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这是一篇关于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定义、内容结构、层次结构、教育方针、对学校教育的实施有重要作用等。
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宗教改革运动是16世纪欧洲新兴资产阶级以宗教改革的形式发动的一次大规模反封建的社会政治运动。
文艺复兴时期教育是指西欧封建社会解体、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形成的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及其在教育领域内产生的变革。文艺复兴(约 14—16 世纪)最初发生于意大利,逐渐波及尼德兰、西班牙、法国、英国和德国等地。人文主义教育是该时期的教育主流。
西欧 中世纪早期(公元 5~11 世纪)的教育,其主体是基督教教育,教会学校 构成了学校教育发展的主线。 这一时期以法兰克王国为首的日耳曼诸 王国先后阪依罗马基督教,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两宋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
定义
广义:教育培养人的质量规格
狭义:国家对培养的人才要达到什么样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
内容结构
为谁培养人
培养什么样的人
层次结构
国家
培养目标
各级各类学校
课程目标
不同学科学年段目标
教学目标
教师课堂目标
教育方针
含义
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根本指针,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构成
教育的性质和方向、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和方法【怎样培养人】
对学校教育的实施有重要作用
定向作用
调控作用
评价作用
教育目的的建构
需要反映社会发展规律,遵循社会历史条件的可能与限定
需要反映人的发展规律,遵循人的发展的可能与限定
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联系:都包含“为谁培养人”的规定,都体现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具有内在一致性。
区别:教育方针包含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和基本内容。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互为手段和目的。
与培养目标的关系
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有区别又联系 目的是制定目标的依据,目标是目的的具体化
主要理论
个体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
个体本位论
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齐、裴禄培尔等
主要观点: 1、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2、教育目的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制定的。 3、教育基本职能在于使人生来的健全的潜能得到发展。 4、教育的效果应由个人的个性自由程度来衡量。
评价: 优:起到了人性解放的作用,关注人的个性、自由、权利等。 缺:把“个性”与“共性”对立起来,把追求个人的利益凌驾于国家之上。
社会本位论
代表人物:那托尔普、涂尔干、凯兴斯泰纳等
主要观点: 1、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 2、教育除了满足社会需要以外并无其他目的。 3、教育目的应该培养公民。 4、教育的效果是以其社会功能发挥的程度来衡量。
评价: 优:有利于教育权从宗教转移到世俗政权手中,动员国家办教育。 缺:忽视个人的价值和自由。
评价
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两种价值取向都含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割裂了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否定了人与社会在教育目的中的合理性存在。必然导致教育实践和教育观念的片面性,限制教育多方面功能的发挥。
内在目的论与外在目的论
代表人物:杜威
将教育目的分为两种:一是内在目的,即教育过程以内的目的或者教育活动本身的具体目的。二是外在目的,即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或者外界强加给教育活动的一般的、终极的目的。赞成内在目的,反对外在目的。
内在目的论
主要观点
认为外在教育目的是遥不可及的,没有尊重儿童的需要
教育即生长。教育应当依据儿童的兴趣、需要、身心发展规律来制定目的。把促进学生内在生长作为教育宗旨
教育无目的论—没有外在目的。
教育应满足儿童内在生长与发展的各种需求。
外在目的论
凡事教育过程本身之外的目的都是外在目的。
历史上出现的“培养绅士”、“为现世完满的生活做准备”等的教育目的都是外在目的。
外在目的并不是真的教育目的,使教育成为外在教育目的的附属物。
评价:实际上想调和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分歧,一方面提出教育目的存在于教育过程之中,强调个性化;另一方面又提出学校即社会,强调社会化。但总体来说倾向于个人本位,没有成功超越个体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争论。
教育生活准备说与教育适应生活说
教育准备生活说
代表人物:斯宾塞
主要观点:教育应为人们未来的完满生活做准备。
评价:重新未来的方向性,但忽视了学生当下的需要。
教育适应生活说
教育即生活,教育为了学生当下的生活做准备
评价:把教育与学生当下生活联系在一起,忽视了教育的未来方向性。
我国教育目的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含义:劳动能力、智力与体力、个性自由发展
社会条件
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
生产力高速发展的大工业提供物质基础,用的是科学技术、生产率提高缩短时间、市场扩大普遍交往、社会分工
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交易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在教育学的意义
确立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
指明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
为我国教育目的的制度奠定理论基础
时代与社会的需要
反映生产关系和科技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符合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需要
人的发展与需要
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
历代教育目的【重点选择题】
我国教育目的的实质
培养劳动者
坚持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方向
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培养独立个性
不同历史时期表述不同,但实质相同
全面发展教育
系统教育,德、智、体、美、综合实践活动
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不可替代性】相互独立、缺一不可、不能相互替代、五育并举【相互联系互为目的和手段】
德育【保证方向和动力】
智育【认识基础】
体育【机体保障】
美育综合实践活动【具体运用和实施】
相辅相成、不能顾此失彼、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防止两个倾向】
素质教育
三个层次:身体 心理 社会
特点:面向全体 全面发展 创造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