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判断推理
1.论点是“甲→丙”,论据是“甲→乙”,如果论点和论据都有翻译词,写成“→”的形式。补充的前提为“乙→丙”,根据串联原则,得出“甲→乙→丙”,进而得出“甲→丙”的结论。
编辑于2022-11-08 00:35:57 海南第一章 判断推理
第一章 图形推理
一、位置规律 图形特征:元素组成相同
一、平移
解题思路:宫格方向判定:看数量,判方向 1、先判断绕圈走,不对再判断直线走; 2、先看中间;
1.绕圈走:中间颜色数量相同,优先考虑内外圈分开看 2.走直线:横行黑块数量相同→左右走 竖行黑块数量相同→上下走
二、旋转、翻转
解题小技巧:相邻比较。 (1)比题干:比如图 1 中有两个黑块相同,考虑就近走的原则。 (2)比选项:比如排除了两个选项之后,剩下选项要比较不同之处,再回到题干找规律,这样会更加有针对性。
二、样式规律 图形特征:元素组成相似
一、加减同异
图形特征:元素组成相似,且相同线条重复出现
加减同异难点:结合位置规律 思路一:图 1 与图 2 有明显相同线条——先加减同异 思路二:图 1 与图 2 没有明显相同线条——先位置,谁搞特殊先转谁
解题技巧:若第一行找规律复杂,可以优先 看第二行。
解题技巧:国考近 5 年考查的都是求异,如果不会挑 1-2 线条来判断考查的是 什么运算规则,可以优先考虑求异,如果成立,说明考的就是求异,第二组图直接应用规律即可。
二、黑白运算
图形特征:图形轮廓和分割区域相同,且黑块数量不成规律
黑块数量相同,优先平移; 黑块数量不同,优先黑白运算
解题技巧:优先找大块颜色相同,相加后同区域的颜色一定是相同的,不可能出现有黑有白
解题技巧:从问号处入手,边找边验证
三、属性规律 图形特征:元素组成不相同、不相似
一、对称性△△△
1、轴对称
解题技巧: 1、考查轴对称,一定会出现“等腰”图形,“等腰”体现在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2、歪着的等腰箭头(歪着大概率考查方向, 如果不考查方向没有必要歪着,二级辨析可以考虑对称轴的方向); 五角星也是典型的轴对称图形
2、中心对称
出现平行四边形、“S、N、Z”,考虑中心对 称。“S”最经典的变形图是“大风车”,只要看到“大风车”,其他图形又很等腰,可以优先考虑对称性。
3、轴对称+中心对称(有两条相互垂直的对称轴)
对称性考法:
1.区分轴对称和中心对称:难度不大。
2.对称轴的方向和数量: (1)等腰三角形很容易考查方向。 (2)等边三角形有 3 条对称轴,容易考查数量。 (3)五角星有 5 条对称轴,容易考查数量。 (4)歪着的箭头可能会考查方向。
1、看到“三足鼎立”图形、等边三角形,首先想到对 称轴的数量
2、出现两侧均等腰、很规整的黑白球,可以考虑对称轴的方向和数量
3.对称轴与图形线、点、面的关系。
1.怎么想到:当方向和数量均选不出答案,一般情况下只有 1 条对称轴,此 时考虑对称轴与图形线、点、面的关系。
2.线、点、面:如图一。 (1)线:图中有线条与 对称轴重合,除了重合,还可以考虑垂直、平行, 具体题目具体分析。 (2)点:图 2 的对称轴经过 2 条平行线,图 3 的对称轴除了经过 1 条线,还经过图形的交点。国考曾经考查过对称轴穿过 2 个交点和 2 条线。 (3)面:如图 2 和图 4。2 幅图均有 1 条竖向的对称轴,图 2 对称轴穿过 2 条平行线,图 4 对称轴穿过 3 条平行线。除了线的角度,还可以考虑面,图 2 对称轴穿过图形的 1 个面,图 4 对称轴穿过 2 个面。当 2 种规律都成立时,不要 着急,结合其他图形来判断哪种规律有唯一答案。
4. 几个等腰图形拼合在一起,分开画轴,看轴与轴之间的关系(即整体看没有规律,考虑拆分)
如果图形均由几个等腰图形拼合而成,且整体观察没有规律,考虑分开画对称轴,看对称轴与对称轴之间的关系。
二、曲直性
特征图:出现明显的圆、弧等全曲线图,优先考虑区直性,没有规律,再考虑曲线数、直线数等等。
注:如果所有图形都分为内外,整体看没有规律,考虑内外分开看。
三、开闭性
特征图: 1、1.完整的图形留了小开口,考虑开闭性; 2、出现生活化或粗线条图形,考虑开闭性;
四、特殊规律
一、图形间关系
图形特征:题干多幅图都出现两个或多个封闭图形连在一起
1.相离
2.相交
相交于点
相交于线
相交边的数量、相交边的样式(长/短)
相交于面
相交面的形状(整体相交/局部相交)
