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高一历史第二课,知识点超全思维导图、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法家提倡顺应形势进行变革,主张以法治国,合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诸侯纷争与 变法运动
列国纷争与 华夏认同
春秋:春秋五霸 战国:战国七雄
周王室在公元前 256被秦吞并
春秋:民族关系的变化:华夏族
战国:频繁来往中,民族产生华夏认同观念,逐渐融入华夏族
华夏被认同的影响 1、华夏族更加稳定 2、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 3、促进民族交融,为国家走向统一创造条件
经济发展与 变法运动
春秋: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的使用,牛耕的推广 ,各国推广水利灌溉工程
意义(春秋):农业进步推动社会分工,促进工商业的繁荣
战国: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涌现 大量中心城市
变法成为战国时期的潮流
背景:兼并战争日趋剧烈
推动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
变法运动的背景: 1、铁犁牛耕的推广和使用, 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根本原因) 2、新型地主阶级不断壮大, 建立君主集权的需要 3、兼并战争日益激烈, 富国强兵的需要
商鞅变法效果最为显著
时间:公元前356年
内容: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奖励军工,剥夺限制贵族特权 “废井田,开阡陌” 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 推行县制
限制和剥夺旧贵族的特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意义:顺应历史潮流,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 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使秦国富国强兵,为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孔子和老子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核心观念:仁 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 “为政以德” 主张恢复礼乐制度,同时也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
办学思想:有教无类 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追求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 揭示出事物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朴素的辩证法 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 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百家争鸣
社会变革
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新兴的士阶层崛起
各国统治者出于竞争需要,招揽人才
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
代表
儒家
孟子:人性善,提倡“仁政”
荀子:人性恶,主张隆重礼法
道家
代表:庄子,崇尚逍遥自由
墨家
代表:墨子,代表下层平民利益,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法家
韩非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主张以法为工具治理国家,控制人民,体现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
阴阳家
以邹衍为代表,提出“相生相胜”
影响
是春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不仅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成为后世 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从“家国情怀”角度 认识“百家争鸣”局面的意义:
促进了当时中国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的繁荣, 为当时中国社会变革、转型提供了思想文化基础。
奠定中国后世两千多年精神文明的基础, 对社会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彰显了古代中国的人文精神, 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而且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成为世界人民的宝贵遗产。
从“唯物史观”角度 认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伴随铁犁牛耕的使用, 生产力发展,奴隶制经济崩溃, 土地私有制产生,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社会经济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 新兴的士阶层地位上升,颇受重用。 他们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 希望用自己的思想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愿望。
随着“私学勃兴”,“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 平民开始接受教育;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变法的必然性
1、生产力的发展是各国变法风潮 出现的根本原因:
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是生产力发展的显著标志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进一步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
引起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2、经济基础的变化,对上层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兴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 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进行变法是满足他们要求的最有效的途径。
3、法家思想的推动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法家提倡顺应形势进行变革, 主张以法治国,合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 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
4、战争的频繁也对各国提出变法革新的要求
为什么在 春秋战国时期 出现诸子百家学说
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在思想上的反映
铁犁牛耕的使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各诸侯国富国强兵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