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新闻史
本思维导图根据方晓红教授的《中国新闻史》而做,以时间线为轴归纳,包含从中国报业发端到五四运动间的报刊发展情况和报人活动。
编辑于2022-10-12 10:00:21 云南中国新闻史
一鸦前(第一阶段1815-1840)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沿革:1815年创办于马六甲,1821年停刊,历时7年
创办人: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米怜(基督教)
性质:宗教杂志
主要内容:宗教宣传、伦理道德、西学介绍等
影响(地位):近代报刊史上第一份中文报刊,是中国近代报刊史开始的标志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沿革:1833年创刊于广州,1834、1835两次休刊,后于1837在新加坡复刊,1838停刊
创办人: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基督教)
性质:宗教报刊
主要内容:宗教、伦理道德、科学知识
影响: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异同对比
《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
沿革:1823在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创刊,实际上是《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续刊,1826停刊
创办人:英国传教士麦都思
性质:宗教报刊
主要内容:宗教>伦理道德>天文、地理知识
《天下新闻》
沿革:1828马六甲创刊,1829停刊
创办者:英国传教士吉德
性质:宗教刊物
主要内容:中外新闻、西方科学知识、历史、道德等方面的文章
影响:以单张活字印刷方式出现,与今天的报纸很相似
《依泾杂说》
1837创刊于澳门,据说为一份中英文合刊的刊物
《各国消息》
沿革:1838创刊于广州
创办者: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奚礼尔等
主要内容:不登载宗教文章,以介绍各国国情、航运消息及商业行情为报道内容的刊物
鸦片战争时期
香港四家有影响力的英文报刊
《香港公报》
沿革:《香港公报》1841年创刊于澳门,该报随英军迁至香港后,并入《中国之友》。《中国之友》为周报,1842年3月创刊于澳门,同月迁往香港,《香港公报》随之并入其中,1869停刊,历时27年。创办人英商奥斯维尔德。
《香港纪录报》
沿革:前身为1827年创刊于广州的《广州记录报》(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英文报纸),1839由广州迁往澳门,1843迁往香港,改名《香港纪录报》,1863前后停刊
创办人:英商马地臣,第一任主编美商伍德
《德臣报》(《中国邮报》)
沿革:1845年创刊于香港,周刊,1862年改为日报,1974停刊(129年)
创办人:英商肖锐德,英商德臣任发行人
影响:香港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刊
《孖剌报》
沿革:1857创刊于香港,1941年停刊
美商赖德创办,英商孖剌主笔
影响: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张英文日报,也是发行时间很长的外文报纸之一(84年)
均为商业报纸,重视行情、物价、航运、广告,有时也刊登言论和中外新闻
《香港中外新报》与《香港华字日报》
《香港中外新报》
沿革:前身为《香港船头货价纸》,《香港船头货价纸》是《孖剌报》的中文版,创刊于1857,1864至1865年间更名为《香港中外新闻报》,华人黄胜、伍廷芳主持,1919年停刊
性质:商业性报刊
主要内容:船期、货价、行情和广告等商业讯息为主
影响:中国第一家以商业新闻为中心的报纸
《香港华字日报》