注:图形特征:题干出现两个或多个封闭图形连在一起,容易与对称性的第 4种考法弄混,如果两个面都是等腰图形,优先考虑对称性;如果两个面不是等腰图形,优先考虑图形间关系。
二、功能元素
图形特征:题干每幅图都出现小黑点、小白点、箭头等元素
作用:对图中特征起标记作用
1、标记点:直直交点/曲曲交点/曲直交点
2、标记线:直线/曲线,最长线/最短线
3、标记角:直角/锐角/钝角,最大角/最小角
4、标记面:重合面/单独面,最大面/最小面
五、数量规律 图形特征: 1、元素组成不同且无属性规律; 2、数量特征图明显
注1:元素组成不同,优先考虑属性, 因为对称性、曲直性和开闭性可以快速判断,如果属性无规律,则考虑数量规律。
注2: 如果每道题都背口诀,解题会比较慢,故建议使用第二个特征,即 “数量特征图明显”,如“窟窿”明显,则优先考虑面数量;线条交叉明显,则 优先考虑点数量。
一、面数量
特征图: 1、图形被分割、封闭面明显; 2、生活化或粗线条中明显有留白区域
考法:
1、所有面的形状;
2、相同形状的面的个数(注意小图形,例三角形);
“窟窿”明显,但整体数面无规律,出现相同小元素, 可以考虑相同形状面的个数。
3、最大面的形状、属性;
1、考查逻辑为“所有面→有的面→某个面”
2、当所有题干图形都有一个“特别霸道”的面,可以考虑最大面的形状和属性。
3、最大面的属性如最大面均为轴对称图形,还可以考查最大面均为全曲线图形。 面的属性只有对称性和曲直性这两个角度。
解题技巧:(什么时候考虑数面)
1、图形较多,无法考虑 4多个对称轴的关系,无法考虑对称性;
2、同时封闭图形较多,无法考虑图形间关系;
二、线数量
特征图: 1、直线数:出现多边形、单一直线; 2、曲线数:图形的曲线偏多(若出现全曲线图、圆、弧优先考虑曲直性,若无规律,再考虑曲线数。 )
特殊考法:一笔画△△△
需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线条之间全部连通; 2、奇点数为0或2个;
注: 1、奇点,即发射出奇数条线的点 2、所有的端点都是奇点,数奇点时要数上端点;
多笔画:连通图笔画数 = 奇点数 ÷2(任何图形的奇点数一定是偶数)
常见笔画数特征图:五角星、 “日” “田”及其变形图、圆相切 / 相交、多端点图形
三、点数量
注:这里指线与线的交点,端点不是交点
特征图: (1)线条之间交叉明显(俗称“大树杈” ) (2)图形相切较多
细化考法: (1)切点(图形相切较多先数切点) (2)曲直交点
注:笔画数的特征图也有多端点图,考查点数量和笔画数的题目,图形会非常类似,可以将两个考点进行“捆绑”。当线条交叉明显,出现多个端点,可 以考虑笔画数,也可以考虑点数量,两个规律轮流尝试。
四、素数量
1. 元素种类
2. 元素个数
3. 部分数(线条连在一起为一部分) 特征图: 出现生活化或粗线条图形
出现生活化、粗线条图形可以考虑开闭性,中间有明显留白考虑面 数量,如果都没有规律,还可以考虑部分数。
注1:出现多个独立的小图形,优先考虑元素的种类和个数
注2:选不出唯一答案,考虑找相同
六、空间重构
解题思维: 1、注意折向——平面图为纸盒的外表面; 2、利用相对关系和相邻关系排除错误选项
一、相对面
应用: 相对面同时出现的选项——排除 展开图中如何判断相对面: 1. 同行或同列相隔一个面; 2. “Z”字形两端,且紧靠着“Z”字形中间那条线;
二、相邻面
1. 两个面看公共边: (1)平面图中构成直角的两条边是同一条边; (2)4 个面连成一列 / 行,两头的两条边是同一条边;
2. 三个面看公共点 相邻三个面的公共点是唯一的
注:公共点发射出的线条的数量或图案折叠前后不变
通过相对面、公共边、公共点都做不出来,此时考 虑画边法(万能大法) 画边法步骤: ①结合选项,找一个特殊面的唯一点或唯一边作为起点 ②顺 / 逆时针方向描边标号(描同一个面) ③题干与选项对应面不一致——排除 (速记口诀: 三同,同一面、同一起点、同一方向)
第二章 类比推理
一、语义关系
一、近义关系、反义关系
近义关系:词语意义相近
如果一级关系(近反义关系)选不出唯一答案——进行二级辨析
常见二级辨析: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
反义关系:词语意义相反或互相对立
注:考试的时候遇到不认识的成语,可以使用排除法,把确定错的选 项排除掉,纠结的选项不代表错误,先保留,通过此方法也可以提高正确率。
二、比喻象征义
1.比喻义:用跟甲事物有某种相似之处的乙事物来说明甲事物
2.象征义:借助某物的具体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二、逻辑关系
