。
做好手头的事,等到新年自有答案。
总结
七大部分
第一部分,空间、时间与葡萄酒。在环境不完美的时候,学会一边保持希望,一边说老实话。
第二部分,改行、露营与“职业折旧率”。在做选择的时候,更加关注自己的内核,而不是拥有的标签。
第三部分,微雕、剧场与听诊器。在做事的时候,更关注自己能持续努力、无穷深化的要素。
第四部分,绿道、操场与“保链护土”。在远方和附近之间,更关注眼前人、身边事。
第五部分,麻雀、小店与“数字化勤奋”。在大和小之间,尊敬大树和鸿鹄,关切小草和燕雀。
第六部分,移形、换景与“作品意识”。把一切都看成画布、琴谱和舞台,有胆气把世界据为己有。
第七部分,舞蹈、emo与“内在节奏”。在跑步和舞蹈之间,偏向舒展一点,优美一点。
他说
把自己活成一个动词
活成一个动词,你就可以成为一组行动,你在讲课、在直播、在写作、在调研、在沟通、在选择。
世界上不仅有庙堂当中的知识,还有很多正在发生的知识,它们藏在无数实干家的脑子里。
“我没有失败过。要么赢得胜利,要么学到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