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新闻学
新闻学大纲,包括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传播的过程、新闻传播媒介、新闻传播者、新闻传播受众、新闻传播的功能、新闻媒介的管理与运行等等。
编辑于2022-11-02 08:25:54新闻学
1. 新闻传播活动
1.1. 新闻传播的起源
1.1.1. 好奇说
1.1.2. 新闻欲
1.1.3. 群居说
1.1.4. 劳动起源说
1.1.4.1. 劳动创造了新闻传播活动的主体
1.1.4.2. 劳动创造了新闻传播活动的内容
1.1.4.3. 劳动创造了新闻传播活动的工具
1.2. 新闻传播的演变
1.2.1. 口语传播
1.2.1.1. 人身载体传播
1.2.1.2. 实物载体传播
1.2.1.3. 口头语言传播
1.2.1.4. 口语语言传播的特点
1.2.2. 文字传播
1.2.2.1. 图片传播
1.2.2.2. 手抄传播
1.2.2.3. 印刷传播
1.2.2.4. 文字传播的特点
1.2.3. 电子传播
1.2.3.1. 广播媒介
1.2.3.2. 电视媒介
1.2.3.3. 电子媒体的特点
1.2.4. 新闻传播活动发展的特点
1.2.4.1. 新闻传播规模越来越大
1.2.4.2. 新闻传播内容大大丰富
1.2.4.3. 新闻传播手段更加多样
1.2.4.4. 传播工具越来越现代化
1.3. 新闻传播的演变
1.3.1. 人际传播
1.3.1.1. 人际传播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
1.3.1.2. 人际传播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为目的
1.3.1.3. 人际传播信息传递的符号丰富多彩
1.3.1.4. 人际传播信息传递的有效性高
1.3.2. 组织传播
1.3.2.1. 内部协调
1.3.2.2. 指挥管理
1.3.2.3. 决策应变
1.3.2.4. 说服整合
1.3.3. 大众传播
2. 什么是新闻
I. 新闻的定义
I.I. “新闻”含义的演化
I.II. 西方业界的新闻定义
I.III. 中外学者的新闻定义
II. 新闻的特点
II.I. 真实性
II.II. 新鲜性
II.III. 及时性
II.IV. 公开性
III. 新闻本源和新闻要素
III.I. 新闻的本源是事实
III.II. 新闻是对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
III.III. 编辑、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具有能动性
III.IV. 新闻要素
IV. 新闻的类别
IV.I. 着眼于新闻内容的分类
IV.I.I. 依据新闻报道的对象分类
IV.I.II. 依据新闻发生的地区与影响范围分类
IV.I.III. 依据事实发生的状态分类
IV.I.IV. 依据新闻发挥的功能分类
IV.II. 着眼于新闻形式的分类
IV.II.I. 以新闻的载体分类
IV.II.II. 以新闻的文体分类
3. 新闻传播的过程
A. 新闻传播的简单构成
A.A. 新闻传者
A.B. 新闻内容
A.C. 新闻媒介
A.D. 新闻受众
A.E. 传播效果
B. 新闻传播的双向构成
B.A. 新闻传播的社会条件
B.A.A. 新闻传播关系
B.A.B. 新闻传播契约
B.B. 新闻传播的双向构成
B.B.A. 受众是新闻传播的中心
B.B.B. 建立反馈机制越来越重要
4. 新闻传播媒介
4.1. 麦克卢汉的媒介学说
4.1.1. 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4.1.2. 地球村
4.1.3. 媒介即信息
4.1.4. 冷媒介与热媒介
4.1.5. 部落化公式
4.2.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媒介
4.2.1. 人际传播
4.2.1.1. 街谈巷议
4.2.1.2. 清议
4.2.1.3. 歌谣
4.2.1.4. 丝绸之路
4.2.2. 信号媒介
4.2.2.1. 烽燧
4.2.2.2. 敲锣报警
4.2.2.3. 喇叭喊话
4.2.3. 文字媒介
4.2.3.1. 诏诰新闻
4.2.3.2. 书信新闻
4.2.3.3. 邸报