沿革:简称《华字日报》,前身为《中外新闻七日报》。《中外新闻七日报》1871创刊于香港,是《德臣报》的中文专页。1872《中外新闻七日报》停刊,改出《香港华字日报》,由曾主持《中外新闻七日报》的华人陈霭亭任主笔,王韬、黄胜等参与笔政,1941该报停刊
该报一直在努力体现其代表华人的立场与见地
均由华人主笔,是国人自办报纸的学步,在中国新闻史上具有一定意义
一鸦后
《遐迩贯珍》
沿革:1853创刊于香港,越看,1856停刊
创办者:英国传教士麦都思
主要内容:西方政治、历史、医学、地理等,约三分之一的篇幅报道新闻
影响:是香港最早的中文刊物,也是中国境内第一份用铅字印刷的中文报刊
《北华捷报》
沿革:1850年创刊于上海,周刊,1856增出日刊《每日航运新闻》,1864《每日航运新闻》扩充为独立出版的日报,名《字林西报》,《北华捷报》转为《字林西报》的星期附刊。1866年始,《字林西报》由字林洋行经营,发行至1951年
创办人:《北华捷报》由英商亨利·奚安门创办,1860年由英商匹克伍德接办
性质:《字林西报》独立出版后,重视言论,常常就中外关系与中国时政发表观点,是政治性很强的报纸,他的观点常常能左右上海言论界。
影响:《北华捷报》是上海第一份近代外文报刊。《字林西报》是外文报刊中,发型最广、影响最大的报纸。
二鸦时期
《六合丛谈》
沿革:1857创刊于上海,月刊,1858停刊
创办人: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
主要内容:西方科学文化知识
影响:是上海地区最早出版的中文刊物
二鸦后,维新运动前
《上海新报》
沿革:1861年创刊于上海,由出版《北华捷报》的报馆创办,初为周刊,1862年改为周三刊,1872改为日刊。1872与《申报》竞争失败,12月停刊
创办宗旨:为商业贸易服务→主要内容为商业信息
性质:商业报纸,但主编都是传教士,第一任主编是美国传教士伍德
影响:上海第一张中文商业报纸,在创刊后的十来年时间内,是上海唯一的中文商报,无人竞争,直至1872年《申报》面市。该报用白报纸两面印刷,开中国报纸两面印刷之史
《万国公报》
沿革:1868创刊于上海,初名《中国教会新报》,1874更名为《万国公报》,1883年休刊,1889年以基都教会出版机关“广学会”的机关报身份恢复出版,改为月刊,1907年,随林乐知病逝,停刊。历时近四十年
创办者:美国传教士林乐知
性质:宗教报刊→综合性时事政论刊物
最有影响力的内容:变法宣传与西学介绍
读者群体:中国统治阶级中的一部分当权人物及一般知识分子
影响:鸦战后,宗教报刊中,影响最大、发行量最大的一份报刊
《中外新闻七日录》
沿革:1865年创刊于广州,周报,1868停刊
创办人:英国传教士湛约翰
主要内容:新闻、西方科学知识
影响:中国近代最早单张发行的中文周刊
《申报》
沿革:1872年4月创刊于上海。由英国商人美查、伍华德、普莱亚、麦基洛四人合资创办(后主权归美查一人所有),由于当时美查不会办报,故请钱昕伯(中国第一位报刊争论家王韬之婿)专程前往香港学习办报经验,经过筹备,《申报》正式创刊。考虑到读者对象为中国人,所以聘请了中国人主笔,最初的主笔是蒋芷湘。1909年,美查将《申报》出售给中国报人席子佩,1912年,席子佩转售给史量才,从此开始了《申报》第二个辉煌时期。1949年5月,《申报》停刊,历时78年
与《上海新报》的竞争:通过压低报价与刊登文艺作品(增强了可读性)这次竞争是近代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次具有影响力的竞争。
早期的《申报》
聘请华人赵逸如为买办(经理),主笔政者也均为华人,先后有蒋芷湘、钱昕伯、黄协埙等人,初创时是隔日刊,自第五号起即为日刊,但星期天休刊,1879年4月起,星期天也照常出版
大致内容
《申报》的改革(针对当时商业报纸的不足)
有别于《上海新报》极少发表论说,每日一篇“言论”,且都在头版,主张言论联系当前国计民生,反映民生疾苦
重视言论也重视新闻。一是社会新闻(杨乃武案——我国报纸最早采用连续报道方式报道重大社会新闻),二是战事新闻,三是《申报》首用电报传递谕旨与重要新闻(我国第一条电讯是由《申报》于1882年1月16日刊出的)
注重文艺与广告
采取措施扩大报社业务,创办了一系列文化出版事业
编印三种综合性月刊,内容均为论说、小说、诗词之类,属于我国近代早期文学期刊
办白话新闻报《民报》,中国近代新闻史上最早的白话报
