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一章 文学的性质
文学的性质是文学本身所具有的区别于其他人文学科的内在特性,文学是一种历史现象,人对于文学的认识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甚至可以说文学史就是人类的发展史
编辑于2022-11-28 19:01:10 吉林文学的性质
社会意识形态性
认识性
文学是客观世界在作家主观世界中反映的产物
孔子称诗“可以观”;巴尔扎克认为文学作品是民族生活和思想的“镜子”。
现实主义作品《诗经》——直接反映;浪漫主义风格作品《楚辞》——曲折反映。
文学作品蕴含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
作家有别于普通人,他透过纷繁的社会现象,把握社会内在的发展规律和推动力量,用艺术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认识与观点
有些作家以先进思想为指导,深入体验、了解生活,洞察社会发展情势,把握发展规律,体现社会生活的丰富与复杂的同时,传达出符合社会进步趋势的意识形态倾向。茅盾《子夜》、高尔基《母亲》 有的作家虽然没有科学的世界观,但他们真实地面对生活,反映社会的真实面貌和发展趋向,表现出了进步意识。如巴尔扎克,他是“保皇派”,但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让他认识到资产阶级必定战胜封建贵族。 (这个内容其实是说不同阶级立场的作家都可以对社会生活有清醒的认识)
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整体性把握
即艺术掌握世界的方法,比一般意识形态反映地更真切、丰富、完整
高尔基通过描写上层贵族的各种日常生活,淋漓尽致地反映了当时俄国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性质。《复活》“没什么正经事要做,只是穿上别人精心缝制、洗刷干净的军服,戴上头盔,拿起别人铸造、擦亮并交到他手里的武器,跨上由别人饲养和训练的骏马,跟着那些同他一样的人去参加练兵或检阅,也就是纵马奔驰,挥舞马刀。”上层贵族不劳而获的生活本质,在对贵族的描写中透露了农民的身影。
倾向性
政治和思想倾向性是文学倾向性的主要体现
作家的政治和思想倾向性与两个因素有关: 作家的阶级立场、思想感情和价值取向;社会生活的政治和思想内容
政治和思想倾向性是文学的一种较为普遍的属性
政治和思想倾向性在阶级社会中很大程度上表现为阶级性 在社会主义社会更多地表现在对人民的态度上。
文学的政治和思想倾向性必须与文学的真实性相统一
政治和思想倾向性的表现要符合艺术规律,建立在文学真实的基础上。真实、具体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本来面目,艺术地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规律属性。
实践性
文学对政治实践的影响
《诗经》考察政治得失的镜鉴,施行政治教化,“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白居易、元稹“新乐府”,以“补察时事”“泄导人情”为创作目的; 海明威《永别了,武器》等反战小说推动了“反战运动”的发展
文学对经济、社会变革的影响
能动的反作用。 斯托夫人《汤姆叔叔的小屋》揭露南方农奴制的罪恶,坚定了美国政府和民众废除奴隶制的决心; 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解放区产生的一批“土地改革”小说如《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促进了中国农村生产方式的变革与进步。
文学对人的精神和观念的影响
实践性的实现方式不是像法律、道德那样以明确的规范性条文和观念来指导和约束人,而是借助审美化的文学形象和艺术手段,通过激励和提升人的精神来实现的。我国的史论家王夫之把这种作用称为“兴”,它使人超越狭隘的功利,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觉悟、提高了境界。它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审美的艺术
情感性
情感性是文学审美活动的基本特征
审美,是一种非实用而又使人产生情感愉悦的活动 审美,是一种非概念而又能引起情感与认识的自由协调运动的过程 审美,是一种个体的同时又可以普遍传达和交流的内心情感体验
通过以上三条可以看出,文字的主要目的是表达情感、以情动人。情感在文学中具有主导性质。
文学情感性的具体表现形态多样:审美、审丑;审崇高、审卑下。 但都要发乎真情实感。
情理交融是文学审美活动的现实表现
实际上很多美的事物和艺术不仅与情感有关,而且会涉及认知和道德。所以审美艺术不仅表现创作者的情感态度,也融合了知性认知和理性认识,因此是直观与认识、情感与理性的相互统一。
宋代史论家严羽阐述过诗中“情”和“理”的关系。认为知识和理性要不着痕迹地融合在“情性”中,“不涉理路,不落言荃”。诗理因诗情获得生命,诗情因诗理得以深化
