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
《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曾易名为《西行漫记》,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著的纪实文学作品。 该作品真实记录了埃德加·斯诺自1936年6月至1936年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从多个方面展示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精神,瓦解了种种歪曲、丑化共产党的谣言。斯诺通过对领导人和普通民众的观察和描述,把枯燥的红区党组织、各种文件、会议等内容转变为让读者读起来感到亲切生动的文字。
编辑于2022-08-29 10:22:10 浙江省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挑起侵华战争,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在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危急时刻,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救亡的旗帜,担当起反对民族敌人的历史重任,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同各方面一起努力,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全民族抗战由此开始。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在正面战场,中国军队组织多次战役,抵抗日军侵略。在敌后战场,中国共产党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展开人民游击战争。正面战
1924年,国共两党展开合作,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又称“大革命”。但最终国民革命失败,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了。中国共产党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毛泽东等人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创造“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开展土地革命,探索中国革命的新道路。1934年,面对“围剿”,红军进行战略转移。中国共产党率领红军历经艰难险阻,胜利完成了长征,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面对北洋军阀统治下混乱的政治局面,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为必须进行文化变革才能挽救民族危亡。他们发起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思想的解放。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引发了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五四运动。工人阶级展现了强大力量,马克思主义广为传播,共产党早期组织相继成立。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挑起侵华战争,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在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危急时刻,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救亡的旗帜,担当起反对民族敌人的历史重任,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同各方面一起努力,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全民族抗战由此开始。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在正面战场,中国军队组织多次战役,抵抗日军侵略。在敌后战场,中国共产党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展开人民游击战争。正面战
1924年,国共两党展开合作,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又称“大革命”。但最终国民革命失败,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了。中国共产党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毛泽东等人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创造“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开展土地革命,探索中国革命的新道路。1934年,面对“围剿”,红军进行战略转移。中国共产党率领红军历经艰难险阻,胜利完成了长征,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面对北洋军阀统治下混乱的政治局面,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为必须进行文化变革才能挽救民族危亡。他们发起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思想的解放。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引发了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五四运动。工人阶级展现了强大力量,马克思主义广为传播,共产党早期组织相继成立。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
作者简介
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1905年7月19日—1972年2月15日)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美国著名记者。代表作《红星照耀中国》。他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抗日战争爆发后,又任《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华战地记者。1942年去中亚和苏联前线采访,离开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他曾三次来华访问,并与毛泽东主席见面。1972年2月15日,斯诺因病在瑞士日内瓦逝世。后人遵照其遗愿,将其一部分骨灰葬在中国,地点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 2009年9月10日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初识作品