编印画报。1877《寰瀛画报》——中国画报之祖;1884——1898《电视斋画报》(时事画报)——开中国新闻画报之先河,是近代中国最早的一份新闻画报,也是影响最大的画报
《申报》的第二次改革(与《新闻报》竞争)
1905年《申报》提出12项改革措施
更新宗旨;改良形式;革新设备与技术;扩大信息来源;强化时事评论;增加新闻(国际新闻、战事新闻、政治新闻、经济新闻、地方新闻)
此次改革后,《申报》重新确立了在上海的地位,发行量增加
席子佩经营期间(1909年后),进一步改革
文字运用改良圈点法
由单面印刷改为双面印刷,同时改变了过去书本的版式
1911,开始刊登天气预报,开辟副刊《自由谈》(《自由谈》是中国较早的报纸副刊质疑,也是中国现代报刊中创办时间最久的副刊,在20世纪30年代有较好的表现
影响:是19世纪后期西方商人在华创办的商业性报纸中最具影响力的报刊;是上海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中文日报;在中国报刊史上,《申报》第一次将近代报纸的四项基本内容——新闻、言论、文艺(副刊)和广告综合在版面上,这在我国新闻报刊史上是有重大意义的开端;《申报》以营利为宗旨,《申报》的主人将报纸作为企业来办,因此,他们把商业经营原则运用于报纸管理,这是我国近代商业报纸的一个重要发展。
《昭文新报》
沿革:1873由艾小梅创办于汉口,因销路不畅,出刊仅数月
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份中文报纸
王韬与《循环日报》
王韬(1828-1897)
相关信息:本名利宾,又名瀚,字兰卿。后遭到清政府通缉,更名韬,号紫栓
经历:18岁考取秀才,1849年,就职于上海英国报人麦都思开设的墨海书馆,任编校工作13年,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科学文化和思想意识的熏陶,1867-1870游历欧洲,认识到中国的落后,思想经历变化,开始注重“经世致用”。1873年,购买印刷设备,组成中华印务总局,成为近代中国最早的印刷实业家
办报思想(主要在其办报的最初十年提出):①办报的目的在于“立言”,即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②希望办报既能抵御外侮,又能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文化,以求“自强”;③重视报纸的职能,报纸应具有交流、沟通君民与中外信息的作用
地位与影响
王韬在该报上发表了数百篇政论文章,开创了报刊政论文体,同时为中国报界开创了一种以政论为主体的新式报刊。且王韬的论说文章独具特色,在内容上提倡改革、直陈时弊,所涉范围极其广泛;其政论文体在形式上冲破了封建的僵化文章格式,开创了不拘一格、自抒胸臆的报刊文风。
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是我国近代办报思想的启蒙者之一。不仅创办了报纸,而且提出了改良主义的办报主张
《循环日报》
沿革:1874年2月创刊于香港,1883,政论文章被选辑成书,名为《弢园文录外编》,这是我国第一部报刊政论文集。1884年,王韬离港去上海,该报由何冰甫、何雅选主持,1959年终刊(40年代后期有数次停刊)
特点:完全由国人自办;以政论著称
影响:我国近代报刊史上国人自办报刊中第一家影响最大的报纸,也是国人自办报纸中最早的报纸之一,是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国人自办报纸中出版时间最长的一份报纸
《益闻录》
沿革:1879创刊于上海,1898与《格致新报》合并,易名《格致益文汇报》
性质:天主教机关报
主编:李杕(第一个担任外国教会报刊主编的中国人)
《上海文汇报》
沿革:1879年创刊于上海,1923股份大部分为日本人所有,1930年该报并入《大美晚报》
创办人:英商克拉克、里文顿
影响:是上海重要晚报之一
《上海泰晤士报》
1901年由美国人创办,1914年归英国人所有。该报在太平洋战争(1941-1945)爆发后被日本人接办,为日本人在华言论代表,抗战胜利后被国民党政府接收
《京津泰晤士报》(《天津时报》)
沿革:1894年在天津创刊,周刊,1902改为日报,1948年前后停刊
由英商伍德海主办