1、全同关系
造句为“A 就是 B,B 就是 A”,如果造句通顺,就是全同关系。
2、并列关系
1.矛盾关系:非此即彼。
2.反对关系:除了“A 和 B”,还存在“C、D”等情况,即存在别的情况。
3.二者区分:看是否存在第三种情况。“二人世界”是矛盾关系;有其他情况是反对关系。
3、包容关系
1.种属关系(A 是 B 的一种)
2.组成关系(A 是 B 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者区分:包容关系中,如果能用“是”造句子且造得通顺,那就是种属关系
4、交叉关系
题干特征一:从不同角度描述同一类事物
题干特征二:出现身份时,可以优先考虑交叉关系
判定技巧——造句子 如果造句子均通顺,才可以确定二者是交 叉关系
有的A是B,有的A不是B 有的B是A,有的B不是A
注:题干考查交叉时,易错项会出现并列关系,区分要看划分角度。从一个角度 划分是并列关系,从两个角度划分可能是交叉关系。
5、对应关系
1、材料
2、功能(一般为名词+动词组合)
二级辨析:可能考查主要/次要
3.属性: (一般为名词+形容词组合)
“属性”二级辨析—必然/或然属性:
4、时间顺序: (二级辨析:主体是否一致)
(二级辨析:主体是否一致)
优先用“我”做主语,看我能否合理发出这两个动作。
也叫动作顺序,题干给出 2-3 个动作,会涉及排序(谁先谁后)
5、因果: (二级辨析:原因自然/人为)
用“导致”造句通顺时,两个词语是因果关系。
考查原因是自然/人为较多,即是天灾还是人祸
必然/或然因果都是二级辨析。
三、语法关系
技巧:造句子
1.主谓关系:出现主体、动作(动宾结构),如“歌手∶演唱”。
2.动宾关系:“提出∶问题”是动词+名词
3.主宾关系:“农民∶水稻”两个词无法直接造句,要加上“农民种/收割水稻”。
四、拆词
什么时候考虑拆分?
1.成语被拆分
2.两个词语之间没有明显逻辑关系
3.相同单字反复出现
做题思路:三组词优先两两找关系,选不出唯一答案,先跳着看第一个词和第三个词,若无法解题再考虑纵向比较、二级辨析。
第三章 定义判断
第一节 读得准
方法一:关键词——主体、客体
主体---行为、活动的发出者
客体---行为、活动作用的对象
注:重点关注定义中出现几个人、几件事、几种情况,正确选项就要出现几个人、几件事、几种情况,即看好数量。如定义有2个人,选项最好也有 2 个人。
注意: (1)主客体不符合的选项一定不符合定义。 (2)不是每题一定都有主体和客体,但是出现了要重点看。
注3:当定义主客体是专业的国家机关时,要重点关注,因为选项可能用社会/ 民间组织迷惑考生。
方法二:句式
常见关键词: 方式——通过、利用… 目的——以、达到… 原因——因为、由于… 结果——导致、从而… 大前提——当...时、在…情况下、在…前/后
【注意】句式:国考每年必考。引导词后面的内容重点看。
第二节 读得快
1.优先看到概念所在的那句话的句号
优先看到概念所在的那句话的句号,如果句号前面的 内容已经看到关键词了,句号后面的内容可以先不看。
2.注意阅读补充说明——即,也就是说,包括。这几个词出现,即为补充说明,
定义题一般一分钟一道题,时间有限,看不懂不要回过头去看(大家好像都有这种习惯,看完题干之后忘了题干又回过头再去读一遍),把时间花在能看懂 的地方。
【注意】可以接受不明确,但是不能接受与题干关键词相违背的情况。
法律类定义题(有的词很专业、很绕口),一般情况下,出法律类定义题,会给出几种情况,一般答案都是奔着情况说的,因此补充说明很重要。
3.多定义问啥看啥,纠结两个选项时,再与其他定义比较
若问“下列正确/错误的是”,没有提及具体的定 义,则从选项入手,选项提及哪个定义就回到题干观察哪个定义。
第三节 小技巧
1.拆词 定义词汇本身就是关键词
1.运用:定义词汇本身通俗易懂,优先关注,选项纠结时,可以以此为重要破题点。
【注意】如果根据定义词解题不放心,可以回到题干找关键词。
【注意】定义词明显可以拆分,容易理解时,就可以用拆分的方法解题。
2.同构选项—意思相似、结构相似的选项 解题思维:同构选项如果出现,直接排除
【注意】重点关注能看懂的地方,看不懂的地方无需纠结。
第四章 逻辑判断
第一节 翻译推理
题目特征
1.题干和选项中存在明显的逻辑关联词
2.提问方式为:可以推出/不能推出
解题思维 1.先翻译 2.再推理 只有背,才能会
将题干较长的句子通过简单翻译变为较短的式子之 间的关系。
一、翻译规则之“前推后”
典型关联词:如果......那么......