《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共12篇,又名《西行漫记》,是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作者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同毛泽东、周恩来等进行了多次长时间的谈话,搜集了有关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手资料。此外,他还实地考察,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口问手写,对苏区军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等做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四个月的采访,他密密麻麻写满了14个笔记本。当年10月底,斯诺带着他的采访资料、胶卷和照片,从陕北回到北平,经过几个月的埋头写作,一部英文名为Red Star Over China(《红星照耀中国》)的报告文学终于诞生。斯诺作为一名西方新闻记者,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的评价,从多个方面展示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崇高精神,瓦解了种种歪曲、丑化共产党的谣言。书中以毋庸置疑的事实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
人物分析
毛泽东
人物出处
《苏维埃掌权人物》
《童年》
《在长沙的日子》
《革命的前奏》
《国民革命时期》
《苏维埃运动》
外貌描写
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颜骨凸出。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
人物简介
童年在家中成长、读书,学堂中教员的粗暴严厉和家中父亲的暴躁,让童年的毛泽东不断抗争。一年一年过去,身边发生的大大小小的暴力运动越来越多,进步书刊和新思想的传入让他的思想和眼界逐渐开阔。后来,毛泽东到长沙读书,了解了更多的运动,近距离接触到了进步书刊和进步人士。毛泽东从长沙来到北京后,在北大图书馆做管理员,认识了很多有才华的人士。这一段时间,他在长沙、上海、北京几地组织工人运动,并在1920年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1921年包括毛泽东在内的12个人,出席了共产党成立大会。接下来的几年,他在广州、上海做国民党组织内的宣传工作。秋收起义后,突破敌人的围剿,经过长征,率部队来到井冈山。 在作者眼里,毛泽东除了给人精明的第一印象外,还是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他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的研究,他有演讲和写作的才能,记忆力异乎常人,专心致志的能力不同寻常,个人习惯和外表落拓不羁,但是对于工作却事无巨细、一丝不苟,他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
性格特点
成长时期
富有反抗性,善于通过斗争为自己争取合法权益
好学进取,有恒心毅力
善于思考,有质疑精神
成熟时期
质朴纯真,生活简朴
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
一丝不苟,果决有魄力
感情深邃,爱军爱民
主要经历
就读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组建中国共产党
组织秋收起义
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建立苏维埃革命政权
长征
相关情节
与父亲的矛盾对抗
剪辫子、参军
自己到湖南省立图书馆看书自修半年
他的财物只是一卷铺盖、几件随身衣物,伙食也同每个人一样
谈及牺牲的同志和饥荒的死人事件,他眼睛湿润
将自已的上衣脱给受伤的战士穿,长征中和普通战士一样步行
对当前世界政治惊人的熟悉,提出的世界政局时事问题连斯诺都无法回答
与斯诺谈论共产党的政策及抗日战争
周恩来
人物出处
《造反者》
外貌描写
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
人物简介
出身于大官僚家庭,祖父曾任清朝大官,父亲是个杰出的教书先生,母亲不同凡俗,是个博览群书的妇女。他从学生时期就开始参加运动且从未停止,在法国帮助组织中国共产党,回国后又领导上海工人运动、八一起义。一个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知识分子,一个书生出身的造反者。
性格特点
平易近人,温和文雅,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细心热情,善于计划,生活朴素,充满活力。
主要经历
出身于官僚家庭
就读南开中学、大学
领导学生运动
协助创建共产党
任职黄埔军校
组织大罢工
组织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
组织“八一”起义
组织广州公社
在南方艰苦斗争
同朱德、毛泽东一起指挥红军取得了第四反“围剿”的胜利
长征
相关情节
第一次见面用英语跟斯诺打招呼
为斯诺规划九十二天的采访行程
把胳膊爱护地搭在“红小鬼”的肩上,走过乡间田硬
朱德
人物出处
《关于朱德》
外貌描写
一个沉默谦虚、说话轻声、有点饱经沧桑的人,眼睛很大,身材不高,但很结实,胳膊和双腿都像铁打的一样。
人物简介
作者并没见到朱德,而是通过韦尔斯女士对朱德的访问记录和他人的转述来了解的。在他人眼中,朱德貌不惊人,拥有强健的体魄,具有强大的个人魅力和为事业英勇牺牲的忠贞不贰精神的罕见人品。他爱护部下,性情温和,与普通士兵同甘共苦,喜欢读书和运动。朱德的自述则更加朴实,他从小时候受压迫的生活讲起,科考、入讲武堂、参加革命、寻找共产党、加入共产党、率领部队参加战斗,一个个人生的足迹在他的简单自述中呈现出来。
性格特点
沉默谦虚,爱护部下,天性温和,说话朴实,喜欢运动和读书,大勇大智,爱党爱民。
主要经历
出生在穷苦的佃农家庭
在丁姓地主的私塾读书
过继给伯父,念了六七年的古书
加入孙中山的同盟会
随蔡锷参加推翻清朝的革命
寻找共产党
成为最老的党员之一
相关情节
仔细制订读书计划,熟读政治、经济书籍,喜欢运动
积极主动戒除鸦片烟瘾
坚持寻找并加入共产党,寻找新的革命道路
在柏林参加共产党,为声援“五卅运动”被捕
在长期的作战中形成自已带兵的特殊战术
指挥全军打过几百次小仗,几十次大仗,经历了敌人的五次大围剿
与战士讲话往往脱下帽子,长征中把马让给走累了的同志骑,与部下同甘共苦
彭德怀
人物出处
《彭德怀印象》
《为什么当红军?》
《游击战术》
人物简介
彭德怀原是国民党军官,因为国民党将军何键发动湖南农民大屠杀,他举行了平江起义,成立了湖南的第一个苏维埃政府。两年后,突破敌军围剩的防线胜利进人西北苏区根据地。他的经历很不平凡,相处起来却很平易近人。他喜欢孩子,身边常跟着一群孩子。他为人很爽直,没有当官的架子。彭德怀跟斯诺谈起自己的经历,出于家庭原因,他从小就离家闯荡、吃过很多苦,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加入了共产党。彭德怀对人民始终抱着尊重感恩的心,他在总结红军游击战胜利的原因时说:“但是没有任何东西,绝对没有任何东西,比这一点更重要—一那就是红军是人民的军队,它所以壮大是因为人民帮助我们。”“战术很重要,但是如果人民的大多数不支持我们,我们就无法生存。我们不过是人民打击压迫者的拳头!”
