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操作系统引论思维导图
这是一篇关于操作系统引论思维导图的思维导图。
编辑于2022-03-06 17:22:49第1章 操作系统引论
1.1 操作系统的目标和作用
1.1.1 目标
方便性:方便用户用命令或者窗口直接操作计算机系统
有效性
1、提高系统的资源利用率(保证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利用)
2、提高系统的吞吐量(合理组织计算机工作流程,加快程序允许)
操作系统的重点工作
可扩充性:指操作系统能够不断升级、扩展和加入新的模块
开放性:指遵守世界OSI标准,操作系统能够确保兼容性
1.1.2 作用
1、作为用户与计算机硬件系统之间的接口
含义:用户可通过操作系统来操纵计算机
三种操纵方式:命令、系统调用、界面图标
2、作为计算机系统资源的管理者
资源分为4大类 :处理机、存储设备、IO设备、文件
重点!!
管理者的功能
1、处理机管理:分配和控制处理机
2、存储管理:负责内存的分配与回收
3、IO设备管理:负责IO设备的分配与回收
4、文件管理:实现对文件的存取、共享和保护
本书的重点就在于管理
3、实现对计算机资源的抽象
第一层抽象:I/O设备设备管理软件,隐藏了IO设备的具体细节
第二层抽象:文件管理软件,实现对文件操作的细节
总结:OS其实是多层软件的集合,每层软件都实现对下一层的细节抽象
1.2 操作系统的发展过程
1.2.1 未配置操作系统的计算机系统
1、人工操作方式
工作过程:利用纸带装入机将程序和数据输入计算机
缺点
用户独占全机
CPU需要等待人工操作
严重降低了资源的利用率
2、脱机输入输出方式
工作过程关键:程序和数据的输入都是在外围机下完成,利用磁带作为中间设备
优点
提高了IO速度:磁带的IO读取速度比纸带机快
减少CPU的空闲时间:输入由外围机控制,不占用主机时间
1.2.2 单道批处理系统
单道批处理:指处理作业的通道只有一个,等待处理的作业是成批的。意味着作业的处理是连续的,只能是一个接一个
缺点
当作业发出IO中断请求,操作系统响应后,作业进行IO设备的操纵,此时处理机中的CPU就空闲了
1.2.3 多道批处理系统
多道批处理:指利用一个作业进行IO操作时,其余作业利用这个CPU空闲期进行操作。但指的是多道程序处理,并行操作只能靠多核处理器实现
优缺点
优点(特征):资源利用率高、吞吐量大
缺点:无交互能力、平均周转时间长
操作系统的定义:一组能够有效组织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资源,合理对各种作业进行调度以及方便用户程序使用的集合
为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而诞生的
1.2.4 分时系统
分时操作系统的引入
人机交互、多用户共享主机的要求
分时操作系统的关键问题
如何使多个用户和自己的作业交互
方法:系统提供多个终端,同时给多个用户使用,用户在终端上输入命令,系统能够及时响应并处理,在将结果返回
及时接受:主机利用分时多路复用,以很快的速度周期性地扫描各个终端,总能及时接受到命令
及时处理:采用轮转允许方式,给每个用户程序一个时间片,一旦时间到了就换下一个程序进行处理
特征:多用户性、用户之间的独立性、及时性、交互性
1.2.5 实时系统
实时特征:指的就是”及时“
实时任务
周期性的实时任务、非周期性的实时任务
硬实时任务、软实时任务
1.2.6 微机操作系统
单人单任务、单人多任务、多人多任务的微机操作系统的演变
关键:程序能够被分解为多个任务进行并发处理
1.3 操作系统的基本特性
1.3.1 并发
并行:依靠多处理器进行同时处理
并发:在单处理器下多时间在同一时间间隔内发送