等价关联词:(前→后) 若......则......; 只要......就......; 所有......都......; 为了......一定(必须)......; ......是......的充分条件 【注意】等价关联词(前→后):
总结:遇到“如果、就、都、一定”,均为前半句推后半句。
二、推理规则之“逆否等价”
符号表示:A→B=-B→-A
文字表示:肯前必肯后,否后必否前 否前肯后无必然结论/不确定(可能、可能不)
注:警惕无法翻译的句子,不能翻译、不能用箭头表示的选项不能选择
注2: 递推关系:
1.“A→B”和“B→C”,可以写为“A→B→C”。
2.“A→B”和“-A→C”,后者逆否为“-C→A”,与前者串联为“-C→A→B”。
3.“A→B”和“C→-B”,后者逆否为“B→-C”,与前者串联为“A→B→-C”。
4.“A→B”和“A→C”不能串联。
5.“A→B→C”可以写为“A→C”,也可以写为“-C→-B→-A”;“A→B→-C” 可以写为“C→-B→-A”,均可以随意变换。
三、翻译规则之“后推前”
典型关联词:只有......,才......
翻译可以前推后,也可以后推前, 均翻译为“A→B”的形式,均可以使用 “肯前必肯后、否后必否前,否前肯后无必然结论”。
等价关联词:(后→前) 不......不......; 除非......,否则不......; ......是......的基础/假设/前提/关键; ......是......的必要/必不可少条件; 【注意】等价关联词:后→前。
“后推前”关联词变形
1. 除非 A 否则不B : B→A 除非 A 否则B : -B→A
“除非交房租,否则搬出去”
“-搬出去→交房租”
2. 基础/前提/关键 ; 不可缺少/必不可少 ; 必要条件 谁必不可少,谁在箭头后
(1)“食物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人类生存,食物是必不可少的”
均翻译为“生存→食物”
(2)“建大厦的基础是修好地基”
翻译为“建大厦→地基”
(3) “想成功,不懈的努力是前提”
翻译为“成功→努力”
谁必要,谁在箭头后;谁充分,谁在箭头前
四、翻译规则之“且”和“或”
A 且 B:二者同时成立
等价关联词:和、既......又......、不仅......而且......、......但是......