性格特点
率直爽朗,乐观爱笑,富有才智,吃苦耐劳,精力旺盛,性格刚烈,具有强烈反抗精神,是一位爱惜部下、善于作战的杰出军事家。
主要经历
出生于湘潭县的一个农村
在当地私塾念书楼了老师
离家出走闯世界
在湖南军校学习
参加共产党
发展游击战
相关情节
童年时在私塾奋起反抗欺负他的老师,将祖母的鸦片烟盘踢掉
青年时带领农民攻打粮的大地主;从事谋报工作被抓时不屈服,坚决不招供
长征中经常步行,把马让给其他同志骑
司令部陈设简陋,伙食与部下一样;他有一件个人衣服,是用缴获敌人的降落伞做的背心
登山时“兔子一般蹿了出去”,抢先到达山顶
将国民党的悬赏通缉传单收集起来印刷红军宣传品
天凉看演出时,将自己棉衣脱下披在小号手身上
贺龙
人物出处
《贺龙二三事》
外貌描写
他是个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他已年过半百,但仍很健康,他不知疲倦。
人物简介
他的父亲是哥老会的一个领袖,把名望传给了贺龙,因此贺龙在年轻时就闻名湖南全省。湖南人都在传说他年轻时的许多英勇故事。他的父亲是清朝一个武官,一天别的武官请他去赴宴,他把儿子贺龙带去。做爸爸的吹嘘自己儿子如何勇敢无畏,有个客人想试他一下,在桌子底下开了一枪。他们说贺龙面不改色,连眼睛都没有眨一下!
性格特点
威望高,口才好,英勇善战,有出色的军事才能,性格急躁但很谦虚。
主要经历
在军阀部队中任职
加人国民党
八一南昌起义后参加共产党
与朱德转战汕头,后又逃到香港、上海等地
在湖南建立一个苏区
长征
相关情节
传说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一个苏区
据说曾经不止一次把地方的哥老会全部成员收编进红军
在长征路上背着许多受伤的部下行军
喜欢马,从敌军手里夺回被俘获的马
行军神出鬼没,使得地主士绅闻风逃跑
徐海东
人物出处
《红色窑工徐海东》
外貌描写
那个人马上面露笑容,脸涨得通红,嘴里露出掉了两个门牙的大窟窿,使他有了一种顽皮的孩子相。
人物简介
徐海东出身于窑工世家,从小受过一定的教育,但因为受到有钱人家子弟的歧视和欺悔,不久就辍学去窑厂当学徒。后来离家出走,先后参加过军阀以及国民党军队。后来在一些学生的宣传影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打仗十年,负伤八次,仍然非常健壮。被蒋介石称为文明的一大害,并悬赏十万大洋取其首级。
性格特点
大胆无畏,英勇善战,无私诚实,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善良真诚,阶级意识强。
主要经历
一九〇〇年生于汉口附近的黄陂县的一个窑工世家
凑钱上学四年
辍学当窑工
离家出走,参加军阀后逃离
到广州参加国民党第四军,后又逃离
回到黄陂县加入共产党
参加五次反围剿
相关情节
上学时,在学堂回击富家子弟的欺压
参加反对厂主克扣工人工资的罢工
对自已的无产阶级出身感到自豪,笑称自已是个“苦力”
组织湖北第一支“工农军队”
带领红军轻松攻克预旺县
“红小鬼”
人物出处
《“红小鬼”》
外貌描写
他们大多数人穿的军服都太肥大,袖子垂到膝部,上衣几乎拖到地面。他们说,他们每天洗手、洗脸三次,可是他们总是脏,经常流着鼻涕,他们常常用袖子揩,露着牙齿笑。
人物简介
“红小鬼”是泛称,是对所有红军小战士的爱称。他们都是十二岁至十七岁之间的少年,来自中国各地。都出身于中国贫苦的农民家庭,许多人记不清自己的父母是谁,许多人是逃出来的学徒,有些曾经做过奴婢,大多数是从人口多、生活困难的人家来的,他们全都是自己做主参加红军的。他们在红军里当通讯员、勤务员、号手、侦察员、无线电报务员、挑水员、宣传员、演员、马夫、护士、秘书甚至教员,许多人实际参加了作战。
性格特点
爱憎分明,勇敢善良,刚毅坚忍,对红军忠贞不贰、坚定如一。
相关情节
同成年游击队员并肩作战,甚至跟敌人拼刺刀
参加长征
检查彭德怀的路条
主题思想
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作者通过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志丹、贺龙、彭德怀等及广大红军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的接触交往,了解了革命根据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生活各方面的真实情况,准确、鲜明、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斗争业绩,表达了对红军和共产党由衷的赞美之情。
艺术特色
高度纪实,洞察深刻
结构独特,善设悬念
以小见大,巧妙剪裁
人物个性鲜明,真实可感
语言朴素生动,风趣幽默
红军长征路线
内容概要
第一篇 探寻红色中国
一些未获解答的问题