以英国在华舆论代表自居,天津英租界当局默认其为非正式机关报,并给予资助。政府公告及消息,也先送该报登载
《新闻报》
沿革:1893年在上海创刊,由中外商人合办,1899年丹福士经商破产,《新闻报》由美商福开森买下,其经营时期,以企业化经营方式管理报社,以《申报》为竞争对象
读者:工商界
影响:1882年5月字林洋行的《字林沪报》以及1893年英商丹福士的《新闻报》创刊,打破了《申报》一家独揽商业性报纸的局面,在十九世纪末期的上海滩,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率先开设“经济新闻”专栏,在商业界赢得大量订户。
民国初期的新闻事业
袁世凯统治时期
民国初年的短暂繁荣期
原因:政治环境宽松;各党派以报刊为利器;办报所需费用很少;读者对新闻的需求
表现:①报纸数量急剧增加(500多家报社,门类繁多);②国人自办通讯社大量涌现【(我国最早的通讯社、辛亥革命前国人自办的通讯社、1912至1913年间的通讯社)(通讯社的出现改变了中国只有报刊这一新闻传播工具的局面)】
此时期值得关注的报纸与报人
《民权报》 1912.3创刊于上海,总主笔戴天仇。其第11版为副刊版,以小说为主内,其刊载的《玉梨魂》等小说,开始了中国鸳鸯蝴蝶派小说的历程。
《中华名报》1912.7创刊于上海,创办人邓家彦
《民国新闻》1912.7创刊于上海,创办人吕志伊
以反袁为主旨的“横三民”
其他:《民立报》《民意报》《天铎报》《国风日报》
袁世凯对新闻事业的摧残
“癸丑报灾”
1913.3袁世凯暗杀国民党领导人宋教仁,为钳制舆论,宋教仁被杀第二天便实行新闻预检制,7月爆发“二次革命”,二次革命后,国民党系统报业遭到空前洗劫
钳制舆论三部曲
创办御用报刊,自作新声,为袁氏歌功颂德
《亚细亚报》《神州日报》
收买报纸与报人
制定限制新闻自由的法令,清除异己,使报界同唱帝制赞歌
1914.4袁政府颁布《报纸条例》
1913到1916年6月,全国报纸总数始终在130-150加左右,成为新闻史上非常黑暗的时期
复辟帝制后,反袁宣传的报刊
《甲寅》《申报》等
北洋军阀统治前期
袁世凯时期新闻低谷的绵延
1916下半年,黎元洪接替袁世凯,恢复《临时约法》,废止《报纸条例》,新闻界开始复苏,年底,全国新老报刊289家,新闻事业再次出现一线生机
1917.7.1张勋复辟帝制,虽仅12天,新闻界重陷黑暗。后段祺瑞赶走张勋,对新闻界采取收买+镇压。此后,在皖系、直系、奉系等军阀相继执政时期,对于报刊出版的钳制愈演愈烈。1918年底,全国报纸总数由1916年底的289降为221,新闻业再度进入黑暗时期
民国初年新闻业务的变化
原因:政论报刊失去活力(原因:政党纷起,各党派以政论作为攻讦敌党的武器;政治黑暗,言论禁锢多,政论缺乏战斗力;以经营为目的的报纸因言论惹祸,不谈言论;政论报纸依赖主笔,一旦主笔离去,报纸难以为继,开始转向)
变化
消息(主要为电讯)大量增加
原因:时局不稳;政治黑暗
政治、军事消息、国际新闻、商业信息和经济新闻
1918年,国内报界开始有驻外特派员
通讯成为吸引读者的重要文体
原因:可读性更强
融政论与新闻事实于一体,成为中国新闻报刊中的一种新的新闻体裁
预示着“政论”不再一统天下,报刊的新闻时代渐进到来
副刊在报纸中的地位得以确立
吸引读者的一种重要手段。但该阶段多数副刊品味不高,热衷于恋情描写,副刊成为了“鸳鸯蝴蝶派”的天下
民国初期新闻界第一批著名的专业新闻记者
黄远生
个人经历:两年内连中三榜,赴日留学,受进化论影响,思想属于改良派范畴
新闻生涯:始于1912年,在北京创办《少年中国》周刊,此后又主编过《庸言》月刊,担任过《申报》《时报》驻京记者,并为《东方日报》《东方杂志》《论衡》《国民公报》撰写稿件。新闻生涯虽不长,但以奇特才能显名于新闻界。曾受迫于强权为《亚细亚报》写过文章,1915年12月,被国民党暗杀于旧金山。
新闻思想:在中国实现有法律保障的平民言论自由,报纸能发表不受任何政党操纵的“不党之言”;好的新闻记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四能):脑筋能想,腿脚能走,耳能听,手能写(四力:眼力、笔力、脑力、脚力)
远生通讯
主要特点
内容方面:以采写政坛要闻为主,题材重大,除少量社会新闻外,大多是有关国家政局、外交、财政等方面的内容(针砭时弊、愤世嫉俗,纸面社会的黑暗与百姓的痛苦)
写作方面:不拘一格,洒脱自如
善于捕捉人物细节,写人惟妙惟肖,写事幽隐毕现,善以喜剧手法点染,庄谐并举