“且”二者同时成立,缺一不可,缺少一项则整体不成立。
如“甲且乙”, 又告知甲不存在,即“-甲”,则说明“甲且乙”是错误的。
A 或 B:二者至少一个成立
等价关键词:或者、或者......或者......、A 和 B 至少一个
五、推理规则之“否一推一”
“或”的翻译:否 1→1
“或”关系为真,否定一项可以得到另一项
“或”关系中一项不成立,另一项一定成立。
小技巧:凡是遇到“或”关系,一个打“×”,一个抄下来。
六、推理规则之“德·摩根定律”
-(A 且 B)=-A 或-B -(A 或 B)=-A 且-B “-”进去,“且”“或”互变
-(方便面且大盘鸡)=-方便面或-大盘鸡 -(咖啡因或泡枸杞)=-咖啡因且-泡枸杞
七、推理形式
1.提问方式: 以下哪项中的推理形式与题干中的推理形式/结构相同。或哪个选项与题干所犯错误一致。
2.解题方法:重结构,轻内容,可以标字母代入解题,即把名词换成字母。
例:熊猫是国宝,龙哥也是国宝,所以龙哥是熊猫。 A.青蛙是动物,蝴蝶也是动物,所以青蛙是蝴蝶 B.南京是首都,西安也是首都,所以西安是南京
题干 “熊猫”是 A,“国宝”是 B,“龙哥”是 C,再次出现“国宝”是 B,“龙哥”是 C,“熊猫”是 A。 AB,CB,CA
A 项: “青蛙”是 A,“动物”是 B,“蝴蝶”是 C,“动物”是 B,“青蛙”是 A,“蝴蝶”是 C,与题干顺序不一致,排除。 AB,CB,AC
B 项: “南京”是 A,“首都”是 B,“西安”是 C,“首都”是 B,“西安”是 C,“南京”是 A,与题干顺序相同,当选。 AB,CB,CA
遇到不会的题目,如果 A、 B 项可以排除,C 项不会,D 项确定是错误的,则选择 C 项
第二节 排列组合
特征:
1. 两组及以上对象 如甲、乙、丙、东京、巴黎、土耳其。
例:甲、乙和丙,一位来自东京,一位来自巴黎,一位来自浪漫的土耳其。现在只知道:丙比东京人的年龄大,甲和巳黎人不同岁,巴黎人比乙年龄小。 你猜:甲、乙、丙分别来自哪里„„
2.对象之间的关系,如丙比东京人大、甲和巴黎人不同岁。
一、排除法、代入法
1.排除法 读一句,排一句
1.读一句,排一句,读一句看有没有选项不符合。
2.快速找到“谁是谁”,若找不到“谁是谁”,要快速确定“谁不是谁”(用 得更多)。
【注意】比大小的题目,极值很重要。
1.“丙的年龄比上海人小”,可以得到: (1)丙<上海人。 (2)丙≠上海人 (3)丙≠最大 2.“重庆人比乙大”,可以得 : (1)乙≠大。 (2)乙≠ 庆人。 (3)乙<
【注意】性别信息出现——常用排除法。 在考试中若涉及性别,往往会在性别上进行排除,如“他(男性)、她(女性)”暗指性别,需要注意。
2.代入法: 假设选项正确,代入题干验证是否符合题意
(1)题干条件确定优先排除 ; 题干条件不确定尝试代入
题干信息是对的,即题干信息确定,优先使用排除法
题干条件一对一错,且谁对谁错不明确,优先使用代入法。
(2)“补充/添加以下哪项可以推出”尝试代入 【注意】问“补充/添加以下哪项可以推出”,既要添加/补充选项,则需要把选项代入,即代入法解题。
做这类题目,要先把题目做出来,不能自己期待正确答案在哪,代入法最多 代三次,最少代一次。
(3)设问中有“可能”、“不可能”,考虑代入(重点)
1.若问“可能”,说明答案不唯一,要推理需要推多次,会浪费时间,选项只要符合题干要求的即为“可能正确”的,只要把选项代入题干看是否符合要求 即可。
2.若问“不可能”,则说明四个选项中有 3 种情况可能正确,推理很费劲, 直接使用代入法,把可能正确的选项排除即可。 问“符合题干要求”,即为“可 能成立”,“不可能”即“不符合”。
题干出现“间隔”,为排序题+间隔情况,建议在草纸上写为长 X 青/青 X 长。 带“间隔”的话一般是破题关键,遇到“不可能”,用代入法解题。
排序题不能超格,不能重叠
【注意】做题时若把 A 项代入,已经是不可能的选项了,就不需要代入其他选项,因为其他选项有多种可能性,需要做多种假设,会浪费时间,且容易蒙圈
二、推理技巧
1.最大信息(题干条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词) 以此作为推理起点
【注意】 1.无法代入和排除的,考虑推理。 2.组合排列的问题在于看解析很简单,明白推理的起点,但是自己做题时找不到推理的起点,所以解题的关键在于找推理起点。常用的推理起点是最大信息, 即题干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信息,某个词出现多次,意思是“看它”,所以从最大信息开始推理,找出现次数最多的最大信息作为推理的起点,顺藤摸瓜。
【注意】 1.解题技巧:不知道谁是谁时,就要知道谁不是谁。 2.要么A,要么B : 二选一,二者必有一对一错。两种情况,(1)A;(2)B,不存在 A+B 的情况。 3.A或B:三种情况,(1)A;(2)B;(3)A+B。 4.代入法是将选项代入题干验证。最大信息是从题干进行推理。
【注意】 1.A 或 B:A 和 B 至少一个,三种情况:(1)A;(2)B;(3)A+B。 2.“A 和 B 至多一个”指 0 或 1,三种情况:(1)-A/1;(2)-B/1;(3)-A和-B/0,翻译为“-A 或-B”。
三、辅助工具
1.最大信息(条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词) 以此作为推理起点
极值很重要
2.符号:“>”“<” 往往涉及年龄、成绩、收入、身高等大小比较
3.画表格: 几个对象,3 个及以上信息 列表之后,优先填入确定信息
1.最大信息无法解题的,考虑列表法。
2.题干给出 4 个人及以上的考虑列表。3 人及其以下的不建议列表,逐个验证可能比列表格快。
3.涉及大小比较的,考虑列表。大小比较的关键在于极值。
【注意】“谁不是谁”的思维很重要!