斯诺在中国的七年间,关于中国红军,苏维埃和共产主义运动,所以当1936年6月斯诺得到一个能够亲身进入红区、打破持续九年的新闻封锁的机会时,为了探明事情的真相,他义无反顾的决定冒这次险。
去西安的慢车
一天午夜,斯诺登上了去西安的火车,当时西北天花、霍乱、伤寒、斑疹和鼠疫流行,因此斯诺在出发前在臀部和腿部注射了这些传染病的疫苗。他的第一个目的地是西安府,并在那里拜访了杨虎城将军和省主席邵力子。
汉代青铜
在北京,一个红军指挥员用隐色墨水为斯诺写了一封介绍信给毛泽东,但是除了这封介绍信以外,斯诺在西北要与地下党取得联系,就要到西安府某家旅馆去,等一个自称姓王的先生来访,这位王先生(真名董建吾)会设法给斯诺安排坐张学良的私人飞机去红区。因为情况有变,最后斯诺只能乘坐东北军到前线的卡车前往西安。在汉朝古城遗迹等车时,斯诺见到了敌军悬赏五万元取其首级的共产党人邓发。
通过红色大门
斯诺岔入一条据说是商贩偷运货物出入苏区的山道进入了无人地带,随后顺利到达延安附近的一个村落,正式进入了红色大门。在那里斯诺见到了该地的贫民会主席刘龙火,刘龙火热情款待了他,给他找了一位年轻的向导和一个骡夫前往安塞,并给了他苏区的纸币以便他使用。
第二篇 去红都的道路
遭白匪追逐
为了躲避白匪,斯诺在破晓时提前出发,路上遇见了第一个红军战士——一位在政治保卫局工作的姓姚的青年。姚带领斯诺到了安塞。在见到安塞赤卫队队长后,斯诺才知道原来一群白匪跟随着斯诺过来,但被赤卫队的人包围攻击,并俘获了几个人。而这时,一位清瘦的青年军官用英语向斯诺打招呼,他就是红军指挥员——周恩来。
造反者
周恩来欢迎斯诺的到来,表达了给予斯诺自由活动权利的诚意,并且亲自替他起草了一个旅程计划,其中罗列了为时共需92天的旅程中的各个项目。斯诺采访了周恩来,了解了周恩来走上革命历程:早年求学经历、参加学生运动、出国留学、发动国民革命、组织工人罢工、组织广州公社、转入地下活动,九死一生到达陕北的红色新根据地。在与周恩来的接触中,斯诺渐渐发觉,这位参加并组织过多起革命起义、书生出身的造反者并不是一个狂热分子,而是一位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态度温和的人。
贺龙二三事
在前往保安的路上,斯诺听一个红军指挥员李长林介绍了贺龙的革命经历。贺龙在国民党报纸上被称为“劣迹昭著的土匪头子”,在歌老会中的名声遍及全国,贺龙在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后才参加共产党,在这以前不久,他还任职于汪精卫的武汉政府。但是唐生智等镇压达到地主的运动,开始了著名的“农民大屠杀”后,激起了他的愤怒,贺龙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了苏区。贺龙还带领红军长征过雪山,与朱德会师。
红军旅伴
在路上,斯诺了解到与他同行的一批年轻红军投身革命的经历和缘由,对他们团结友爱、严守纪律、乐观积极的精神风貌感到钦佩。这些年轻红军几乎全部遭遇过人生的悲剧,但是他们却保持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第三篇 在保安
苏维埃掌权人物
在保安,斯诺见到了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通过深入的采访,了解到了毛泽东的过去、生活习惯,毛泽东对红军的领导方式,以及毛泽东对于中国当下的现实的准确把握,也了解了毛泽东对国际形势的透彻分析。这完全颠覆了斯诺在国民党那里了解到的情况。
共产党的基本政策
斯诺在这部分里全面回了共产党简短的历史,重点突出了孙中山领导国民党时期国共两党的合作,以及1927年至1936年蒋介石对共产党的屠杀和围剿。斯诺借助毛泽东的原话,全面介绍了共产党的基本政策,尤其是当前面对日本的侵略,共产党愿意建立抗日联合统一战线的政策。
论抗日战争
斯诺和毛泽东以及翻译吴亮平在一所窑洞里彻夜长谈,听取毛泽东对抗日战争的论断。毛泽东认为中国当前的主要矛盾是整个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与国民党以及其他所有可以联合的力量,包括国际力量进行联合抗日,收复全部失地,是我们目前的主要任务;而且我们的真正方式应该以运动战为主,阵地战为辅,还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悬赏两百万元的首级
斯诺访问了红军大学。这个大学的学员的首级赏格加起来达到了两百万元,但是这些红军指战员的学习环境和条件极其恶劣,尽管如此,学员们仍保持了高昂的学习热情。年轻的林彪是大学的校长,他高瞻远瞩,学员们视野开阔。
红军剧社
斯诺观看了红军剧社的演出,从他的视角反映了红军对党的政策主张的宣传。演出的短剧、舞蹈、歌唱、哑剧大都比较粗疏,但是演员和观众融为一体,演出过程中还会邀请观众唱歌。这样的红军剧社很多,既丰富了红军的文娱生活,也宣传了党的政策主张。
