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生物的进化
高中生物之生物的进化后两节整理,包括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物种形成、协同进化、生物多样性等等。
这是一篇关于西柏坡实践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线下,线上。展示了关于西柏坡实践的全面内容,包括各个相关的活动和地点,以及参与其中的不同角色。通过这份概述,我们可以对西柏坡实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生物的进化知识梳理,包括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和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两部分的内容,需要的可以看下。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章节概要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生物的进化(续)
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物种:能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生殖隔离: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
地理隔离:同种生物由于地理隔离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
物种形成过程: 突变&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基因库差异→(地理隔离)→生殖隔离→新物种产生(已发生进化)进化≠新物种产生
协同进化
斯坦利“收割理论”
内容: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
意义
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势,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
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促进种群发展
概念: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地球上原始大气中无氧气,最早出现的生物都是厌氧的;最早光合生物的出现是原始大气中有了氧气,为好氧生物的出现创造了前提条件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生物通过有性生殖,实现基因重组,增强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生物进化的速度明显增快
三个层次
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进化理论(总结)
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种群是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而通过形成生殖隔离形成新的物种
生物进化——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
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
种群基因的变化
种群
定义: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集合
一个繁殖的单位
种群基因库
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
基因频率
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值
变化规律
符合5条件时,子代自由交配基因型频率、基因频率保持不变
自由交配——基因&基因型频率不变 自交——基因频率不变,基因型频率变
种群非常大
所有雌雄个体间都能自由交配产生后代
无迁入和迁出
所有个体生存和繁殖机会均等(无自然选择)
不发生突变
计算
A: p a: q AA:p² Aa:2pq aa:q²
某基因频率=该基因总数/该基因及其等位基因总数
伴性遗传
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可遗传变异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
基因重组
特征
自发突变频率很低
许多突变有害
突变有害及有利不是绝对的,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
突变和重组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
基因突变产生的等位基因→基因重组→形成多种多样的基因型
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
桦尺蛾,由于树干被熏成黑褐色,浅色基因基因频率变低,黑色基因基因频率升高
自然选择下,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有更多机会产生个体→相应基因的基因频率不断提高 自然选择作用下,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生物朝一定方向进化
进化标志:基因频率改变
区分
变异(人工诱发/自然发生)——不定向
自然选择&进化——定向
实验: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
原理:一定浓度的抗生素会杀死细菌,但变异的细菌可能产生耐药性,在培养基中加入抗生素后,耐药菌可存活
耐药菌很可能存在于抑菌圈边缘
连续培养几代后,抑菌圈直径会变小→细菌耐药性增强
1组纸片不含抗生素(空白对照) 2、3、4组重复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