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生性致热原都属于细胞因子,包括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等
(1)稽留热:特点是体温升高到一定程度后,高热较稳定地持续数天,且24小时内温差在1 ℃以内,常见于急性马传染性贫血、犬瘟热、猪瘟、猪丹毒、流行性感冒、大叶性肺炎等。
(2)弛张热:特点是体温升高后一昼夜内变动范围较大,常超过1℃,但又不降至常温。常见于化脓性疾病、小叶性肺炎、败血症、犬瘟热第二次等。
(3)间歇热:特点是发热期和无热期有规律地相互交替,无热期(间歇期)持续时间较短。
(4)回归热:特点是发热期和无热期有规律地相互交替,且无热期与发热期的持续时间大致相同。可见于慢性马传染性贫血、梨形虫病等。
(5)波状热:特点是体温上升到一定高度,数天后又逐渐下降到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发作。常见于布鲁氏菌病。
(6)不规则热:特点是发热曲线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牛结核、支气管肺炎、仔猪副伤寒、渗出性胸膜炎等。
发热分期
(1)体温上升期:是发热的初期。特点是产热大于散热,热量在体内蓄积,体温上升。患病动物表现为兴奋不安,脉搏加快,皮温降低,畏寒战栗,被毛竖立等。
(2)高温持续期:特点是产热和散热在新的高水平上保持相对平衡。患病动物表现为呼吸、脉搏加快,可视黏膜充血、潮红,皮肤温度增高,尿量减少,有时开始排汗。
(3)体温下降期:此时发热激活物、内生性致热原、正调节介质被机体消除,加之负调节介质的作用,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点逐渐恢复。特点是散热大于产热,体温下降。患病动物表现为体表血管舒张,排汗显著增多,尿量也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