第四篇 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童年
斯诺想方设法引发了毛泽东对自己走上革命道路的回忆,以此来澄清人们对红军领导人的误解,尤其是国民党对他们的污蔑。这一部分主要回忆了毛泽东的童年,叙述了毛泽东的出生,以及父母对童年毛泽东进行的教育,最后介绍了毛泽东逐渐走出湘潭接受新式教育的过程。
在长沙的日子
离开家乡的毛泽东在长沙先后学习了很多他感兴趣的课程,接受了当时的一些新思想,后来进入湖南师范学校学习,在那里他接触了更多的革命思想,受《民报》等的影响,组织了新民学会,考察了湖南农村现状,在这个时候,他在自由主义、民主改良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等思想的交汇中思考着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命运。
革命的前奏
毛泽东继续向斯诺介绍他的革命经历。离开长沙后毛泽东来到北京,在许多人打算出国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的时候,他选择了继续留在国内,因为他发现自己对中国本身的了解还不够,他在李大钊的帮助下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继续为心中的疑问寻找答案。其间他接触了胡适和陈独秀,并来往于祖国南北,开展了一些革命活动和调查研究,逐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的正确解释,坚定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国民革命时期
这部分内容介绍了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直到1927年蒋介石反革命政变过程中毛泽东的革命历程。毛泽东参加了党的成立大会,其后辗转与上海、广州、湖南各地进行革命活动。党的五大之后,毛泽东在农民问题上关于革命斗争的理解与党的最高领导人陈独秀产生了巨大分歧。1927年随着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陈独秀的错误路线破产。
苏维埃运动
苏维埃运动是诞生红军的基础,反思1927年共产党的失败,党领导人民先后进行了南昌起义、广州起义以及秋收起,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接着毛泽东与朱德会师,红军的雏形形成,而随着革命经验的增加,江西苏维埃及成立,明确了党的土地政策。
红军的成长
红军建立了,但是组织纪律还没有健全,毛泽东领导下的红军宣布了三大纪律和八项注意,这使得军队的纪律逐渐健全,党也加强了对军队的领导。日本加紧侵略中国,红军对日宣战,但是紧接着蒋介石开始四次对红军进行围剿,红军在取得连续的胜利后,在第五次反围剿的斗争中开始进行伟大的战略转移,长征开始。
第五篇 长征
第五次围剿
针对四次围剿的失利,蒋介石组织了九十万的兵力,采取包围江西苏区的方法,对江西苏区实行经济封锁,然后再逐渐收紧包围圈。红军受迫,最终不得已采取了战略转移,红军主力撤出江西,开始了长征,少数留下来的红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
举国大迁移
红军开始长征,首先要突破蒋介石的四道封锁线,突破封锁线后,部队进入湖南、四川,然后再折向北,其间又曾经向南到达云南,与龙云的部队交火。然而部队最终还是来到了长江岸边的皎平渡,并巧妙地顺利渡河。
大渡河英雄
北上的红军首先经过了彝族聚居地,并与彝族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当地人的帮助下,红军来到大渡河边的安顺场,出人意料地渡过了一个师。接下来,红军的先锋部队急行军来到了泸定桥,通过强攻,夺下这个战略要地,全军顺利渡过长江。
过大草地
渡过了大渡河之后的红军,又爬了七座大雪山,这些南方的战士,很多因不适应高原气候而牺牲,接着他们又走了十几天荒无人烟、遍布沼泽的大草地,而此时张国焘和中央产生了路线之争;在走过藏区后,这场战略大转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第六篇 红星在西北
陕西苏区:开创时期
就在江西苏区建设的同时,在陕甘宁边区,刘志丹正领导当地的农民与地主、官僚和豪绅做斗争,逐渐扩大共产党在当地的影响,建立了红色根据地,为红军经过艰苦卓绝的跋涉来到陕甘宁边区奠定了基础。
死亡和捐税
1926年到1929年,在大西北发生了十分严重的大灾荒,许许多多的人被饿死,救济款项也很难到达这个地区,然而百姓却还要缴纳许多的税收,此时政府里的达官贵人过着十分奢侈的生活。人民看不到任何的希望,许多投机的商人趁机来到这里花最低的价格收购农民的土地,以便于日后再租给他们种植粮食。