4.2.3.4. 小报
4.2.4. 其他媒介
4.2.4.1. 露布
4.2.4.2. 悬书、揭贴
4.2.4.3. 旗报、牌报
4.2.5. 新闻传播机构
4.2.5.1. 驿传
4.2.5.2. 进奏院
4.3. 新闻媒介的类型和特点
4.3.1. 报纸
4.3.2. 期刊
4.3.3. 广播
4.3.4. 电视
4.3.5. 通讯社
5. 新闻传播者
5.1. 新闻传播者的角色定位
5.1.1. 新闻传播者的社会角色
5.1.1.1. 社会的雷达
5.1.1.2. 社会的哨兵
5.1.1.3. 意见的桥梁
5.1.1.4. 权力的镜鉴
5.1.1.5. 大众的老师
5.1.2. 新闻传播者的职业道德
5.1.2.1. 坚持真理、维护新闻的客观公正
5.1.2.2. 爱岗敬业,努力实现人生价值
5.1.2.3. 遵纪守法,不侵犯公众的权益
5.1.2.4. 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5.1.2.5. 与人为善,积极开展友好的竞争
5.1.3. 新闻传播者的社会权利
5.1.3.1. 在职业活动中享有的权利
5.1.3.1.1. 采访权
5.1.3.1.2. 创作权
5.1.3.1.3. 传播权
5.1.3.1.4. 著作权
5.1.3.2. 作为媒体职工应享有的权利
5.2. 新闻传播者的职业素养
5.2.1. 新闻传播者的职业素养
5.2.1.1. 政治素养
5.2.1.2. 业务素养
5.2.1.3. 理论素养
5.2.1.4. 道德素养
5.2.2. 新闻传播队伍的管理机制
5.2.2.1. 党和政府对新闻传播队伍的管理
5.2.2.2. 新闻行业的内部自律管理
5.3. 新闻传播者的培养与教育
5.3.1. 美国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5.3.1.1. 专业型教学模式
5.3.1.2. 嫁接型教学模式
5.3.1.3. 寄生型教学模式
5.3.2. 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6. 新闻传播内容
6.1. 新闻传播与新闻宣传
6.1.1. 宣传的含义与功能
6.1.2. 宣传与新闻的联系与区别
6.1.2.1. 新闻与宣传有共同的渊源
6.1.2.2. 新闻与宣传都是信息传播
6.1.2.3. 新闻与宣传内容上有交叉
6.1.2.4. 新闻与宣传传播手段相似
6.1.2.5. 本质上宣传传播是观念,新闻传播是信息
6.1.2.6. 目的上宣传注重改变观念,新闻注重信息告知
6.1.2.7. 手法上宣传需要不断重复,新闻需要及时更新
6.1.2.8. 原则上宣传需要强调组织原则,新闻强调客观公正
6.1.3. 宣传价值与宣传要素
6.1.4. 新闻宣传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6.1.5. 我国国家宣传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6.1.5.1. 民族情怀与大国责任的调适
6.1.5.2. 中国崛起与国际交流的并重
6.1.5.3. 外宣思维与国际传播的调适
6.1.5.4. 官方宣传与民间交流的配合
6.2. 新闻事实与信息传播
6.2.1. 新闻事实与拟态环境
6.2.2. 新闻事实与信息
6.2.3. 信息与新闻传播
6.2.3.1. 提高信息的密度,绘制社会地图
6.2.3.2. 延伸信息的广度,进行全景扫描
6.2.3.3. 挖掘信息的深度,强度深度报道
6.2.3.4. 重视信息的线度,多做连续报道
6.3. 新闻价值与新闻选择
6.3.1. 新闻价值的含义
6.3.1.1. 时新性
6.3.1.2. 重要性
6.3.1.3. 接近性
6.3.1.4. 显著性
6.3.1.5. 趣味性
6.3.2. 新闻选择的价值体系
6.3.2.1. 新闻价值
6.3.2.2. 个体价值
6.3.2.3. 经济价值
6.3.2.4. 宣传价值
6.3.2.5. 新闻法规
7. 新闻传播受众
7.1. 受众的地位和权利
7.1.1. 地位
7.1.1.1. 是传播效果的检验者,决定新闻媒体的内容选择
7.1.1.2. 是新闻产品的消费者,决定新闻媒体的风格定位
7.1.1.3. 是新闻传播的参加者,决定新闻媒体的变革方向
7.1.1.4. 是信息权利的持有者,影响新闻媒体的监督力度
7.1.2. 权利
7.1.2.1. 接近权
7.1.2.2. 知情权
