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休克
这是一篇关于休克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概念、发展、图解、分类、休克的分期和发病机制等。
编辑于2022-09-25 15:28:38 重庆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由肺内原因和/或肺外原因引起的,以顽固性低氧血症为显著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因高病死率而倍受关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因繁多,不同病因所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机制也各有不同。临床表现多呈急性起病、呼吸窘迫、以及难以用常规氧疗纠正的低氧血症等;
各种慢性肝病进展至以肝脏慢性炎症、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再生结节和肝内外血管增殖为特征的病理阶段,代偿期无明显症状,失代偿期以门静脉高压和肝功能减退为临床特征,病人常因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肝性脑病、感染、肝肾综合征、门静脉血栓等多器官功能慢性衰竭而死亡。
这是一篇关于休克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概念、发展、图解、分类、休克的分期和发病机制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由肺内原因和/或肺外原因引起的,以顽固性低氧血症为显著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因高病死率而倍受关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因繁多,不同病因所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机制也各有不同。临床表现多呈急性起病、呼吸窘迫、以及难以用常规氧疗纠正的低氧血症等;
各种慢性肝病进展至以肝脏慢性炎症、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再生结节和肝内外血管增殖为特征的病理阶段,代偿期无明显症状,失代偿期以门静脉高压和肝功能减退为临床特征,病人常因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肝性脑病、感染、肝肾综合征、门静脉血栓等多器官功能慢性衰竭而死亡。
这是一篇关于休克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概念、发展、图解、分类、休克的分期和发病机制等。
休克
概念
机体在各种强烈致病因子作用下发生的一种以全身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组织微循环灌流量严重不足,引起细胞缺血、缺氧,使重要生命器官的功能、代谢障碍或结构损害的全身性危重病理过程。
发展
临床表现描述--休克综合症
急性循环衰竭
微循环学说
细胞分子研究
图解
强烈致病因子
病因
量
>20%
种类
失血
种类
外伤、消化道溃疡、食道静脉曲张、产科大出血
低血容量
概要
失液
低渗性脱水
最易引起休克
烧伤
种类
大量血浆渗出、疼痛;晚期继发感染
血管源性
创伤
种类
失血失液、强烈疼痛
感染
病原微生物
脓毒性休克septic shock
内毒素
内毒素性休克endotoxic shock
过敏
血管床容积增大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神经刺激
血管运动中枢抑制
血管扩张
心脏和大血管病变
心输出量急剧减少
心源性
速度
短时间
有效循环血量(ECBV)↓
起始环节
微循环灌流量↓↓
组织
中心环节
缺血缺氧
细胞
功能、代谢障碍和结构损伤
器官
分类
按病因分类
按发生的始动环节分类
按血流动力学特点分类
低排高阻型
冷休克
高排低阻型
暖休克
低排低阻型
各型休克晚期
子主题 4
休克的分期和发病机制
分期
微循环缺血期
失血
有效循环血量↓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缩血管体液因子↑
微动脉
后微动脉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收缩
前阻力↑↑
灌↓ ↓
微静脉
收缩
后阻力↑
流↓
A-V吻合支
舒张
真毛细血管网血流↓
微循环缺血缺氧
后阻力↑
流↓
前阻力↑↑
灌↓ ↓
微循环低灌流
临床表现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
儿茶酚胺↑
心率↑
心肌收缩力↑