苏维埃社会
在这部分里,斯诺就其所见介绍了陕西苏维埃政府工农政府的性质,在这个社会里,重新分配土地,取消高利贷,取消苛捐杂税,消灭特权阶级,各级苏维埃机构都十分重视贫农、佃农和雇农的权力,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制度,婚姻自由,免费普及教育。
货币解剖
在斯诺看来,西北苏区的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原始社会主义的奇怪混合,经济形式则是合作社。在苏区发行了纸币,对农民基本不收税,但是对剥削阶级收取重税,而且制定了十分科学的预算方法和收支方法来防止舞弊。
人生五十始
徐特立是斯诺在苏区采访的一个重要对象,他是共产党在苏区进行文化和思想教育活动的代表之一。徐特立是五十多岁才加入共产党的,他曾经留学法国,后又受党的指派留学俄国,回国后主要从事教育工作,在他的规划和领导下,苏区的教育颇见成效,成立了各种各样的学校,着力消除当地和红军中的文盲现象,提高苏区的整体文化水平。
第七篇 去前线的路上
同红色农民谈话
在去前线采访的路上,斯诺也没有放弃采访,他在和陪同他一起去前线的胡金魁路经一个小村庄时,和当地的农民有非常深入的交往。他了解到解放区的农民生活得艰苦,但是比在白匪统治下强多了,不用交税,生活有尊严,他们把红军看作自己的军队,把政府看作自己的政府。但问题也还存在,农民的思想教育仍然需要加强。
苏区工业
苏区的工业基础是相当薄弱的,除了缺少技术之外,关键是在国民党的严密封锁下还缺少机器和原料。但是苏区还是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了工业生产。苏区最大的国营工业是盐业和油井。在艰苦的条件下,苏区甚至还生产出了咖啡这样的奢侈品,这让斯诺大为惊讶。
“他们唱得太多了”
斯诺访问了吴起镇,这是一个工业小镇,有兵工厂、被服厂、鞋厂等,除了兵工厂外工人多是妇女,男女同工同酬。工人们每天都要花两个小时读书写字、上政治课、参加剧团,文化娱乐生活十分丰富。然而电力方面的专家朱作其认为文娱生活太过了,现在还不是唱歌的时候。
第八篇 同红军在一起
“真正的”红军
斯诺来到红军的驻扎地之一预旺堡,见到了真正的红军,破除了人们心目中红军是顽强的亡命之徒和不满分子的错误认识。他们非常年轻,大都来自农业或者工业无产阶级,作战勇敢,指挥官能够身先士卒,没有高薪的和贪污的官员或将军。
彭德怀印象
彭德怀曾经是国民党军官,领导了平江起义,建立了湖南的第一个苏维埃政府,参加了五次反围剿及长征。作为红军的重要指挥官,他的办公条件非常简朴,同士兵的生活没有两样。他身体健壮,行动非常迅速,同时他又非常喜欢孩子。
为什么当红军
彭德怀的童年是不幸福的,母亲故去,又没有得到祖母、父亲的疼爱,九岁就开始离开家庭闯荡社会,当过放牛娃、矿工、学徒,直到十六岁参军走上革命道路。年轻时读过《资治通鉴》,后来又受了康、梁的影响,最后因为读了《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的著作,成为了坚定的共产党员,逐渐成长为红军的指战员。
游击战术
彭德怀向斯诺全面介绍了红军的运动战即游击战术,包括采取这种战术的原因和主要原则。彭德怀着重指出,这种战术能够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红军是人民的军队,红军得到了人民的支持,红军是人民打击压迫者的拳头。
红军战士的生活
红军战士经常要忍受风吹雨打、食物粗粝、住所简陋等长期艰苦的生活,但他们日常训练十分活跃努力,积极参加文化课的学习,体育活动喜欢打乒乓球,这是十分忙碌而又十分健康的有组织的生活。
政治课
斯诺来到一个红军的连队参加他们的政治课,亲身感受到共产党对红军战士的思想教育。通过实地采访,斯诺搞清楚了这支部队在普通红军心目中的位置,了解了红军之所以具有极强的战斗力的原因所在。
第九篇 同红军在一起(续)
红色窑工徐海东
徐海东是十五军团的司令。他的成长历史十分曲折,他是彻底的无产阶级军官,出身窑工,从小受过一定的教育,但因为受到有钱人家子弟的歧视,不久就辍学。他十一岁就当学徒,做过十分艰苦的劳动,后来参加了国民党的军队,在一些学生的宣传影响下,逐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共产党员。他打仗十年,八次受伤,但是仍然非常健壮。
中国的阶级战争
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终于认识到了人民群众才是共产党的基础,于是在第五次围剿中大肆屠杀苏区的普通百姓,把妇女和儿童卖到工厂、妓院。徐海东一家就被屠杀了六十六人。这在红军战士的思想深处永远地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阶级仇恨。