三个条件,满足每个条件的人数分别是 3、2、1,每个人至少具备这三个条件中的一项,则是“3+2+1”的题型。
“3+2+1”的题型解题方法:看 3→1→2。
首先看“3”
从“3”破题,解题更快
其次看“1”
最后看“2”
四、材料题
1.与非材料题解题方法一致——一则材料、多种技巧
一般情况下第 1 题和第 2 题很简单, 大概率可以用排除法、代入法,或者一步推理得出答案,可以在 2 分钟内做完
非材料题解题方法一致:问“可能正确”,用代入法;问“一定可以推 出”,找最大信息和确定信息做排除
当某题没有附加条件时,得出的结论可以应用于其他题目
2.通过材料直接推出来的结论可以直接应用于所有题目
题干信息较多的时候,可以尝试列表
第三节 逻辑论证
削弱题型:反对
找论点与论据
一、典型提示词:
论点提示词:所以,结论是,这表明/说明/意味着,由此推出/可知,据此认为
论据提示词:由于、因为(里面往往跟着理由,理由往往是论据)、鉴于、根据。
论据一般离论点比较近,如“因此”后为论点,前面为论据。
论据常见形式:原因、数据、事例、实验或调查内容等
二、首尾句原则:
1.议论文结构一般是总-分、分-总、总-分-总这些结构,所以文段第一句话和最后一句话往往是文段的核心观点,所以建议大家在没有提示词时可以考虑文段第一句话和最后一句话。
2.例:起到结论性作用的是最后一句,前面是数据,数据往往是依据、理由, 作为论据的,则论点是最后一句,前面是用数据来支撑论点的论据。
三、结和提问方式——问啥找啥
例:问“削弱反对者”,要找“反对者”说了什么。
论点是表示结论的观点,论据是表示原因和理由的部分。
如果一段话很长,不一定除了论点之外都是论据,有时候出题为了保证文段的完整性,有可能会有背景陈述、引入话题等。
文段开头下定义基本可以不看,因为下定义大概率是背景引入。 如果定义大家不懂,且做题需要去看,可以看一下。
注:下定义、提问题、说现象、“但”之前都可略读或不读
【注意】 “但是”是转折词,转折词后是重点,所以论点在转折词后找,转折前后意思相反,即转折词前与论点意思相反,所以转折词前不看。
一、削弱之否定论点(力度最强&最常考)
选项特征:论点表述的意思相反
解题步骤:找出论点→根据论点、论据话题是否一致预设答案→带着预设的答案找选项。
只要有能让论点不成立,可以直接否,也可以通过举反例的方式否论点。 如果同时出现,选择直接否论点的选项,因为直接否论点更彻底。
到话题不一致、主体不一致,一定要排除,不明确选项也要排除,这些都是无关项,不能选择。
不明确选项:选项表明“不知道”。
如果题干只有论点,没有论据,只能否论点。
题干有论点,且论点、论据话题一致,也可以否论点,相当于否论据就是否论点,否论据就是否论点。
【注意】逻辑中常见错误:诉诸权威,即认为只要是权威说的就是对的。如 选项出现“某知名专家说”基本可以排除,因为“知名专家”说的不一定是对的。
【注意】论点涉及两个主体,正确答案往往涉及两个主体相关的内容,而不 是只涉及一个主体。如果选项只涉及一个主体,则不清楚另外一个主体的情况。
【注意】 1.论点出现限定词,往往在选项挖“坑”。 2.否论点的时候,一句话可能有前后两句,否定二者任何一句都能否定论点。

常见的论点特殊形式
论点为“不是 A,是 C 导致 B”:
甲:A 导致 B 乙:不是 A,是 C 导致 B 常考削弱乙——A 导致 C
【注意】常见的论点特殊形式:甲说“A 导致 B”,乙说“不是 A,是 C 导 致 B”,常考削弱乙,直接选“A 导致 C”的选项。


二、削弱之拆桥(力度仅次于削弱论点)
什么是拆桥?
