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国际贸易
这是一篇关于国际贸易、一种产品是劳动密集型还是资本密集型的,取决于生产中劳动投入量对资本投入量的比例,而不是劳动投入量或资本投入量相对于产出的比例。因此,一种产品不可能同时是资本密集型的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
编辑于2022-11-22 10:55:53 上海国际贸易
贸易理论本质上是生产理论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重商主义
把货币看作财富的唯一形态,都把货币的多寡作为衡量一国财富的标准
通过鼓励商品输出、限制商品进口以增加货币的流入从而增加社会财富
早期
强调绝对的贸易顺差
货币平衡
晚期
长期的贸易顺差和总体的贸易顺差
贸易平衡
贸易限制政策
出口退税
奖励出口
关税与非关税壁垒
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的衡量
单位要素投入的产出量
生产1单位产品所需的要素投入量
局限
无法解释绝对先进国家和绝对落后国家之间的贸易
李嘉图模型
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不同
相对价格的确定
在没有国际贸易时,产品的相对价格等于它们的相对单位产品劳动投入。
局部均衡分析
集中分析一个单一市场上的供给与需求
一般均衡分析
研究比较优势,避免将两个市场分别分析导致的误导
讨论相对供求
RS曲线的确定
“阶梯状”
贸易利得
将贸易看作一种间接的生产方式
贸易影响两国消费可能性曲线
消费可能性曲线与生产可能性曲线产生了分离
国际贸易给社会带来利益并非因为一国商品价值总额的增加,而是因为一国商品总量的增加。国际贸易之所以对国家极为有利,是因为”它增长了用收入购买的商品的数量和种类,并且由于商品丰富和价格低廉而为节约和资本积累提供刺激“
相对工资
相对工资率处于相对生产率之间,两国才各在一种产品上拥有成本优势
一个产业的竞争优势不仅取决于该部门相对于别国同一部门的生产率,也取决于本国相对于外国的工资率。
对贫民劳动论的辩驳
外国的低工资率与本国能否从贸易中获利没有关系,外国生产的成本较低是因为外国的生产率高还是工资率低是无关紧要的,对本国来说,关键的事实是用本国自己的劳动力来衡量,本国生产另一种商品用以交换这种商品比直接生产这种商品更便宜。
对剥削的反驳
没有更好的选择方案拒绝出口和贸易会使其陷入更加贫穷的境地。
拓展
两个国家多种产品模型
如果一国在某种产品上的相对劳动生产率高于相对工资率,该国具有生产这种产品的比较优势,应该生产并出口这种产品
相对工资率的确定
对劳动的相对需求不是消费者的直接需求,而是根据对各国劳动力所生产的产品的需求推算出来的派生需求
当本国对外国的工资率之比上升时,对本国劳动的相对派生需求就会减少
由于本国劳动相对于外国劳动的价格升高,本国所生产的产品的价格也会相对更高,世界市场对这些产品的需求就会减少
本国的工资上升后,本国生产的产品种类就会减少,外国生产的产品种类就会增多,这进一步减少了对本国劳动的需求
RS:垂直于横轴的直线
RD:阶梯形。
只要本国工人对外国工人的相对工资率提高,对本国产品的相对需求就会减少,对本国劳动的需求也随之减少
每当本国的相对工资上升到使某种产品的生产在外国的成本更低从而转移到国外时,对本国劳动的相对需求就会陡然下降
多个国家两种产品模型
讨论相对供求
一国的比较优势由该国产品生产的相对成本与国际产品市场的相对价格之间的比较来确定。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特定要素收益模型
流动要素
可以在部门之间流动的劳动
特定要素
只能被用于生产某些特定产品
一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推导
价格、工资与劳动的配置
在生产点上,生产可能性边界一定与一条斜率为负的两产品价格之商的直线相切
价格同比例变化
由于各部门所雇佣的劳动量不变,实际工资率不变,因此资本所有者和土地所有者的实际收入也没有变化。总之,各方所处的情形都与价格变化之前一样
相对价格的变化
由于边际收益递减,工资率的上升幅度小于相对价格变化的程度
对相对价格上升的部门来说特定的要素一定会收益
对相对价格下降的部门来说特定的要素一定会受损
流动要素的福利变化不能一概而论,以相对价格上升的产品衡量实际工资下降,以相对价格下降的产品衡量实际工资上升
收入分配与贸易利得
贸易会使一国出口部门的特定要素受益,但使进口竞争部门的特定要素受损,而对流动要素的影响是不确定的
一国能从国际贸易中获益的根本原因是贸易扩大了一国的选择范围
选择范围的扩大意味着能找到一种收入再分配的方法来使得每个人都能从贸易中获得收益
国际劳动力流入
工资趋同
增加世界总产出
有一些人的利益受到损害
H-O模型
一种产品是劳动密集型还是资本密集型的,取决于生产中劳动投入量对资本投入量的比例,而不是劳动投入量或资本投入量相对于产出的比例。因此,一种产品不可能同时是资本密集型的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
产品的相对成本不仅可以由技术差别决定,也可以由产品生产中的要素比例和一国资源储备的稀缺程度决定
国际(区间)贸易的产生条件
相互进行交换的国家之间生产要素的相对稀缺程度(即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和不同产品中所用生产要素的不同比例是前提条件。
直接原因是两地商品相对价格的不同,而后者又是由生产要素的供给及其价格决定的,故两地区生产要素相对价格的差异(或其稀缺性的差异)是贸易关系成立的必要条件。
