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比较文学-第3章-翻译
作家创作时使用特定语言,且有期待视野。但翻译改变了作品的语言外壳、读者、接受环境。使作品进入接受新天地,读者更加广泛,取得新文化交流、取得新生,延长了作品生命,赋予其二次新生。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翻译
比较文学和翻译研究的关系
创造性叛逆 和 翻译
创造性叛逆-定义
翻译是叛逆,因为它将作品置入一个完全没有预料到的参照体系
“改写、重写”是一个文学捍卫者用以改编异于当时当地文化规范的作品的重要手段
创造性叛逆 3类型
(一)译者的创造性叛逆
1.个性化翻译
特征
A.归化
即译语文化‘吞并’原作文化
严复翻译《天演论》就是受古朴典雅、气势恢宏的桐城派古文式的影响
B.异化
即译语文化‘屈从’于原作文化
庞德,仿中国古诗意象并置手法,将李白“荒城空大漠”,译为‘ desolate castle, the sky , the wide desert ’
2.误译、漏译
无意识创造性叛逆
反映了译者对他者文化的误解,是文化交流中的阻滞点。鲜明突出地反映出不同文化间的碰撞.扭曲.变形
有意识创造性叛逆
具更深层动机,或为强行引入外来文化的模式.话语,或为输入新的内容.表现法
3.节译、编译(均有意识叛逆)
定义
节译
据特定创作意图,译者仅从原作品中选择部分内容予进行翻译
编译
据读者的需要,译者将原文加以改编,是翻译+编写的结合
两者常混杂,难以区分
林纾、包天笑:总体属编译,但其中又有明显节译
原因
为译入国习惯、为迎合译入国读者趣味、为便于传播、处于道德/政治的考虑
4.转译、改编(均特殊型创造性叛逆)
特点
都使原作经受“两度变形”
转译
会英语的作家,不去翻译英语文学,而借助英语去翻译其他语种的文学
如巴金,用英语翻译俄罗斯文学
改编
包括文学样式、体裁、语言、文字的转换
如朱生豪将莎士比亚剧本中的人物对白由无韵诗体,译成散文体
(二)读者的创造性叛逆
是读者在译者翻译的基础上进行的创造性叛逆:读者在读译文时,会调动其个人体验,对译文再创造。更具创造性、叛逆性
如屠格涅夫读《哈姆雷特》,将哈姆雷特与俄国社会的‘多余人’形象相比,得出哈是自我中心的利己主义者,是对群众无用之人,不爱奥菲利亚等结论
(三)接受环境的创造性叛逆
接受环境的创造性叛逆也是由读者实现的。但接受环境的创造性叛逆是指在特定的历史.社会.民族文化环境影响下的读者的集体接受。更能深刻揭示一个国家对外来文化的接受特点、规律。
如《鲁滨逊漂流记》,有学者说这是一篇颂扬新兴殖民主义的说教。可现在,这部作品加入了儿童文学的圈子,人们感兴趣的大多是书中充满异国情趣的冒险故事,成为了经久不衰的作品。而不是作者原来的意图。
创造性叛逆 和 文学经典的形成
文化意象
在各民族漫长岁月里,它们不断出现在语言里、历代文艺作品里,随即慢慢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有了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内涵,带有丰富的/意义深远的联想。人们只要一提到它们,彼此便能心领神会,极易达到思想的沟通。它们中有些被用作修辞手段,但译介学将其统称为'文化意象‘
中国——牛象征勤劳、龙象征威严
文化意象的失落/变形
这种在民族文化传统中形成的独特的文化意象,一旦放倒跨语言/跨文化的背景中去,便会形成跨语言传递中文化意象的错位,可能带来原先文化内涵的失落/扭曲/变形.
猫头鹰
中国:不详、厌恶
西方:智慧的象征
狗
中国:贬义——走狗、狗眼看人低
西方:地位高——you are a lucky dog
形容人瘦
中国:他瘦得像猴子
西方:他瘦得像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