说论点与论据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论点与论据话题一致,优先否论点; 论点与论据话题不一致,优先拆桥。
拆桥:只要能说明“论据≠论点”的选项就是拆桥项。如果反例可以说明“论据≠论点”也是拆桥项。
选项特征:包含论点和论据中的关键词,并否定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必然联 系
什么时候考虑拆桥:
1.论点与论据话题不一致,优先考虑拆桥
2.没有否论点的选项,考虑拆桥,因为拆桥的力度仅次于否论点。
3.提问方式为“削弱论证”时,优先考虑拆桥。
注:如果分不清论点、论据话题是否一致,先试一下否论点,如果没有否论点, 考虑拆桥。因为力度上否论点力度强,且大部分题目是否论点。
【注意】“时髦”考法:
1.论点为“某物质好”,论据为“该物质中的某些元素好”。
2.解题方法:这些元素占比较小,大量摄入这种元素才行。
三、削弱之否定论据
针对论据削弱,为否论据。
否论点>拆桥>否论据。
题型特征:
(1)题干中有“双方互怼”,常考否论据。
(2)题干有论据且找不到否论点和拆桥,考虑否论据。
选项特征:与论据表述的意思相反。
【注意】做论证题时,遇到“应该”的选项不能选,因为“应该”表建议, 不是必须要实现的。
四、削弱之因果倒置和他因削弱
因果倒置和另有他因是一种特殊的削弱方式,他们不会与拆桥、否论据比较力度大小
因果倒置和另有他因主要用于因果类论证(只看论点,论点包含因果关系)。
特征词:
……是……的原因
……导致/使得/有助于……
……增加/降低/加强/减轻……
……影响……
因果倒置:原因和结果说反了
论点:1 是 2 的原因
因果倒置削弱:2 是 1 的原因
一般情况下,出现因果倒置的选项,优选
因为因果倒置和他因削弱是单独针对因果类特殊论点, 不与其他削弱方式进行力度比较, 只要知道因果倒置>他因削弱,优选即可。
如何识别选项是否为因果倒置:看时间顺序。
如论点为“打篮球能长个”, 某选项为“个子高的才去打篮球”,论点是“打篮球”在前,“长个”在后;选项为“长个”在前,“打篮球”在后, 故选项为因果倒置
2.他因削弱:
承认结果,同一个主体同时存在两种及以上可能的原因
若论点是其中一种原因,则可用另一种原因进行削弱
他因的本质:干扰因素——用于削弱论点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唯一关系
他因的特点:同一主体、同一时间、不同原因

削弱论证的解题思维
读提问:明确题型
读题干:找论点、论据
做预设:根据论点、论据特征,预设削弱方式
读选项:找到答案
一定要看清论点的表述
一定要分析清楚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内在关系
哪些选项一般不选?
1.无关选项:
论点:这款 APP 会给用户带来骚扰,会破坏用户体验
选项:该平台曾以同样理由屏蔽过另一款 APP,以打击自己的竞争对手
跑题
2.不明确选项:
论点:这款 APP 会给用户带来骚扰,会破坏用户体验
选项:该社交平台没有数据来界定感受好不好
3.对策类选项:
法律应当强制规定企业必须招聘一定比例的女性

加强题型:赞同
加强类常见提问方式:加强即“顶”
如果以下各项为真,最能加强/支持/赞同/证明上述论断的是?