地位:以撰写新闻通讯见长。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以新闻采访和新闻通讯写作而负盛名的记者。著名通讯《外交部之厨子》。其友人林志均搜集整理,编成《远生遗著》,是我国较早的新闻通讯文集
邵飘萍
新闻活动
1902年被《申报》聘为地方通讯员,撰写金华通讯,1912年,任《汉民日报》主笔,正式投身新闻界;1913因发表反袁言论被捕,获释后东渡日本,创立“东京通讯社”,1915回国,为上海《申报》《时报》《时事新报》撰写时事短评;1916国会重开后,受聘为《申报》驻京特别通信记者,还创办了当时最有影响的通讯社“北京新闻编译社”;1918年创办《京报》,自任社长,兼任作者,1919被查封,再次流亡日本;1920在日本被大阪《朝日新闻》社聘为顾问,安福内阁倒台后,重返北京,《京报》复刊
1918,与蔡元培,徐宝璜同创“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著述并出版了《实际应用新闻学》(我国第一部新闻采访专著)《新闻学总论》
20世纪20年代极有声望的进步记者
采访与写作艺术
通讯以重大社会问题为主要内容,具有强烈的倾向感与时代感
善于捕捉新闻信息,精于采访,善于把握对方心理,随机应变
广交友,重承诺
新闻思想
报道新闻是报纸的第一任务,记者在报道新闻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报刊评论应从新闻事实出发
重视社会新闻的采访(社会新闻与政治新闻的关系)
记者应注重业务素质(品性、懂的新闻价值、善于观察、机警敏捷、对报纸负责)的培养
新闻事业应有完善的新闻理论指导
主张新闻立法
其他
刘少少
1909任北京《帝国日报》编辑,在新闻界崭露头角,先后任《湖南公报》《公言报》编辑,《亚细亚报》初创时,曾任主笔
徐彬彬
1916继黄远生之后任上海《申报》和《时报》驻京特派记者,20世纪30年代,任天津《大公报》副刊主编,设“凌霄随笔”等栏目
通讯文笔流畅风趣,代表作《又一个——劫车案——之结束》。长于文学,娴于经史
林白水
1903在上海创办《中国白话报》,1916在北京创办《公言报》,1921创办《新社会报》
张季鸾、胡政之、张蕴斋、朱少屏
辛亥革命前后
概况
概况: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报刊发展起来,先后在东京、上海、香港、澳门以及南洋、欧美创办了120多种报刊。
《中国日报》
沿革:1900年1月,《中国日报》创刊于香港,陈少白担任社长兼总编。《中国日报》出版后约两月,又出版了约一年的《中国旬报》,该报设有副刊栏目“鼓吹录”,1901年停刊后,“鼓吹录”并入《中国日报》,成为《中国日报》的文学副刊,是我国最早的副刊之一
主要内容:经济和政治方面的新闻与评论为主,重视论说。1902年,与广州《岭海报》笔战,是新闻史上革命派与保皇派的第一次直接展开的论战。
影响:是革命派的第一份机关报,其出版改变了资产阶级革命派早期的宣传方式(演讲、游说、发小册子),使革命的宣传从此进入了一个大众传播的新阶段。 此外,《中国日报》在内容与版面形式上充当了时代先行者,是中国近代报刊中第一份首开横排分栏的报纸,被国民党报人称为“党报之祖”
上海中心
《苏报》与“苏报案”
沿革:《苏报》创刊于1896年6月,始为胡璋经营,1900年售予陈范。1903年陈范正式聘请爱国学社的章士钊担任主笔,《苏报》实际上已经成为了爱国学社的机关报。1903年7月《苏报》被封
陈范,愤恨清政府官场腐败,希望以“清议救国”(东汉后期,官僚士大夫中出现了一种品评人物的风气,称为“清议”),这个时期《苏报》言论为同情变法,随着革命浪潮,后期转为同情排满革命。
1902年,《苏报》专辟“学界风潮”栏目,报道并支持爱国学生运动,从此该报被学界关注。蔡元培、章士钊(1903《国民日日报》、1903《民立报》主编、1914《甲寅》、1917《甲寅日刊》) 、吴稚辉等经常为该报写稿。
“苏报案”:章太炎、邹容被铺,清政府要求引渡,经庭训,监禁。与此同时,北方新闻界发生“沈荩案”
继“苏报案”之后的革命报刊
《国民日日报》
1903年8月,章士钊创刊于上海,继承《苏报》,被称为《苏报》第二,因内部矛盾,12月停刊
警钟日报》
1903年蔡元培等组织的“对俄同志会”创办《俄事警文》,1904改为《警钟日报》,1905被封禁