四大马
青海、宁夏和甘肃北部很久以来就被马姓四人统治着。这里主要是回族聚居地,他们在生活中保持自己的民族传统。但是四大马的统治收取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弄得民不聊生。共产党的到来,承诺去除苛捐杂税,成立回民自治政府。
穆斯林和马克思主义者
西北地区长久以来回汉对立,互相屠杀的事屡有发生。共产党到来后,极大地缓和了回汉的关系,许多马鸿逵和马鸿宾的部下起义参加了回民红军,有的回民也加入了共产党。回汉一家,都属于大中国,共同的敌人是地主、资本家、放高利贷的、压迫人民的统治者、日本侵略者。共产党在这里建立了回汉统一战线。
第十篇 战争与和平
再谈马
斯诺赶上了一次战略转移,在这次转移中充分感受到了红军中骑兵的风采。骑兵师中的马都是从敌军那里俘获来的,高大强壮,毛滑膘肥。红军骑兵由德国顾问李德训练,他们非常爱惜战马,这让斯诺十分感动,但也为不能尽情骑马而感到遗憾。
“红小鬼”
红军部队里有一些12岁到17岁的少年,就是所说的“红小鬼”。他们大都是从12岁时就参加红军的,历经磨难,有的甚至参加了长征,在部队里担任通讯员、勤务员、号手、侦察员、无线电报务员等,他们对工作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对红军部队十分忠诚,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
实践中的统一战线
随着抗日形势的日渐严峻,和国民党军队组成抗日统一战线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但是不少红军战士对此不能理解,彭德怀等将领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积极进行教育工作,包括利用剧社演出的形式,最后终于提高了群众的政治觉悟。
关于朱德
朱德出身贫苦,读过六七年的私塾,从小做过各种农活。他考过科举,但是崇尚科学,曾经在蔡锷的部队从军,学到了很多的军事技术。他做过云南省警察厅长,在革命斗争的过程中逐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他多方寻找共产党而不得,最后在出国学习的时候遇到了周恩来。回国后领导党的军队,打 过无数的战争,与毛泽东一起组建了红军第四军。朱德的革命经历与民族解放斗争紧密联系在一起。
第十一篇 回到保安
路上的邂逅
在回保安的路上,斯诺遇到了饲养员老李和基督徒贾河忠。老李是在六十四岁时参加红军的,对红军十分有感情。共产党实行宗教自由政策,对于国民党武装的民团也是尽量争取,许多民团的成员被争取过来后成为优秀的红军战士。
保安的生活
蒋介石加紧了对陕甘宁边区围剿的准备,斯诺准备离开了。在这段日子里,他的生活相对安定,骑马,打球,教人打扑克,甚至还试验了做面包,最后以失败告终。而此地的生活是十分简陋的,物质十分匮乏。即便如此,红军的战斗意志没有丝毫的消减。
俄国的影响
在斯诺看来,陕甘宁边区的苏维埃政府显然是受了俄国革命的巨大影响,虽然俄国人没有在中国办一所学校。中国的共产党自觉地把中国的革命斗争看作世界无产阶级斗争的一部分,他们抛弃了自己的传统,全面学习了俄国的经验,但也进行了一定的改造,以适应中国的实际。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共产国际
在这部分里,斯诺通过数据对比,以及历史分析,全面回顾了中国共产主义运动所受到的共产国际的帮助,最后得出了惊人的结论—一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基本上是中国人凭借自己的力量搞起来的,他们得到的帮助微乎其微,而相反的是,国民党政府从一开始就得到了国际上的大量援助,不管是经济上的,还是技术上的。
那个外国智囊
1933年,共产国际代表德国顾问李德来到中央苏区江西,在反击蒋介石军队的第五次围剿中,他强行通过了用阵地战代替运动战来对抗蒋介石军队围剿的路线,结果使红军遭受了巨大损失,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他终于认识到中国人比他更了解在中国打革命战争的正确战术。
别了,红色中国
在离开红色中国之前,斯诺再次访问了毛泽东,在他那里,斯诺深刻了解到了共产党的苏维埃政府提出的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主张,他将把这一主张公之于众。离开的日子到了,斯诺与红区里的人们依依不舍。他带着采访笔记和拍摄的大量胶卷,以及搜集到的苏区的文件等资料,有惊无险地回到了西安。
第十二篇 又是白色世界
兵变前奏