要顺着论点说,让论点更好的实现,均属于加强题。
以下哪项为真,是上述论断成立的前提/假设/必要条件
要求补充一个前提,是想让论述更丰满,故依然是在加强
若问“不能加强”,可能是无关项,也可能是削弱项,排除法解题。
一般不会同时出现无关项和削弱项,万一同时出现,优选削弱项
牢记:问“不能加强”,可以先找到加强项,然后排除掉,剩下的就是正确答案。
五、加强之补充论据
1.解释原因:说明论点成立的原因
一般讲科学原理。
如论点为“吃西红柿可以抗衰老”,选项为“西红柿中含有某种抗衰老元素,摄入该元素使得衰老减退,从而实现抗衰老的目的”,该项解释西红柿抗衰老的原理。
2.举例支持:证明论点成立的例子
如题干为“中国国产手机很牛”,选项为“中国华为、小米手机都很牛”。
若解释原因和举例支持同时出现,优选解释原因的选项,因为解释原因从整体上进行解释,而举例是部分,原因解释说服力更强。
只有论点或论点和论据话题一致(无桥可搭),优先考虑补充论据。
问“加强/支持上述观点的是”,大概率考查原因解释、举例子。
注:正确答案往往包含论点中的关键词或关键词的同义替换
注:是论证题表述绝对更好,因为绝对力度强。做题要重点看论点。
【注意】分不清论点,与题干一致就是加强,与题干相反就是削弱。
六、加强之搭桥(力度最强)
论点和论据话题不一致,可以理解为论点和论据的不一致就是论证的漏洞
加强应该让论证成立,需要补充漏洞,将论点和论据的不同建立联系
补漏洞需要将论点和论据不同的关键词之间建立联系
搭桥体现论点和论据不同的关键词即可,无需提及相同的关键词
将补漏洞理解为补窟窿,没有窟窿的部分无需提及
搭桥是说明论点论据二者有关系
考虑方向
搭桥方向是“论据→论点
“桥”是论证过程,即“论据→论点”的过程
区分原因解释和搭桥:
(1)原因解释是解释论点成立,只涉及论点的表述。
(2)搭桥是说明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关系成立。
(3)解释原因和搭桥都可以起到解释的作用, 解释原因是只解释论点, 搭桥是解释由论据可以推出论点。 解释相当于补充论据支持论点,搭桥是说明论据和论点有关。
(4)论点和论据话题一致,考虑补充论据; 论点和论据话题不一致,考虑搭桥。搭桥方向为“论据→论点”
题型特征:
1.论点与论据话题不一致
2.提问为“最能加强上述论证;最能作为上述论点成立的前提/假设/必要条件”的,优先考虑搭桥。
选项特征:
同时包含论点和论据中的关键词,并肯定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
解题思维:
找论点→找论据→对比选项
搭桥技巧:
选项有论点和论据不同的关键词,并且说明不同之处有关系,则是搭桥。 有论点和论据的关键词,并且说明二者无关的是拆桥
注:只要在论点和论据不同的关键词建立联系即可,只提及论据的部分关键词也可以。
提醒:论点和论据比较长,建议简化、总结。
【注意】
1.区分因果倒置和逆否等价(否后必否前):
论点有“导致”等表述,考虑因果倒置。
出现“如果……就……;只有……才……”等逻辑关联词, 考虑“前推后;后推前”以及逆否等价(否后必否前)
记住:选项中翻译词,直接考虑“论据→论点”即可。
特殊题型——翻译类加强题▲▲▲
问:前提、假设、必要条件、加强论证
1.论点是“甲→丙”,论据是“甲→乙”, 如果论点和论据都有翻译词,写成“→”的形式。补充的前提为“乙→丙”,根据串联原则,得出“甲→乙→丙”,进而得出“甲→丙”的结论
论点为“丙→乙”,论据为“甲→乙”。 为了让论点成立,如果加上“甲→丙”,则无法与“甲→乙”串联。如果加上“甲→乙”,则是重复论据。 如果加上“丙→甲”,则可以与“甲→乙”串联,得到“丙→甲→乙”,进而得出“丙→乙”的结论。
论点、论据均有翻译词解题思路:
1.翻译题干论点、论据
2.箭头前一致,论据词→论点词; 箭头后一致,论点词→论据词
目的是实现“论据→论点”
七、加强之必要条件
必要条件:选项为论点成立的必要条件(没它不行)
提问方式为前提、假设、必要条件,且无搭桥选项
力度比较:搭桥=必要条件>解释原因>举例子
必要条件、原因解释、举例子针对论点, 搭桥针对论点和论据。
在论点内部可以推出方式得到目的,虽然类似搭桥,但是从概念上并不是搭桥
不需要区分是必要条件还是搭桥
【注意】
1.论点为“方式+目的”,加强考虑方式可行或方式有效。
2.副作用选项不能选。
【注意】问“不能支持”,无论是无关还是削弱,只要排除加强项即可。
【注意】加强类题型总结:
1.搭桥:有搭桥项,优先选,因为力度最强。
2.选项有翻译词,先翻译,箭头前一致,选择“论据→论点”;箭头后一致,选择“论点→论据”。
3.补充论据:解释>举例。
4.必要条件:没它不行,常考做法可行/有效
针对选项:
1.主体/话题不一致选项不选
2.不明确的选项一般不选
3.类比的选项一般不选(典型特征:两者类似)
(1)如论点为“中国人爱吃肉”,选项为“朝鲜人也爱吃肉,饮食习惯与中国人类似”,这就是类比选项,一般不选,因为“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
4.警惕副作用的选项
5.警惕选项中的限定词
6.搭桥/必要条件>解释原因>举例子

【注意】
1.与病相关的常见易错项:
1)其他病。
2)副作用。
3)防与治混淆。
2.只有一个选项出现翻译词,不需要翻译,只有题干和选项出现多个翻译词,才要翻译。
第四节 日常结论
第五节 原因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