《中国白话报》
1903,创刊于上海,林白水主编,1904.10月停刊,1915年短时间复刊
《中国女报》
1907年1月秋瑾创刊于上海,在新闻史与妇女运动史上具有积极意义
于右任创办的四份革命报刊
1907年始,报刊活动重新在国内形成高潮,于右任是上海推动革命宣传事业的主要人物,是我国近代著名报刊活动家。1906年东渡日本,同年加入同盟会
《神州日报》
沿革:1907创办,新闻报道主张“有闻必录”,于右任仅主持80余天。民国后,几易其主,前后40年
当时的报刊均以清帝年号纪年,但其创刊之初仅用干支和公元纪年,创刊不久,成为上海当时最畅销的报纸之一
《民呼日报》
沿革:1909.5创刊于上海,8月停刊
强调”排满“及”人权“
《民吁日报》
1909.10创刊,前后仅出版48天
《民立报》
沿革:1910年10月创办,1911年成为了同盟会机关报,1913年停刊,宋教仁为总主笔(辛亥革命时期著名报刊政论家)
影响:报道了武昌起义进程,发表有关时局的短评,成给当时发行量最大的一分日报,是当时影响最大的一份革命报纸。
“竖三民”
武汉中心
《商务日报》
1909.10革命派詹大悲在汉口传感,鼓吹革命,后被查封
《大江白话报》
1910詹大悲在汉口与人合办,1911年1月改为《大江报》。《大江报》是湖北革命团体文学社的机关报,7月被查封
《大汉报》
1911年由胡石庵创办于汉口,是革命党人在武昌起义后创办的第一份报纸
其他
从1905到武昌起义前(1911),武汉还先后创办过《楚报》《通俗白话报》《湖北日报》《江汉日报》《雄风报》《鄂报》等
非革命派的民营报纸
北方《大公报》
1902出版于天津,创办人英敛之
上海《时报》
沿革:1904狄楚青创办于上海,辛亥革命后,由狄楚青独资经营,先后计十七年,1921出售
初期是康梁在国内的重要舆论阵地,1908年后与康梁办报方向违和,重在报刊业务上的创新,是近代报纸中较有影响的全国性大报,能与《申报》《新闻报》一争长短
时评专栏;发表创作和翻译的新小说;革新版面和版式,首创对开报纸,四个版面,辛亥革命后,报界均采用《时报》版式,从古代延续至近代的书本式报纸被彻底淘汰
海外的革命报刊
《民报》
沿革:1905.11孙中山主持在日本东京创刊,其是在革命刊物《二十世纪之支那》(兴中会的机关报,1905.6创办,宋教仁主持)的基础上创办起来的,月刊。1910.2,被日本政府封禁,前后出版26期。
性质:大型的时事政论性刊物,旨在为革命运动建立理论基础
《民报》的主要政论作者章太炎
1906年出狱后参加《民报》主持工作,他对近代报刊发展最大的贡献之一是他的政论文章
影响:同盟会的第一个机关报
革命派与改良派的大论战
第一次直接交锋是《岭海报》与《中国日报》,第二次则以《民报》创刊为开端,历时两年,最后以《新民丛报》停刊结束
报刊出版法律的制定
清代报刊出版管理尚未专立条例,清后期,第一位决定制定有关报纸出版物单行法的是光绪,后因变法失败告终。
1906.7清政府颁布《大清印刷物专印律》,是清廷指定的第一步有关印刷出版物的专门法律(针对一般出版物)。为加强对革命报纸的控制,补充制定了《报章应守规则》《报馆暂行条规》。1908.3清政府颁布了《大清报律》,是清政府参照日本报纸拟具的正式报律
政论报刊与维新变法(1895—1898)
概况
1、近代中国史上第一次办报高潮(三年间,全国出版的新闻报刊共12种,80%左右由中国人创办),打破了近代史上由外报垄断中国新闻界的局面 2、维新变法时期,资产阶级改良派共创办了30多种报刊,创办维新报纸的倡导者是维新运动的领导人康有为 3、该时期报刊的共同点:①报刊以政论为主,新闻报道居于次要地位,读者购买报纸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报馆的意见而非阅读新闻;②报杂合一,重杂志而轻日报
康有为与《中外纪闻》《强学报》
《中外纪闻》
沿革:1895年由康有为倡导并出资在北京创办,初创时名为《万国公报》,因重名,更为《中外纪闻》,并成为强学会(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国内建立的第一个具有政党性质的政治团体)的机关报。1896年停刊,前后出版近五个月。
以官僚士绅为发行对象,隔天出版一次,主要内容是宣传变法,提倡创办学校
《强学报》