张学良带领的东北军与杨虎城带领的西北军不愿与红军开战,私底下和红军达成休战协议。蒋介石不顾国内联合抗日的强烈呼声,无视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进犯的现实,坚持要对西北红军进行第六次围剿计划。张学良在十二月十一日晚上十点召开了东北军和西北军的师以上将领联席会议,决定发动兵变,逮捕蒋介石和他的僚属。
总司令被捕
蒋介石在临潼被捕,成了张学良和杨虎城的阶下囚。东北军和西北军的“救国要求”及与红军联合抗日的宣传遭到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与此同时,由国民党制造的不实谣言却在国内外疯传。但很快,谣言不攻自破,公众逐渐了解到真实情况。在蒋介石被俘的消息传来后,南京就开始了争夺政权的阴谋活动。同时,蒋介石在被俘以后不久就开始认识到,他的最大“叛徒”也许不在西安,而是在南京。于是蒋介石立即开始以十分精明和现实的方式考虑这个问题。
蒋、张和共产党
苏维埃政府和共产党在听到事变的消息后立即召开了联席会议,支持张学良的八点纲领和参加联合抗日军事委员会。在十二月十七日到二十五日之间,蒋介石、张学良、杨虎城、共产党举行了频繁的会谈。共产党力主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释放蒋介石,甚至还主张让他回到南京去担任领导,这样实现抗日民族阵线才有希望。在会谈后,蒋介石亲自保证不再打内战,并达成协议,联合抗日。
“针锋相对”
蒋介石从西安返回南京后,运用了一系列复杂的手腕实行了与共产党的和解措施,包括撤销剿匪总部、取消新的围剿计划等各种命令和决议。斯诺认为蒋介石这样做,既不降低他本人或国民党的威望,而又能够同反对派和解。最重要的是,这也是他从西安事变中对自己权力结构中的深刻裂痕的一种消除。
友谊地久天长
国共两党合作后,国民党对日态度趋于强硬,而苏区也脱离了长期孤立状态,双方小小恢复了交通联系,大批年轻人前往苏区学习工作。国民党也放松了对共产党的监视。共产党为了建立民族统一战线,在形式和名称上做了一些让步,但始终没放弃马克思主义和社会革命的基本原则。两党关系趋向缓和。
红色的天际
斯诺在本书的最后对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进行了评析,他分析了共产党在1927年以后没能赢得政权的原因,共产党在十年内战中的政治经验以及共产党对未来局势的看法。最后斯诺认为尽管中国社会革命运动可能会遭受挫折,但是它最终会获得胜利,原因在于产生中国社会革命运动的基本条件本身包含着这个运动必胜的有利因素。
内容归纳
革命英雄的人生经历
《造反者》介绍了周恩来前期的革命生涯以及家庭状况等。
《贺龙二三事》介绍了贺龙的革命生涯和生活故事。
《苏维埃掌权人物》介绍了毛泽东的生活以及对当时世界政治形势的关注等。
《童年》《在长沙的日子》《革命的前奏》《国民革命时期》《苏维埃运动》这几篇文章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毛泽东的出身、童年生活经历、在长沙的读书生活及其革命经历。
《陕西苏区:开创时期》介绍了刘志丹的革命生涯以及开创陕西苏区的经历。
《人生五十始!》介绍了徐特立的革命生涯以及在苏区开展的教育工作。
《彭德怀印象》《为什么当红军?》介绍了彭德怀的革命经历、生活习惯、与孩子之间的故事以及当红军的原因等。
《红色窑工徐海东》介绍了徐海东参加革命的经历。
《关于朱德》介绍了朱德的出身、求学经历以及革命生涯等。
红军的革命精神
《举国大迁移》中写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遇到的困难和红军表现出来的顽强精神。
《大渡河英雄》中写红军强渡大渡河和飞夺泸定桥两件事,表现了红军的英勇。
《过大草地》中写红军翻越大雪山和过草地两件事,表现了红军的大无畏。
《红军战士的生活》中写红军吃的食物粗粝、住的地方简陋,表现了红军的坚忍。
民众对共产党的态度
《去西安的慢车》中从作者在火车上与一老一少的谈话中可看出共产党深受下层人民拥护。
《同红色农民谈话》中通过与农民的谈话写出了农民对红军的喜爱。
《“红小鬼”》中通过与一个小号手的谈话了解到老百姓对红军的拥护。
《路上的邂逅》中介绍一位六十多岁的李爷爷和理发师贾河忠自愿参加红军,可见民众对红军的喜爱和拥护。
共产党的一些政策
《共产党的基本政策》中写共产党对国民党和日本法西斯的政策。
《论抗日战争》中记述了毛泽东谈到的共产党对日政策。
《红军的成长》中写红军规定的八项纪律、三项守则、游击战中的口号等。
《苏维埃社会》中记叙苏维埃政府关于土地、婚姻、教育等方面的政策。
《货币解剖》中记述苏维埃政府关于货币的一些政策。
《实践中的统一战线》中记述彭德怀提出的统一战线的具体内容。
《别了,红色中国》中记述毛泽东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