7.1.2.3. 表达权
7.1.2.4. 监督权
7.2. 受众特点和媒体定位
7.2.1. 现代传播环境下的受众特征
7.2.2. 现代社会环境下受众需求
7.2.3. 现代受众环境下媒体的受众定位
7.2.3.1. 受众的细分
7.2.3.2. 媒体的受众定位
8. 新闻传播的功能
8.1. 新闻传播的一般功能
8.1.1. 守望环境的功能
8.1.2. 社会协调的功能
8.1.3. 社会变革的功能
8.1.3.1. 参政议政
8.1.3.2. 舆论监督
8.1.3.3. 社会变革
8.1.3.4. 政治革命
8.1.4. 培养教育的功能
8.1.5. 消闲和服务的功能
8.1.6. 经济促进的功能
8.2. 新闻传播的社会舆论
8.2.1. 舆论的概念和主要特征
8.2.1.1. 概念
8.2.1.2. 特征
8.2.1.2.1. 舆论的背景是特定的时空
8.2.1.2.2. 舆论的主体是理想的公众
8.2.1.2.3. 舆论的课题是公共性事物
8.2.1.2.4. 舆论的内容是意识的集合
8.2.1.2.5. 舆论的扩散是公开的传播
8.2.1.2.6. 舆论的效应是利益的调整
8.2.2. 舆论的社会功能
8.2.2.1. 社会褒扬功能
8.2.2.2. 道德规范功能
8.2.2.3. 社会价值整合功能
8.2.2.4. 社会监督功能
8.2.3. 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
8.2.3.1. 新闻媒体在舆论引导中的作用
8.2.3.2. 新闻媒体进行舆论引导的一般原理
8.2.3.2.1. 议程设置理论
8.2.3.2.2. 沉默的螺旋理论
8.2.3.2.3. “一面理”和“两面理”
8.2.3.2.4. 亚里士多德的说服理论
8.2.3.2.5. 诉诸感情和诉诸理智
8.2.3.3. 新闻媒体舆论引导的主要原则
8.3. 新闻传播的负面效应
8.3.1. 过度商业化消解了媒体的社会功能
8.3.2. 媒体内容的低俗化诱导了犯罪行为
8.3.3. 媒体对现实的虚构模糊了社会价值观
8.3.4. 媒体对司法活动的干预导致媒体审判
8.3.5. 信息流动的失衡形成信息霸权
9. 新闻媒介的管理与运行
9.1. 新闻制度与新闻体制
9.1.1. 新闻制度的四个理论
9.1.1.1. 传媒的威权主义理论
9.1.1.2. 传媒的自由主义理论
9.1.1.3. 传媒的社会责任理论
9.1.1.4. 苏联的媒介传播主义
9.1.2. 世界各国的新闻体制
9.1.2.1. 政党媒体
9.1.2.2. 私营媒体
9.1.2.3. 国有媒体
9.1.2.4. 公有媒体
9.2. 新闻的管理与运行模式
9.2.1. 新闻媒体的管理模式
9.2.1.1. 董事会管理模式
9.2.1.2. 社会化管理模式
9.2.1.3. 行政化管理模式
9.2.2. 我国媒体的管理模式
9.2.2.1. 报社
9.2.2.2. 政府的新闻出版管理
9.2.2.3. 广播电视机构的管理模式
9.2.3. 新闻媒体的运行模式
9.2.3.1. 报纸
9.2.3.2. 电台,电视台
9.2.4. 我国媒体的运行模式
9.2.4.1. 报社内部运行模式
9.2.4.2. 电视台内部运行模式
9.2.5. 我国媒体经营
10. 新闻自由与社会控制
10.1. 新闻自由的历史演变
10.1.1. 出版自由之前的相关自由
10.1.2. 古典出版自由的产生与演变
10.1.3. 近代新闻自由的发展与成熟
10.2. 新闻自由的主要内涵
10.2.1. 国际社会的新闻自由观
10.2.2. 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观
10.3. 新闻媒体的社会控制
10.3.1. 行政控制
10.3.1.1. 利用新闻管理部门管理媒体
10.3.1.2. 制定一系列新闻管理政策
10.3.1.3. 健全有效的新闻管理活动
10.3.1.4. 规范政府的信息发布制度
10.3.2. 法律控制
10.3.2.1. 直接管理媒体新闻活动的媒介法
10.3.2.2. 从国家安全角度限制媒体自由的法律
10.3.2.3. 从公民权利角度限制媒体自由的法律
10.3.3. 利益控制
10.3.3.1. 所以权控制
10.3.3.2. 广告控制
10.3.3.3. 资助控制
10.3.4. 声誉控制
11. 新闻传播的工作原则
11.1. 真实性原则
11.1.1. 关于“真实”的几个概念
11.1.1.1. 新闻真实与新闻事实