上海强学会机关报《强学报》于1896年在徐勤、何树龄主持下创刊。其欲托古改制,但仅出至第三期便被勒令停刊
梁启超与《时务报》
《时务报》
沿革:1896年在上海创刊,由黄遵宪主持创办,梁启超任总主笔。1898年停刊
旬刊,内容分为论说、谕旨恭录、奏折摘要、京外近事、域外报译等。主要篇幅是新闻性材料,争论并不占多数,但却成为了当时刊物中最重要的部分。
为当时发行量最高的报刊,是我国最早的有全国影响的资产阶级改良报刊
梁启超
办报思想
以“报纸”为“去塞求通”的工具(报刊的“耳目喉舌”功能)。“通”:上下内外的沟通与交流
影响
开创新的报章文体——“时务文体(特点)”报刊政论文体得到了空前发展。 这种半文半白的时务文体,成为近代我国资产阶级社论文体的典型,盛行于我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报刊
梁启超有26年从事报刊活动,主办过十余种报刊,政论文具有独到的风格,是我国报刊史上一位具有划时代影响的人物
湖南地区(湖南维新派)
《湘学新报》
沿革:1897年湖南维新党人创办,旬刊,第21期起改名为《湘学报》,1898停刊,该报主要撰稿人中,以唐才常撰文最多且最富有战斗性
以倡导新学、开启明智、培育人才、鼓吹变法为宗旨,属于学术性刊物
地位:湖南维新派的第一份报刊
《湘报》
1898年在湖南长沙出版,1898年百日维新失败,停刊,通俗日报
谭嗣同的办报思想
主张办报求日新
主张报纸为“民史”“民口”(民主性)
地位:湖南维新运动高涨的产物,是国人办报高潮中又一有影响的报纸,是维新派在华中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
北方舆论界
严复
较早强调通过办报介绍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
办报思想
办报的目的是开民智,报纸的作用是将以求通,通过办报纸传播上下、中外的事情,就可开启民智、国家富强
《国闻报》
沿革:1897年在天津创刊,戊戌政变后停刊,1899卖给日本人
在内容上偏重京、津和北方地区的新闻报道
地位:是维新派在华北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也是维新派的第一份日报
《国闻汇编》
沿革:1897创刊,国闻报馆出版的旬刊
主要内容是翻译、介绍国外学术著作,最大贡献是发表了由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和《群学肄言》的部分译文,第一次向中国人民介绍了进化论思想
梁启超等维新派在港澳及海外的报刊活动
《知新报》
1897创刊于澳门,维新派在华南的重要舆论阵地
梁启超与《清议报》《新民丛报》
《清议报》
沿革:1898年12月创刊于日本横滨,1901年12月停刊,历时三年,旬刊,书本式
主要内容:发民族危亡的警钟,作救亡图存的呼喊;宣传了资产阶级民权思想
影响: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出版后风行海外;自第25期始,,在作者栏中第一次出现了“记者:字样,这在报界属于首次出现。
《新民丛报》
沿革:梁启超1902创刊于日本横滨,半月刊
办刊宗旨:开民智、造新民→大量的启蒙宣传
影响:改良派在海外最重要的一份机关报
其他:同年11月,梁启超还创办了我国最早刊登新体小说的刊物《新小说》月刊,宗旨仍是“新民”。此后,还创办了《政论》《国风》等报刊,并参与筹办了改良派当时在国内的一份重要报刊《时报》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背景:流亡国外,接触了大量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
报刊的两大主要职能:监督政府(主要指名誉上的监督);向导国民
完善的报纸应具备的条件: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速而确
消息与评论的区别及各自要求:新闻报道要“博、速、确、正、直”;评论应“公、要、周、适”
从传播媒介的角度,提出并论证了浸润和煽动两种宣传方式
地位:……首创“短评”“时评”的形式,发表了我国新闻史上较早的一批报刊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