形象性
形象性是文学艺术之美的主要体现
文学之所以美,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它的形象可感性。人们阅读文字诗,首先会感受到具体生动的文学形象,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也主要凝结在各种形象中。这种特性与哲学、科学等比较时体现的尤其明显,用感性具体的艺术形象反映客观与主观世界。
文学形象是有创造性、有生气、有意蕴的形象
是作家艺术心灵的创造物,是具有高度创造性的精神活动的结晶。 相对于精细逼真的教学挂图和科技模型,具有鲜活的生气和深厚的意蕴,可以传达人的独特情感、个性和精神。
超越性
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超越
能动地刻画自然、表达自身感受
超越自然状况。“观古今与须臾,扶四海于一瞬。”
与自然结为知己。 辛弃疾:”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对人与社会现实关系的超越
《离骚》描绘了”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的高洁的人物形象;”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执着的人生理想。超越了现实的悲苦
对人自我的超越
在文学审美中,审美主体的各种心理要素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形成一种自由协调的精神运动,从而产生心灵的愉悦。这种审美体验会使人感觉异常敏锐,表象纷至沓来,想象层出不穷,情感激越飞扬,心智豁然贯通,整个心灵得到豁然舒展和解放。
语言的艺术
间接性
文学不像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可以直接模仿现实世界的物像声音行动等,必须通过语言符号而在头脑中展开想象和联想,从而间接地呈现,不够绘画直观可感、不像音乐丰富真切
文学语言的间接性使文学艺术形象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如果没有在绘画照片影视作品中见过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则很难想象出画面,每个人想象到的会有很大差别。
文学形象的间接性也可以为读者插上纵情想象和幻想的翅膀,留下更加自由的创造空间。根据自身的社会经验和艺术趣味,再造出带有读者个性的或大同小异或迥然不同具体形象
精神性
文学的精神性,是指文学具有通过语言符号传达人类精神的丰富性和深刻性的特性。“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这一特点,给文学带来了其他艺术难以比拟的精神深刻性。
文学的精神性充分体现在文学作品的心理描写中。文学可以使人们所能体会到的各种心理活丝毫毕现。这是其他艺术形式不能所及的。
蕴藉性
文学的蕴藉性,是指文学具有在富有艺术意味的语言符号运用中含而不漏地表达深长意味的特性。
优秀作家可以充分发挥语言符号的审美表现潜力,在有限的符号中含而不漏地表达主观情志与生命之思,而且其表达的意味又往往具有复义性、多样性的,难以用明晰的语言概括,甚至给人含混难解之意。
《文心雕龙·隐秀》中将这一特性成为“隐”。他说:“隐者也,文外之重旨者也。” 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中的“言有尽而意无穷”说的也是这一特征
《题西林壁》描写庐山(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阐明哲理(跳脱事物之外,才能充分了解事物)——赞美和尚们超脱物外,识得社会、人生“真面目”的高人。
文学的形象性,是指文学创造具体生动的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性。(偏重于审美对象而言)
文学的情感性是指,文学表达情感并激发读者共鸣、促进情感交流的特性(偏重于审美主体而言)
文学与其他艺术的区别在于语言媒介。语言的媒介性质, 为文学艺术的生成提供了物质符号基础。语言深刻、全 面影响文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
文学属于上层建筑,不同于法律和政治等上层建筑,而 是“观念的上层建筑”即社会意识形态。“更高地悬浮 于空中的意识形态的领域”,与经济基础距离较远,呈 现方式上也不同,是感性审美的而非理性逻辑的。
文学反映社会实践,给予社会实践中的读者影响,被影响的读者会能动地改造世界。
文学的倾向性指文学在反映社会生活时表现或流露出的价值倾向。是作家一定的三观的自觉或不自觉的显现,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宗教等倾向。
文学的认识性是指文学所具有的帮助人们认识自然、社会、精神世界的特性。文学通过创造艺术形象,以不同于科学和逻辑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