11.1.1.2. 单个真实与整体真实
11.1.1.3. 新闻真实和本质真实
11.1.2. 新闻失实的主要表现
11.1.2.1. 迫于新闻竞争,精心制造噱头
11.1.2.2. 追求宣传效果,随意扭曲拔高
11.1.2.3. 传者业务不精,缺乏堵漏能力
11.1.2.4. 传者动机不纯,主动弄虚作假
11.1.3. 对新闻失实的有效治理
11.2. 公共性原则
11.2.1. 媒体与新闻专业主义
11.2.2. 媒体与公民社会的成长
11.2.3. 公共性原则对媒体工作的要求
11.3. 监督性原则
11.3.1. 舆论监督的重要意义
11.3.1.1. 能够产生威慑作用
11.3.1.2. 能够实现公民权利
11.3.1.3. 能够建立社会诚信
11.3.1.4. 能够制约公共权力
11.3.1.5. 能够推动民主建设
11.3.2. 舆论监督的基本原则
11.3.2.1. 实事求是的原则
11.3.2.2. 把握分寸的原则
11.3.2.3. 保护信源的原则
11.3.2.4. 遵守法律的原则
11.3.2.5. 允许答辩的原则
11.3.2.6. 接受监督的原则
11.3.3. 舆论监督的现实困境
11.3.3.1. 少数官员不愿接受舆论监督
11.3.3.2. 行政权力过度干预舆论监督
11.3.3.3. 法律保护舆论监督力度不够
11.4. 守法性原则
11.4.1. 新闻媒体应该遵守法律,维护国家安全和民族团结
11.4.2. 新闻媒体应该关注群众,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11.4.3. 新闻媒体应该守法经营,维护市场的公平秩序
11.4.4. 新闻媒体应该尊重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11.5. 党性原则
11.5.1. 党性原则的理论来源
11.5.2. 党性原则的具体要求
12. 中国的新闻改革
12.1. 改革开放前党报的两次改革
12.1.1. 整风运动中的新闻改革
12.1.2. 1956年全国的新闻改革
12.1.3. “文化大革命”中新闻事业的挫折
12.2. 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闻改革
12.2.1. 思想解放推动的新闻改革(1976-1982)
12.2.2. 新闻立法推动的新闻改革(1983-1991)
12.2.3. 传媒经济推动的新闻改革(1992-2002)
12.2.4. 技术变革推动的新闻变革(2003- )
12.3. 我国新闻改革的主要方向
12.3.1. 政府与媒体的关系:政府要尊重媒体运行的规律
12.3.2. 政府与公众的关系:政府应充分尊重公民的民主权利
12.3.3. 媒体与媒体:在公平的环境中展开理性竞争
12.3.4. 媒体与员工的关系:制定合理的干部,用工制度
12.3.5. 媒体与公众的关系:媒体应将社会责任放在第一位
13. 新媒体与新闻传播
13.1. 新媒体的内涵与特征
13.1.1. 新媒体的发展历史
13.1.1.1. 互联网
13.1.1.2. 手机
13.1.2. 新媒体的主要特征
13.1.2.1. 网络
13.1.2.1.1. 信息的开放性
13.1.2.1.2. 网民的互动性
13.1.2.1.3. 传播的快捷性
13.1.2.1.4. 使用的个性化
13.1.2.1.5. 资源的丰富性
13.1.2.1.6. 手段的多样性
13.1.2.2. 手机
13.1.2.2.1. 受众范围更广
13.1.2.2.2. 传播速度更快
13.1.2.2.3. 个性特征更明显
13.1.2.2.4. 信息互动更及时
13.2. 新媒体与新闻传播
13.2.1.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的新形态
13.2.1.1. 网络新闻传播的主要形态
13.2.1.2. 手机新闻传播的主要形态
13.2.2. 新媒体的出现带来舆论环境的变化
13.2.2.1. 传统媒体的垄断地位被打破
13.2.2.2. 信息传播中非专业队伍的崛起
13.2.2.3. 信息把关中出现无法弥补的漏洞
13.2.2.4. 信息自由放大了社会舆论的力量
13.2.2.5. 多元舆论格局推动公民社会的形成
13.2.2.6. 国际传播中信息互动与文化冲突并存
13.2.3. 传统媒体如何应对新媒体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