BP维持、脉搏细速、脉压差↓(可靠指标)
腹腔内脏、皮肤小血管收缩
肾缺血
少尿
皮肤缺血
面色苍白四肢冰冷
汗腺分泌↑
出冷汗
中枢神经系统血液灌流量↓
烦躁不安
处理原则
早期诊断
病史
症状体征
及时治疗
微循环瘀血期
微循环改变
微动脉
后微动脉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舒张↑↑
灌↑↑
微静脉
舒张↑
流↑
痉挛 减轻
淤血性缺氧
机制
缺氧
乳酸↑
酸中毒
血管平滑肌对CAs反应性降低
局部扩血管代谢产物增多
内毒素作用(炎症反应、自由基)
血液流变学改变
血小板聚集
红细胞聚集
粘滞度增高
白细胞附壁
毛细血管白细胞嵌塞
微循环阻力增加
血流变慢、白细胞嵌塞;血液浓缩等
血液淤滞
肾淤血
回心血量↓
心输出量↓
肾血流量↓
少尿、无尿
BP↓↓
脑缺血
神志淡漠昏迷
脉搏细速
静脉萎陷
CVP↓
脉压↓
皮肤淤血
皮肤紫绀出现花纹
后果
静脉系统容量血管扩张
血管床容积增大,回心血量减少
“自身输血”停止
治疗原则
纠酸
扩容
改善微循环
微循环衰竭期
微血管反应性显著下降,麻痹性扩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毛细血管血流停滞,无复流现象
不灌不流,血液高凝
后果
血流动力学障碍
细胞损害
器官功能障碍
多器官功能衰竭
机制
无复流现象
白细胞粘附和嵌塞
毛细血管内皮肿胀
低灌注压
血小板激活
血粘度增高等
微血管反应性显著下降,麻痹性扩张
酸中毒持续
扩血管物质存在
K+外流多(平滑肌超级化)
DIC
血液高凝
凝血系统激活
TXA2/PGI2平衡失调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降低
临床表现
血压进行性下降,脉搏细速,CVP降低,静脉塌陷
微血管反应性进一步降低(升压药作用减弱)
毛细血管无复流现象
并发DIC(出血、贫血、皮下瘀斑)
器官功能障碍(心、脑、肺、肝、肾等)
微循环
定义
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组成
Arteriole(微动脉)
Metarteriole(后微动脉)
precapillary sphincter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前阻力血管-灌
反应迅速--快速收缩或扩张
Capillary(毛细血管)
Throughfare channel(直捷通路)
anastomosis(动静脉短路/吻合支)
Venule(微静脉)
后阻力血管-流
子主题 1
反应迟钝--收缩或扩张反应弱而慢
调节
全身因素
血压
血容量
心输出量
局部因素
神经调节(交感神经)
收缩——α受体占优势
微动脉
后微动脉
微静脉
舒张——β受体占优势
A-V吻合支
体液调节
缩血管
儿茶酚胺、Ang II、ADH、ET-1、TXA2等
扩血管
组胺、缓激肽、TNF、PGI2、NO、内啡肽、腺苷、补体C3a/C5a、H+、K+等
图解
子主题 1
意义
维持动脉血压
自我输血
休克的第一道防线
毛细血管/容量血管、储血器官收缩,回心血量增加
抗休克处理
休克裤
休克体位
抬高头胸部约10-20度,抬高下肢约20-30度
自我输液
第二道防线
组织液回流入血
A-V吻合支开放
ADH、醛固酮↑
回心血量↑
心泵功能↑(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
外周阻力↑(小动脉痉挛收缩)
血流重分布:移缓就急
皮肤、内脏:α受体占优势----收缩
脑血管:α受体密度低------收缩不明显
心脏冠状血管:局部代谢产物---扩张
保证重要器官血液灌注
缺血 缺氧 酸中毒
肥大细胞
组胺、激肽、补体等
ATP分解↑
腺 苷
细胞损伤
K+释放
β-内啡肽等
抑制心血管中枢和交感神经
血浆外渗
毛细血管血流淤滞,流体静压升高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 血浆外渗,血液浓缩
缺血、缺氧、酸中毒对心血管系统影响
缺血、缺氧、酸中毒
微循环血管大量开放
血液滞留,回心血量减少
心输出量、血压下降,交感兴奋,血管系统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降低
组织灌流进一步减少
血管平滑肌舒张 毛细血管扩张
毛细血管流体静压↑
毛细血管通透性↑
血浆外渗 血液浓缩
血管扩张
对儿茶酚胺敏感性
对缺氧、酸中毒耐受性
心源性休克
神经源性休克
过敏性休克
感染性休克/脓毒性休克
创伤性休克
烧伤性休克
失血(液)性休克
单位时间通过心血管系统进行循环的血量
不包括
贮存于肝、脾和淋巴血窦或停滞于毛细血管中的血量正常只有20%毛细血管开放
包括
血容量
↓
低血容量性休克
心输出量↓
血压↓
中心静脉压↓
外周阻力↑
三低一高
血管床容积
↑
血管源性休克
心输出量
↓↓
心源性休克
心肌源性
非心肌源性
心包填塞、气胸、肺栓塞、肺高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