生产要素不具有完全可分性,小规模生产是不经济的,而专业化的规模生产会带来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因此,各地区发挥其资源相对优势并追求规模经济就导致了区间贸易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贸易模式
H-O定理
一国往往会出口密集使用其禀赋充裕的要素进行生产的产品,以换取那些需要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
相对要素需求曲线
向下倾斜——生产者对要素需求的替代效应
国际相对价格的确定
供给曲线
S-S效应
商品价格的变化不仅会改变收入分配,而且这种变化总是使得一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获利,同时使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的利益受损。
Rybczynski效应
生产可能性的偏向性扩张一般来说,一国生产效率最高的产品,往往是密集使用本国相对充裕的要素进行生产的产品
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某种生产要素的增长会使密集使用该要素的商品生产扩大,使密集使用其他要素的商品生产缩小。
收入分配
一个国家充裕要素的所有者可以从贸易中获利,稀缺要素的所有者会因贸易而受损
技能偏向型技术变革是工资不均等程度加剧的原因之一
但是这个变革可以归因于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的增长
不能因此限制技术创新
影响
要素价格均等化
在贸易后,产品价格的趋同导致了劳动和资本相对价格的趋同
假设条件
两个国家的技术水平相同
无须任何代价的贸易会使两个国家的产品价格均等化
两个国家都生产两种相同的产品
标准贸易模型
生产可能性边界与相对供给曲线
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点所代表的社会实际产出由棉布对粮食的相对价格来确定
社会会尽可能地追求产出价值的最大化——在最高的一条等价值线与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切点来进行生产。
相对供给曲线代表社会相对价格与相对产出的关系
相对价格与相对需求
假设社会的消费决策以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个人的消费倾向为基础
无差异曲线
向下倾斜
无差异曲线的位置离原点越远,所对应的福利水平就越高。
每一条无差异曲线越往右越平坦
收入效应
福利的增加
使得产品的消费量都出现了上升
替代效应
在给定的福利水平下消费点的移动
减少一种产品的消费,增加另一种产品的消费
相对价格的确定
世界相对需求曲线与两国一致的相对需求曲线重叠
假定两国拥有相同的消费偏好
世界相对供给曲线必定位于两个国家的相对供给曲线之间
世界相对供给曲线按以下比例决定。
世界相对供给与相对需求
经济增长
其他国家经济增长对本国经济的影响
有利
其他国家的经济增长意味着本国的出口市场更大以及进口价格更低
不利
其他国家的经济增长也许意味着本国产品出口和国内生产者将面对国外出口商更加激烈的竞争
本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有利
本国生产能力的加强能使本国向世界市场出口更多的商品
不利
经济增长带来的收益可能会以本国出口产品价格降低的形式转移给国外消费者所得,而非被本国所得。
贸易条件
贸易条件改变对福利的影响
贸易条件
一国出口产品的价格/进口产品的价格
一国的福利会随着贸易条件的改善而上升,随着贸易条件的恶化而下降
贸易条件的改变绝不会将其福利降低到不进行贸易时的水平
此处描述的是长期的情况。在短期,尽管贸易条件已经恶化到了福利低于不进行贸易的情况时,由于本国可能无法生产进口的产品,无法通过自己生产来改善福利情况。
偏向型增长
生产可能性边界在一个方向上扩张的幅度大于在另一个方向上扩张的幅度
李嘉图
某个生产部门的技术进步会使得生产可能性向这个部门扩张的幅度大于向其他部门扩张的幅度。
H-O
一个国家某种生产要素供给的增加会使得生产可能性边界发生偏向型扩张。这种扩张偏向于以这种要素为特定要素的部门或在生产中密集使用该要素的部门。因此。在开放经济中国际贸易也引起偏向型经济增长
出口偏向型增长
使得一国生产可能性边界非平衡的扩张偏向于出口产品的经济增长,恶化本国贸易条件
进口偏向型增长
使得一国生产可能性边界非平衡的扩张偏向于进口产品的经济增长,改善本国贸易条件
福利恶化型增长
发展中国家以原材料为主的出口偏向型增长会使得他们的贸易条件恶化,以致他们的福利水平比经济增长钱还要低。
条件
RS曲线和RD曲线都十分陡峭,经济增长对出口产品的偏向非常强,以致贸易条件的变化足以抵消生产能力的提高所带来的正面效应。
关税与出口补贴
使世界市场的相对供给和相对需求发生变化。最终结果是贸易条件改变
对于两国家模型而言,对本国进口的出口产品进行补贴会对本国有利,对针对本国出口的产品征收关税对本国不利。
国际借贷
跨期生产可能性边界
跨期比较优势
在不存在国际借贷时,国家具有较低的未来消费相对价格,即高实际利率
外部经济理论
集中在一起的厂商比孤立的单个厂商更有效率
厂商的地理集中能促进专业化供应商队伍的形成
有利于劳动力市场蓄水池的形成
有助于知识外溢
规模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