引入进程:应用程序可以分为多个进程,进程可以并发执行。进程是系统中能独立运行并作为资源分配的基本的单位
1.3.2 共享
资源共享:在OS环境下,系统中的资源能够可供内存中的多个并发进程共同使用
实现资源共享方式
1、互斥共享方式:在一段时间只能允许一个进行访问的资源(临界资源)使用互斥共享
2、同时访问方式:同时指的是宏观上多个并发进程能够同时访问一个资源,实际微观上是交替式的访问资源
1.3.3 虚拟
虚拟的概念:将一个物理实体抽象为若干个逻辑上的对应物的功能
操作系统上的虚拟技术
时分复用技术:指的是利用某一设备为以用户服务的空闲时间,又转去为其余用户服务,在时间上实现了复用
空分复用技术:利用存储器的空闲空间分区域存放和允许其他的程序,在空间上实现了复用
1.3.4 异步
进程的异步性:进程以人们不可预知的顺序和速度向前运行
1.4 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
1.4.1 处理机管理
处理机处理的基本单位:进程
1、进程控制:创建、撤销进程,
2、进程同步:确保所有进程按顺序运行
进程互斥方式:给每一个临界资源配置一把锁
进程同步方式:信号量机制
3、进程通信:交换信息一般采用直接通信,由源进程将消息发送到目标进程的消息队列上
4、调度:作业调度(从作业的后背队列中选择)与进程调度(从进程的就绪队列中选择)
1.4.2 存储器管理
1、内存分配、地址映射
2、内存保护:不允许读取其他程序的内存空间,不允许读取核心程序的空间。通常使用指针来指向程序空间的上下界来实现
3、内存扩充:指利用硬盘在逻辑上扩充内存
请求调入功能:系统允许程序仅存入部分程序就运行,当缺少程序片段时就从硬盘调入
置换功能:当内存不够使用时,程序将部分不适用的程序、数据片段转移到硬盘
1.4.3 IO设备管理
1、缓冲管理:在IO设备与CPU之间设置缓存,缓存机制有很多
2、设备分配:根据用户提交的IO请求,合理的分配I/O设备
3、设备处理:实现CPU与设备控制器之间的通信,即CPU要求设备完成指定操作
1.4.4 文件管理
1、文件存储空间的管理 :为每个文件分配存储空间,提高快速的查询手段等等
2、目录管理:为每一个文件建立一个目录项(文件名、文件属性等等)
3、文件的读/写管理和保护
1.4.5 操作系统与用户之间的接口
1、用户接口:为了便于用户直接或间接控制自己的作业,通过命令接口完成
直接命令:联机用户接口
命令脚本:脱机用户接口
图形:图形用户接
2、程序接口:为了用户程序在执行中访问系统资源而设置的
由一组系统调用组成
1.5 OS结构设计
OS结构的设计:设计到工作模式、OS的设计结构、程序设计语言
1.5.1 传统操作系统结构
无结构的操作系统、模块化结构OS(模块-接口法,各个模块设计起头并进,是无序的)、分层结构化OS
1.5.2 客服/服务器简介
一种工作模式
1.5.3 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
一种程序设计语言
利用这种语言的抽象和隐蔽来控制大型软件的复杂度,对象、对象操作方法、对象的属性、对象类、继承
1.5.4 举例:微内核OS结构
特征:支持多处理机运行
微内核OS的基本概念
1、足够小的内核:微内核并非完整的OS,只是将OS的最基本的部分放入微内核
2、基于客户/服务器模式:操作系统的绝大部分是被放入到微内核外的一组服务器进程上,
3、应用“机制和策略分离”原理:在微内核系统中,将机制放入微内核中
4、采用面向对象的技术
微内核OS的基本功能:进程管理、低级存储器管理、中断和陷入机制
微内核OS的存在问题:上下文切换频繁,导致运行效率有所降低
传统的操作系统中,客户机直接和OS内核通信,需要两次上下文切换
微内核操作系统,由于客户和服务器的通信是通过内核交换的,那么至少需要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